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著作 : 百科書名 : 影視 : 古典文獻 >子藏 >諸子 > 物不遷論
目錄
物不遷論
作者: 僧肇 Seng Zhao
  《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是東晉僧人僧肇的兩篇佛教哲學論文,《神滅論》是南北朝南梁儒傢學者範縝的無神論作品。這三篇均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名篇,頗有代表性。
  
  僧肇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生於晉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卒於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精於老莊及佛經,年將20即為關中名僧,後拜鳩摩羅什為師,協助譯經,成為羅什的高足,他的文章得到羅什和慧遠的稱贊,是年青的佛學哲學家。他的佛教哲學論文《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四篇總編為《肇論》。現存《肇論》註疏有晉惠達《肇論疏》、唐元康《肇論疏》、元文才《肇論新疏》等。《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收集在當代學者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書附錄中,井有今譯可參閱。
  
  《不真空論》討論世界的存在問題,其主要論點是說一切人和事物都生滅無常,緣會則生,緣了則滅,所以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所謂“不真空”即是說世界不真實故空。但事物的現象還是存在的,不過是假有而已。《物不遷論》討論世界的運動問題,它認為事物的流轉變化是假象,其本質是不動的,過去的事物衹存在於過去,現在的事物衹存在於現在,“故曰靜而非動”,“不遷”就是不動。它衹肯定事物變化的間斷性而否定其連續性。以上兩篇是對當時佛學理論討論的總結。
  
  範縝字子真,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約生於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卒於梁武帝天監十四年公元515年。範縝經歷齊梁兩代,在南齊時曾與竟陵王蕭子良辯論因果問題,並退而寫出《神滅論》。該論是在梁武帝時正式發表全文載《弘明集》,梁武帝指使曹思文等64人圍攻範繽而不能屈。《神滅論》針對當時佛教神不滅而發,討論形神關係,認為人的精神離不開形體,“形神相即”,“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與神不是兩個東西;合在一起,“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兩者是質用一體的,精神依於形體,好比刀的鋒利離不開刀刃一樣;所以人死之後靈魂是不存在的。範縝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元論,成為形神關係學說史上的一座理論高峰。可參看任繼愈《關於<神滅論>》附今譯,載《漢唐佛教思想論集。附錄》和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捲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No. 2
  《物不遷論》是僧肇的代表作之一。
  僧肇是中國東晉著名的佛教學者、僧人,佛經翻譯傢鳩摩羅什的得意門生,羅什門下“四聖”或“十哲”之一,被稱為“法門竜象”、“解空第一”。《物不遷論》所論述的是世界有無變化、生滅、運動的問題。在僧肇看來,崩裂着的巨峰處於靜止;奔騰着的江河沒有湍流,飄蕩着的塵埃並非運動,經天的日月未曾巡回。世界事物看起來在那裏飛快地旋轉,但是實際上卻沒有變動。因為“動”衹是與“靜”相對的一種假象,若站在純哲學的高度上,透過假象看本質,撇開動靜的相互關係,就無所謂動與不動了。這跟禪宗六祖慧能的下列名言有異麯同工之妙:“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
  《物不遷論》原文
  夫生死交謝,寒暑迭遷,有物流動,人之常情。餘則謂之不然。
  何者?《放光》雲:“法無去來,無動轉者。”尋夫不動之作,豈釋動以求靜,必求靜於諸動。必求靜於諸動,故雖動而常靜。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然則動靜未始異,而惑者不同。緣使真言滯於競辯,宗途屈於好異。所以靜躁之極,未易言也。
  何者?夫談真則逆俗,順俗則違真。違真,則迷信而莫返,逆俗,則言淡而無味。緣使中人,未分於存亡;下士,撫掌而弗顧。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然不能自已,聊復寄心於動靜之際,豈曰必然?
  試論之曰:《道行》雲:“諸法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中觀》雲:“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斯皆即動而求靜,以知物不遷,明矣。
  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我之所謂靜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動而非靜,以其不來;靜而非動,以其不去。然則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逆之所謂塞,順之所謂通。苟得其道,復何滯哉?
  傷夫人情之惑久矣,目對真而莫覺!既知往物而不來,而謂今物而可往!往物既不來,今物何所往?
  何則?求嚮物於嚮,於嚮未嘗無;責嚮物於今,於今未嘗有。於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於嚮未嘗無,故知物不去。復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故仲尼曰:“回也見新,交臂非故。”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既無往返之微聯,有何物而可動乎?然則旋嵐偃嶽而常靜, 江河競註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何怪哉?
  噫!聖人有言曰:“人命逝速,速於川流。”是以聲聞悟非常以成道;緣覺覺緣離以即真。苟萬動而非化,豈尋化以階道?復尋聖言,微隱難測。若動而靜,似去而留。可以神會,難以事求。是以言去不必去,閑人之常想;稱住不必住,釋人之所謂往耳。豈曰去而可遣,住而不可留邪?
  故《成具》雲:“菩薩處計常之中,而演非常之教。”《摩訶衍論》雲:“諸法不動,無去來處。”斯皆導達群方,兩言一會,豈曰文殊而乖其緻哉?是以言常而不住,稱去 而不遷。不遷,故雖往而常靜;不住,故雖靜而常往。雖靜而常往,故往而弗遷;雖往而常靜,故靜而弗留矣。然則莊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臨川,斯皆感往者之難留,豈曰排今而可往?是以觀聖人心者,不同人之所見得也。
  何者?人則謂少壯同體,百齡一質,徒知年往,不覺形隨。是以梵志出傢,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鄰人皆愕然,非其言也。所謂有力者負之而趨,昧者不覺,其斯之謂歟?
  是以如來因群情之所滯,則方言以辨惑,乘莫二之真心,吐不一之殊教,乖而不可異者,其唯聖言乎!
  故談真有不遷之稱,導俗有流動之說。雖復千途異唱,會歸同緻矣。而徵文者,聞不遷,則謂昔物不至今;聆流動者,而謂今物可至昔。既曰古今,而欲遷之者, 何也?是以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不來,故不馳騁於古今,不動,故各性住於一世。然則群籍殊文,百傢異說,苟得其會,豈殊文之能惑哉?
  是以人之所謂住,我則言其去;人之所謂去,我則言其住。然則去住雖殊,其緻一也。故經云:“正言似反 。”誰當信者?斯言有由矣。
  何者?人則求古於今,謂其不住;吾則求今於古,知其不去。今若至古,古應有今;古若至今,今應有古。今而無古,以知不來;古而無今,以知不去。若古不至今,今亦不至古,事各性住於一世,有何物而可去來?然則四象風馳,璇璣電捲,得意毫微,雖速而不轉。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成山假就於始簣,修途托至於初步,果以功業不可朽故也。功業不可朽,故雖在昔而不化。不化故不遷。不遷故,則湛然明矣。故經云:“三災彌綸,而行業湛然。”信其言也。
  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復何惑於去留,踟躕於動靜之間哉?然則乾坤倒覆,無謂不靜;洪流滔天,無謂其動。苟能契神於即物,斯不遠而可知矣。
  物不遷論(終)
包含詞
物不遷論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