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書法 : 中國倫理學 : 藝術類 : 中國 >雲南 >麯靖 > 爨寶子碑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額題《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東晉碑刻。正書。公元405年鎸立於建寧(治所在今雲南麯靖)。書體在隸、楷之間,樸厚古茂,橫劃收筆多見波勢。
東晉 碑
  東晉 碑。額題為《晉故振威建寧太守爨府君碑》。據碑文,知為 爨寶子 墓碑。 大亨 四年(實為 義熙 元年,即公元405年)立。 清 乾隆 四十三年(1778年)在 雲南省 南寧縣 (今 麯靖市 )南出土。碑文書體在楷隸之間,可窺見漢字由隸演變為正書的軌跡。 鹹豐 時知府 鄧爾恆 移置城中 武侯祠 ,並為之撰跋,始著名於世,與《爨竜顔碑》並稱。
No. 3
  爨寶子碑投訴電話麯靖市旅遊投訴電話:0874-96927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爨(chuan四聲)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於麯靖縣城南70裏的揚旗田。鹹豐初年,因重修縣志,首錄碑文,有關人士認為有價值,纔移至城內的武侯祠。今存麯靖第一中學,建碑亭保護。滇人袁嘉𠔌為碑亭撰書一聯:奉東晉大亨,寶增輝三百字。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立碑至現在,已1570餘年這裏的“三百”、“二千”,是為了語言對仗,取其約數。實際碑文共388字,立於東晉“大亨四年歲在乙已四月上旬”。。爨氏是南中大姓、豪族。早在三國時代,諸葛亮親徵雲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亂後,就“收其俊傑”為地方官吏,其中“建寧爨習”,“官至領軍”;諸葛亮又“移南中勁卒”,充實蜀漢軍隊,“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麯”。(《南中志》)至晉南北朝,爨氏已稱雄南中。1971年陸良縣曾出土石刻一方,上書“泰(太)和五年歲在親(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竜驤之墓”。這“竜驤”是晉將軍名,地位略低於三公,晉南北朝在南中的統治者,多加封“竜驤”。這碑石雖僅寥寥數語,但證明早在爨寶子之前80餘年,爨氏就有人做竜驤將軍。其傢族早已赫一時,稱霸一方了。從碑文看,這位23歲就已夭亡的太守,振威將軍是襲職。碑末署名的,有主簿、錄事、西曹、都督、省事、書佐、千吏、小吏、威儀等大小官吏13人,這,可看出官吏權勢者的阿諛、依附,也可考查當時地方官吏的設置情況,以補史志之缺。爨寶子碑,字多別體。後人多有考釋。書體在隸楷之間,結構古樸,方毛有勁,拙中帶巧,古氣盎然。前人多所稱道:李根源說該碑“下毛鋼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康有為稱其書法“樸厚古茂,奇姿百出”。與爨竜顔碑相較,此碑字數較少,石碑較小(高1.83米,寬0.86米),故後人稱爨寶子碑為“小爨”。大亨是晉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號,次年又改稱元興,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號義熙。雲南遠在邊陲,不知內地年號的更迭,故仍沿用。
簡介
  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質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麯靖縣揚旗田村,1852年移置麯靖城內,現存於麯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正書。此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體現了隸書嚮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其極高的書法的地位。在書法史上與《爨竜顔碑》與《爨寶子碑》並稱為“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稱“大爨”,此碑則被稱為“小爨”。196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碑文記述爨寶子生平,係爨部族首領,世襲建寧郡太守。滇人袁嘉𠔌曾為碑亭撰書一聯“奉東晉大亨,寶子增輝三百字。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這裏的“三百”、“二千”,是為了語言對仗,取其約數。實際上立碑至現在,已有將近1600年歷史,碑文共有388字。大亨是晉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號,次年又改稱元興,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號義熙。雲南遠在邊陲,不知內地年號的更迭,故仍沿用。
  爨氏作為南中大姓、豪族,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三國時代,諸葛亮親徵雲南,平定南中大姓叛亂後,“收其俊傑”為地方官吏,其中就有“建寧爨習”,官至領軍;諸葛亮又“移南中勁卒”,充實蜀漢軍隊,“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至南北朝,爨氏已稱雄南中。1971年陸良縣曾出土石刻一方,上書“泰(太)和五年歲在親(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竜驤之墓”。“竜驤”是晉將軍名,地位略低於三公,晉南北朝在南中的統治者,多加封“竜驤”。這碑石雖僅寥寥數語,但證明在“爨寶子碑”之前80餘年,爨氏就有人做竜驤將軍。其傢族早已赫一時,稱霸一方了。
碑文
  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
  君諱寶子字寶子,建寧同樂人也。君少稟瑰偉之質,長挺高邈之操。通曠清恪,發自天然;冰潔簡靜,道兼行葦。淳粹之德,戎晉歸仁。九臯唱於名響,束帛集於閨庭。抽簪俟駕,朝野詠歌。州主薄治中別駕,舉秀纔本郡太守。寧撫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寢疾喪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慟發中,相與銘誄。休揚令終,永顯勿剪。
  其詞曰:
  山嶽吐精,海誕陼光。穆穆君侯,震響鏘鏘。弱冠稱仁,詠歌朝鄉。在陰嘉和,處淵流芳。宮宇數仞,循得其墻。馨隨風烈,耀與雲揚。鴻漸羽儀,竜騰鳳翔。矯翮凌霄,將賓乎王。鳴鸞紫闥,濯纓滄浪。庶民子來,摯維同響。周遵絆馬,曷能赦放。位纔之緒,遂居本邦。志業方熙,道隆黃裳。當保南嶽,不騫不崩。享年不永,一匱始倡。如何不吊,殲我貞良。回抱聖姿,影命不長。自非金石,榮枯有常。幽潛玄穹,攜手顔張。至人無想,江湖相忘。於穆不已,肅雍顯相。永惟平素,感慟愾慷。林宗沒矣,令名遐彰。爰銘斯誄,庶存甘裳。嗚呼哀哉!
歷史典故
  三國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南部稱為“南中”,是蜀國的一部分。南中地區的豪族大姓主要集中在朱提(今昭通)、建寧(今麯靖)兩郡。南中最有勢力的大姓為霍、爨(cuan四聲)、孟三姓,公元399年,霍、孟二姓火拼同歸於盡後,爨姓成為最強大的勢力。漢族移民帶進南中的漢文化在豪強大姓統治者中部分地被長期保存下來,並與當地土著文化相融和,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爨寶子碑”則是這種融和的結晶。爨寶子是爨姓統治集團的成員,“爨寶子碑”是在他死後立的。
  四、【藝術特色】
  《爨寶子碑》又稱《晉故振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碑刻署年為“太亨四年歲在乙已”(即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因兩晉有禁碑之令,故當時刻石極少,相對於當時社會大量流行的手札、墨跡來說,它是東晉碑版書法中一顆燦若星辰的明珠。自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南寧(今麯靖縣)後,即為世所重(現存於麯靖縣第一中學碑亭內)。它與《爨竜顔碑》並稱為著名的“滇南二爨”,又因碑之大小、文字多寡而分稱“大小爨”,《寶子碑》為“小爨”,其為雲南邊陲少數民族首領受漢文化熏陶,仿效漢製而樹碑立傳的。此碑正文楷書計13行,每行30字,後列官職題名13行,每行4字。
  此碑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康有為曾在《廣藝舟雙楫》中評其為“寶子碑端樸,若古佛之容”,又云“樸厚古茂,奇態百出,與魏碑之《靈廟》、《鞠彥雲》皆在隸楷之間,可以考見變體源流”。它與書刻於公元456年的北魏《嵩高廟碑》風格接近。其立碑之時距書聖王羲之死時僅30年,卻與世傳右軍法帖書風之清雅俊逸大為迥異。
  它樸茂古厚,大巧若拙,率真硬朗,氣度高華,氣魄雄強,奇姿盡現。究其淵源,因屬隸變時期的作品,體勢情趣、情態均在隸楷之間。寓飄然於挺勁,雜靈動於木訥。
  由於其脫胎於漢隸筆法,故而波磔猶存,相較於《張黑女》《元懷墓志》等成熟的魏碑,它則更顯得“原生態”。此碑字用筆方峻,起收果斷,似昆刀切玉;字的造型奇特自由,似天馬行空,神秘莫測,令人産生豐富聯想。
  現詳細分析此碑的藝術特色:
  一、藝術本真
  康有為的尊碑思想源於碑學本身所藴含的藝術本真和人性原樸,而這恰是自唐以來漸失靈性的帖學所缺乏的.
  南朝禁碑,雲南卻有碑,這恰巧填補了南朝無碑的空白; 爨寶子碑的署款為太亨四年,而查歷史年表,晉朝卻沒有太亨年號!雲南地處邊疆,書法石刻甚少,文化基礎薄弱的地方冒出了文化尖子. 爨寶子碑謎一樣的.
  與內地相比,雲南是"南蠻"之地,引弓抱鞍之民,受內地文化熏陶較少,所以爨寶子碑沒有南朝書法講究法度又瀟灑嫵媚的書捲氣,更多的是任性為之的霸悍雄強的南蠻之氣.
  綜上, 爨寶子碑不是名傢所書,也不講究什麽筆法,具有的是刀味,石味,民間味,野蠻味,和南朝正統的名人書傢嚴守法度,筆意結構,書捲氣形成強烈對比.學爨寶子碑就是要從這些"不法","不名","不筆","不漢"中去體味一種別的什麽東西,這種”別的什麽”纔是爨寶子碑的精髓.
  二、結字特點
  1、因字異形
  碑中的字以長方、正方為主。一般來說,上下結構的字成長方塊,左右結構的字形成正方塊,而這種四角飽滿的塊狀即是構成其風格內斂深沉的重要原因。
  2、字形欹側,不取正局而以險取勝
  P13“滄”字右面“倉”字勢嚮右傾斜,右下方的“口”字也不作端正狀,似玩雜技般驚險,但因字的兩撇舒展地嚮左伸去,欲輓回險勢,“倉”的點也有左嚮之意,而“氵”如稱砣穩穩壓住整個字勢,復歸於平正。
  P15的“崩”字,上方穩若磬石,下方傾斜有躍躍欲飛動之勢,但因有一支點,整體安然。P1的“墓”字上方有泰山壓頂之勢(類似於《張遷碑》的“幕”字),下方的“土”似千斤頂力撐險局。P11的“馨”字取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之強烈對比。上下結構而處理成左右結構,“聲”與“香”二者拉回在高空活動的“殳”字,驚險!
  3、字的意態同中有異,饒有情趣,別具匠心
  此碑在方整統一的基礎上不乏同字異構的變意處理。如P3 的“長”與P6的“長”之變化,P4的“道”與P14的“道”之變化等。同樣偏旁的處理也有變化,如碑中的“滄”“潛”“海”等字,既講究點畫的呼應關係,又照顧了點的用筆輕重、大小、造型變化,頗耐玩味。
  4、大小錯落似夜空繁星
  由於書體的靜態限製,一般來說,隸書結體易大小通篇勻稱,至唐楷更趨統一,發展到明清之“館閣體”則字如算子,呆滯僵板,了無生氣。自乾嘉後樸學大盛,有識之士振臂高呼提倡碑學,此風百年來長盛不衰,從而使簡書墓志等“民間書風”為當代書法創作註入了新鮮的血液。此碑即字之結構大小錯落,極其大膽,常有出人意料之安排。如P1 的“軍、爨、晉”三字寫得大,其餘皆小,互作反襯。而P13特大的“遵”字,在周圍小字的映襯下,如衆星拱月,使該字形成“字眼”,似重音調節着平靜行進中的節奏,觀之似可聯想到清王鐸在其行草書創作中大膽運用漲墨法,都有異麯同工之妙。另外P13長的“庶”字,扁的“同”字,各呈其態,正如古人論書云:“參差若老翁攜幼孫行”,古意盎然,使靜態書體呈現出節奏的變化。
  5、隱約透露出的現代創作手法、信息
  P14的“熙”、P17的“玄”、P18的“素”“穆”、P22的“劉”等,幾乎純次各種不同的幾何形排列組合,顯得奇詭冷峻,而不乏幽默之感,觀之似可聯想到後期印象派代表人物塞尚繪畫的堅實厚重感,以及幾何形體派畫傢荷蘭的蒙德裏安冷峻到登峰造極的抽象作品。如果說行草書更註重書法的時間性的話,那麽楷隸書則更註重書法的空間性。此碑尤其強化了字的雕塑般的空間造型感。突出創造了視覺衝擊力,其頗具前瞻性的大膽藝術手法令人不得不感嘆古賢雖無刻意安排卻又“發乎情、止於禮”之絶妙。從當代隸書名傢張繼先生在其隸書創作中大量使用“寶子橫”及塊面分割、點綫幾何形安排可覓其師法此碑的痕跡。
  三、用筆特徵
  1、點
  此碑字中點的形態頗多,但多寫為三角形,顯得凝重峻利。用鋼筆臨寫時不必刻意摹寫似毛筆效果,意到便可,然應註意其大小嚮背之變化。
  2、橫
  此碑字中的橫畫,不似東漢八分書橫的俯仰多變,而多硬拙平直,有隸書遺韻但不作典型之“蠶頭燕尾”狀。如P 7的“春”等有平行排疊橫畫類的字多以角出角落,而顯得翩翩起舞,富有裝飾美。臨寫時應註意發力的峻爽,不作刻意的逆鋒,在筆的行進過程中保持中鋒效果。
  3、竪
  此碑字凡取懸針筆勢的竪畫末端常帶緩彎,甚至有個別字如P8的“令”字的末點也做如此處理。P9的“王將”字中“ ”之垂露竪也寫成慢彎,強勁稚拙,充分顯示了邊陲少數民族的剛毅、不易屈服的心理特徵。但臨寫時不應過分追摹,那樣會顯得造作花哨。
  4、撇捺
  此碑字中撇捺畫多取上翹狀處理,盡現崢嶸風骨,有些字的捺已似成熟期楷書的筆勢。如P17的“人”字。
  5、轉折
  此碑字凡橫折處皆成直角,而凡有“口”字的地方或扁方或長方、正方,因字結體需要靈活處理,這樣顯得其四角周密,而有密不透風的堅實空間造型感。該碑“口”字之四角垂直與唐朝歐柳楷寫“口”字時的上寬下窄狀迥異。
  小爨之可貴且難得處,在於其樸厚嚴謹,含蓄古逸。整篇臨寫時要註意度的把握,不要僅學其表面的雄強粗獷而寫得狂怪邪險,失去了純正高古的氣息與品格。而應以藴藉之筆,意在隸楷之間。對於字中的精彩的重點的筆畫應如獅子搏象全力以赴,不要有含糊刻板之病,力求做到精神煥然。
  我的這件臨作,用的是普通Ⅰ形王者書法筆,主要是以凝練的綫條追求一種清峻之氣,而不刻意地描頭畫腳,由於打上界格加強現代裝飾性而淡化了大小對比稍顯規整。臨習時力避“刻、板、滯、結、僵”諸病,力求“醇、雅、靈”之境界。
  交通:到達麯靖後,步行至第一中學院內即可。
包含詞
麯靖爨寶子碑東晉爨寶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