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 : 財經 : 財會 : 證券 : 水力 > 熊市
目錄
No. 1
  牛市”的對稱。在一定時期內呈下跌勢頭的股市。由於熊的視綫常態總似嚮下,故名。一般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回跌階段;第二階段為持續下跌階段;第三階段為低𠔌階段,此時將會出現熊市結束的訊號。
No. 2
  指價格持續下跌,成交額下降,交易呆滯的證券市場行情(跟‘牛市’相對)。
概念解析
  所謂“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長的大跌市。
  所謂“牛市”,也稱多頭市場,指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
熊市三時期
  道·瓊斯根據美國股市的經驗數據,總結出熊市和牛市的不同市場特徵,認為熊市和牛市可以各自分為三個不同期間。
  熊市第一期。其初段就是牛市第三期的末段,往往出現在市場投資氣氛最高漲的情況下,這時市場絶對樂觀,投資者對後市變化完全沒有戒心。市場上真真假假的各種利好消息到處都是,公司的業績和盈利達到不正常的高峰。不少企業在這段時期內加速擴張,收購合併的消息頻傳。正當絶大多數投資者瘋狂沉迷於股市升勢時,少數明智的投資者和個別投資大戶已開始將資金逐步撤離或處於觀望。因此,市場的交投雖然十分熾熱,但已有逐漸降溫的跡象。這時如果股價再進一步攀升,成交量卻不能同步跟上的話,大跌就可能出現。在這個時期,當股價下跌時,許多人仍然認為這種下跌衹是上升過程中的回調。其實,這是股市大跌的開始。
  熊市第二期。這一階段,股票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觸發“恐慌性拋售”。一方面市場上熱點太多,想要買進的人反因難以選擇而退縮不前,處於觀望。另一方面更多的人開始急於拋出,加劇股價急速下跌。在允許進行信用交易的市場上,從事買空交易的投機者遭受的打擊更大,他們往往因償還融入資金的壓力而被迫拋售,於是股價越跌越急,一發不可收拾。經過一輪瘋狂的拋售和股價急跌以後,投資者會覺得跌勢有點過分,因為上市公司以及經濟環境的現狀尚未達到如此悲觀的地步,於是市場會出現一次較大的回升和反彈。這一段中期性反彈可能維持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回升或反彈的幅度一般為整個市場總跌幅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熊市第二期。經過一段時間的中期性反彈以後,經濟形勢和上市公司的前景趨於惡化,公司業績下降,財務睏難。各種真假難辨的利空消息又接踵而至,對投資者信心造成進一步打擊。這時整個股票市場彌漫着悲觀氣氛,股價繼反彈後較大幅度下挫。
  熊市第三期。在熊市第三期中,股價持續下跌,但跌勢沒有加劇,由於那些質量較差的股票已經在第一、第二期跌得差不多了,再跌的可能性已經不大,而這時由於市場信心崩潰,下跌的股票集中在業績一嚮良好的藍籌股和優質股上。這一階段正好與牛市第一階段的初段吻合,有遠見和理智的投資者會認為這是最佳的吸納機會,這時購入低價優質股,待大市回升後可獲得豐厚回報。
  一般來說,熊市經歷的時間要比牛市短,大約衹占牛市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不過每個熊市的具體時間都不盡相同,因市場和經濟環境的差異會有較大的區別。回顧1993年到1997年這段時間,我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經歷了股價的大幅漲跌變化,就是一次完整的由牛轉熊,再由熊轉牛的周期性過程。
附:牛市三時期
  牛市第一期。與熊市第三期的一部分重合,往往是在市場最悲觀的情況下出現的。大部分投資者對市場心灰意冷,即使市場出現好消息也無動於衷,很多人開始不計成本地拋出所有的股票。有遠見的投資者則通過對各類經濟指標和形勢的分析,預期市場情況即將發生變化,開始逐步選擇優質股買人。市場成交逐漸出現微量回升,經過一段時間後,許多股票已從盲目拋售者手中流到理性投資者手中。市場在回升過程中偶有回落,但每一次回落的低點都比上一次高,於是吸引新的投資人入市,整個市場交投開始活躍。這時候,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公司業績開始好轉,盈利增加引起投資者的註意,進一步刺激人們入市的興趣。
   牛市第二期。這時市況雖然明顯好轉,但熊市的慘跌使投資者心有餘悸。市場出現一種非升非跌的僵持局面,但總的來說大市基調良好,股價力圖上升。這段時間可維持數月甚至超過一年,主要視上次熊市造成的心理打擊的嚴重程度而定。
  牛市第三期。經過一段時間的徘徊後,股市成交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投資人進入市場。大市的每次回落不但不會使投資人退出市場,反而吸引更多的投資人加入。市場情緒高漲,充滿樂觀氣氛。此外,公司利好的新聞也不斷傳出,例如盈利倍增、收購合併等。上市公司也趁機大舉集資,或送紅股或將股票拆細,以吸引中小投資者。在這一階段的末期,市場投機氣氛極濃,即使出現壞消息也會被作為投機熱點炒作,變為利好消息。垃圾股、冷門股股價均大幅度上漲,而一些穩健的優質股則反而被漠視。同時,炒股熱浪席捲社會各個角落,各行各業、男女老幼均加入了炒股大軍。當這種情況達到某個極點時,市場就會出現轉折。
熊市一詞的來源
  說法一:
  就目前所有的資料來看,在1785年的英國,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書上,已經出現牛和熊這兩個名詞。但是,當時牛、熊的意義跟現在不同,當時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簡稱小街。
  從這本書作者的說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跟熊的意義比現在明確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漲的人,而是等於今天靠保證金買進股票卻遭到虧損的人。
  荷蘭的鬱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紀中葉,就已經發明了保證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倫敦,買股票似乎不用保證金,“牛”可以身無分文,就買進股票,希望在必須繳款前賣出獲利。根據當時的作法,一個人即使全部財産不到10英鎊,也可以在倫敦的證券交易所大買股票,例如,這個人可以在3月時購買價值4萬英鎊、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資倍數高達四、五千倍。
  這個人在結算前,可以想盡辦法,把自己買進的股票賣出去,解脫肩上超級沉重的負擔。如果整個市場牛群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會遭到重大虧損,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須跑遍整個交易所,從一傢號子逛到另一傢號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滿希望和恐懼,表情陰晴不定,情緒低落、滿臉不高興、脾氣不好,跟牛的行為差不多,因此這種作手被人稱為“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衹是抱持悲觀看法的作手,還是實際放空的人,也就是賣出一批股票或公債,同意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交出他實際上沒有的東西,因此他不斷的要找人,希望低價買進他未來必須交出來的證券,因此對所有不幸的新聞、壞消息、能夠壓低證券價格的謠言等等,他都會很高興,十足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
  因此,當時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憂鬱的人一定是牛,不斷東張西望,拿壞消息嚇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價上漲,熊希望股價下跌。後來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漲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說法二:
  據記載,這兩個股市術語出現於19世紀早期美國股市。首先出現的是熊,在1709年就有所記載,最早指因為預計股價會跌就賣掉將來纔發行而現在還沒到手的股票,這樣就使得投機商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入股票。這樣的投機商就被稱為牛皮批發商,源自詞組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慢慢的,這個詞組就表示對於股價越來越不樂觀。 為了區分市場的升跌,他們把健步嚮前的牛作為漲升的象徵,寓意嚮上的趨勢不可阻擋.而把倔強好糾纏的熊作為下降的象徵,表示下跌結束的遙遙無期.牛市的用法出現於1714年,也是受到了熊市的影響而産生的。
  說法三:
  因為牛是往上攻擊 (牛角往上頂),所以代表多頭市場,代表利多和股價往上走;熊是往下攻擊 (熊掌嚮下揮)代表空頭市場,代表利空和股價下跌。
概念解析
  熊市指股市行情萎靡不振,交易萎縮,指數一路下跌的態勢。如:2001年7月到2002年底,就是典型的熊市特徵。這段期間管理層頻頻出臺利好政策救市,但股市仍然下跌。成交額屢屢縮小,無熱點板塊炒作,入市人數減少。
  所謂“熊市”,也稱空頭市場,指行情普遍看淡,延續時間相對較長的大跌市。
  所謂“牛市”,也稱多頭市場,指市場行情普遍看漲,延續時間較長的大升市。
  英語為:bear,bear market。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熊市;空頭。也稱跌市、淡市、空頭市場;賣空市場等。指行情不景氣並且延續時間較長的下跌市場。通常當市場跌幅在20%以上時為熊市。另為:bear market。
華爾街熊市判斷標準
  與最近的頂部最高水平相比,已經下跌了20%以上,即進入熊市。如:2008年7月10日,標準普爾500指數與其去年10月份的最高水平相比,已經下跌了20%以上,此舉表明其已經開始陷入了所謂的“熊市”境地。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也已經下跌21%之多,並於7月2日開始跌進熊市
熊市一詞的來源
  說法一:
  就目前所有的資料來看,在1785年的英國,一本叫做《小街交易所指引》的書上,已經出現牛和熊這兩個名詞。但是,當時牛、熊的意義跟現在不同,當時的倫敦證券交易所叫做小街交易所,簡稱小街。
  從這本書作者的說法,可以看出200多年前牛跟熊的意義比現在明確多了。牛不是指希望股市上漲的人,而是等於今天靠保證金買進股票卻遭到虧損的人。
  荷蘭的鬱金香交易所早在17世紀中葉,就已經發明了保證金制度,但是1785年的倫敦,買股票似乎不用保證金,“牛”可以身無分文,就買進股票,希望在必須繳款前賣出獲利。根據當時的作法,一個人即使全部財産不到10英鎊,也可以在倫敦的證券交易所大買股票,例如,這個人可以在3月時購買價值4萬英鎊、在5月交割股款的股票,融資倍數高達四、五千倍。
  這個人在結算前,可以想盡辦法,把自己買進的股票賣出去,解脫肩上超級沉重的負擔。如果整個市場牛群聚集,他就找不到接手的人,就會遭到重大虧損,因此在付款之前,他必須跑遍整個交易所,從一傢號子逛到另一傢號子,找人接手,他心中充滿希望和恐懼,表情陰晴不定,情緒低落、滿臉不高興、脾氣不好,跟牛的行為差不多,因此這種作手被人稱為“牛”。
  在200多年前熊不衹是抱持悲觀看法的作手,還是實際放空的人,也就是賣出一批股票或公債,同意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交出他實際上沒有的東西,因此他不斷的要找人,希望低價買進他未來必須交出來的證券,因此對所有不幸的新聞、壞消息、能夠壓低證券價格的謠言等等,他都會很高興,十足表現出幸災樂禍的樣子。
  因此,當時要分辨牛和熊很容易,表情沉重、憂鬱的人一定是牛,不斷東張西望,拿壞消息嚇人的人一定是熊。牛希望股價上漲,熊希望股價下跌。後來的人可能因此把上漲的股市叫做牛市,下跌的股市叫做熊市
  說法二:
  據記載,這兩個股市術語出現於19世紀早期美國股市。首先出現的是熊,在1709年就有所記載,最早指因為預計股價會跌就賣掉將來纔發行而現在還沒到手的股票,這樣就使得投機商可以以較低的價格購入股票。這樣的投機商就被稱為牛皮批發商,源自詞組 sell the bear's skin before one has caught the bear。慢慢的,這個詞組就表示對於股價越來越不樂觀。 為了區分市場的升跌,他們把健步嚮前的牛作為漲升的象徵,寓意嚮上的趨勢不可阻擋.而把倔強好糾纏的熊作為下降的象徵,表示下跌結束的遙遙無期.牛市的用法出現於1714年,也是受到了熊市的影響而産生的。
  說法三:
  因為牛是往上攻擊 (牛角往上頂),所以代表多頭市場,代表利多和股價往上走;熊是往下攻擊 (熊掌嚮下揮)代表空頭市場,代表利空和股價下跌。
  熊市操作策略
  成交量的增減顯示股市行情枯榮。大凡交易熱鬧時進場,纔有希望獲得短期的差價收益。如要着眼於長期投資,則不宜在交易熱鬧時進場,因為此時多為股價走高的階段,如進場建倉,成本可能偏高,即使所購的股票為業績優良的投資股,能夠獲得不錯的收益,較高的成本還是會使投資回報率下降。
  如果長期投資者在交易清淡寥落時進場建倉,或許在短期內不能獲得差價收益,但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投資成本低廉,與將來得到的收益相比,投資回報率還是可以令人滿意的。因此,交易清淡時,短綫投資者應袖手旁觀,而對於長綫投資者來說,則是入市建倉的大好時機。
  主張長綫投資者在交易清淡時進場收購,並不是說在交易開始清淡的時候,就立即買進。一般來講,淡季的末期纔是最佳的買入時機,問題的難度在於沒有人能夠確切知道到底什麽時候纔是淡季的尾聲。也許在長期投資者認為已經到了淡季尾聲而入市,行情卻繼續疲軟了相當一段時間;也許認為應該再慎一慎的時候,行情突然好轉而痛失良機。所以,有些投資者,尤其是大戶投資者,在淡季入市時,采取了逐次嚮下買進的做法,即先買進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後不論行情漲跌都再加碼買進,這樣即使是在淡季進場,也不會錯失入市良機,可收到攤平成本的效果。
熊市如何炒股
  1.不要盲目殺跌。在股市暴跌中不計成本的盲目斬倉是不明智的,止損應該選擇目前淺套而且後市反彈上升空間不大的個股進行,對於目前下跌過急的個股,不妨等待其出現反彈行情後再擇機賣出。
  2.不要急於輓回損失。在暴跌市中投資者往往被套嚴重,賬面損失巨大,有的投資者急於輓回損失,隨意增加操作頻率或投入更多的資金,這不僅是徒勞無功的,還會造成虧損程度的加重。
  3.不要過於急躁。在暴跌市中,有些新股民容易出現自暴自棄,甚至是破罐破摔的賭氣式操作。但不要忘記,人無論怎麽生氣,過段時間都可以平息下來,而如果資金出現巨額虧損,則是很難彌補回來的。所以,投資者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不能拿自己的資金賬戶出氣。
  4.不要過於恐慌。在暴跌市中,恐慌情緒是投資者最常出現的。其實,股市有漲有跌,有慢就有快,這是很自然的規律,衹要股市始終存在,它就不會永遠跌下去,最終會有上漲的時候。投資者應該趁着股市低迷的時候,認真學習研究,積極選股,及早做好迎接牛市的準備,以免行情轉好時又犯追漲殺跌的老毛病。
  5.不要過於後悔。後悔心理常常會使投資者陷入一種連續操作失誤的惡性循環中,所以投資者要盡快擺脫懊悔心理的枷鎖,在失敗中汲取教訓,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爭取在以後的操作中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
  6.不要急於搶反彈。在跌勢未盡的行情裏,搶反彈如同是“火中取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火上身。當前的市場環境不存在踏空的可能性,投資者千萬不要因為貪圖反彈的蠅頭小利而冒被深套的風險。
股票證券
  熊市——
    指整個股市價格普遍下跌的行情。
英文解釋
  1. :  bear market
近義詞
熊市
相關詞
套利期貨價格牛市股票金融金融奧巴馬美國股票
金融史股票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