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燧石(石英變種) Quartz var. Chert |
|
化學組成
SiO2、Si46.7%,含不同數量的氣態、液態和固態物質的機械混入物。
鑒定特徵
α-石英以其晶形,無解理,貝殼狀斷口,硬度為其特徵,如由β石英轉變而來,則保持六方雙錐的假象;
成因産狀
α-石英在自然界分佈極廣,是許多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的主要造岩礦物。β-石英産於酸性火成岩或淺成岩中,常以斑晶出現;屬於低溫熱液的膠體成因産物,主要産於噴出岩的孔洞中
分佈
世界各地均有廣泛分佈。
名稱來源
源於未知含義的德文quarz一詞。
晶體形態
三方偏方面體晶類,常發育成完好柱狀晶體。常見單形有:六方柱m、菱面體r和z、三方雙錐s及三方偏方面體x等,柱面有橫紋。
晶體結構
晶係和空間群:α-石英屬三方晶係,P312;β-石英屬六方晶係,P622;
晶胞參數:α-石英:a0=4.91埃,c0=5.40埃;β石英:a0=5.01埃,c0=5.47埃;
粉晶數據:3.342(1)4.257(0.22)1.8179(0.14) |
|
硬度:7
比重:2.53g/cm3
解理:無解理
斷口:貝殼狀斷口
顔色:純淨的α-石英無色,因含色素離子或存在色心而呈各種顔色;β-石英通常呈灰白色、乳白色
條痕:無色或白色
透明度:透明
光澤:蠟狀光澤
發光性:摩擦磷光
其他:α-石英具有壓電性 |
|
一軸晶(+),No=1.543-1.545,Ne=1.552-1.554,雙反射率=0.0090.
産於水中,可取火 |
|
關於火祖燧人氏取火的說法,也有兩種。人們認為《韓非子·五蠹》的歷史記載較為權威:“民食果蓏蚌蛤,腥鱢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鱢,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燧人鑽燧取火,無有疑問。然而,關於燧,有人說是燧石,有人說是燧木。正因有人說是燧木,纔有了燧人氏鑽木取火之說。說遠古時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太平御覽》捲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為變腥鱢之味,遊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鴞,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這個傳說中的燧明國在哪裏呢,有人考證說,其據地為邰,所依之山為崦嵫。那麽邰是在陝西武功縣,崦嵫是在甘肅省,離我們商丘甚遠。所以我沒有采取鑽木取火之說,而采取鑽燧取火之說,正如1992年《人民日報》上寫的那段話:“傳說遠古的商丘一帶布滿山林,有不少燧石裸露在外。部落成員用石塊追打野獸時,石塊和燧石相撞發出火光,燃着了枯木。他們從中得到啓發,發明鑽燧取火。由於鑽燧取火不易燃着枯木,後來閼伯便把火種取到一塊高地保留,供人們隨時點火來用,造福於人類。”擊燧石取火的方法從遠古到解放初期,商丘一帶的農村一直沿用着,衹不過先前的以石擊燧石,到後來改成了以鐵擊燧石,名曰:“火鐮子”。
擊燧石取火也好,擊燧木取火也罷,反正都是摩擦取火。對於它在世界文明發展進程 中的作用,恩格斯給了高度評價:“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起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這就是說,火,不僅在生活上促進了人類的文明,而且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上成為巨大的動力。 |
|
- : silex
- n.: chert, firestone, flint, very hard grey stone that can produce sparks when struck against steel
|
|
- n. silex, pierre à feu (à briquet)
|
|
火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