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影视 > 牙形石
目录
No. 1
  牙形石(conodonts)
  具有各种各样尖齿或锯齿状物的古代动物遗体,微体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牙形石个体很小,从不足0.1毫米到约4毫米。未经变质的牙形石一般呈琥珀光泽,浅褐黄、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磷酸钙,由磷灰石类矿物呈纤维状或薄片状排列而成。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至今仍未确定。牙形石分布甚广,但仅限于海相沉积物。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以后几经盛衰,绝灭于三叠纪。牙形石演化十分迅速,为标准化石,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起着重要的作用。
  牙形石可能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动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故名牙形石,也有人称为牙形刺。牙形石个体微小,一般为0.3-2.0毫米。形态多样,或简单,或复杂,主要由薄片状的磷酸钙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
  牙形石虽个体微小,但数量众多,特征明显,演化迅速,始于寒武纪,止于三叠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相沉积中,是重要的微体化石之一。
  【附注】conodonts中文译名至少有8个:牙形虫,牙形刺,牙形石,牙形类,牙形石类,牙石,锥齿,锥齿类。后两种译法(锥齿,锥齿类)见于日本的汉字名,应当说是符合conodonts的原义的,因为pander(1856)最早发现的conodonts(牙形刺)主要是一些单锥型的牙形刺,所以他起名conodonts,cone就是锥,锥体,dont是牙齿或齿。所以日本人将其译为锥齿或锥齿类是有道理的。但中国人最早将conodonts译为牙形虫,牙形二字早已深入人心,而又不能称其为牙形虫,因为分离的牙形刺的标本,只是牙形动物的散离的骨骼,不能将每一个小骨头都称其为虫,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称为牙形石也不恰当。古生物学中的笔石,菊石,箭石,锥石,它的名称并不代表生物的一部分,都是独立的属种。conodonts有大量的形式属种名,但都不代表独立的生物个体,只是一种形式分类,实际只代表生物体的一部分。我们主张将conodonts译为牙形刺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理由如下:
  1.如上所述,潘德尔(pander,1856)主要是依据单锥型牙形刺命名conodonts的。而现代牙形刺的研究,多数人认为单锥型的牙形刺与现代的毛颚类有亲缘关系。单锥型牙形刺不仅在形态上与毛颚类的扑捉刺(graspingspines)相似,在功能上也是一致的。现代生物中,与单锥型牙形刺相似的毛颚类的构造称为扑捉刺(graspingspines),将conodonts译为牙形刺,即保留了中国人惯用的“牙形”二字,又体现了它于毛颚类扑捉刺关系的一致性;
  2.将conodonts译为牙形刺,恰当的表明了它是生物体的一部分,如译成牙形石,易于与笔石,菊石,箭石等门类相比误认为是整个生物体,代表自然属种;而实际只是形式属种;
  3.在形态和大小上,还有不少化石,如虫牙,鱼牙,以及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小壳动物化石,都是“牙齿状的小化石”,如译成牙形类,显然没有译成牙形刺那样确切,那样具有专属性;而且,中国人对“类“的理解,是没有分类等级的,什么样的分类级别上,都可以加个类字,没有专属性;每个中文的属种名之后,更不宜加”牙形类“三个字;
  4.将conodonts译为牙形刺,在中文的属种名之后仅附以一个“刺”字,既简便,又有专属性,它的中译名,不会与以“石“结尾的其它化石的中译名相混,也不会与“石”字结尾的矿物或岩石的名称相混,更不会与地名(牙克石)或医学名词(牙结石)相混;比在中文的属种名之后加“牙形石”三个字简便、科学。李四光并不效仿日本人将fusulinids译为“纺锤虫”三个字,而是造了一个“蜓”字,既形象又简单,专属性很强。这是值得学习的先例。
  5.牙形刺一名在中国的正式学术刊物上出现的时间早于牙形石一名。目前,我国出版的有关牙形刺的中文文献中,大多数是用牙形刺一名的。
  从以上的陈述,可以看出,conodonts的八种中文译法中,最早的译法“牙形虫”是最差的,不科学的;“牙形石”和“牙形类“的译法也欠妥,不形象,不简便,也没有专属性;“锥齿”和“锥齿类”的译法,不合国情;只有牙形刺的译法是贴切的,符合原义,符合国情,更附合对它生物形态和功能的认识,也有非常强的专属性。(王成源等)
名称种类
  牙形石(conodonts)
  具有各种各样尖齿或锯齿状物的古代动物遗体,微体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牙形石个体很小,从不足0.1毫米到约4毫米。未经变质的牙形石一般呈琥珀光泽,浅褐黄、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磷酸钙,由磷灰石类矿物呈纤维状或薄片状排列而成。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至今仍未确定。牙形石分布甚广,但仅限于海相沉积物。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以后几经盛衰,绝灭于三叠纪。牙形石演化十分迅速,为标准化石,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起着重要的作用。
  牙形石可能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动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故名牙形石,也有人称为牙形刺。牙形石个体微小,一般为0.3-2.0毫米。形态多样,或简单,或复杂,主要由薄片状的磷酸钙组成,多呈灰色、琥珀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
  牙形石虽个体微小,但数量众多,特征明显,演化迅速,始于寒武纪,止于三叠纪,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相沉积中,是重要的微体化石之一。
分布范围
  对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问题至今仍未解决。60年代以前,主要有鱼牙说、虫颚说。近来又有牙索动物说、触手环动物说等。
  牙形石在各种沉积物中分布甚广。灰岩和页岩中最多,白云岩、燧石次之,甚至在砂岩、砾岩中也可以发现。但牙形石仅限于海相沉积物,浅海、广海沉积物中均有。在非海相沉积物中至今尚未见到。牙形石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开始出现,以后几经盛衰,绝灭于中生代的三叠纪。其演化历程达3亿年之久。牙形石在这个期间演化十分迅速,使得它有可能成为标准化石,有效地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牙形石的形体很小,在钻探工程的少量岩心和岩属中同样可以采到,这是它的另一优点,是其他大化石所不及的。牙形石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中正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附注
  Conodonts中文译名至少有8个:牙形虫,牙形刺,牙形石,牙形类,牙形石类,牙石,锥齿,锥齿类。后两种译法(锥齿,锥齿类)见于日本的汉字名,应当说是符合Conodonts的原义的,因为Pander(1856)最早发现的Conodonts(牙形刺)主要是一些单锥型的牙形刺,所以他起名Conodonts,cone就是锥,锥体,dont是牙齿或齿。所以日本人将其译为锥齿或锥齿类是有道理的。但中国人最早将Conodonts译为牙形虫,牙形二字早已深入人心,而又不能称其为牙形虫,因为分离的牙形刺的标本,只是牙形动物的散离的骨骼,不能将每一个小骨头都称其为虫,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称为牙形石也不恰当。古生物学中的笔石,菊石,箭石,锥石,它的名称并不代表生物的一部分,都是独立的属种。Conodonts有大量的形式属种名,但都不代表独立的生物个体,只是一种形式分类,实际只代表生物体的一部分。我们主张将Conodonts译为牙形刺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理由如下:
  1.如上所述,潘德尔(Pander,1856)主要是依据单锥型牙形刺命名Conodonts的。而现代牙形刺的研究,多数人认为单锥型的牙形刺与现代的毛颚类有亲缘关系。单锥型牙形刺不仅在形态上与毛颚类的扑捉刺(graspingspines)相似,在功能上也是一致的。现代生物中,与单锥型牙形刺相似的毛颚类的构造称为扑捉刺(graspingspines),将Conodonts译为牙形刺,既保留了中国人惯用的“牙形”二字,又体现了它于毛颚类扑捉刺关系的一致性;
  2.将Conodonts译为牙形刺,恰当的表明了它是生物体的一部分,如译成牙形石,易于与笔石,菊石,箭石等门类相比误认为是整个生物体,代表自然属种;而实际只是形式属种;
  3.在形态和大小上,还有不少化石,如虫牙,鱼牙,以及一些分类地位不明的小壳动物化石,都是“牙齿状的小化石”,如译成牙形类,显然没有译成牙形刺那样确切,那样具有专属性;而且,中国人对“类“的理解,是没有分类等级的,什么样的分类级别上,都可以加个类字,没有专属性;每个中文的属种名之后,更不宜加”牙形类“三个字;
  4.将Conodonts译为牙形刺,在中文的属种名之后仅附以一个“刺”字,既简便,又有专属性,它的中译名,不会与以“石“结尾的其它化石的中译名相混,也不会与“石”字结尾的矿物或岩石的名称相混,更不会与地名(牙克石)或医学名词(牙结石)相混;比在中文的属种名之后加“牙形石”三个字简便、科学。李四光并不效仿日本人将Fusulinids译为“纺锤虫”三个字,而是造了一个“蜓”字,既形象又简单,专属性很强。这是值得学习的先例。
  5.牙形刺一名在中国的正式学术刊物上出现的时间早于牙形石一名。目前,我国出版的有关牙形刺的中文文献中,大多数是用牙形刺一名的。
  从以上的陈述,可以看出,Conodonts的八种中文译法中,最早的译法“牙形虫”是最差的,不科学的;“牙形石”和“牙形类“的译法也欠妥,不形象,不简便,也没有专属性;“锥齿”和“锥齿类”的译法,不合国情;只有牙形刺的译法是贴切的,符合原义,符合国情,更附合对它生物形态和功能的认识,也有非常强的专属性。
包含词
牙形石鉴定新锯齿牙形石型牙形石色变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