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特鲁氏中喙鲸
  物种名称→ 特鲁氏中喙鲸
  拉丁文名→
  mesoplodon mirus
  英文名→
  true's beaked whale
  科→ 喙鲸科
  现况→ 不详
  现存→ 不详
  背鳍位置→ 中央偏体后方
  初生重量→ 约136公斤
  成年重量→ 约1-3吨
  族群大小→ 1-3
  良好食区→
  不详
  简介>>
  特鲁氏中喙鲸资料不多,也尚未有确切的海上鉴别记录。分布范围与许多中喙鲸属重叠,但是可由雄鲸下颚前端的两只小牙来加以区别。柯氏中喙鲸的牙齿位置与特鲁氏中喙鲸的差不多,但其头部颜色较淡,嘴喙较不明显且体型较大。雌性与幼鲸可能难以辨识,除非搁浅,才能进一步详细检查。特鲁氏中喙鲸可能有两种类型:最为人知的一类生活在北大西洋;另一类则出现在南半球的部分地区。两者的颅部与体色有少许差异。特鲁氏中喙鲸的资讯得自40具标本,其中75%发现于北大西洋。1913年,美国生物学家弗雷德里克.特鲁将之命名为“mirus”,意即“奇妙的”。初生2.3米,成年4.9-5.3米.
  行为>>
  从末在海上鉴别出,所以对其行为一无所知;缺乏确切的目击记录可能只反映出在海上辨认的困难。背部和体侧的擦伤与疤痕显示雄鲸间会彼此争斗。可能会进行深潜。
  别名>>
  (旧称:特鲁氏喙鲸),奇妙喙鲸
  雄/雌>>
  雄性(南半球)
  下颚呈白色,嘴喙大小适中,前额稍微隆起,喷气孔稍微凹陷,背部与体侧有擦伤与疤痕,背部呈暗灰或蓝灰色,小背鳍弯曲(有个体差异),后缘向内凹,躯体后1/3段呈白或淡蓝灰色,尾干狭窄背面有脊,两眼周围有黑眼圈,胸鳍背,腹面皆呈灰色,胸鳍位置偏低,腹部呈斑驳的灰色,间以黄褐色调。
  雄性(北半球)
  腹部呈淡灰褐色,背部呈中灰色,胸鳍可收拢,置于腹部的胸鳍窝内,胸鳍窄小。
  尾鳍>>
  末端尖锐,尾鳍色泽比躯体的后1/3段暗(只有南半球者),后缘向内凹,没有凹刻;但有些会向内微凹
  雄性的颚骨>>
  牙齿小而向前倾,牙齿长在下颚前端
  胸鳍窝>>
  就像其他中喙鲸一样,特鲁氏中喙鲸在躯体两侧的胸鳍与胸部连接之后各有一个小凹处,称为“胸鳍窝”。咸信当它们游泳时,会将胸鳍收在窝内,贴紧体壁。只有仔细检查搁浅的个体时,才能看见这两个胸鳍窝。
  何处观赏>>
  在1959年的南非印度洋沿岸发现一头标本之前,一直以为特鲁氏中喙鲸只出没在北大西洋。从那时起,南非,澳大利亚等南半球地区即陆续发现新西兰也有一起未经证实的记录。这些情况可能呈现地理上隔离的族群,或者分布范围远比目前少数的记录要广泛地多。大多数的搁浅都发生在北大西洋西部,但北大西洋东部椰油一些记录:主要是在爱尔兰的西岸以及英国,法国与加纳利群岛。可能与湾流有关。
  鉴别清单>>
  下颚前端有小牙齿
  前额略微隆起
  喷气孔稍微凹陷
  嘴喙中等大小
  背部呈暗灰或蓝灰色
  两眼的周围有“黑眼圈”
  身上有擦伤或疤痕
  躯体的后1/3段颜色较淡
  可能非常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