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 > 燕鸟
目录
No. 1
  中文名称( chinese)→ 燕鸟
  其它中文名称( 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学名( name)→ yanornis
  发音( pronounced)→ ...
  含义( meaning)→ 像燕子一般的鸟
  纲( class )→aves 鸟纲
  亚纲( subclass)→ neornithes 今鸟亚纲
  超目( extraorder)→odontognathae 齿腭超目
  目( order)→ yanornithiformes 燕鸟
  科( family)→ yanornithidae 燕鸟
  属( genus)→ yanornis 燕鸟
  模式种( type species)→ y. martini 马氏燕鸟
  其它种( other species)→ ..
  错误归属种( misassigned species)→ ...
  时代( period)→ 白垩纪早期
  分布( found in)→ 中国辽宁
  发现地层( stratum)→ 九佛堂组
  食性( diet)→ 鱼 植物
  典型体长( length)→ ...
  推测体重( mass)→ ?
  发现者( discoverer)→ 周忠和 张福成,2001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周忠和 张福成,2001
  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a]发现于辽宁省的新的中生代今鸟亚纲的鸟类化石: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 gen. et sp. nov.),它代表了今鸟亚纲在早白垩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记录.在形态特征上,这种鸟类较今鸟亚纲的辽宁鸟进步,与另外两种今鸟朝阳鸟和松岭鸟比较接近.与早白垩世的其他鸟类,如孔子鸟、辽西鸟和始反鸟等相比,这两种新鸟具有显著进步的特点,具备和现代鸟类相似的、很强的飞行能力.与义县鸟和朝阳鸟相比,燕鸟个体较大,头骨显著伸长;它还具有相对较长的前肢.今鸟亚纲化石新的发现表明,在早白垩世,无论是与现代鸟类关系较远的反鸟亚纲,还是包括现代鸟类共同祖先在内的今鸟亚纲的辐射和分异都已十分显著.与始祖鸟、孔子鸟和反鸟亚纲不同,燕鸟与义县鸟在飞行结构上和现生鸟类已没有明显的区别;尽管如此,在其他一些结构上,这两种鸟类仍然保留一些原始的特征,如上、下颌骨具有牙齿,较发育的指爪,以及耻骨的远端联合等,这表明现生鸟类的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还要在更晚的时期才开始出现.
  [b]ivpp周忠和:燕鸟是我们发表的,另外一种比较进步的鸟类,更为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了它食性的一些证据,除了它比较加长的吻端,以及比较密集的牙齿之外,我们在它的胃里面还发现了鱼的残骸。比如说鱼的鳃盖骨,鱼的肋条和鱼的脊椎骨,根据这些直接的证据,我们就可以推测,这种鸟类确实是主要以鱼类为生的,这种证据恰恰也验证了我们以前对这种鸟类生活在水边的一种推测,因为我们过去对这种鸟类的生活习性更多的是依赖于骨骼的特征或者说是一种间接的证据,那么现在我们获得了这种直接的证据,所以很大程度上,是验证了我们提出的这种鸟类生活习性的一种假说。当然说到这个燕鸟,就不能不提一下所谓的“古盗鸟”,这是好多人听说过的,就是说人为拼接的一块化石,这块化石当时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以后引起了轰动,后来又导致了很大的麻烦,因为这块化石是由一块鸟的身体加恐龙的尾巴拼接而成的。今天我们对“古盗鸟”的认识已经比较完全,换句话说,我们知道这个“古盗鸟”是经过中国一位农民把一个鸟类的身体,这个鸟类就是燕鸟,吃鱼的燕鸟,加一个爬树的恐龙,那就是小盗龙的尾巴拼接而成的,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我觉得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训。
  [c]2004年9月28号出版的德国的《自然科学杂志》:马氏燕鸟(yanornis martini)属于今鸟亚纲,它代表了今鸟亚纲在早白垩世已知最完整的化石记录。我们以前一直认为它是鱼食性的,因为曾经在其化石的胃部区域发现过鱼化石的残骸,如鱼的鳃盖骨,肋条和脊椎骨,从而推断燕鸟是鱼食性。而最近,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ivpp)的周忠和博士为首的中外科学家最近在一件新的马氏燕鸟化石标本上发现了胃石,古生物学家由此推断马氏燕鸟也是植食性。从鱼食性到植食性,这表明了一个食性的变化。周忠和博士表示,此次发现对研究古鸟类的行为,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今鸟亚纲的鸟类在演化初期有着急剧的食性变化,它们的牙齿逐渐退化,嘴喙的牙齿慢慢消失,同时发展出轻盈的鸟喙。没有牙齿就无法咀嚼食物,所以吃下的植物可能是由具有很厚的肌肉壁的沙囊中的粗砂来研磨。沙囊中的粗砂就是胃石。
英文解释
  1. lat.:  Yanornis,  Archaeovol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