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农业 : 鼠标键盘 > 犰狳
目录
No. 1
  哺乳纲,犰狳科。身体分前、中、后三段,前后段有整块骨质鳞片,中段的鳞片与肌肉相连,能伸缩。头顶、尾巴和腿上也有鳞片。穴居洞中,夜间活动,主要吃昆虫。产于南美洲、中美和美国南部。
qiú yú qiú yú
  哺乳动物,全身大部生鳞片,腹部多毛,爪锐利,善掘土,属犰狳科(Dasypodidae),头部和躯体包在由骨质鳞片构成的甲胄内,昼伏夜出,吃昆虫、鸟卵等
No. 3
  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东山经》:“﹝ 餘峩之山 ﹞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鴟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
No. 4
  哺乳动物。躯干部一般分成前、中、后三段,头顶、背部、尾部和四肢有角质鳞片,中段的鳞片有筋肉相连接,可以伸缩,腹部多毛,趾有锐利的爪,善于掘土。昼伏夜出,吃昆虫、蚁和鸟卵等。行动迅速,遇敌害时蜷缩成一团。产于 南美 等地。
No. 5
  贫齿目 犰狳科
形体特征
  犰狳,活像一个“古代武士”,全身披挂,坚甲护身,以达到御敌自卫的目的,因而又有人称其为“铠鼠”。
  犰狳身上的鳞片是由许多细小的骨片构成,每个骨片上长着一层角质的鳞甲,这就成为它抵御敌人的防护壳。有的犰狳凭借自己坚硬的骨甲,把身体紧紧地蜷缩起来,形成一个球形的铁甲团,连大食肉兽也别想伤害它一根毫毛。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齿咬不破,用拳打不疼,用脚踢不伤的家伙。
科属特征
  本科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种类都有保护作用的盔甲。这是贫齿目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科。包括8属20种。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结构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有关节的甲。这种由骨质组成的鳞甲上还覆有角质表皮。体上鳞甲形成各种式样,但通常是一个头盾及一系列颈部和身体大部分的保护盾板。在腹部和四肢盾板之间柔软的皮肤上有稀疏的毛。有些种类能卷曲,以保护易受伤害的四肢和腹部。大犰狳是最大的种类,重达60公斤,最小的小犰狳不过120克。头骨长而背腹偏平。牙齿随年龄增长而部分地丢失。所有犰狳四肢都很结实,前后足大而有钝爪。除犰狳属外,前后足都是五趾,后足常为足行性。
  与贫齿目其他种类相比,犰狳的食性和运动并无更引人注目的特化。大多数种类主要以昆虫为食,但也吃些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也吃点植物性食料。
价值
  这种动物的胆汁可以作药,比如聪明剂。
防御手段
  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犰狳在哺乳动物中,是具备最完善的自然防御能力的动物之一。其防御手段可概括为:“一逃、二堵、三伪装”。
  所谓“逃”,即逃跑的速度相当惊人,犰狳具有令人吃惊的嗅觉和视觉,当它所到处处境危险时,能以极快的速度把自己的身体隐藏到沙土里。别看它的腿短,掘土挖洞的本领却很强。曾有人这样描述犰狳的打洞本领:它打洞速度非常快,你骑在马上还看见它,但在下马一瞬间,它已钻到土里去了。所谓“堵”,就是它逃入土洞以后,用犰狳的尾部盾甲紧紧堵住洞口,好似“挡箭牌”一样,使敌害无法伤害它。所谓“伪装”,就是前述的蜷曲法,全身蜷缩成球形,身体被四面八方的“铁甲”所包围,让敌害想咬它也无从入手。
生存本领
  为了生存,犰狳除了身上御敌的甲胄外,还有杂食、昼伏夜出和能够栖息在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洞穴等有利习性。栖息处可以是茂密的灌木丛、草地、荒野,通常还有一处浅塘或泥坑用来浴身。
  白日,犰狳躲在自然形成的洞穴或自掘的洞穴里,洞穴狭窄,截面为圆形,直径大概有8~10英寸,有时可达25英寸长。通常地穴有几处分支,其中的一个终止在一个巢穴处。巢穴里面铺着柔软的树叶和干草。一只能干的犰狳能打几个洞穴,每个又都有几处出口。这些洞口隐藏在树根间、空树干里或堤脚下。
  犰狳
  爬行中,犰狳能翻过电篱,在浅水中跋涉。如果河流较窄,犰狳就深吸一口气,潜进水中,从河底爬上对岸。如果河宽,它就吸入空气,让肠胃涨满,然后游过去。
  在昆虫食物供不应求时,犰狳就会增加觅食时间,连白天也外出活动。觅食对象也扩大到小型蜥蜴、火龙、蛇、青蛙和蟾蜍。它偏爱蛇蛋,偶尔也吃鹌鹑、火鸡和其他地面筑巢的禽蛋和幼禽。有些犰狳也吃偶然遇到的鸡蛋和小型哺乳动物。
  雌雄犰狳一般占据不同的领地。可是当夏末交配季节到来时,雄犰狳就出发去寻找雌性配偶。交配后,它们再度分道扬镳。犰狳在孕期有一种独特的生理机能。一个受精卵会很快分裂为独立的两个,然后再分裂为独立的四个。四个受精卵具有丝毫不差的染色体结构。然后这种分裂停止了。之后在输卵管中,它们“畅游”一个月左右进入子宫。一般同一胎出生的幼犰狳都具有同一性别。这一现象使科学家有机会研究同一组基因是如何对动物的后代的生长和发育发挥影响的。
  犰狳的怀孕时间决定了小犰狳在每年三月后或四月出生,那时昆虫食物丰饶。出生时的小犰狳身体发育几近完成。除了身体大小,各方面都几乎和成年犰狳一样。它们的甲胄柔软,易于弯曲。随年龄的增加,铠甲会变硬。出生后几个小时,小犰狳就已经可以跟着妈妈去夜袭觅食了。不过,断奶还要两个月后。那时,它们就各自外出寻找自己的领地去了。小犰狳两到三年成熟,除非发生意外,寿命一般为10~15年。
  犰狳会因各种食肉天敌的捕食而夭折。这些天敌包括狗、美国山猫、熊和郊狼。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犰狳会奔向附近的树丛,用浓密的枝条作屏障,或者团成一个紧密的球体。如果有一两分钟的时间进行躲避,它会飞速地刨出一个可以紧紧裹住身体的洞穴,这使得攻击者几乎不可能把它拽出来。
  不过,犰狳最大的天敌还是人和车辆。它天生近视,又有上公路觅食死亡猎物的习性,所以它常常会出现在公路上。犰狳所具有的“自然惊吓反应”使情况变得更糟。一受到惊吓,犰狳便向上跳跃,恰恰就撞在途经车辆的下部。
分布及分类
  犰狳是南美洲和中美洲特有的珍稀动物,它主要栖息在树林、草原和沙漠地带。动物学家根据它的鳞片环带数目多少,把这个庞大的动物家族分成如下几类:三绊犰狳、六绊犰狳、九绊犰狳。此外还有一种王犰狳(又称大犰狳),其身长可达90cm,尾长50cm,简直有半只猪那么大,属犰狳中的老大。
食性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犰狳,它们均是地栖生活,属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是杂食性,多吃甲虫、蠕虫、白蚁、黑蚁、蝗虫、小蜥蜴、鸟蛋和蛇类等。更有趣的是,犰狳特喜欢吃腐烂的动物尸体,在草原上哪里有死牛、死马及其它动物腐烂的尸体,哪里就有犰狳在打洞,它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这些食物。
  传说
  兽名。似菟而鸟嘴,鸱目而蛇尾,见人则装死。古代象占者认为犰狳出现是庄稼有蝗害的征兆。《山海经·东山经·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晋郭璞注:眠,“言佯死也。”为败,“言伤败田苗。”
  (共125字)
  [引用信息]陈永正 主编;古健青,张桂光,张解民 编.中国方术大辞典.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第176页.
物种简介
  犰狳,俗称“披甲猪”。尽管它怪模怪样,长相介于猪和穿山甲之间,犰狳还是和食蚁兽和树懒等树栖哺乳动物血缘最为接近。它和它们一起被列为曾被称为“贫齿目”的一类古代物种。虽然字面上“无齿”,但是和食蚁兽不同,犰狳的确有一副简单、牙一样的圆形“牙齿”。这一目类已于最近被更名为异关节亚目。
  犰狳如果你第一次见到犰狳,一定会被它那可笑而奇特的怪模样所吸引。因为它活像一个“古代武士”,全身披挂,坚甲护身,可以达到御敌自卫的目的,因而又有人称其为“铠甲鼠”。
  犰狳身上的鳞片是由许多细小的骨片构成,每个骨片上长着一层角质的鳞甲,这就成为它抵御敌人的防护壳。有的犰狳凭借自己坚硬的骨甲,把身体紧紧地蜷缩起来,形成一个球形的铁甲团,连大食肉兽也别想伤害它一根毫毛。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齿咬不破,用拳打不疼,用脚踢不伤的家伙。
  本科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种类都有保护作用的盔甲。这是贫齿目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科。包括8属20种。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结构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有关节的甲。这种由骨质组成的鳞甲上还覆有角质表皮。体上鳞甲形成各种式样,但通常是一个头盾及一系列颈部和身体大部分的保护盾板。在腹部和四肢盾板之间柔软的皮肤上有稀疏的毛。有些种类能卷曲,以保护易受伤害的四肢和腹部。大犰狳是最大的种类,重达60公斤,最小的小犰狳不过120克。头骨长而背腹偏平。牙齿随年龄增长而部分地丢失。所有犰狳四肢都很结实,前后足大而有钝爪。除犰狳属外,前后足都是五趾,后足常为足行性。
  与贫齿目其他种类相比,犰狳的食性和运动并无更引人注目的特化。大多数种类主要以昆虫为食,但也吃些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也吃点植物性食料。
英文解释
  1. :  armadillo
法文解释
  1. n.  tatou
相关词
贫齿目生物动物自然
包含词
大犰狳犰狳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