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 : 佛教用語 > 氂牛
目錄
máo niú máo niú
  産於西藏的一種大型的野牛或傢畜牛;在其背部有短而光滑的毛,在其胸部、體側、四肢和尾部則有長而捲麯的毛。野牛的毛色黑褐,肩高可達2米,體重可達600公斤
反芻傢畜
  反芻傢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脅等部密生長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嶺間善馱運。毛可製披衣、帳篷和繩索,絨可製氈。原産 亞洲 中部山地。是我國 青藏高原 地區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為旌旄,後又以為帽纓。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詩:“氂牛互市番氓出, 宛 馬臨關 漢 使回。”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氂牛》:“氂牛出 甘肅 臨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養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鬍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鬥。亦自愛護,草木鈎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為旌旄,今人以為纓帽……《山海經》雲:‘ 潘侯之山 有旄牛,狀如牛而四足節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氂牛, 內蒙 的駱駝,早像春風一般巡視過高原和沙漠。”
犛牛
  犛牛:野牛。形狀毛尾全同氂牛,但比氂牛大。一說即氂牛。《山海經·中山經》:“東北百裏,曰 荊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註:“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書·吐蕃傳上》:“其宴大賓客,必驅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狀及毛尾俱同氂牛。氂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諸州貢之。”參見“ 氂牛 ”。
氂牛
  氂牛:即氂牛。體矮身健,毛長,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飼。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漢書·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氂牛以為俎豆牢具。” 顔師古 註:“西南夷長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錦樹行》:“青草萋萋盡枯死,天馬跛足隨氂牛。”
哺乳綱,偶蹄目,牛科
  哺乳綱,偶蹄目,牛科。反芻傢畜。也有野生的。體矮身健,四肢短粗。體毛烏褐色。體側、頸、胸和腹部密生長毛。主要分佈在中國青藏高原。耐饑負重,爬山越嶺,號稱“高原之舟”。野生氂牛為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No. 6
  拉丁語:bos grunniens
  英語:yak
  氂牛-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佈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氂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氂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氂牛爬高的極限。氂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氂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氂牛奶,吃氂牛肉,燒氂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氂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稱。它既可用於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氂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遊者的前導。
  野氂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鼕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綫附近交配繁殖。野氂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衝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氂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因全身密集豐厚的絨毛而得名,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佈在玉樹、果洛、海北、海南、黃南州。1983年,全省有498萬頭,約占全國的42%,全世界的37%。氂牛善走陡坡險道,跋山涉水如行平地,能馱善耕,素稱“高原之車“、”冰河之舟”,是産區主要役畜和牧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氂母牛一般泌乳期為150——180天,每頭牛産奶量450—600公斤,秋後屠宰胴體重110——200公斤,屠宰率為50-60%。
  氂牛産品,遠銷中東地區。1978年以來,活牛銷往香港,以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風格而受到歡迎。絨毛是紡織工業的高級原料,將其漂白退成駝色,可替代駝毛織成毛衫、圍巾,在大衣呢中摻入牛絨,不僅降低成本,還能使産品挺括,提高質量。現每年出口20多萬斤。
簡介
  氂牛被稱作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佈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氂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氂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氂牛爬高的極限。氂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
  氂牛分為野氂牛和傢氂牛,野氂牛又叫野牛,學名Bos mutus(Poěphagrt mutrs),英文名wild yak,藏名音譯亞歸。偶蹄目,牛科,牛亞科、氂牛屬。是傢氂牛的野生同類,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青藏高原特有牛種,為國傢一類保護動物。
  野氂牛體形笨重、粗壯,但比印度野牛略小,體長為200—260釐米,尾長約80—100釐米,肩高160—180釐米,體重500—600千克,雄性個體明顯大於雌性個體。野氂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饑、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
地理分佈
  中國的氂牛主要生長在青海、西藏,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牛種,氂牛主要分佈在玉樹、果洛、海北、海南、黃南州。1983年,全省有498萬頭,約占全國的42%,全世界的37%。
生活習性
  野氂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鼕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綫附近交配繁殖。野氂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衝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氂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不過,氂牛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有時可作旅遊者的前導。
  氂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m,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心指數為0.45~0.63,肺指數為0.96~1.40。 寒冷季節,氂牛胸部腹側下、粗長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絨毛,藉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場上日放牧9.5h,氂牛日采食鮮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節,利用其長而靈活的舌,舐食灌叢、落葉、根茬以及殘留在凹處的短草,極耐艱苦,並具有宜於爬山的四肢和似馬蹄鐵樣硬質蹄殼,隨處都可攀登自如。
生産性能
  1.産肉性能 1980年12月測定,成年閹氂牛(12頭)平均體重力373.6±32.8kg,屠宰率53.0%,淨肉率42.5%。
  2.泌乳性能 據測定(不包括犢牛哺食量),初産母氂牛日平均産乳量為0.68~1kg;經産母氂牛1.38~1.70kg。泌乳期一般為150d左右,年産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
  3.産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氂牛年産毛量為1.17~2.62kg;幼齡牛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絨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徑為64.8~72.9um,兩型毛直徑為34.8~39um,絨毛直徑為16.8~20.3um;粗毛長度為18.3~34cm,絨毛長度為4.7~5.5cm。
  4.役用性能 閹氂牛主要供役用,以馱為主,也供騎、輓用。一般馱貨50~100kg,日行20~35km,可連續行走15天以上;最大馱重304.0±75.9kg,相當於平均體重的78.8%,高的可達115.8%。 用作騎乘,單乘日行30~40km。500m騎速1分43秒至2分50秒。跑後15~31分鐘,生理狀況即可恢復正常。
生長繁殖
  公氂牛一歲左右即有性行為,但無成熟精子,兩歲性成熟後即可參加配種;2~6歲配種能力最強,以後則逐漸減弱,個別老齡公氂牛有霸而不配的表現。自然交配時公母比例為1:30~40,此時受胎率較高,個別可達1:50~70,利用年齡在10歲左右。母氂牛一般2~3.5歲開始發情配種,個別的在1~1.5歲時有發情表現,有的3~3.5歲纔發情配種。在正常年景,個別飼放管理好的母氂牛群,繁殖成活率為60%左右,差的僅30%~40%。母氂牛一年一産者在60%以上,兩年一産者約30%左右,雙犢率3%,繁殖利用年限一般長達15年。 母氂牛季節性發情,一般在6月中、下旬開始發情,7、8月份為盛期,個別可延至年底。每年4~7月份産犢,4~5月份為盛期,個別可延至10月份産犢。 發情周期平均為21.3天,個體間差異大,14~28天者占56.2%。發情持續期為41~51天。一般在發情12h以後排卵,有的在發情終止後3~36排卵。妊娠期為256.8(250~260)天。氂母牛一般泌乳期為150——180天,每頭牛産奶量450—600公斤,秋後屠宰胴體重110——200公斤,屠宰率為50-60%。
經濟價值
  氂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氂牛奶,吃氂牛肉,燒氂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角可製工藝品,骨頭是藥材。氂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稱,它既可用於農耕,又可在高原作運輸工具。 氂牛産品,遠銷中東地區。1978年以來,活牛銷往香港,以肉質細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有野味風格而受到歡迎。絨毛是紡織工業的高級原料,將其漂白退成駝色,可替代駝毛織成毛衫、圍巾,在大衣呢中摻入牛絨,不僅降低成本,還能使産品挺括,提高質量。現每年出口20多萬斤。
氂牛文化
  1973年在我國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出土了一件碩大的氂牛青銅器。其身高為0.7米,腹徑為0.3米,背高為0.51米,角長為0.4米,體重80公斤,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這是我國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氂牛為造型的青銅器,該器形體結構嚴謹、準確,造型古拙、質樸,氣勢雄渾、凝重,雕塑風格概括、逼真,冶煉技術高超,勘稱一絶,是我們研究藏族歷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藝術瑰寶。氂牛青銅器
  氂牛這一年輕而又古老的動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隨着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說文》中記載曰:“,西南夷長毛牛也。”《山海經·北山經》中則描述曰:“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氂牛性情溫和、馴順、善良,具有極強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對於世代沿襲着遊牧生活的藏民族來說,氂牛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高寒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無論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冰雪襲人的寒鼕。氂牛均以其耐寒負重的秉性堅韌不拔地奔波在雪域高原,擔負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可以說在藏民族的衣、食、住、行當中處處都離不開氂牛,牛乳、牛肉、牛毛,為在世界屋脊上勇敢而頑強地生存下來、歷經艱難困苦的藏民族提供着生活、生産必需的資料來源,成為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發展成長起來的藏民族生命與力量的源泉,氂牛圖騰崇拜。
  屋頂上供奉的氂牛
  藏族創世紀神話《萬物起源》中說:“牛的頭、眼、腸、毛、蹄、心髒等均變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這是藏族先民對其所崇拜的圖騰氂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後,馳騁其豐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産生的必然結果。如今還在安多藏族地區廣為流傳的藏族神話故事《斯巴宰牛歌》當中講到:“斯巴最初形成時,天地混合在一起,分開天地是大鵬”。“斯巴牢小牛時,砍下牛頭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彎麯的大路;剝下牛皮鋪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說“斯巴宰小牛時,丟下一塊鮮牛肉,公雞偷去頂頭上;丟下一塊白牛油,喜鵲偷去貼肚上;丟下一些紅牛血,紅嘴鴨偷去粘嘴上”。“斯巴”(SRID-PA)含義是“宇宙”、“世界”。由此可見氂牛不單純是藏民族原始的圖騰崇拜物。在藏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氂牛的圖騰崇拜不斷發展和演化形成了一種既古老而又現代的文化形式棗氂牛文化。由此藏族歷史上鑄造如此碩大的氂牛青銅器自然與其氂牛圖騰崇拜有着必然的聯繫。無論是藏區保留完整的有關氂牛題材的原始岩畫,還是殷商時期雕刻在青銅器皿上的牛頭紋飾,包括周朝時期繪製於彩陶上的牛形圖案,以及迄今猶存的懸挂於藏族門宅屋頂上的氂牛頭骨,甚至包括目前出土的這件舉世無雙、極為珍貴的氂牛青銅器,它們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人類的牛圖騰崇拜的文化當中。
地理分佈
  氂牛是中國的主要牛種之一,僅次於黃牛、水牛而居第三位。氂牛自古至今是青藏高原牧區的優勢種傢畜和當傢畜種,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氂牛是牛屬動物中,能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至今的珍稀畜種資源,是世界動物中地理分佈很有限的少數傢畜之一。全世界現有氂牛1400多萬頭,大都分佈在中國青藏高原及其周圍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寒地區。除中國外,與我國毗鄰的蒙古、原蘇聯中亞地區以及印度、不丹、錫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傢均有少量分佈。
  我國是世界氂牛的發源地,全世界90%的氂牛生活在我國青藏高原及毗鄰的6個省區。其中青海490萬頭,占全國氂牛總數的38%,居全國第一;西藏390萬頭,占30%,居全國第二;四川310萬頭,占23%,居全國第三;甘肅88萬頭,占7%,居全國第四;新疆17萬頭,占1.30%,居全國第五;雲南5萬頭,占0.40%,居全國第六。
  1983年,全省有498萬頭,約占全國的42%,全世界的37%。
生活習性
  野氂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鼕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綫附近交配繁殖。野氂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衝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氂牛占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不過,氂牛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有時可作旅遊者的前導。
  氂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m,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心指數為0.45~0.63,肺指數為0.96~1.40。 寒冷季節,氂牛胸部腹側下、粗長毛根部着生密而厚的絨毛,藉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m的草甸草場上日放牧9.5h,氂牛日采食鮮草27.86±1.42kg。在牧草缺乏季節,利用其長而靈活的舌,舐食灌叢、落葉、根茬以及殘留在凹處的短草,極耐艱苦,並具有宜於爬山的四肢和似馬蹄鐵樣硬質蹄殼,隨處都可攀登自如。
  氂牛體形防寒保暖,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禦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善走陡坡、沼澤、雪山、激流;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
生産性能
  1.産肉性能 1980年12月測定,成年閹氂牛(12頭)平均體重力373.6±32.8kg,屠宰率53.0%,淨肉率42.5%。
  2.泌乳性能 據測定(不包括犢牛哺食量),初産母氂牛日平均産乳量為0.68~1kg;經産母氂牛1.38~1.70kg。泌乳期一般為150d左右,年産乳量274kg,乳脂率6.37%~7.2%。
  3.産毛性能 年采毛一次,成年氂牛年産毛量為1.17~2.62kg;幼齡牛為1.30~1.35kg,其中粗毛(裙毛)和絨毛各占一半。 粗毛直徑為64.8~72.9um,兩型毛直徑為34.8~39um,絨毛直徑為16.8~20.3um;粗毛長度為18.3~34cm,絨毛長度為4.7~5.5cm。
  4.役用性能 閹氂牛主要供役用,以馱為主,也供騎、輓用。一般馱貨50~100kg,日行20~35km,可連續行走15天以上;最大馱重304.0±75.9kg,相當於平均體重的78.8%,高的可達115.8%。 用作騎乘,單乘日行30~40km。500m騎速1分43秒至2分50秒。跑後15~31分鐘,生理狀況即可恢復正常。
  青藏高原氂牛:有野氂牛混群,體形高大,生産性能高,屠宰率52%,淨肉率42%,早期生長快;4~5月産乳量最高,6月後産乳量下降,平均日産奶1.25~1.79kg,乳脂率6.37%;産粗毛0.72kg,絨毛0.71kg;閹牛馱運50~100kg,日行30km,乘騎奔跑速度快,達294m/min。
  甘肅天祝白氂牛:為我國的珍稀牛種,毛色純白,價值很高,暢銷國內外;體形中等,屠宰率52%,淨肉率38%,皮重17kg;6~9月為擠乳期,擠乳期105d,擠乳量81kg,日擠乳0.77kg,乳脂率6.82%;6月剪毛,平均裙毛量2.40kg,抓絨量0.57kg,尾毛量0.48kg,毛纖維中無髓毛占75.80%,粗毛中50.40%無髓,牛毛品質好;閹牛乘騎馱運75kg,日行35km。其它品種均各有特點,既有綜合性生産性能,又有其獨特的生産性能。
養殖管理
  氂牛的氣質屬強健不平衡型,表現粗暴、性野、膽怯、易驚,但合群性強,經訓練建立的條件反射不易消失,較能聽從指揮。因而大群氂牛放牧,一般衹需一個放牧員,不易發生丟失。根據氂牛易驚的特性,氂牛群進入放牧地後,放牧員不宜緊跟氂牛群,以免氂牛到處遊走而不安靜采食。為防止牛衹越界和害狼偷襲,放牧員可選擇一處與氂牛群有一定距離,能顧及全群的高地進行守護、瞭望。
  控製氂牛群使其聽從指揮的方法是,放牧員用特定的呼喚、口令聲,伴以甩出小石塊。用小石塊投擊離群的氂牛,一般多采用徒手投擲,投擲距離遠及數十米。距離較遠時也可用放牧鞭投擲。石塊的落地,以及它在空中飛行的“嗖嗖”聲,和放牧鞭的抽鞭聲,都是給氂牛的警告和信號。氂牛會根據石塊落地點和聲響的來源,判斷應該前去的方向。放牧員利用放牧鞭驅使氂牛前進,集合或分散。走遠離群的氂牛,聽見鞭和飛石的聲音,以及落石點,會很快地合群。
  氂牛群的放牧日程,因氂牛群類型和季節不同而有區別。總的原則是:“夏秋季早出晚歸,鼕春季遲出早歸”,以利於采食,抓膘和提供産品。
  (1)夏秋季的放牧 夏秋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提高産乳量,搞好抓膘和配種,使當年要屠宰的氂牛在入鼕前出欄,其他牛衹為越鼕過春打好基礎。進入夏秋季後,力爭氂牛群早出鼕春季牧場,在嚮夏秋季牧場轉移時,牛群日行程以10~15千米為宜,邊放牧邊嚮目的地前進。
  夏秋季要早出牧、晚歸牧,延長放牧時間,讓氂牛多采食。天氣炎熱時,中午讓氂牛在涼爽的地方反芻和臥息。出牧後由低逐漸嚮通風涼爽的高山放牧;由牧草質量差或適口性差的牧場,逐漸嚮牧草質量好的牧場放牧;可在頭一天放牧過的牧場上讓氂牛再采食一遍,這時氂牛因剛出牧而饑餓,選擇牧草不嚴,能采食適口性差的牧草,可減少牧草的浪費。在牧草質量較好的牧地上放牧時,要控製好牛群,使氂牛成橫隊采食,保證每頭牛能充分采食,避免亂跑踐踏牧草或采食不均而造成浪費。
  夏秋季放牧根據安排的牧場或輪牧計劃,要及時更換牧場和搬遷,使牛糞均勻地散布在牧場上,同時減輕對牧場特別是圈地周圍牧場的踐踏。這樣可改善植被狀態,有利於提高牧草産量,減少寄生蟲病的感染。
  當定居點距牧場2千米以上時就應搬遷,以減少每天出牧、歸牧趕路的時間及氂牛體力的消耗。帶犢泌乳的氂牛,10天左右搬遷一次,3~5天更換一次牧地。應按牧場的放牧計劃放牧,而不應該趕放好草或搶放好草地,以免每天驅趕牛群為搶好草而奔跑,造成對氂牛健康和牧場的不利影響。
  (2)鼕春季的放牧 鼕春季放牧的主要任務是保膘和保胎。防止氂牛乏弱,使牛衹安全越鼕過春,妊娠母氂牛安全産仔,提高犢牛的成活率。
  鼕春季放牧要晚出牧,早歸牧,充分利用中午暖和時間放牧和飲水。晴天放較遠的山坡和陰山;風雪天近牧,放避風的窪地或山灣。放牧牛群朝順風方向行進。懷孕母氂牛避免在冰灘地放牧,也不宜在早晨及空腹時飲水。剛進入鼕春季牧場的氂牛,一般體壯膘肥,應盡量選擇未積雪的邊遠牧地、高山及坡地放牧,推遲進定居點附近的鼕春季牧地放牧的時間。鼕春季風雪多,應註意氣象預報,及時歸牧。
  在牧草不均勻或質量差的牧地上放牧時,要采取散牧的方式,讓牛衹在牧地上相對分散自由采食,以便使牛衹在較大的面積內每頭牛都能采食較多的牧草。鼕春季是氂牛一年中最乏弱的時間,除跟群放牧外,有條件的地區還應加強補飼。特別是大風雪天,劇烈降溫,寒冷對乏弱牛衹造成的危害嚴重,一般應停止放牧,在棚圈內補飼,使牛衹安全越鼕過春。
英文解釋
  1. :  yak
  2. n.:  grunting ox(=yak)
法文解釋
  1. n.  yack
相關詞
牛絨動物傢畜青藏高原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