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名:环尾蜥科
中文名:犰狳蜥
学名:cordylus cataphractus
属名:cordylus
食性:以昆虫为食
分布:南非西南部。
形态特征:全长12——16公分,最大可达21公分。头后部有6枚大而有明显鳞骨的鳞片并列。躯体及尾部同样有具明显鳞骨的鳞片呈带状排列。其中位于躯体部位的鳞片数量,有15——17枚。雄性身上约有26——32个股孔。一但遭遇危险,便迅速钻进岩石缝隙中躲藏。若不小心被捕,则将头尾卷曲成球状,以保护柔软的腹部。。
生活习性:栖息平坦的砂岩地。日行性,以8——10只的数量群居。胎生。在夏末产下1-2只幼体。
犰狳蜥因为避敌方式酷似哺乳类中的犰狳而得名.属于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区域的岩堆间栖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冲进石缝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会将尾巴含在口中,将身体卷成一个带刺的圆球以保护脆弱的腹部,这种自保措施与犰狳一模一样.在哺乳类和爬虫类中都有避敌方式如此神似的动物,确实是自然界少见的巧合.
犰狳蜥十分温驯,也很好养,可以很快适应人工环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胆小一点,在没有完全适应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为主,可以喂食蟋蟀和面包虫,幼体特别喜欢吃白蚁.如果找得到的话,白蚁是最营养的食物.成体也可以喂食乳 鼠.饲养环境以砂为底材,堆置一些岩块供它们攀爬和躲藏,水盆要大一点因为它们喜欢泡水,要有uvb加温灯供它们曝晒.
在雌雄辨别上,犰狳蜥是非常困难的,可以3-5只群养让它们自然配对,雄性通常头部较大花纹较鲜明,股孔也比较明显,不过准确性较其他蜥蜴低.雌性每次可以直接生下一只幼体,一年只生一次,是典型的胎生蜥蜴,初生幼体包覆在一层透明薄膜中,约三年可以成熟繁殖.每次的幼体都可以与父母共同生活,不会有被吃的危险,因为犰狳蜥是群居性动物,但是以家庭成员为群聚对象,如果是外来的陌生个体便有遭受攻击的危险.
经过人工饲养的犰狳蜥会逐渐失去卷曲成球的自卫本能.市面上所见的个体绝大多数是野生个体,因为人工繁殖数量太低比较没有经济价值,除此之外,犰狳蜥是只饲养乐趣很高的蜥蜴.甚至适合初学的新手饲养.饲养正常的个体通常可以活上25年. | | 科 名:环尾蜥科
中文名:犰狳蜥
学 名:cordylus cataphractus
属 名:cordylus
食 性:以昆虫为食
分 布:南非西南部。
学名Cordylus cataphractus. 蜥蜴亚目(Sauria)绳蜥科(Cordylidae)动物,产于南美洲,体长约25公分(10吋)。面临危险时将尾含于口中,缩成球状,以头部和尾部的骨质鳞片和棘刺保护其体,至危险解除时才松开。
形态特征:全长12——16公分,最大可达21公分。头后部有6枚大而有明显鳞骨的鳞片并列。躯体及尾部同样有具明显鳞骨的鳞片呈带状排列。其中位于躯体部位的鳞片数量,有15——17枚。雄性身上约有26——32个股孔。一但遭遇危险,便迅速钻进岩石缝隙中躲藏。若不小心被捕,则将头尾卷曲成球状,以保护柔软的腹部。。
生活习性:栖息平坦的砂岩地。日行性,以8——10只的数量群居。胎生。在夏末产下1-2只幼体。
犰狳蜥因为避敌方式酷似哺乳类中的犰狳而得名.属于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区域的岩堆间栖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冲进石缝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会将尾巴含在口中,将身体卷成一个带刺的圆球以保护脆弱的腹部,这种自保措施与犰狳一模一样.在哺乳类和爬虫类中都有避敌方式如此神似的动物,确实是自然界少见的巧合.
犰狳蜥十分温驯,也很好养,可以很快适应人工环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胆小一点,在没有完全适应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虫及无脊椎动物为主,可以喂食蟋蟀和面包虫,幼体特别喜欢吃白蚁.如果找得到的话,白蚁是最营养的食物.成体也可以喂食乳 鼠.饲养环境以砂为底材,堆置一些岩块供它们攀爬和躲藏,水盆要大一点因为它们喜欢泡水,要有UVB加温灯供它们曝晒.
在雌雄辨别上,犰狳蜥是非常困难的,可以3-5只群养让它们自然配对,雄性通常头部较大花纹较鲜明,股孔也比较明显,不过准确性较其他蜥蜴低.雌性每次可以直接生下一只幼体,一年只生一次,是典型的胎生蜥蜴,初生幼体包覆在一层透明薄膜中,约三年可以成熟繁殖.每次的幼体都可以与父母共同生活,不会有被吃的危险,因为犰狳蜥是群居性动物,但是以家庭成员为群聚对象,如果是外来的陌生个体便有遭受攻击的危险.
经过人工饲养的犰狳蜥会逐渐失去卷曲成球的自卫本能.市面上所见的个体绝大多数是野生个体,因为人工繁殖数量太低比较没有经济价值,除此之外,犰狳蜥是只饲养乐趣很高的蜥蜴.甚至适合初学的新手饲养.饲养正常的个体通常可以活上25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