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 > 牙形刺
  牙形刺(conodonts)分类位置不明的某种动物体中的小骨胳。形如角锥或呈梳状、耙状、台状,是一类重要的微体古生物。生存在寒武纪至三叠纪。
  齿状微体化石,由磷酸钙成分构成,是古生代海相沉积岩层中最为常见的化石。这种化石长0.2∼6公釐(0.007∼0.21英寸),被称为微化石,其所在岩层的年代自寒武纪以迄于三叠纪,因之它们是曾生活于2.1亿∼5.7亿年之前的动物遗骸,据信该种动物是热带及温带海洋及近海水域中的一种小形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有牙形刺的动物化石只是在最近时期在北美洲发现,化石保存在纹理细密的岩石中。牙形刺的形状,一般都分作单锥型,形如尖锐的牙齿;棒条型,形如细棒而呈弯曲状,一侧生有针形牙尖;叶片型,锥体自大而小,构成扁平的行列;高台型,与叶片型近似,不过每边都有较宽的脊突,在片的周围形成一个小小的突出体。现已知牙形刺有1,000多不同的种或不同的形状。
  有些牙形刺的外形为一刺两体,即「右」体和「左」体。人们认为这是动物体内所产生的双边对称的一种成对的组合体,其状如牙,但更细更脆弱。迄今所发现的这些为数不多的组合体,大概相当於9个不同的牙形刺的种。上述棒条、叶片以及高台等形状,也可能在一个组合体或器官丛(apparatus)上全部出现。至於单锥型刺体是怎样凑成组合体这个问题,尚无答案。牙形刺器官丛好像长在动物的肠口以帮助食物微粒的排泄。这种小动物体长3∼4公分,它们同已知的各种蠕虫状动物群体究竟是什黱关系,仍无定论,而且没有任何一种与之确可相应的生物在现今依然存活於这个地球上。
  牙形刺是非常有用的化石,它可用於确定地层并对各地层的层序关系加以对比鉴别。这是因为各种牙形刺进化速度很快,随著地质年代的推移,它们在形状上有很多细部会发生变化,所以每一组连续不断的地层,都可由不同的牙形刺组合体或牙形刺「区系」(faunas)来区别其各层的特点。此外,牙形刺分布区域极为广阔,在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种被发现。黑色页岩及石灰石中所含有的牙形刺数量特别多,但其他类型的沉积岩层也许藏有牙形刺,而且数量会相当可观。学者们认为,地球上有些地方发现的牙形刺组合体,是那些生活在远洋的动物身上所产生的,人们能把它们和另外一些被认为栖息於近海的群体所产者区别开来。
  最古老的牙形刺产生於寒武纪早期;它们大体上都是单锥型的。复合型的牙形刺开始出现於奥陶纪,而到志留纪时则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牙形刺的种,有单锥型、棒条型和叶片型。牙形刺的数量最多而形状变异最大的时期是在泥盆纪,据研究,当时掌片属(palmatolepis)的牙形刺曾达50多个种和亚种。其他高台型的牙形刺也很普遍。到泥盆纪以后,牙形刺开始在数量上减少而形体变化亦随之降低。到二叠纪之时,生有牙形刺的动物几近灭亡,不过它们在三叠纪时曾有迹象再次出现。到三叠纪末期,牙形刺动物即已全部灭绝。
  通常都以石灰石溶液中加入15%的醋酸来获取牙形刺牙形刺不溶於醋酸而聚於溶液的残滓中,人们将残滓冲洗、晾乾,再放入诸如三溴甲烷之类的重流体中,牙形刺即从中渗出,而一般不溶於酸的矿物质则浮在液体表面上。研究牙形刺要在高倍率的双目显微镜下观察,此项化石研究工作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最初,牙形刺化石是在19世纪中叶发现於俄罗斯,大约100年之后,牙形刺在美国和德国都被确认为在岩层的年代画分及相关岩层之对比、确定等方面非常有价值。大概利用这些微型区系所确定的相关诸地层之最详细的成果是属於泥盆系岩层的。这些微型区系出现於深厚而又连绵不断的一组石灰石地层中。在北美、欧洲及摩洛哥,这样的石灰石地层由学者们进行了特别细致深入的研究,那里的牙形刺系列便成为诸地层的参考标准。这样一来,在其他地方从类似的岩层中所获得的各种牙形刺,就可同上述参考标进行对比,由此而得出该地层同其他已测定地层的相应关系。由某些特定牙形刺组合体所区分出的诸地层称为诸地层带。奥陶系有公认的牙形刺地层带10个;志留系12个;泥盆系30个;石炭系12个;二叠系8个;三叠系22个。由於人类知识不断增长,这些地层带规画方案要时时加以完善及进行更新。
  牙形刺动物的灭绝始终是一个未解之谜。这种动物的绝迹似乎并非同某一项地质史上的重大变故同时出现的,而且也没有其他海洋生物种群同这种动物在同一时间灭绝。从幼年的诸地层发现的牙形刺曾有记载,但所有这些都被证实原是早期地层中出现的化石,而是在后来又被埋入地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