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 > 狂夫
目錄
《狂夫 Crazy》
詩人: 杜甫 Du Fu

  萬裏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筱娟娟靜,雨裛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絶,恆饑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狂夫 Crazy》
詩人: 劉叉 Liu Cha

  大妻唱舜歌,小妻鼓湘瑟。狂夫遊冶歸,端坐仍作色。
  不讀關雎篇,安知後妃德。
《狂夫 Crazy》
詩人: 陸遊 Lu You

  狂夫與世本難諧,醉傲王侯亦壯哉!
  奕奕方收岩際電,酣酣已起枕間雷。
  回天力在人終嘆,入月星來敵自摧。
  千載鬼雄皆國士,直令窮死未須哀。
古代婦人自稱其夫的謙詞 Ancient woman claiming to be her husband's modest words
  古代婦人自稱其夫的謙詞。 6.精神病患者。 7.古代掌驅疫和墓葬時驅鬼的人。
無知妄為的人 People ignorant to act at
  無知妄為的人。《詩·齊風·東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史記·淮陰侯列傳》:“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何物狂夫,敢毀謗朝政如此?”
用作謙詞 Word for Him
  用作謙詞。《後漢書·李固傳》:“ 固 狂夫下愚,不達大體,竊感古人一飯之報,況受顧遇而容不盡乎!”
放蕩不羈的人 Unrestrained person
  放蕩不羈的人。《後漢書·獨行傳·譙玄》:“忽有醉酒狂夫,分爭道路,既無尊嚴之儀,豈識上下之別。” 唐 杜甫 《狂夫》詩:“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清 孫枝蔚 《延令書懷二十二韻》:“小子哀窮叟,狂夫藐達官。”
指悖逆鬍為者 Refers to those who rebelled against Hu
  指悖逆鬍為者。《墨子·非攻下》:“ 武王 乃攻狂夫,反 商 之 周 。”《漢書·息夫躬傳》:“如使狂夫嘄謼於東崖, 匈奴 飲馬於 渭水 ,邊竟雷動,四野風起,京師雖有武蠭精兵,未有能窺左足而先應者也。”
No. 9
  古代婦人自稱其夫的謙詞。 漢 劉嚮 《列女傳·楚野辯女》:“大夫曰:‘盍從我於 鄭 乎?’對曰:‘既有狂夫 昭氏 在內矣。’遂去。” 唐 李白 《搗衣篇》:“玉手開緘長嘆息,狂夫猶戍 交河 北。” 元 邊魯 《和西湖竹枝詞》:“狂夫歸來未有信,蝴蝶作團飛上城。”
精神病患者 Mental illness
  精神病患者。 晉 崔豹 《古今註·音樂》:“有一白首狂夫,被髮提壺,亂流而渡。”
古代掌驅疫和墓葬時驅鬼的人 And the tombs of ancient palm drive infected people when Ghost
  古代掌驅疫和墓葬時驅鬼的人。《周禮·夏官·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國語·晉語一》:“且是衣也,狂夫阻之衣也。” 韋昭 註:“狂夫,方相氏之士也。”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睏頓了十年,纔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傢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製,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纍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傢的仁政思想。他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綫,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嚮,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阔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衆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捲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徵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絶;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體裁: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