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 : 佛教艺术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中国古建筑 : 建筑 : 中国 >甘肃 >兰州 > 炳灵寺石窟
显示地图
目录
中国 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
  中国 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 甘肃省 永靖县 西南35公里的 小积石山 中。炳灵为藏语译音,是“十万佛”之意。现存主要窟龛集中在 下寺沟 西岸南北长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附近的 佛爷台 、 洞沟 、 上寺 等处,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画。较完整的窟龛共有195个。遗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躯,壁画900余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书或刻石纪年铭文6处。第169窟中的“ 西秦 建弘 元年”造像题铭,是目前全国石窟中最早的题记。据文献和洞窟发愿文记载,开窟始于 西秦 , 北魏 、 北周 、 隋 、 唐 诸代续有建造。 宋 、 西夏 、 元 、 明 各代,也有修建活动。 明 以后逐渐湮没。
在甘肃省永靖县积石山中
  在甘肃省永靖县积石山中。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意思。开凿于西秦至元、明。共有窟龛一百八十三个,石雕、泥塑造像七百七十六身,壁画900平方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No. 3
  炳灵寺石窟联系方式地址:永靖县西南35公里小积石山的大寺沟内。
  邮编:730030炳灵寺石窟投诉电话兰州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9863
  甘肃省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120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炳灵寺石窟景区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寺石窟门票价格20元(凭学生证可半价)炳灵寺石窟节庆活动兰州中国丝绸之路节,创办于1992年9月10~17日,此后每年举办一次。节日期间,专门组织有敦煌之旅,从兰州出发,沿祁连山麓向西,经武威、张掖、酒泉,过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其行程虽仅是丝绸之路中的一小段,但所到之处,景色壮观。届时骑骆驼、爬沙山,中外游客同乐,情趣盎然。炳灵寺石窟开放时间每年的7月至11月。炳灵寺石窟最佳旅游时间兰州深居内陆,地处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冬季漫长且较寒冷,雨雪少;春季转瞬即逝,冷暖变化大;夏季短促,气温较高,但无酷暑;秋季降温快。年平均气温9.3;c,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炳灵寺石窟特别提醒去兰州旅游的人一定要备件厚外衣,以备不时之需。炳灵寺石窟美食兰州人好食,尤其偏爱酸辣食品,对川味菜肴和火锅更是情有独钟。市内各大名菜佳肴和民族风味餐饮一应俱全,景扬楼、悦宾楼、峨嵋川菜馆和徽菜馆,是当地最有名的四大店,这里的烤小猪、千层牛肉饼等味美价廉。兰州还有许多小吃街,如农民巷、和政路、建兰路等,营业时间一般从早晨可持续到子夜,有些摊点更是昼夜都营业。
  “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在兰州街头的任何一家牛肉面馆,都可吃到地道的清汤牛肉面,味道绝佳。兰州人粗犷豪放,聚餐必饮白酒,多喝至半酣方归。外地游客如与兰州的亲朋聚餐,大可开怀豪饮,不必拘泥小节,兰州西凉大曲、金微酒和肃北马奶酒都是当地知名的品种,你喝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炳灵寺石窟住宿兰州现有各类宾馆、饭店近五十家,另有数十家国内旅游定点饭店,可以满足众多游客不同层次需求。兰州飞天酒店、甘肃新世纪大酒店等中高档宾馆服务良好,收费合理,是游客下榻的好去处。当然,对于背包族而言,住大宾馆似乎略显奢侈,幸而这里尚有许多收费低廉的旅馆、招待所可供选择,并且其中不乏服务周到,卫生整洁,环境清静的去处。炳灵寺石窟购物兰州是甘肃的理想购物之处,这里云集了全省旅游工艺精品、土特产品。你可以到中心广场,或者到铁路新村商业区、南关--西关商业区去逛逛走走,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那里是兰州市最重要的商业区,大型商厦林立,特产,传统工艺品,现代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有火车西站附近的西津路商业区,那里的酒泉夜光杯(又名玉石杯)最为著名。
  炳灵寺石窟交通从兰州乘汽车到刘家峡水库(车程80公里,耗时约2小时,车费5元左右),然后乘游艇可达炳灵寺(约需2小时,船费10元/人)。住返约需8小时。炳灵寺石窟玩法参观、游玩、
  炳灵寺石窟位于永靖县西南35公里小积石山的大寺沟内,是我国著名的石窟之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
  
  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以精美石雕而著称于世。寺内共有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中唐窟占三分之二以上,共计20窟,113龛。其中又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述窟(第169窟)最为精妙,此窟开凿在距地面60米的陡峭绝壁中,面积达200平方米,在它的北面石壁上有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造像题铭,这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有确切纪年的最早题记,是炳灵寺石窟的宝中之宝。
  
  其他如125龛的石雕释迦牟尼和多宝佛等,也是炳灵寺石窟的艺术杰作。这些石雕均真实地反映了六国时代西北地区社会风貌、民情习俗、音乐舞蹈及装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炳灵寺石窟约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前期),正式兴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良好,人为破坏又少,所以至今炳灵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较完整。现在,共留存下窟龛183个,造像776躯,壁画900多平方米,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6则。
  
  十六国的西秦时期,由于当地的鲜卑族统治者笃信佛教,致使开窟造像活动十分活跃。这即是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时期。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龛,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龛和第16窟等几组也比较有名。尽管此时期造像雕凿的是作为“胡神”的佛和菩萨,但除去姿态、手印、衣着等固有式样外,大多摒弃了作为艺术原形的犍陀罗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国信众的情感和理想内容。尤其明显的是,在塑像及壁画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书的名榜。这显然是对汉代以来传统形式的继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动,姿态优美,衣着线条流畅,整体技巧显得纯熟精妙,手法洗练细腻。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即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二个主要时期。期间比较著名的有第46号龛、第50号龛和第51号龛等。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罗汉、二菩萨和二天王。这时期炳灵寺石窟造像的特点与唐代石窟造像的整体风格相仿佛,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
  
  此后,在元、明两代,炳灵寺石窟也还有修妆,但石窟开凿已趋于没落了。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窟开凿史上比较早期的作品,尽管历经千年,至今仍富有艺术生命力,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No. 4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 196 个 ,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 169窟 ,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 6 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 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 7 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 23 号龛的并列5 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
  北朝时期的窟龛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 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 10 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
  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
  炳灵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
  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
  炳灵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
  “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意译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炳灵寺石窟的正式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进行开凿修造,元明时期仍有修妆绘饰。现存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其中唐窟占三分之二以上,共计20窟,113龛。北朝的代表性作品如169窟的泥塑观音,125龛的石雕释迦牟尼和多宝佛等,均为炳灵寺石窟的艺术杰作。
  炳灵寺石窟交通:从兰州乘汽车到刘家峡水库(车程80公里,耗时约1小时,车费12元),然后乘游艇可达炳灵寺(约需2小时,船费10元/人)。住返约需8小时。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Binglingsi Shiku
  炳灵寺石窟
    中国北方地区佛教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35公里的小积石山中。其地古称唐述山,炳灵为藏语译音,是“十万佛”之意。现存主要窟龛集中在下寺沟西岸南北长 350米、高30米的峭壁上。在附近的佛爷台、洞沟、上寺等地,也有零星的窟像和壁画。较完整的窟龛共有195个。其中下寺附近为183个。遗存的彩塑和石雕造像776躯,壁画900余平方米、摩崖刻石4方、石碑1通、墨书或刻石纪年铭文 6处。据文献和洞窟发愿文记载,开窟始于西秦,北魏、北周、隋、唐诸代续有建造。宋、西夏、元、明各代,也有雕凿、妆銮、重绘等修建活动。明以后逐渐湮没。1951年被重新发现,1952年由中央文化部和西北文化部进行调查。196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再次勘察。1967年以后,修建了保护洞窟的防水堤坝和石窟之间的栈道、天桥等。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彩图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外景)
    西秦时期窟龛 共有两处,即第1龛和第169窟。第1龛为摩崖大龛,位于窟群南端的山崖上。龛前有木构建筑遗迹,龛内塑像为一佛、二菩萨,系经明代妆銮、重塑。在1964年搬迁塑像时,曾剥出被推测是西秦时期的原塑。第 169窟为西秦时期的代表窟,位于窟群的北端,是利用一个自然洞穴陆续雕凿、塑绘而成。洞窟进深19米,宽27米,高14米。窟内龛像和壁画的分布,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除西秦外,还有北魏以至隋代的作品。现存小龛24个,壁画集中于北壁和东北壁上。北壁的第6龛为平面作横长方形的摩崖小龛,内塑一佛、二菩萨,佛背光上绘伎乐飞天。龛内周壁分别绘出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弥勒菩萨和东方、西方等十方诸佛像。塑像画像旁侧皆有墨书榜题。在该龛左上方崖面上,有高46厘米、宽87厘米、用白粉涂出的壁面,其上墨书发愿文24行,中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字样,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开窟纪年题记,为十六国末期石窟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标尺。第6龛外的左侧壁画有供养人行列,内有西秦高僧昙摩毗(即昙无毗)的供养像。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壁画,位于第7龛下的壁面上,绘有由一坐佛二立菩萨组成的说法图多铺,(见彩图炳灵寺第169窟东北壁说法图(西秦))还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维摩诘及侍者像以及供养人等,但部分壁画已经后世重描。从个别壁面的泥层剥落处看出,底层壁画的形象是一佛一菩萨像和“释迦文佛”题名,应是窟内最早壁画的遗存。窟内的几组石胎塑像,有单身立佛,一佛、二菩萨立像和三身立佛,袈裟质感轻薄,衣纹贴体,具有早期造像的特征。
     炳灵寺第169窟天梯栈道
    第169窟北壁“西方三圣”龛中的右胁侍
    北魏时期窟龛 共33处,其中窟8、龛25,多为北魏晚期的遗存。北魏洞窟平面多作方形或长方形,窟顶为低穹窿形。窟正壁和左右壁下部凿有倒凹字形低坛基,坛基上雕出佛、菩萨等像。第126、第128、第132窟,是毗邻的形制相近的一组洞窟。正壁主尊均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左右壁各雕一佛、二菩萨或一交脚弥勒、二菩萨。第126窟外有北魏延昌二年(513)造像铭刻,这组洞窟有可能是统一规划开凿的。第 169窟北壁外侧最高处的一龛内,塑一身坐佛,两侧分别为一立菩萨和一金刚力士,这组塑像组合形式,炳灵寺仅此一例。龛内有北魏延昌三年的游人墨书题记,表明该龛约凿于北魏时期。北魏窟龛的造像题材还有七佛、五佛、涅□像、思维菩萨、供养菩萨、力士、千佛等。造像风格特征鲜明,面部长而削瘦、小眼、薄唇、细颈,形体修长、多略含笑意。服饰多为褒衣博带式,袈裟下摆衣褶密集下垂。菩萨宝冠高耸,披帛或交叉于腹或交叉穿于环中
包含词
永靖炳灵寺石窟兰州炳灵寺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