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牛尾蒿
目录
No. 1
  种中文名: 牛尾蒿
  种拉丁名: artemisiasubdigitatamattf.
  种别名: 指叶蒿、苏古乐力格—协日乐玄(蒙语)、普儿芒(藏语)
  形态特征: 菊科,多年生草本。具粗大的根状茎。高80╟120cm,茎粗壮、直立、紫褐色,基部略木质化。基生叶于花期枯萎,茎下部与中部叶近指状或羽状深裂,侧裂片2或1对;裂片披针形,下面密被绢状柔毛,上面近无毛;叶基部渐狭成短柄,常有全缘或羽状分裂的假托叶。茎上部叶3深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形,直径约2mm,极多数在茎端及侧枝上密集排成扩展的圆锥状,花序校常呈“之”字形弯曲。总苞片3╟4层,黄绿色,具膜质边缘。边缘小花雌性,细口瓶状能育,中尖小花两性,长椭圆形,不育。瘦果极小,长0.6mm,倒卵形,紫褐色(图83)。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至西南。在内蒙古多见于大青山、蛮汗山及伊克昭盟;在宁夏常见于贺兰山和六盘山低山带。
  生物生态特征: 牛尾蒿早春返青甚早,营养期较长,在内蒙古山地草场4月萌发,8╟9月开花,9╟10月果熟;据1983年在宁夏六盘山北端观察,物候期如(表83╟1).开花期叶丛高85cm,株高(最上部花序顶端118cm,株丛直径35cm。平均每株有41个分枝,459枚叶片,7个花序分枝。根为直根系,主根直径6mm,侧根直径3mm;主要根系分布在17cm深的上层中,根系水平分布的范围(根幅)约10cm,显示出长期在水分适中环境下的中生植物根系分布特点。就株丛基部至茎顶每10cm划为一层,共可分为四层。则茎、叶、花序自下而上的分布为茎占总茎量的百分率,依次是26.28%,27.99%,30.55%,15.17%;叶占总叶量的百分率依次是10.96%,23.92%,29.23%,35.88%;花序占总花序量的百分率依次是0,13.77%,37.12%,49.10%。单株重936g,茎:叶:花序为1:0.64:0.36。牛尾蒿再生力较弱,据观测,株高7cm时刈割,留茬2cm,当年可产生第一次再生草高5j,再行刈割至留茬2cm,第二次再生草仅高4.3cm,证明在放牧利用中只能产生一次再生草,全年可供放牧2次。从地上部结构可看出牛尾蒿为刈割型牧草。牛尾蒿为典型的中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的山地,是山地草甸或河谷低湿地草甸的常见伴生种,而在低山坡地,沟谷的中生境环境下也能成为建群种。例如,在宁夏六盘山地,它与甘青针茅(stipaprzewalskii)、野艾篙(ar-temfsialanvandulaefolia)、万年蒿(artemisiagmelinif)、藏(pieridiumaquiliumvar.lartiutcculum)、苔草(carexspp.)、中国香青(anaphalissinica)、唐松草(thalictrumsp.)柴胡(bupleurumchinense)等组成牛尾蒿山地草甸。牛尾蒿也常常进入山地阔叶林下及山地灌丛中。本草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在半湿润的旱中生环境,常作为优势植物,参与组成万年蒿草甸草原草场。在半荒漠地带的山地,可出现在干燥的石质山坡坡脚、沟谷、溪流附近的薄层上壤上,在这里改变了在阴湿山地所具有的叶薄而宽大,柔软的体态,表现为叶子显著变狭;质地变得较厚硬。使本种与狭叶青蒿(artemi-siadracunculus)颇为相似,而后者中部叶片不分裂,可与本种相区别。
  饲用价值: 牛尾蒿适口性不良,为低等饲用植物。春季幼嫩时牛、羊稍吃,夏秋季不吃,秋霜后及冬季缺草时家畜采食。山区群众常在秋季刈割混有牛尾蒿的野草,于冬春季枯草期补饲牛、马等大家畜。其化学成分见表83╟3。因为牛尾蒿具根茎,为石质山坡地薄层土壤的地被植物,有利于水土保持。此外,可做烧柴。藏医以牛尾蒿地上部分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以治疗咽喉肿痛,咳嗽、气管炎等。
名称
  中文:牛尾蒿
  英文:HERBA ARTEMISIAE SUBDIGITATAE
  别名:野蒿、茶绒、紫杆蒿、指叶蒿、水蒿、艾蒿、米蒿
形态特征
  菊科,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茎粗壮、直立、紫褐色,基部略木质化。茎丛生,紫褐色或绿褐色,纵棱明显,分枝长15-35cm或更长;茎、枝幼时被短柔毛,后渐稀疏或无毛。叶互生,上面微被短柔毛,下面较密,宿存;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大,卵形或长圆形,羽状5深裂,有时裂片上还有1-2枚小裂片,无柄,花期叶凋谢;中部叶卵形,长5-12cm,宽3-7cm,羽状5深裂,裂片长3-8cm,宽5-12mm,先端尖,边缘无裂齿,基部渐狭成柄状,有小披针形或线形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指状3深裂或不分裂。头状花序多数,有短梗或近无梗,基部有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穗状花序或穗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略短小,外、中层背面无毛,有绿色中肋,边膜质,内层半膜质;雌花6-8朵,花冠檐部具2裂齿,花柱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2-10朵,不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花柱短,先端2裂,不开叉。瘦果小,长圆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牛尾蒿株丛基部至茎顶每10cm划为一层,共可分为四层。茎、叶、花序自下而上的分布占总茎量的百分率依次是26.28%,27.99%,30.55%,15.17%;叶占总叶量的百分率依次是10.96%,23.92%,29.23%,35.88%;花序占总花序量的百分率依次是0,13.77%,37.12%,49.10%。单株重936g,茎:叶:花序为1:0.64:0.36。
  牛尾蒿再生力较弱,据观测,株高7cm时刈割,留茬2cm,当年可第一次再生草高5cm,再行刈割至留茬2cm,第二次再生草仅高4.3cm。由此可见,在畜牧利用中只能产生一次再生草,全年可供放牧2次。从地上部结构可看出牛尾蒿为刈割型牧草。
  该草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在半湿润的干旱环境中,常作为优势植物,形成了万年蒿草甸草原草场。在半荒漠地带的山地,可出现在干燥的石质山坡坡脚、沟谷、溪流附近的薄层土地里,这里的牛尾蒿改变了在阴湿山地所具有的叶薄而宽大、柔软的体态,表现为叶子显著变狭,质地变得较厚硬。使该草与狭叶青蒿(Artemi-siadracunculus)颇为相似,而后者中部叶片不分裂,可与该草相区别。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500m以下的山坡、草原、疏林、河边、路旁、沟谷下及林缘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西南及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山东、河南、湖北、广西、西藏等地。
化学成份
  该草含5,8 3′,5′-四羟基黄烷酮(5,8,3′,5′-tetrahy-droxyflavanone),5,8,2′-三羟基-5′-甲氧基黄烷酮(5,8,2′-trihydroxy-5′-methoxyflavanon),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烷酮(5,7,4′-trihy-droxy-3′,5′-dimethoxyflavanone),槲皮素-3-鼠李糖甙(quercetin-3-rham-noside), 3-(3-羟基苯氧基)-2-丙烯醛[3-(3-hydroxy)phenoxy-2-propenal],小麦黄素(tricin),2,5-二羟基桂皮酸乙酯(ethyl 2,5-dihydrox-ycinnamiate),8-羟基-6,7-二甲氧基香己精(8-hydroxy-6,7-dimethoxycoumarin)。既是秦皮定(fraxidin)、2,4-己二炔-l-酮(2,4-hexadiyn-1-one,α-及β-香树脂醇(amyrin)、乙酸α-香树脂醇酯(α-amyrin acetate)、白檀酮(α-amyrone)、龙羁萜(fri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棕榈酸正丁酯(n-butyl palmitate),又含挥发油,其中有近30种成分,经检出有效成分是D-匙叶桉油烯酸(D-spathulenol)。
主要价值
  1.一般用途
  牛尾蒿适口性不良,为低等饲用植物。春季幼嫩时牛、羊稍吃,夏秋季不吃,秋霜后及冬季缺草时家畜采食。山区群众常在秋季刈割混有牛尾蒿的野草,于冬春季枯草期补饲牛、马等大家畜。因为牛尾蒿具根茎,为石质山坡地薄层土壤的地被植物,有利于水土保持。此外,可做烧柴。
  2.药物价值
  (1)药理作用:牛尾蒿挥发油中的含氧化合物祛痰平喘作用显著,其中的D-匙叶枝油烯醇尤为有效。该化合物可增加小鼠酚红排出量(祛痰试验),祛痰强度是对照组的201%,还可以对抗组胺、乙酰胆碱的作用。牛尾蒿煎剂试治支气管炎、喉部粘膜发炎、轻度肺泡气肿等咳喘病畜,总有效率达98.3%。 D-匙叶按油烯醇的小鼠半数致死值为1.26±0.556g/kg,可见该化合物不但平喘祛痰作用好,而且毒性小。
  (2)鉴别
  ①取该品花序干粉末,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白色颗粒状荧光。水提取液显柠檬黄色。乙醇提取液显乳白色荧光。
  ②取该品粉末少许升华,有白色结晶出现。
  ③取2%溴四氯化碳溶液1ml,加该品挥发油1滴,即脱色,再加1滴即迅速退至无色或略带黄色。
  (3)性味:味苦;微辛;性凉。
  (4)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杀虫。主急性热病;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鼻衄;血风疮;晓虫病。
  (5)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熬膏涂。
  【考证】牛尾蒿见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十二卷,云"牛尾蒿,初生时与蒌蒿同。唯一茎旁生横枝,秋时枝上发短叶横斜欹舞,如短尾随风,故俗呼以状名之。"观牛尾蒿,原植物与本品相一致。
草业百科
  牧草科名菊科
  牧草科拉丁名Compositae
  牧草科英文名Composite Family
  牧草属名蒿属
  牧草属拉丁名Artemisia L.
  牧草属英文名Wormwood
  天然牧草牛尾蒿
  牧草学名Artemisia dubia Wall.Ex Bess.
  牧草英文名Doubtful Wormwood Subdigiate Wormwood
  牧草图片
  地理分布牛尾蒿(别名指叶蒿、紫秆蒿)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至西南等地;印度、不丹、尼泊尔也有。
  形态特征半灌木。茎粗壮,高80~120厘米,直立, 基部略木质化。基生叶和下部叶于花期枯萎,中部叶近指状或羽状深裂,裂片3~5,披针形,下面密被绢状柔毛,上面近无毛,叶基部渐狭成短柄,常有假托叶。茎上部叶3深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形,直径约2厘米,极多数在茎端及侧枝上密集排成扩展的圆锥状;总苞片3~4层,黄绿色,具膜质边缘。边缘小花雌性,细口瓶状,能育,中央小花两性,管状,不育。瘦果极小,长0.6毫米,倒卵形,紫褐色。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返青甚早,营养期较长。在内蒙古山地草场,4月萌发,8~9月开花,9~10月果熟。开花期叶丛高85厘米,株高(最上部花序顶端)118厘米,株丛直径35厘米,平均每株有41个分枝,459枚叶片,7个花序分枝。根为直根系,主根直径6毫米,侧根直径3毫米;主要根系分布在17厘米深的土层中,根系水平分布(根幅)约10厘米,显示出长期在水分适中环境下的中生植物根系分布特点。就株丛基部至茎顶每10厘米划为一层,共可分为四层。则茎、叶、花序自下而上的分布为茎占总茎量的百分率,依次是26.28%,27.99%,30.55%,15.17%;叶占总叶量的百分率依次是10.96%,23.92%,29.23%,35.88%;花序占总花序量的百分率依次是13.77%,37.12%,49.10%。单株重936g,茎∶叶∶花序比1∶0.64∶0.36。再生力较弱,据观测,株高7厘米时刈割,留茬2厘米,当年可产生第一次再生草高5.8厘米,再行刈割至留茬2厘米,第二次再生草仅高4.3厘米,证明在放牧利用中只能产生一次再生草,全年可供放牧2次。从地上部结构可看出牛尾蒿为刈割型牧草。牛尾蒿为典型的中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的山地,是山地草甸或河谷低湿地草甸的常见伴生种。在低山坡地,沟谷的中生环境下也能成为建群种。在宁夏六盘山地,与甘青针茅(Stipa przewalskii)、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万年蒿(Artemisia sacrorum)、蕨(Pteridium aquilium var.)、苔草(Carex spp.)、中国香青(Anaphalis sinica)、唐松草(Thalictrum sp.)、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等组成牛尾蒿山地草甸。牛尾蒿也常常进入山地阔叶林下及山地灌丛中。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在半湿润的旱中生环境,常作为优势植物,参与组成万年蒿草甸草原草场。在半荒漠地带的山地,可出现在干燥的石质山坡坡脚、沟谷、溪流附近的薄层土壤上,在这里改变了在阴湿山地所具有的叶薄而宽大,柔软的体态,表现为叶子显著变狭,质地变得较厚硬,与狭叶青蒿(Artemisia dracunculus)颇为相似,而后者中部叶片不分裂,可与本种相区别。
  饲用价值春季幼嫩时牛、羊稍吃,夏秋季不吃,秋霜后及冬季缺草时家畜采食。山区群众常在秋季刈割混有牛尾蒿的野草,于冬春季枯草期补饲牛、马等大家畜。牛尾蒿具根茎,有利于水土保持,可做保土植物。牛尾蒿地上部分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包含词
牛尾蒿油无毛牛尾蒿牛尾蒿油滴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