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魚類 > 牙鮃
  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et schlegel)
  ①形態特徵
  牙鮃體延長、呈卵圓形、扁平、雙眼位於頭部左側,有眼側小梯鱗,具暗色或黑色斑點,呈褐色,無眼側端圓鱗,呈白色。側綫鱗123-128,左右側綫同樣發達,無顳上枝。尾柄長而高。體長為體高的2.3-2.6倍,為頭長的3.4-3.9倍。有眼側的兩個鼻孔約位於眼間隔正中的前方,有鼻孔後緣有一狹長瓣片;無眼側兩鼻孔接近頭部背緣,前鼻孔也有類似瓣片,口大,前位。口裂斜、左右對稱。牙尖銳,呈錐狀,上下各一行,均同樣發達。前部牙齒較大,呈犬狀。背鰭約始於上眼前緣附近,左右腹鰭略對稱、尾鰭後緣呈雙截形。奇鰭均有暗色斑紋、胸鰭有暗點或橫條紋。
  ②生態習性
  牙鮃為冷溫性底棲魚類,具有潛沙習性,幼魚多生活在水深10m以上,有機物少,易形成渦流的河口地帶。夏季在此肥育。當秋季水溫下降時逐步嚮較深的海域移動,一般9、10月份移嚮50m以下外海,11月份至12月份嚮南移至水深90m或者更深的海底越鼕,春季遊回近岸水深約30-70m的淺水海域進行産卵繁殖。
  牙鮃可在低至1℃,高達33℃的水溫條件下短暫存活。2齡以上的牙鮃適應高溫的能力明顯下降,反之1齡個體對低溫的耐受能力也較差。據報道,全長10-15cm的苗種經空運後,水溫降至5℃-6℃時即呈昏迷狀態,為緩慢提高水溫大部分又能蘇醒過來。牙鮃仔魚培育的最適溫度為17-20℃,成魚生長的適溫為14-23℃,最適溫度為21℃。牙鮃在13℃以下,23℃以上攝食減少,25℃以上停止生長,長期處於27℃的環境下易引起大量死亡。牙鮃為廣????性魚類,能在????度低於8‰的河口地帶生活。牙鮃對低溶氧的耐受能力要比真鯛、魚-師魚等遊泳性魚類強,致死濃度為0.6mg/l-0.8mg/l,一般養殖時應以4mg/l為標準,低於該濃度時,攝食量減少,發病也會上升。
  天然牙鮃仔魚以無脊錐動物的卵及橈足類的無節幼體為餌,至變態開始時大量攝食毛蟲類,營底棲生活前後大量攝食橈足類成體。底棲生活以後的幼魚衹攝食糠蝦,以後開始逐漸攝食沙丁魚和虎魚-假魚等幼魚。體長11-14cm時食性開始轉化,15cm時餌料中魚類占90%。幼魚及成魚多攝食魚類,頭足類及甲殼類,常多棲於麵條魚、沙丁魚較集中的海域。日本各地牙鮃的産卵期南部較早,中部以南各地為2-5月,日本海沿岸5-6月,東北沿岸、陸奧灣、石狩灣6-7月。我國黃渤海沿岸牙鮃的産卵期為4-6月,盛期為5月份,屬多次産卵性魚類。産卵的適宜水溫範圍為10-21℃,最適水溫為21℃體長45-70cm的野生雌魚每尾懷卵量為36-40萬粒,養殖魚因年齡的不同而有差異,一般為90-100萬粒。受精卵經2-3天即可孵化。浮遊仔魚生活在20m以上的表層、中層水域,此時仔魚左右對稱。全長11-12.5mm時右眼開始自頭的背部嚮身體左側移動,16mm左右,右眼上移至左側完成變態,開始伏底營底棲生活。
  ③經濟性狀
  牙鮃在我國俗稱牙片、偏口、比目魚,是名貴的海産魚類,又是重要的海水增養殖魚類之一。它的個體碩大、肉質細嫩鮮美,是做生魚片的上等材料,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十分廣阔,經濟價值很高。牙鮃在我國的漁業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近20-30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環境污染,造成自然資源大幅度下降,出現了供需矛盾,促使人們走嚮養殖道路。近年廣東、福建及山東等地養殖商品魚價格達80元/斤,在養殖魚類中僅次於真鯛與石斑魚,是較有前途的養殖品種。
  ④藥用價值
  【藥 名】:牙鮃
  【來 源】:為鮃科動物牙鮃的肉。
  【功 效】:調理脾胃,解毒和胃。
  【主 治】:飲食不節,脾胃不和,脾氣下陷,食魨中毒,惡心嘔吐,胃脘痛,腹瀉。
  【性味歸經】:苦,寒。胃、大腸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0一200剋。
  【 名】:比目魚、偏口、左偏、左口魚。牙偏、沙地、地仔魚(《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捕捉後去鱗和內臟洗淨入藥,藥用牙鮃之肉。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