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 > 爬行纲
目录
No. 1
  脊椎动物亚门的1纲。肺呼吸、 混和型血液循环的变温动物,体表被鳞(蛇、蜥蜴)或骨板(龟、鳖),无毛、无羽,发育有羊膜出现。现存的爬行纲动物分为2型、3亚纲、6目,即无窝型(anapsida):龟鳖亚纲龟鳖目,有220种(中国有24种);双窝型(diapsida):古蜥亚纲鳄形目,有21种(中国有1~3种);鳞蜥亚纲原蜥总目喙头目,有1种;有鳞总目蚓蜥目,约有100种,蜥蜴目约有3000种(中国约有120种),蛇目有2500种(中国约有180种)。除极寒区域外,世界性分布,中国南方温热潮湿地带较多。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上石炭纪(约2.8亿年前),在中生代大发展。到白垩纪后期(8000万年前),有好些分支绝灭,只余下5目约5000种,体型和重量也大大变小,如最长的蟒约12.3米,最大的棱皮龟重865千克,而古代的恐龙有的长达50米,重达4.5吨以上。
  特征 本纲动物皮肤无呼吸功能,也绝少皮肤腺,这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头颅的软骨颅,除鼻软骨囊外,全部骨化,外面更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主要由基枕骨形成的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1、2枚颈椎骨分别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正如肩带的连接前肢。除四肢消失的种类(如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少数体型轻捷的能疾速行进。
  脑部有屈曲,大脑小脑比较发达,大脑有左右脑室,出现了新皮层,脑神经12对,外耳孔出现,眼内有栉膜,眶周有骨环,鼻腔附近有锄鼻器。 呼吸用肺。心脏3室(鳄类心室虽不完全隔开,但已为4室)。无动脉圆锥。动脉弧3对,大动脉弧左右不对称,体循环动脉内杂有静脉血,体温随环境变动,为变温(旧称冷血)动物。肾脏由后肾演变,后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异体,有交接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幼体从富含卵黄、具羊膜、有韧皮或钙质外壳的受精卵孵出,羊膜水保护幼体完全脱离水域发育生长。
  爬行动物第一次形成骨化的口盖,使口、鼻分腔,内鼻孔移至口腔后端;咽与喉分别进入食道和气管,从而呼吸与饮食可以同时进行。
  意义 爬行纲是脊椎动物演化关键性的一环。胚胎发育不必再回水域,鳃和侧线都已消失,呼吸用肺,初现外耳。颈椎特化为寰椎、枢椎与颅底的枕骨髁合成活动关节使头部得以灵活转动。胸部有胸肋与胸骨构成的胸廓,腹部也有腹膜肋,肋末互相联结,并连接剑胸骨或剑胸突,成为保护体腔内脏的框架。爬行纲动物前承两栖纲、蜥螈的构型,后开鸟、兽两纲的发展,首次征服陆地,无论从体型构造、生理机能、胚胎发育,生态适应以及演化过程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爬行动物的实用价值很高。鼋、鳖、海龟、鼍、鳄、蛇的肉和卵均可食,味美而富有营养。蟒、大型蜥蜴、鼍、鳄的鳞皮可作琴鼓与皮膜,鞣制成革后可作提包、腰带、皮鞋。玳瑁硬甲久负盛誉。龟、鳖、蛇、蜥、蛤蚧均可入药,蛇胆和蛇酒尤为传统名药。蛇毒可止痛,治麻痹、风湿及癌症。蛇和蜥蜴大量吞食虫蚁,大型蛇类食鼠,是虫鼠的天敌。蛇的颊窝和腹部对天气与地震敏感,可用以作指示生物。
  分类介绍
  古脊椎动物学者从爬行类头骨的构造上找到了比较简单而实用的分类办法。根据头骨颞孔的有无,数目及其位置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据此将爬行纲分为四个亚纲:
  无孔亚纲,或称缺弓亚纲(anapsida)——无颞孔
  杯龙目(catylosauria),最原始的爬行类
  龟鳖目(cheloia),具有甲壳的爬行类
  中龙目(mesosaurda),原始小型淡水中生活的爬行类
  双孔亚纲(diapsida)或称双弓亚纲——有两个颞孔
  鳞龙次亚纲(lepidosauria),原始的双孔类(或变更的双孔类)
  始鳄目(eosuchia),原始的双弓类
  喙头目(rhynchocephalia),现有残存的活化石——sphenodon(喙头蜥)
  有鳞目(squamata)蜥蜴类和蛇类
  初龙次亚纲(archosauria),进步的双孔类
  槽齿目(thecodontia),三叠纪的初龙类,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爬行类的祖先
  鳄目(crocodilila),鳄类和短吻鳄类
  翼龙目(pterosauria)飞行的爬行动物
  蜥臀目(saurischia)、鸟臀目(ornithischia) 都是恐龙类(dinosauria),中生代占统治地位的爬行类。
  上孔亚纲(euryapsida)或称阔弓亚纲——一个颞孔位于眶后骨和鳞骨的上方,海生的爬行类
  联龙次亚纲(synaptosauria)——眶后骨和鳞骨构成颞孔的下界
  蜥鳍目(sauropterygia),包括幻龙类(notgosauria)与蛇颈龙类(plesiosauria)
  木盾齿龙目(placodontia)
  鱼龙次亚纲(ichthyopterygia)——眶后骨和鳞骨之上的后额骨和上颞骨构成颞孔的下界
  鱼龙目(ichthyosauria),海生鱼形爬行动物
  下孔亚纲(synapsida)或称单弓亚纲——一个颞孔由眶后骨和鳞骨构成其上界
  盘龙目(pelycosauria),原始的似哺乳爬行动物
  兽孔目(therapsida),进步的似哺乳爬行动物
  爬行类的起源及进化
  从生物学或化石方面的论证,爬行类无疑是起源于两栖类,特别是迷齿亚纲最接近于爬行纲的祖先。
  最早的爬行类化石见于上石炭统下部,即杯龙类的hylonomus。但其具体特征与迷齿类对比,还不是很理想。从比较解剖学出发,发现于美国德克萨斯西蒙城下二叠统的seymouria(蜥螈或名西蒙螈)倒是介于爬行类和两栖类之间的过渡型。seymouria的头骨及牙齿保持了两栖类的特点,而头后的骨骼则具有爬行类的特点。由于seymouria的出现时间太晚,已不可能是爬行类的祖先了。
  从最早的含有爬行类化石的地层上石炭统中便已见到有大鼻龙类、阔齿龙类、盘龙类和中龙类许多类群,这说明爬行动物在晚石炭世之前早已分支进化了,它们有可能是多源起源。再经过二叠纪的分支进化,爬行纲的各亚纲均已出现,为中生代爬行类的大发展打好了基础。中生代开始它们不仅横行于大陆,而且还占领了天空和水域。中生代的中期分支进化出的种类更是多种多样,很多类群更发展成庞然大物。在当时的地球上,它们是占居绝对统治地位的动物。所以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又叫做“恐龙时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是巨大爬行动物——恐龙的兴旺时期。它们不仅个体发展得特大,而且体态乃至食性也非常特化。在白垩纪末期,这些在地球上经历了1亿多年的庞然大物终于绝灭了。渡过中生代而又残存到新生代的只有龟鳖类、鳄类和有鳞类(蜥蜴和蛇),而很少的喙头类可以看做是爬行类的活化石。
爬行纲(化石)
  paxing gang(huashi)
  爬行纲(化石)
  现生爬行动物只有龟鳖目、鳄目、有鳞目(蛇蜥目)和喙头目四类。在中生代(2亿多年前到7500万年前),爬行动物是当时脊椎动物中最繁盛的具绝对优势的类群,有适应于陆生、水生及飞行生活的各种类群。所以,中生代有“爬行动物的时代”或“龙的时代”之称。中生代爬行动物化石广泛分布于包括南极在内的世界大部分地区。
  过去,赛姆螈或蜥螈(Se□mouria)曾被视为爬行动物的祖先类型,因为它的骨骼构造兼备两栖、爬行动物的特征。实际上蜥螈应属两栖动物,且不可能是爬行动物的直接祖先。它生存于二叠纪早期(约2.5亿年前),晚于已知最早的生存于石炭纪中期( 3亿年前)的爬行动物林蜥(H□lonomus)。
  有人认为,下孔亚纲爬行动物(即似哺乳爬行动物)很早便分化出来了,朝着哺乳动物的方向发展,应与其他爬行动物分开,另属一支系,可称兽孔类。起源于两栖动物壳椎类的小鲵类,经过原始爬行动物大鼻龙类而进化为下孔类。而其他爬行动物可合称蜥孔类,起源于两栖动物迷齿类。
  另有人认为,龟鳖类的构造特殊,和其他许多爬行动物都不相同,应与其亲属成为单独一支,叫副爬行动物;而其他爬行动物为另一支,合称真爬行动物。这两支分别起源于两栖动物迷齿类的不同祖先。目前较多学者持起源于蜥螈型的古爬行类中早期原始的类型之说,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爬行动物自从石炭纪中期开始出现,便分化出许多支系,向不同方向发展,经过二叠纪的初期进化,进入中生代以后,加速辐射。当时种类空前繁多。它们的优势前后延续了1亿多年。到白垩纪末期才骤趋衰落。
  爬行动物的分类,传统的方法是以头骨的特征为依据。这种分类方法,虽然不一定精确反映它们的真正的亲缘关系,但使用起来还较方便,因而常被采纳。
  根据头骨侧面、眼眶之后的颞颥孔之有无、数目之多少和位置的不同,可把爬行动物分为四大类:
  无孔亚纲(或缺弓亚纲)。头骨侧面没有颞颥孔,包括杯龙目和龟鳖目。
  下孔亚纲(或单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下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上界。包括盘龙目和兽孔目。
  调孔亚纲(或阔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一个上位的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为其下界。主要包括鳍龙目(Sau-ropterygia)(见图□齿龙复原图 )和鱼龙目 (Ich-thyosauria)等,通常为水生爬行动物。
  双孔亚纲(或双弓亚纲)。头骨侧面有两个颞颥孔,眶后骨和鳞骨位于两孔之间。该亚纲为占优势的爬行动物,下分鳞龙次亚纲和初龙次亚纲,包括始鳄目(Eosu-chia)、喙头目(Rhynchocephalia)、有鳞目(Squamata)、槽齿目(Thecodontia)、鳄目(Crocodilia)(见彩图鲁钝吻鳄)、蜥臀目(Suarischia)、鸟臀目 (Ornithis-chia)和翼龙目(Pterosauria)等等。
  杯龙目是基干的爬行动物,所有的后期爬行动物都是从它进化来的。
  下孔类是向哺乳动物方向发展的一支,特别是其中兽孔类的进步类型,其构造特征已很接近哺乳动物了。
  双孔类中的槽齿目虽然本身属种不多,适应辐射也比较局限,生存的时间也不很长(主要为三叠纪),但在进化上却意义重大。举凡鳄类、翼龙类、恐龙(蜥臀类和鸟臀类)、甚至鸟类,都是由它发展来的。
  “恐龙”在分类系统中,包括蜥臀目(蜥龙目)和鸟臀目(鸟龙目)。“恐龙”一词的希腊文原意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被发现的化石个体常较大,且有巨大的匕首状牙齿,故名。其实恐龙有大有小,小的如鹦鹉嘴龙只有小狗那么大,美颌龙则只有鸡那么大。
  蜥臀类恐龙和鸟臀类恐龙各有自己的进化支系。前者主要包括蜥脚类 (Saurpoda)和兽脚
百科大全
  paxing gang
  爬行纲
  Reptilia
  脊椎动物亚门的1纲。肺呼吸、 混和型血液循环的变温动物,体表被鳞(蛇、蜥蜴)或骨板(龟、鳖),无毛、无羽,发育有羊膜出现。现存的爬行纲动物分为2型、3亚纲、6目,即无窝型(Anapsida):龟鳖亚纲龟鳖目,有220种(中国有24种);双窝型(Diapsida):古蜥亚纲鳄形目,有21种(中国有1~3种);鳞蜥亚纲原蜥总目喙头目,有1种;有鳞总目蚓蜥目,约有100种,蜥蜴目约有3000种(中国约有120种),蛇目有2500种(中国约有180种)。除极寒区域外,世界性分布,中国南方温热潮湿地带较多。
  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上石炭纪(约2.8亿年前),在中生代大发展。到白垩纪后期(8000万年前),有好些分支绝灭,只余下5目约5000种,体型和重量也大大变小,如最长的蟒约12.3米,最大的棱皮龟重865千克,而古代的恐龙有的长达50米,重达4.5吨以上。
  特征 本纲动物皮肤无呼吸功能,也绝少皮肤腺,这可以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头颅的软骨颅,除鼻软骨囊外,全部骨化,外面更有膜成骨掩覆,以一个主要由基枕骨形成的枕髁与脊柱相关联,颈部明显,第1、2枚颈椎骨分别特化为寰椎与枢椎,头部能灵活转动,胸椎连有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保护内脏。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胸廓。腰椎与两枚以上的荐椎相关联,外接后肢,正如肩带的连接前肢。除四肢消失的种类(如蛇类)外,一般有两对5出的掌型肢(少数的前肢4出),水生种类掌形如桨,指、趾间连蹼以利于游泳,足部关节不在胫跗间而在两列跗骨间,成为跗间关节。四肢从体侧横出,不便直立;体腹常着地面,行动是典型的爬行;只少数体型轻捷的能疾速行进。
  脑部有屈曲,大脑小脑比较发达,大脑有左右脑室,出现了新皮层,脑神经12对,外耳孔出现,眼内有栉膜,眶周有骨环,鼻腔附近有锄鼻器。 呼吸用肺。心脏3室(鳄类心室虽不完全隔开,但已为4室)。无动脉圆锥。动脉弧3对,大动脉弧左右不对称,体循环动脉内杂有静脉血,体温随环境变动,为变温(旧称冷血)动物。肾脏由后肾演变,后端有典型的泄殖肛腔,雌雄异体,有交接器,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幼体从富含卵黄、具羊膜、有韧皮或钙质外壳的受精卵孵出,羊膜水保护幼体完全脱离水域发育生长。
  爬行动物第一次形成骨化的口盖,使口、鼻分腔,内鼻孔移至口腔后端;咽与喉分别进入食道和气管,从而呼吸与饮食可以同时进行。
  意义 爬行纲是脊椎动物演化关键性的一环。胚胎发育不必再回水域,鳃和侧线都已消失,呼吸用肺,初现外耳。颈椎特化为寰椎、枢椎与颅底的枕骨髁合成活动关节使头部得以灵活转动。胸部有胸肋与胸骨构成的胸廓,腹部也有腹膜肋,肋末互相联结,并连接剑胸骨或剑胸突,成为保护体腔内脏的框架。爬行纲动物前承两栖纲、蜥螈的构型,后开鸟、兽两纲的发展,首次征服陆地,无论从体型构造、生理机能、胚胎发育,生态适应以及演化过程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爬行动物的实用价值很高。鼋、鳖、海龟、鼍、鳄、蛇的肉和卵均可食,味美而富有营养。□、蟒、大型蜥蜴、鼍、鳄的鳞皮可作琴鼓与皮膜,鞣制成革后可作提包、腰带、皮鞋。玳瑁硬甲久负盛誉。龟、鳖、蛇、蜥、蛤蚧均可入药,蛇胆和蛇酒尤为传统名药。蛇毒可止痛,治麻痹、风湿及癌症。蛇和蜥蜴大量吞食虫蚁,大型蛇类食鼠,是虫鼠的天敌。蛇的颊窝和腹部对天气与地震敏感,可用以作指示生物。
  参考书目 四川省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中国爬行动物系统检索》,科学出版社,北京,1977。
  (张孟闻)
英文解释
  1. lat.:  reptllia,  Reptilia
近义词
爬行动物, 爬行类, 爬行形类
相关词
生物动物鳄目冷血动物蜥蜴亚目鬣蜥科脊椎动物网络词语爬行类
巨蜥科蜥蜴亚目珍稀濒危动物自然龟鳖目石龙子科中药中医
鳄龟科龟类毒蜥科有鳞目巨蜥超科微肢蜥科龟科更多结果...
包含词
无孔类爬行纲下孔类爬行纲双孔类爬行纲
爬行纲动物头骨的
分类详情
张开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