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示地图 |
|
|
玄中寺联系方式地址: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玄中寺投诉电话吕梁旅游投诉电话:0358-3366108
山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351-732501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玄中寺门票价格20元玄中寺玩法观光、休闲、拜佛
玄中寺是我国佛教著名的宗派——净土宗的发祥地和中心。
玄中寺坐落于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中。据《山西通志》和存于寺内的唐碑记载:“时大魏第六主皇帝延兴二年石壁寺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方成就。”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之一。因地处山陡如壁的层峦叠嶂之中,所以叫“石壁玄中寺”,也称“石壁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重修后,改称“石壁永宁禅寺”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九年(635年)亲临拜谒,瞻仰礼佛门唐开元九年(721年)玄中寺以佛教律宗道场出现,建立了“露天碍义坛”,和当时的西都长安“灵感坛”,东都洛阳“会善坛”齐名,合称全国三大戒坛。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
据载,北魏名僧,被称之为“神鸾”的昙鸾大师晚年来玄中寺任主持,继净土宗祖师慧远之志,在此宣扬净土教义,其死后,弟子道绰、善导继任主持,并在此正式成立净土宗,玄中寺成为净土宗的中心。后经善导大师向东传人日本,在日本也成立了净土真宗,并建立寺庙,称为“枣寺”。之所以称之为“枣寺”,据说枣寺内所种的枣树的种子是从玄中寺带回去的。日本的净土真宗尊奉善导大师为“高祖”,视玄中寺为“净土祖庭”。从此,玄中寺在海内外闻名遐迩。宋、元以来,’玄中寺曾多次毁于兵火,每次重建又多有扩建,至元代成宗年间(公元1295-1307年)极盛时,寺庙除本寺外,还下辖40院,方圆近80公里,明清后,逐渐衰微,特别是清末连年战争,僧徒四散,寺院荒芜,原有的李白题刻及其它珍贵文物也被窃走;清同治、光绪年间,主要殿堂又皆毁于大火。建国后,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善法殿、万佛殿,千佛殿、天王殿,东西配殿等莫不金壁生辉,重放异彩。
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玄中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等主殿,还修建了祖师堂、禅堂院等建筑。
纵观整个玄中寺,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沿轴线平行排列,将寺院自然地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大雄宝殿居中,两边各建配殿。大殿东西各建有一处小配院,配院前建有东西配殿,两厢平行排列,形成了一个雅致、大方、完整的院落。
天王殿:是寺内现存最古的建筑物,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Ⅱ印5年)。殿内正中供奉着汉化弥勒,俗称“大肚弥勒”,据《宋高僧传》、《佛祖万代通载》记载,大肚弥勒和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袋和尚,真名契此”,又号长汀子,五代时吴越奉化人。契此在世时,常常杖背一布袋人市,人称“布袋和尚”。他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似疯癫。据说,他算卦极准。临终前,他端坐于岳林寺盘石山,说了一段传经中的唱词:“弥勒真弥勒,身份百亿处,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人在名寺圣刹处,多塑他的形象。弥勒之所以受人尊敬和欢迎,正在于大肚弥勒笑口常开,不为烦事所扰,只求为民造福,使人开心。正如一对联所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在弥勒佛的两侧供奉着汉化四大天王:
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手持宝剑,职“风”,与剑锋谐音;
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手拿琵琶,职“调”,琵琶能调弦;
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手把混元珍珠伞,职“雨”,伞能求雨防雨;
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有缠龙,职“顺”,龙能屈、能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则国泰民安。
万佛殿:面宽五间,是典型的歇山式建筑,大殿内的佛像或端坐或站立,形态各异,惟妙惟肖。
大雄宝殿:进入第二进院,面前是一座宏伟的大殿,上书“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各位团友知道为什么叫做“大雄宝殿”吗?其实,这个名称带有很浓的地域色彩和民族文化色彩。大家都知道佛教起源于印度,在印度文化中,“雄”是大智大勇的意思,如“圣雄”、“大雄”等等。这里的“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像大勇士一样对一切大无畏。大雄宝殿为玄中寺的正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
另外,还有善法殿、千佛阁、东西配殿,建国后,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现今莫不金碧辉煌,重放异彩。
玄中寺虽历经沧桑,文物散失颇多,但是经各方的努力保护,现今所藏文物也初具规模。主要有明代的原物单孔牌楼,北魏、北齐年间的造像、石刻碑、佛幢,唐代高氏碑,宋明两代的铁佛,明代木雕佛像和元代忽必烈亲笔所书的蒙文白话碑等,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
|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几经碰撞,终于寻找到了最佳接合点,与儒、道谛义相融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出了璀璨夺目的光彩,并以中国为基地向日本、朝鲜、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传播。净土宗在中国的出现则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颇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使博大精深的佛学理论简化到人人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程度。净土宗是佛教中国化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里程碑。
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国1亿多国民中大约有8000万人信佛教,而在8000万信仰者中又有4700万人信奉净土宗或者净土真宗。日本的佛教传自中国是不争的史实,而净土宗的传入缘于中国何寺、何人?在日本似乎已有成说:高仓天皇安元元年(中国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日本高僧法然上人根据善导大师所著《观无量寿经疏》思想创立了日本佛教净土宗,因尊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宗之祖,并视三位祖师创办、驻锡、主持之玄中寺为其祖庭,但长期以来玄中寺何在却成为不解之谜。本世纪20年代,日本佛教史学者常盘大定博士历尽艰辛,多方考证,终于找到祖庭,它便是地处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里的玄中寺。
从佛教的传承关系来看,玄中寺同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两大宗派都继承了昙鸾、道绰、善导三祖的净土法门体系,都尊昙鸾、道绰、善导为他们的祖师,视玄中寺为其祖庭。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两大宗派的信徒多次来中国访问,朝拜玄中寺。1957年,以全日本佛教会会长高阶珑仙为团长、菅原惠庆、竹村教智、冢本善隆为副团长的日本佛教访华亲善使节团与我国佛教界四众弟子一道,在寺内举行了庆祝古刹重兴及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像开光法会。菅原惠庆长老一生曾八次参拜玄中寺,1963年来寺时还将脱落的牙齿埋于祖师堂前的树下。1982年菅原长老圆寂。第二年,其弟子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由此可见,玄中寺在当代中日佛教关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玄中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根本道场。这里叠岭周环,群峰泻翠,山石拱列如壁,故山名“石壁”,寺亦因山而称“石壁寺”又名“永宁寺”。据寺内所存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32年)《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铭记载,“时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昙鸾是北魏时雁门(今代县)人,于此讲经说法,广布净土宗教义,并撰《天亲净土论》两卷,名重一时,影响极大,被誉为“肉身菩萨”。隋末道绰、唐初善导二大师相继在此弘扬净土宗风,拓修寺院,使古刹达到其中史以来的鼎盛期。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以其天子之 尊亲临瞻礼,施舍“众宝名珍”,为长孙皇后祈福消灾。盛唐以后尝于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由寺主慎微在寺内建“甘露无碍义坛”,与长安灵感坛、洛阳会善坛并为当时“天下三大戒坛”。此后屡经兴废,蒙古太宗辛卯年(公元1231年)赐名“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此后便统称“玄中寺”。寺宇复兴且臻达极巅,不仅广有土地、山林,而且下院多达40余处,远及华北各省,名声之大,无以复加。寺内现存最古建筑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阁、四殿三院,逐级升高,依山就势,层层叠置。此外还有钟鼓二楼、南北塔院、祖师殿、鸠鸽殿、接引殿、准提殿及僧舍、禅院、客房、斋堂等建筑散布各处;秋容塔雄峙寺东山巅,为宋代遗物。寺内现存历代碑碣48通,并有宋铸铁弥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俱为珍贵文物。寺内金石文物以元代依旧拓重刻唐《铁弥勒像颂碑》、元代忽必烈蒙文白话碑及唐高氏碑等数十方古碑最为珍贵,次为北齐的佛幢、宋明的铁佛、明代的木雕佛像等文物。附近新修日本菅原惠庆长老舍利塔。
山西省吕梁:
玄中寺,又名石壁寺。在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面积6,000 平方米,四面石壁陡立,翠柏环布,为风景幽雅的佛教圣地。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27)兴建。日本佛教徒视玄中寺为祖庭。主要殿堂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火,千佛阁残存。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间,五脊六兽悬山式,万佛殿五间,九脊十兽歇山屋,千佛阁三间硬山工,东西配殿各五间,飞檐斗拱,棂花装修,雕梁画栋,油饰彩画,莫不俱备。殿内木雕佛造型生动,金碧辉煌。
寺东山巅两层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涩重檐,砖座宝顶,中空置佛,塔身挺秀。殿阁内供木雕、泥塑、铁铸佛像共七十余尊。玄中寺文物众多,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该景点因距县城较近,所以各方面条件具备,尤其是交通、食宿更为方便、能满足客人的基本要求。
提起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名刹,应首推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十公里处深山中的玄中寺,因为它是净土宗的发祥地。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烧尽,后经寺僧元钊负责修复。到了金末,该寺又为兵火所毁。到了元朝,由于寺院住持惠信负责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复。但元末的战乱,又使玄中寺化为灰烬。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建,但均未达到以前兴盛时的规模。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再加上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掠,玄中寺的命运一天不如一天,历史上一座名刹也未能逃脱被毁的命运。
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玄中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等主殿,还修建了祖师堂、禅堂院等建筑。
重修后的玄中寺面貌一新,佛殿雄峙,禅堂栉比,神像或庄严,或慈祥,或威武,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但寺内更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这些上至北魏,下至明、清时期的碑刻,不仅是一批艺术珍品,而且也是一批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这里的碑文不仅记述了玄中寺的兴衰历史,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史,特别是研究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
【玄中寺】 中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之一。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石壁山中。由昙鸾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承明元年(476)落成。昙鸾住寺研究净土。隋大业五年(609),道绰至寺,继承、广弘昙鸾学说。唐贞观十五至十九年(641~645),善导赴寺拜师并皈依净土法门。唐太宗时,曾加扩建,改名石壁永宁禅寺。开元年间再琢拓岩阿,大兴土木。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毁于火,住持元钊大力复兴。金末,又毁于兵火。经元初惠信禅师修复。元末,诸殿再毁,广安大师重建,殿堂迈逾前代,最盛时仅下院就有40处。明永乐、嘉靖、万历诸朝续有兴建。清末以后,寺院近于荒废,殿阁毁坏,宋元以来的铁佛、铜塔、大钟等丧失殆尽。1954年以后,大殿、千佛阁、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东峰秋蓉白塔、东西两院僧舍渐次修复,又增建大殿两旁配殿、祖师堂和碑廊。寺内金石文物以元代仿旧拓重刻唐《铁弥勒像颂碑》等数十方古碑最为珍贵。次为近千尊木雕、泥塑、铁铸大小佛像。日僧亲鸾依昙鸾一脉的净土教义创净土真宗,与净土宗同奉该寺为祖庭。
(玄中寺(山西交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