顯示地圖 |
|
|
道教著名的道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內。晉武帝鹹寧二年(公元276年)建,原名真慶道院,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改名開元宮。宋大中祥符(公元1008-1016年)時更名天慶觀。元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改為今名。清代曾因避聖祖(玄燁)諱,改名圓妙觀。舊觀範圍很大,現存較大的建築主要是山門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於南宋淳熙六年,殿重檐九脊頂,下有高臺,檐口有雄健美麗的鬥拱,前有寬敞的月臺,氣勢宏偉,為國內最大和較古老的道觀殿堂建築之一。 |
|
玄妙觀聯繫方式 地 址:江蘇省蘇州市觀前街
郵編:215006
電話:0512—67706327
玄妙觀投訴電話 蘇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2-65223377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玄妙觀景區榮譽 江南第一觀 玄妙觀門票價格 殿堂參觀遊覽:10元
殿堂參觀+飛鈸表演、道教音樂:35元/人 玄妙觀節慶活動 節日的慶賀活動。玄妙觀供奉祖師的節日,有農歷正月初九的玉皇大帝誕辰,二月十五日的老君誕辰。逢到這兩天,玄妙觀均要舉行一次隆重盛大的祀典 。 玄妙觀開放時間 7:30—16:45 玄妙觀最佳旅遊時間 春、夏、秋三季皆適宜遊玩 玄妙觀導遊圖 玄妙觀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 從上海至此(92)公裏
從杭州至此(242)公裏
從南京至此(226)公裏 玄妙觀美食 王四酒傢叫花雞,福滿樓風味小吃棗泥麻餅老婆餅南瓜餅千層餅鬆仁粽子糖 玄妙觀購物 芝品齋梨膏糖。俗話說:“良藥苦口”其實並非盡然,具有止咳化痰,開胃順氣等功效的蘇州玄妙觀的特産——芝品齋梨膏糖,就是一種“可口良藥”。 玄妙觀交通 遊1、2、4、5綫、1、2、4、8、20、38、101、102、103路可達 玄妙觀玩法 觀光、品嚐美食、拜佛
在蘇州衆多道觀中,玄妙觀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偉而著稱。觀內現存主要殿堂,皆為宋代建築,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玄妙觀位於蘇州市中心,始建於西晉,韌名真慶道院。東晉太寧二年(324年),明帝救旨重修道院,並更名為“上真道院”。
唐代,李氏皇室自稱係老子後裔,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被統治者尊為皇族宗教。開元二年(714年),唐玄宗賜內帑對道院進行擴建,並改名為“開元宮”。唐著名畫傢吳道子畫“太上混元皇帝像”,顔真卿為其書,玄宗禦贊,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又在開元宮內增設“文昌”、“張仙”二殿。唐末,吳越王田閔轄吳越,地方藩鎮孫儒攻陷蘇州,開元宮建築大多於戰亂中毀於兵火。後在五代至宋初的百餘年中,先後在觀內修復並興建了玉皇殿、天醫殿、高真殿、三茅觀及轉藏、豐教、十王諸殿。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開元宮擴建為“太乙宮”。不久,宋真宗又敕改“太乙宮”為“天慶觀”,並賜內帶大修其觀,所有殿堂修茸一新,並增建了淨樂宮、八仙堂、靈寶院等殿宇,新建了東西垣墻和房席。此外,還招聘擅長山水、宮闕、人物、鳥獸的衆多畫師,繪成“三天天宮勝景”巨幅壁畫,頒敕“金寶牌”永鎮觀內。皇祜年間(1049—— 1154年),又改建山門,使其更加雄偉莊嚴。宣和七年(1125年),宋徽宗敕賜昆山縣田五十頃為“天慶觀”香火田,使玄妙觀冠於江南道觀之首,臻於歷史鼎盛時期。
南宋初,金兵南下,侵占蘇州,天衣觀配殿及廡廊又毀於兵火。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年),蘇州太守王喚及陳峴、趙伯驌先後發起重修。其廡廊壁畫改為“靈寶度人經變相”,提刑趙伯騎親製天衣觀圖樣,進呈孝宗,敕詔“依樣建造”,歷時8年竣工。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詔改“天慶觀”為“元妙觀”,明洪武四年(1371年),元妙觀更名為“正一叢林”。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元妙觀。至清康熙初年(1662年),再次大度修建,耗白金四萬兩,歷時3年乃成。為避諱改稱圓觀。後在嘉慶至鹹豐間均有修葺。民國以後;恢復玄妙觀舊稱。
道光年間,全觀占地約五十二畝餘。其佈局分中、東、西、北四路。中路建築為正山門、三清殿、彌羅寶閣。正山門東西兩旁是八字形黃照墻,東西照墻分別開有 “吉祥”、“如意”二門。東路由神州殿,太陽宮、天醫殿、真官殿、天後殿、文昌殿、祖師殿、鬥姆閣、火神殿、三茅殿、機房殿、關帝殿、東嶽殿、痘司殿等14個配殿組成。西路由雷祖殿、壽星殿(長生殿)、觀音殿、三宮殿、竈君殿、八仙殿、水府殿等組成。另外在觀內東北角立“行宮”一所。北路由簑衣真人殿、肝胃殿、劉公祠及方丈殿等組成。院內還立有四角亭、六角亭等十八景觀。此外,在正山門南,跨過觀前街還有一座玄妙觀附屬殿宇傳奏司,總計玄妙觀殿宇30所左右。據考,建於宋代的殿有:三茅殿、東嶽殿、痘司殿、簑衣真人殿、八仙殿、天醫藥王殿等6殿;建於元代的亦有6所,分別為神州殿、真官殿、祖師殿、關帝殿、雷尊殿、觀音殿等六殿。建於明代的有機房殿。建於清代的有太陽宮、天後殿、文昌殿、鬥姆殿、大神殿、竈君殿、水府殿等7所。各殿所供之神多為道教信仰神和歷史上世人所尊崇的中華先民。
現存玄妙觀三清殿係南宋淳熙年間的木結構宮殿式建築,為九開間大殿,寬44米,深25米,建築面積達1100平方米。屋脊高達2.4米,中正砌有鐵鑄的“平升三戟”,兩端有一對磚刻大竜頭,屋面蓋有黑色簡瓦。其結構為重檐歇山項、翹角脊瓦,殿內屋頂有出挑的柱頭拱。鬥拱主要由鬥形木塊和弓形肘木縱橫交錯地層壘構成,逐層嚮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鬥拱不僅可使屋檐出挑較大,而且兼有裝飾效果。
整殿椽角桁條全部采用大木料榫頭結構,柱礎有細膩的園石鼓墩,為圓形素復盆與盆唇各一層,精美異常。殿內高峻宏敞,廣庭延衰,朱漆丹柱,柱粗須兩人合抱,共四十根柱子均係木結構。上置鬥拱結構,前後及東西山墻壁檐柱,用三十根八角形石柱,每根石柱露出墻外的六面都鑿有一個天尊聖號,共有180個。加上原彌羅寶閣三十根八角形石柱,一百八十個天尊聖號,二處合起共三百六十個天尊聖號,象徵一年三百六十周天。這種獨特的設計,充滿着宗教色彩,整個殿宇建築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 三清殿是蘇州目前留存的最宏偉的道觀建築,建築專傢認為,三清殿建築整體和局部都與宋代大建築傢李仲明“營造法式”所著錄的宮殿法式相符,是我國古代建築的瑰寶。 三清殿的孝子像碑,係唐代著名畫傢吳道子畫像,顔真卿書丹,唐玄宗禦贊,堪稱三絶。宋寶慶元年(1225年),道士馮大同題,張允迪勒石。圖中人物形象龐眉拔鬃、鬢,貌極蒼古,謂仙風道骨之體,其畫所用焦墨勾綫薄萊條的手法,使綫條彎弧挺刃,植柱構梁,高側深斜,捲褶飄帶之勢,造成條紋磊落逸勢,筆跡遒勁,産生強烈的疏體特點和立體感覺。該碑為我國唐宋時期繪畫、書法和雕刻藝術之精品,被譽為“奇蹤異狀”。 三清殿及彌羅寶閣之石駁腳及石欄桿上,均有鎸刻極細、人物、走獸、飛禽、水族等畫像,相傳有30餘幅。雕刻的圖案為封侯挂帥,蛟竜戲珠,鹿飲東海,麒麟祝壽,仙鹿銜芝,鯉魚化竜,彩風展翅,雙獅相爭,雷公騰雲,金猴蟠桃等。這些圖案及所依據的典故,除裝飾宮觀面貌以壯威儀之外,同時也反映了道教宮觀藝術與中國俗文化的關係。 此外,祖師殿的銅殿,鑄於明代,仿武當山金頂,鑄工極細。彌羅寶閣的壁畫,繪洛神、劉海蟾像,高丈餘,筆意靈動如生,為錢塘人楊芝所繪。兩廊靈寶度人經變相畫,為郡守王映重召畫工集體創作,繪於南宋紹興十六年,圖案極工細緻。玄妙觀不僅規模較大,而且歷史悠久。 宋、元、明以來,盛行於北方的全真道,積極提倡和推行叢林規製。在其影響下,蘇州玄妙觀在明代亦更名為“正一叢林”。在歷史上,玄妙觀內道士均為“出傢道士”,這與其它正一道宮觀有一定程度的區別。其它道廟有的是住廟道士,有的是出傢道士,也有在傢道士或俗傢道士。玄妙觀道士入道後,以“師徒”相稱,無規定滿師期,不用繳飯米,依靠廟産、香火費、打醮費等收入為生。師父羽化後,則有繼承當傢(住持)的可能,但以先進門者為大。 在玄妙觀道士中,主要有三種職稱:最高者稱“方丈”,次之稱“住持”,其他為普通道徒。另外有打掃、看管、運送等勤雜人員,名謂“香夥”,但不屬道士職稱之內。其體製稱謂與北方全真叢林體製基本相似,所不同者,即體現在教派屬性“正一”上,如打掃、運送、典竈、庫房等等在全真叢林中,均屬道職人員,而玄妙觀將打掃、運送、看管等等看作是勤雜人員,不屬道士職稱之內。 玄妙觀的田産及殿宇,多由皇室及四方知名人士捐資修建,屬於“公産私管”性質的宗教財産。玄妙觀方丈則為一觀之主,具有很高的威信,其除主管一部分殿宇外,並負責處理觀內重大事宜。觀內若發生了難以解决的問題,有的由“廟董”(由玄妙附近一些社會名流組成的顧問機構,任職者稱為“廟董”,屬義務性質,凡有關廟內重大事宜,均得通過該機構)處理。蘇州各宮觀,都有“廟董”這一組織機構出面解决。其它配殿分別由各住持執管。玄妙觀方丈和住持的繼承人,按照傳統道規,由他同一輩師弟或卜輩徒弟繼承,其他人不得繼承(稱謂官天下)。 按照傳統道規,玄妙觀設有各種戒規以約束道衆行為。如有違反戒規者,由方丈會同住持公佈過失事實,輕則罰處,重則開除其道籍。 蘇州玄妙觀的齋醮音樂源遠流長,藴藏豐富,她不僅僅是宗教儀典性質的音樂,而且是寶貴的民族遺産。用餘尚清教授的話說;“不衹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道士念經而已,它裏面最重要,占份量最多的是吹打與組成吹打素材的笛麯,在這些吹打中又穿插了鼓段,這些吹打與笛麯,都是極好的國際合奏麯,馬上即可作為舞臺演奏的樂麯。” 玄妙觀的齋醮音樂與蘇州其他道教官觀音樂一樣,其風格獨具特色。首先,她內藴宮廷音樂成份,特別是南唐、南宋時期,大量的宮廷音樂流散於民間,常被蘇州道樂吸收融合。 其次是吸收民間音樂素材,如在鑼鼓吹打中,除一般樂器外,還加長招軍、銅角、嗩吶等,以這種樂器為主,再配合鑼鼓,麯風雄渾樸野。此外,在佛教和道教並行發展的過程中,二者不但在學術理論上相互吸收利用,儀典音樂也不例外。唐玄宗就曾把印度傳來的樂舞,予以改編,使之民族化,並加以道教神話色彩,如“霓裳羽衣麯”即是。在蘇州宮觀道樂中,亦有吸收梵音成份的地方。如法事“全符”中第三段開頭的一句“唵吽吽咄吒”就是梵音,這是中文詞彙的印度語發音。同樣的調子,可以在不同的法事中運用。其它細節性的特點,如鼓段的擊奏,笛麯靈活、變化多端的吹奏等等,都是我國傳統藝術的一朵奇花。在表現手法上,蘇州道樂與地方戲麯亦有某些相同處。” 為了繼承和發揚吳地道樂,近代蘇州道教界曾作出了積極的努力。他們“深夜練習悶笛,在墻壁上練習敲雲鑼,以紙捲敲草墊或鐵槌敲石墩來練習擊鼓等等。勤學苦練的精神,不論寒暑,始終如一,並且還編寫了不少新的吹打樂,對道教音樂有所推進。”(轉引自(蘇州道教藝術集))1915年;戴嘯霞、曹冠鼎等在蘇州辦了四處學堂,使音樂知識遍於道觀內部。1937年,張景雲、許吟梅主辦了“守玄集楔靈”和“榮玄同研社”,不久終止。抗戰勝利前後,為使道樂不失傳,道教界前輩,又先後成立了“亦玄研廬”、“雲笈社”、“樂玄道學研究社”等研究音樂的組織。1956年8月,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研究組在蘇州市文化局的協助下,對蘇州道樂進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並編成《蘇州道教藝術集》一書,對蘇州道樂給予了高度評價。 蘇州玄妙觀的宗教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有為神的誕辰作的祀典,有為民間信徒舉行的打醮、做道場以祈福消災,有民間的燒香拜神以保平安等等活動。 節日的慶賀活動。玄妙觀供奉祖師的節日,有農歷正月初九的玉皇大帝誕辰,二月十五日的老君誕辰。逢到這兩天,玄妙觀均要舉行一次隆重盛大的祀典。法師道衆要齋戎沐浴,建酷壇,誦經文。法師披法衣,持朝笏,口誦贊謁,二旁和以音節伴奏。除此兩大祀典外,還有以下祀典:二月十九日觀音聖辰,三月廿八日的東嶽大帝誕辰;五月初五的財神誕辰,六月甘四日的雷祖誕辰,七月十五日的三官大帝聖誕。逢到以上誕辰,觀內則發出大經請帖,備素齋,邀請善男信女,參加祈禱慶祝活動。 醮禱活動。清末民國時期,齋醮活動在蘇州地區十分盛行。據稱,清代地方官吏,每年為地方打一次公醮,以保佑平安,祈求五穀豐登。逢到水旱災害或瘟疫流行時,地方官吏和知名人士則出面建壇打本領醮,祈求去災避疫,此類事例,《玄妙觀志》中時有記載。 城市居民打醮,大都在玄妙觀天醫殿(即財神殿)、雷尊殿;農民則由香頭一人集合數十人或百人,聯合打醮,名謂“公醮”。時間一般都在春、夏、秋三季,地點大多在文昌殿、簑衣真人殿。打醮的天數和法師道衆人數,以信徒的要求和所付費用多少而定。時間一般是三天,法師一般是三人或五人,道衆(或稱散衆)四人或六人,音樂吹打伴奏者數人或多至數十人。
齋醮的名稱有:“太平醮”、“保安醮”、“禳災醮”、“壽醮”、“求睛雨醮”等等。主醮的法師,通常都由年高德重的長者擔任,名謂“高功”,位於中央。上首法師稱“都講”,主持壇內經捲;下首法師稱“監齋”,主持壇內一切儀式;道衆稱表白(職司通疏);樂隊在左右兩邊)。
法師的儀式和諷誦的經典,以打醮的內容而定。如以一般的“太平醮”而言,第一天念《清靜經》、拜《玉皇懺》;第二天拜《玉皇懺》、“齋天”、“火懺”,今 “鬥姆贊”或“靈官贊”;第三天是“全蘇符表”印“全符”、“全表”(“全符”是發符召天將、“全表”是上表文給天神,表示申請的意思),晚上做“火師朝”意欲免除火災。如有別的要求,還可加做“瘟司朝”、“十王朝”等。每朝法事得三至四小時。
做功課。做功課,即是道徒早晚上殿,各誦經一壇,經名《玄門日課》,簡名《功課經》。 《功課經》是道教徒日常持誦的經典。正一派和全真派用同一種經典。其功課之目的,在於修身養性,度己度人。《功課經》高度概括了道教理論和修煉方法。早課以自身修持為主;晚課以度亡勸人為善為體,反映了道教的主旨精神。在持誦經典之前,必須齋戒沐浴,嚴整衣冠,誠心定氣,叩齒演音,方能持誦,誦經時間隨四季變化而變化。除去每逢天幹中戊日不誦經外,每天早晚各有一小時左右的時間。 燒香。蘇州玄妙觀三清殿所奉的三清神像,則為諸神之主;東嶽殿所奉的東嶽大帝,為統轄百官之首。據稱清代蘇州一府三縣(長州、元和、吳縣)地方官吏,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要嚮三清殿進香,為皇帝祈禱長生萬壽。 在吳地民間,到玄妙觀燒香拜神的名目很多,歸納起來可分為兩類,即“白香”與“紅香”。“白香”是指傢中遇到喪事,從死者去世的一天算起,每逢第七天,要燒一次香,共七次,歷時四十九天。名謂“燒七香:,是為亡人懺悔生前罪過及祈求死後平安。在七次燒香中,東嶽殿要占三或四次。“紅香”是指香客本人生日燒 “壽字香”,新婚夫婦燒“滿月香”,病愈燒“還願香”,嚮神求助燒“許願香”。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到玄妙觀燒香者最多。其中以除夕夜為最。許多人不約而同地涌到三清殿內,找到管屬自己的本命神,點燭燒頭香。早來的人尚可從容膜拜,後至者常常要立足露臺等待,整個三清殿人來人往,擠得水泄不通。殿內燭火,照得如同白晝;露臺上的“萬年寶鼎”裏,煙霧繚繞。此種場面,一直要延續到大年初一的白天。 |
南陽玄妙觀與南陽道教 Taoism and the Nanyang Nanyang Xuanmiao Guan |
據《南陽民族宗教志》記載:東漢建武年間,光武帝劉秀姊湖陽公主在裕州(今方城縣)建煉真宮一座,是為道教在南陽活動的濫觴。該縣三賢山廟、黃石山仙翁觀、南召縣九分垛祖師廟和皇后鐵牛廟、南陽縣老君堂等,均建於東漢時期。
東漢桓帝延熹六年(163年),南陽太守中山盧奴到桐柏縣固廟祭祀並擴建、重修淮瀆廟。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黃巾軍首領張曼成"攻殺郡守諸貢,屯兵宛下……六月,趙宏率衆十餘萬據宛城"(《後漢書》)。這支以太平道為號召的農民起義軍在南陽聲勢浩大的武裝鬥爭活動,充分反映出道教在南陽的傳播之廣泛和群衆基礎之深厚。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384年),麻衣子修道於內鄉石堂。
南北朝時期(420~589年),南朝齊明帝倡建桐柏山金庭館,名列當時五大道觀之三。永泰元年(498),又命瀋約來此建館並擔任首任主持,置道士十人,"用祈嘉祉"。
唐代是道教活動的興盛時期。貞觀十三年(639年),內鄉縣石堂山被敕建"普濟宮",以紀念東晉時期在此修煉19年的著名道人麻衣子,封其為"慈惠濟真人",賜洞額曰"顯聖"。斯時,大興土木,興建道觀之風遍及南陽,新建的宮觀有南召縣的天寶觀,南陽縣的火神廟、裕州的仙翁觀、光武廟、關帝廟、萬壽宮、子房廟等20餘處。
宋代皇室尊崇道教,斥巨資修建宮觀。太祖開寶六年(973年),淮瀆廟由原址固廟遷到桐柏縣城的東北。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詔令光大淮瀆廟,"命翰林畫工圖宮室之狀,八作大匠定營繕之製,發唐、鄧、許、穎屯兵以給其役……製作之盛,邦傢之壯觀也"(見《重修淮瀆長源公廟記》)。天禧三年(1019年),道書《雲笈七簽》將桐柏山列入"大地名山間,仙人所居勝地"之四十三福地。淳化年間,內鄉縣西南永青山建長生觀一座;奉仙觀由今趙店鄉岡提遷建縣城東;未幾,道人王道明復於原址重建奉仙觀。元三年(1088年)淮安郡守張公重修桐柏山水簾洞老君堂。徽宗時,曾詔令南陽道人張虛白管太乙宮,官太虛大夫,為金門羽客,出入禁中,恩賚無日。
金貞祐二年(1214年),敕改南陽縣西南的衡山廟為太乙觀。興定七年(1223年),全真道竜門派創始人邱處機由西域返京,途經鎮平時,創建太極觀,為該派傳入南陽之始。金正大四年(1227年),始建博望鎮高明庵。
元代道教建立叢林制度。至元年間,內鄉縣田下保(今赤眉一帶)建丹霞觀,鳳鳴山建清真觀;南陽縣在老君堂基礎上建玄妙觀;裕州建通仙觀,券橋土山建祖師廟,博望建秦王廟、三元宮等。元統年間,新野縣太山廟落成。元朝立國不足百年,在南陽建宮觀14處。其中影響最大者,當屬大德四年(1300年)擴建殿宇十二間並割官田以供祭祀用的南陽城西之武侯祠。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令頒布設立道教管理機構:府設道紀司,置都記、副都記各一員;州設道正司,置道正一員;縣設道會司,置道會一員。南陽府道紀司常設於玄妙觀,由方丈擔任都記。崇禎十三年(1640年),道紀司移武侯祠,鄧州、裕州各置道正一員;淅川、新野兩縣各設道會一員;南陽縣治因同在府城,附屬道紀司,不另置員;其他諸縣均無道會機構。由於明代重藩諸王及權貴們崇奉道教,營建或重修宮觀的風氣濃厚,南陽各地新建宮觀54座,裕州的三賢山、仙翁觀,鎮平縣的城隍廟、盧醫廟、高丘城隍廟、南召縣的九垛祖師廟、山陝廟、竜洞、仙人洞,南陽縣的玄妙觀、武侯祠、醫聖祠、桐柏縣城的淮瀆廟、金庭觀、內鄉縣的普濟宮等道教宮觀均得到重修。萬歷年間,南陽地方政府曾動用南召、南陽兩縣軍民,連續三次對四棵樹鄉的五泉山廟宇進行大規模修葺。尤其是玄妙觀經洪武四年增建、正統二年擴建及嘉靖、萬歷年間增修,逐漸成為豫西南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道風大振、道人盛行",可謂是明代南陽道教的真實寫照。
清代重佛抑道,致使道教衰微,廟宇空曠。但是道教仍在民間流行,全區有宮觀327座。在清二百多年間,南陽增建宮觀計70座,規模、形製已遠遜於前。由於交通便捷和商賈雲集、經濟發展等原因,社旗縣始建於清代的廟宇有關帝廟、太山廟、火神廟、娘娘廟、埠口關帝廟、馬王廟、二郎神廟、天爺廟、山陝廟、城關火神廟、關帝廟、橋頭街山陝廟、三官廟、大馮營火神廟、饒良街山陝廟、祖師廟等計16座之多。
南陽玄妙觀獨受清皇室青睞。康熙年間,易名元妙觀。順治、乾隆、鹹豐諸年間,屢有修葺,增添殿堂樓閣。雍正八年(1730年),頒元妙觀內宮鬥姥雕像一尊,並賜"慈雲法雨"匾額一面。同治六年(1867年),因主持張宗璇抗擊捻軍有功,特賜《道藏》一部。光緒三十年(1906年),為興辦元宗學堂再賜"惠浹中州","全真廣學"匾額兩面。斯時,元妙觀聲名遠播,有殿宇、房捨310多間、神像75尊、道衆200餘名、田産7700畝、建築占地150多畝,被譽為全國道教四大叢林之一,與北京白雲觀、山東長青觀、西安八仙觀相媲美。
民國時期,戰亂不息,道教受到衝擊。民國十八年(1929年),時任河南省主席的馮玉祥下令沒收廟産,"廢廟興學"。各縣相繼成立"破除迷信委員會",拆除廟宇,改辦學校。當時,除南陽玄妙觀和鎮平縣菩提寺等幾處有較大影響的寺觀經主持、方丈聯名請願,獲南京中央政府批準予以保留外,其他道觀多被拆除。方城縣38座寺觀中,田産被縣教育局收回4921畝,占寺觀總田産的60%以上,其中道觀田有2663畝。民國25年,方城縣曾設立"中國道教會方城支會"。民國35年再次組建道教會,設理事長1人、理事4人、書記1人、會員40人。至1948年南陽解放前夕,全區除原保留的較大宮觀仍有道教活動之外,廟宇衰敗、道衆散失、道教活動江河日下,是為南陽道教的真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南陽全區僅存道觀57座,有道士233人、道姑39人。為貫徹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正常的宗教活動,1953年,南陽地委設立宗教工作事務處。1955年,南陽專員公署正式設立宗教事務處。此後,各縣相繼設立相應的機構,以處理宗教工作具體事務。專署宗教事務處要求各縣認真做好宗教上層人士的團结教育工作,全力解决好僧道人員的生活睏難,積極培養中上層人員;對現存寺廟,特別是確有文物價值,或者政治影響較大的廟宇加以保護;對原住僧道人員的生活亦妥善安置,使這一時期各地寺廟房産、文物保護及僧道人員生活安置等項工作有章可循,道教活動處於穩定狀態。
1961年11月,南陽武侯祠道人朱宗常作為南陽地區代表,參加了全國第二次道教代表會議。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道教宮觀和道教活動遭到衝擊。道教活動被迫中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重新得以貫徹、落實,正常的道教活動得到恢復。
1979年開始,方城、鎮平、桐柏、南召四縣陸續有50名道人回到宮觀,他們自籌資金,重修重建廟觀,開展道教活動。
至1985年底,全區道人營建道觀7處,房屋達130餘間,恢復道觀20處,在觀道士有48人。
2001年,南陽道教開放宮觀達65處,道人537人。
目前全市已有西峽、內鄉、鎮平、鄧州、方城、唐河、南召7個縣市建立起道教協會,臥竜區和其它縣區道教協會亦在積極籌備建立中。南陽道教正步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
蘇州玄妙觀 Suzhou Xuanmiao Guan |
蘇州玄妙觀
位於蘇州市觀前街,創建於西晉鹹寧二年(276 年),初名 “真慶道院”,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名“玄妙觀”。清初, 為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圓妙觀”。玄妙觀極盛時有殿宇30 餘座,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道觀。現有山門、主殿(三清殿)、副 殿(彌羅寶閣)及21座配殿。 山門雄偉高聳,上懸康熙帝御筆賜額“圓妙觀”。南宋淳熙 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闊9間,進深6間,高約30米, 建築面積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壯麗,是江南一帶現存最 大的宋代木構建築。殿中須彌座上供高17米泥塑貼金的3尊神像, 正中是元始天尊,兩旁是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稱三清。神像 高大莊嚴,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三清中道德天尊又稱太上 老君,傳為老子李耳。其像座有老君像石刻,為唐吳道子繪像, 唐玄宗題贊,顔真卿書,由宋代刻石高手張允迪摹刻,可稱“四 絶”碑,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兩塊老子像碑之一。 三清殿西山墻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 刻360天尊像,合周年數。 玄妙觀前一條街名觀前街,為蘇州的主要商業街之一。
蘇州香火最盛的地方並非佛教寺廟,而是道教的玄妙觀。
玄妙觀始建於西晉,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觀內建於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構古建築。殿內供奉的高達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稱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觀中現存有唐吳道子畫老君像、玄宗贊、顔真卿書法等碑刻,彌足珍貴. |
四川安嶽玄妙觀 Four Chuanan Yue Xuan Miaoguan |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鴛大鎮白羊山麓。距安嶽縣城20公裏,鴛大鎮7公裏,樂至縣回瀾鎮7公裏,樂至縣竜溪鄉6公裏,據國道319有3公裏。玄妙觀開創於唐代,是集農業生態景觀與文物保護為一體的風景旅遊區。
玄妙觀是我國道教造像勝地,摩崖造像分佈於一蘑菇狀的平頂巨石周圍,前後各長約10米,左右長約6米,高約5米,頂平。四面立壁鑿為造像龕、大小龕窟達79個,石刻造像1293軀,全為唐代的精美雕刻。主要造像有老君釋迦並坐、真人、十二時神、金剛力士、九頭鳥、觀音、勢至等。
玄妙觀以道教造像為主的摩崖造像,規模龐大、內容豐富,不但省內獨有,在全國也屬罕見。不論雕刻的道教造像還是佛教造像,均生動優美,儀態萬千,錯落有緻,十分和諧。在79個造像龕窟中,有12個佛、道聯合造像龕。有的正中為道教老君,兩邊刻佛、菩薩站像;有的龕正中為釋迦牟尼和太上老君坐像,左邊則是佛教菩薩,右邊係道教金仙。這為歷史上佛、道互相聯合、滲透、藉鑒,提供了確切的佐證,是反映我國晉以後道教與佛教相互滲透、藉鑒與聯合這一現象的代表性實物。布滿各龕壁的觀、閣、樓、臺、鬥拱、法器、樂器、服飾等都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古建築不可多得的歷史實物。特別是衆多的道教金剛力士像,高大與真人相近,踞腳扭腰,富於寫實,形態極為生動、威嚴。仙女、伎樂姿態優美、惟妙惟肖,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珍貴材料。
玄廟觀現存唐碑四通,一塊係唐開元十八年(730)同邑人李玄撰刻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另一塊唐碑高2.4米,寬1.27米碑題為"啓大唐禦立集聖山玄妙觀勝境碑",碑文前半部刻道教創始概況及教義傳說,後半部記述從大唐開元六年鑿龕造像至大唐天寶七載(748)丙子八月已亥二日庚子功畢的過程。現存鎸刻年代題記4處,歷代遊人題刻5則。
玄妙觀在造像佈局上獨具匠心,打破了宗教造像儀軌的束縛,針對僅一獨立巨石的特定環境,充分利用一定空間、空隙,因地製宜地刻出不同形象的神像和竜、獅、青牛、神鳥等各種動物,鎸刻錯落有緻,十分和諧,給人以美的享受,顯示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其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時代之久遠,屬全國罕見,閃耀着我國古代藝術寶庫的光輝。 |
吳山玄妙觀 Wushan Xuanmiao Guan |
道教宮觀。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東南吳山南麓。據《武林玄妙觀志》記載:唐代天寶二年 (743),奉詔創建,時名紫極宮;鹹通三年(862)重修;唐末毀於兵火。後梁開平二年(908)詔改為老君廟;吳越王筏鑼重建後奏改為真聖觀。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郡守王欽若奏改為天慶觀;宋高宗紹興六年(1136)得旨重修;理宗紹定四年(1231),毀於大火;不久再得旨重建。元代元貞元年(1295)九月,詔改為元妙觀,並得敕重修;元末復毀於兵火。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道紀俞復中集資在其址左半重建,至正統八年(1443)竣工;正統九年(1444),道士張志源在其址右半重建,題額曰真聖觀;於是一觀遂分為二;正德、嘉靖時均有重修擴建。清代順洽、康熙時道士徐啓泰募資修葺各殿;雍正年間(1723—1735),三清殿圮;嘉慶三年(1798),玉皇閣、山門焚毀於火;明時觀內主要建築有:三清、玉皇、三官、真武、靈官、天醫等七殿。後因兵亂人禍,加之年久失修,大小建築遂漸被毀。為吳山道教著名宮觀。 |
泉州玄妙觀 Quanzhou Xuanmiao Guan |
泉州玄妙观泉州玄妙观
道教宮觀。在福建省泉州市城內東部。始建於西晉太康年間 (280~289),初名白雲廟;唐神竜元年(705)改稱中興觀,不久又改稱竜興觀;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易名天慶觀;元元貞元年(1295)改名玄妙觀。明清兩代曾設道紀司於此,管理泉州道教事務。此觀規模宏大,占地二千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三清殿、玉皇殿及左右配殿與回廓等。是泉州歷史上著名的道教宮觀之一。 |
荊州玄妙觀 Jingzhou Xuanmiao Guan |
荊州玄妙觀
荊州玄妙觀是2006年05月25日國務院批準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荊州三觀之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中心城區荊北路,小北門內西側,北靠城墻。玄妙觀是荊州市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和遊覽勝地,始建於唐開元年間。玄妙觀名稱曾多次變更。公元一○○九年,宋真宗下詔更名為天慶觀。公元一二九七年,元成宗復改為玄妙觀。公元一三三九年,元順帝賜題“九老仙都宮”。清代為避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之諱,改名為元妙觀。
古觀原由山門和六座殿閣組成。六殿閣分別名為四聖殿、三清殿、玉皇閣、玄武閣、聖母殿和梓潼殿。前四殿依次成直綫排列。四殿中最後一殿玄武閣置於高臺,臺東為聖母殿,臺西為梓潼殿(供梓潼帝君)。後來剩下三重建築,前為玉皇閣,中為三天門,後為置於崇臺之上的玄武閣(又名紫皇寶殿),均為明代萬歷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重建。玉皇閣重建時作了擴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略呈正方形,有三重飛檐,每層檐下施有玲瓏美觀的鬥拱。三重檐由大而小,狀似三層塔形。屋頂為鑽尖式,托一帶尖頂的青銅蓮花座,直刺雲天,猶如盛開於天際的金蓮。鑽尖頂上題有“大明萬歷庚辰吉旦”數字。屋面蓋黃、緑二色琉璃瓦,金光閃閃,與後面高聳於崇臺上的玄武閣相互輝映,十分壯美。玉皇閣前,竪有一塊高大的石碑,為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一三四三年)所立,名為“九老仙都宮記”碑。根據碑文敘述,元順帝當時封觀內主持道人唐洞雲(道號元靜真人)為八仙之後第九仙,玄妙觀因而改名“九老仙都宮”。碑文為元代著名的洞庭學士歐陽元撰寫,元代大書法傢危素手書。字體為楷書,陰文,字跡清晰,筆力遒勁,是一件珍貴文物。
荊州三觀的另外二觀是太暉觀和開元觀。 |
玄妙觀——大漢陳友諒故居 Xuanmiao Guan -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the Han Chen Youliang |
玄妙觀,曾名元妙觀(因朱元璋忌諱而改為玄),是江漢平原方圓百裏的道教中心,也是荊楚大地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故居。此觀位於沔城南門,坐東朝西,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明、清兩朝的道正司一直設在這裏。1941年以前頗具規模,觀內有靈官殿、三師殿、三清殿、雷祖殿、呂祖殿、鬥姥殿、救苦殿、觀音殿、皇經殿、老祖殿,俗有“一觀十殿”之稱。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一種宗教,它的創立者是東漢時的張道陵,人稱他張天師。他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著的《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教分兩大派:全真派為出傢道士,蓄發、須、頭頂輓髻、素食,重清修,認為人可以修練成神仙,長生不老。他重生、樂生、重術、厭死,因此信奉的人很多,特別是有錢有勢的達官貴人。正一派為居傢道士,不蓄發、重符籙,主要從事齋戒儀式活動,也叫作道場,有唱誦、舞蹈、樂器伴奏,凡死人、發火、瘟疫等都要請道士驅鬼降妖,沔城有一名歇後語:“道士遇到鬼—法都使盡”。人們諷刺道士念的經開頭兩句為:“天哪,地哪,道士老爺要現錢,坐在屋裏望死人”。證明居傢道士以收受錢財為目的,全屬欺人的迷信活動。
陳友諒(1320-1363),沔陽黃蓬山(今屬洪湖市)人,祖籍排湖謝傢灣,後遷居沔城南門。本姓謝,因祖父入贅陳傢,遂隨其姓。陳友諒自幼習文崇武,聰明過人。他26-30歲兩度中榜進士,成為聞名遐邇的文武全纔。當年,目睹元末暴政,百姓民不聊生,遂萌發了滅元興漢之志。他“舉義旗,破元兵,靖禍亂,都武昌,稱漢王,順江而下,勢如破竹,所嚮披靡”,令元軍聞風喪膽,十八年戎馬生涯,陳友諒憑他的智慧和膽略,創下了三分天下陳有其二的輝煌,他從義軍中一個佐掌文書、錢糧的官吏,奮鬥成一個威振三楚,統率百萬雄師的農民領袖。最後他與朱元璋爭奪天下,鏖戰於江西鄱陽湖,不幸被流矢貫穿眼睛及頭顱而亡,年僅44歲。太尉張定邊將其屍首運回武昌,葬於蛇山之麓。
陳友諒死後,朱元璋為了消除陳友諒在百姓中的影響,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沔城設尉署,派瀋友仁為駐守沔陽的指揮使(軍事長官)。瀋友仁按照朱元璋的旨意,將陳友諒故居改為玄妙觀。儘管陳友諒魂斷鄱陽湖,壯志未酬。但他對推翻元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仍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
1984年,沔城人民為紀念陳友諒這位江漢先英、荊楚梟雄,熱情捐資在原廢墟上重修了玄妙觀,武漢大學著名教授李國平還題寫了“陳友諒故居”幾個大字嵌於門前。現在觀內重建了雷祖殿、三清殿、藥王殿、救苦殿、觀音殿、鬥母殿等七座宮殿,完善了草坪、假山、休閑亭等設施,形成了一個既古樸典雅,又洋溢着現 代氣息和宗教氛圍的旅遊景點。
1997年,沔城藝人邵四平根據陳友諒出土雕像,精心創作了一座金戈鐵馬陳友諒塑像,氣宇軒昂,威武雄壯。塑像高八米,底座以優質砍石為基,上刻“大漢陳友諒”四個遒勁大字,由《陳友諒》一書作者-中共巴東縣委書記程遠斌題寫。
觀內還陳列衆多的古跡,有陳友諒石刻像、拴馬石、喂馬槽、刑鍋、青雲接武石牌、玉泉古井等。
目前,陳友諒紀念園已納入湖北省重點旅遊開發項目,並報國傢爭取開發資金,擬定興建“漢王故裏”坊、漢王宮、文物存列廊、石碑廊、衣冠塚、竹苑等。在不遠的將來,“漢王故裏”一定會成為更具魅力的名勝景點。
取自http://www.027.cn/%E7%8E%84%E5%A6%99%E8%A7%82%E2%80%94%E2%80%94%E5%A4%A7%E6%B1%89%E9%99%88%E5%8F%8B%E8%B0%85%E6%95%85%E5%B1%85 |
廬山玄妙觀 Lushan Xuanmiao Guan |
廬山玄妙觀位於廬山將軍河東上的金竹坪,明萬歷七年(1579年),恭乾禪師來廬山金竹坪隱居修行,建千佛寺,千佛寺自仁敬開基以來,一度成為廬山為數不多的興盛寺宇之一,對日趨衰微的廬山佛教有所復興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入清以後,千佛寺江河日下,殿荒塔塌,殘破不堪。光緒初年(1884年),道人尉自明將千佛寺改建成為玄妙觀。後經尉自明之徒江純靜“漸廓之”,仍規模不大,有悖尉自明真人墓上橫批“宗風丕振”之旨。該墓外表石結構,墓頭飾有花紋,碑上刻有對聯:“靈臺明瞭瞭,妙道入玄玄。”是廬山現存完好的古墓之一。 |
|
Xuanmiaoguan
玄妙觀
道教宮觀。在江蘇省蘇州市內。建於西晉鹹寧二年(276)。始名真慶道觀。唐開元二年(714)更名開元宮。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天慶觀。北宋皇□及南宋建炎、紹興、淳熙、寶□、景定諸代,先後多次重建或擴建。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始改今名。元末毀。明洪武四年(1371)重建。清康熙初年又重加修葺,復還舊觀,因避聖祖玄燁諱,改名圓妙觀。觀中唐吳道子所畫老君像、唐玄宗贊、顔真卿書等碑刻,至今尚存。20世紀50年代前,該觀已敗落。1956~1980年間曾兩次進行修繕。
蘇州玄妙觀
(錢安靖) |
|
地址:觀前街94 電話:0512-67276948 城市:0512 類型:風景名勝;風景名勝;寺廟道觀 |
|
玄妙觀社區 玄妙觀居委會 |
|
玄妙觀弄 | 玄妙觀社區 | 南陽玄妙觀 | 玄妙觀齋菜 | 荊州玄妙觀 | 吳山玄妙觀 | 玄妙觀摩崖 | 玄妙觀三清殿 | 玄妙觀居委會 | 玄妙觀石刻道教像 |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 中國名碑名帖-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閑居賦》 | 元趙孟頫書玄妙觀重修三門記 | 中國名碑名帖-趙孟頫玄妙觀重修三門記閑居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