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诗人: 楼鐩 Lou Sui
孺兴往事亦难明,对景思人想独清。 黄绢异时留好语,幽泉千古擅佳名。 五星巧作联珠势,一派尝闻泻玉声。 他日相逢如话旧,也曾到此会簪缨。 |
|
灵泉寺投诉电话遂宁市旅游投诉电话:0825-96927
四川省旅游投诉电话:028—8665730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灵泉寺位于遂宁城东灵泉山,与广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庙依山而建,苍松古柏,绿树成荫。
山间有一泉,色碧味甘,终年不溢不涸,名曰“灵泉”,据载,苏东坡曾于石壁题书“七泉”一首,现已不存。灵泉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时寺号为圣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寺方以山名。据《舆地记胜》记载:灵泉山,隋开皇中,因大雾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释迦石像立于其所,遂建寺,号圣佛寺。
北宋真宗赐名资圣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命名为灵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时期,香火兴盛,西南各省前来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被誉为灵泉圣境、西方圣境,几与南海普陀山齐名,已列入《全国名胜词典》。现为川中佛教活动中心和旅游胜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出家日和得道日,届时四方信徒云集,热闹非凡。 |
|
沙湾灵泉寺,位于新疆沙湾县温泉疗养区南部,金沟河西岸的岸崖之上,是清代存留下来的山中古刹。灵泉寺建于同治年间,当时因“热水泉子”被称为“神泉”,故游览、洗浴治疗者便布施在此修建了老君庙。同治三十三年冬(1906年),因地震庙宇受损,又重修。1933年马仲英匪乱毁掉神像,纵火焚庙。九十年代又重新修缮,改称“灵泉寺”。庙内道人历传三代,第三代主事即刘海阳,中断七十余年,今主事属第四代。 |
|
河朔第一古刹, 北方佛教圣地, 全国最大的浮雕塔林, 俗称“万佛沟”, 又名“小龙门”。
灵泉寺又称万佛沟、小龙门,位于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宝山山谷之中,周围八山环抱,状若莲台。灵泉寺原名宝山寺,为东魏武定四年(546年)高僧道凭法师所创。591年隋文帝杨坚诏请寺僧灵裕法师到长安,封为全国最高僧官“国统”,统管全国寺院僧尼。唐代,寺中高僧内不乏王子帝后,仍为全国佛教中心,号称“河朔第一古刹”。现存单层石塔一对为我国最早石塔之一,精美的唐代九级石塔一对,隋狮一对,唐碑3通。寺院东西两山计有石窟247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把灵泉寺称为中原的“莫高窟”一点也不为过。位于安阳县善应镇南坪村南的灵泉寺距今有已经1400余年的历史,虽然现在已经荒芜了数百年,但风采依然,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壮观,其气势和文化含量绝对是重量级的,1996年被确定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灵泉寺是东魏高僧道凭法师于公元546年修建的。道凭法师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弘扬,相传到处化缘,终于有一天他来到南坪村,见此处山青泉碧,颇合禅意,遂不再云游四方。就在此处大兴土木,开始创建灵泉寺,自此香火不绝。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以来,不断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终上升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隋文帝开国后,想通过提倡佛教教化民风,因此于公元591年,下诏灵泉寺主持灵裕法师(道凭弟子)到长安,封为国统僧官,(相当现在的佛教协会主席)这使灵泉寺第一次获得了全国性的知名度,也由此奠定了“河朔第一古刹”的基础地位。唐代佛教的地位进一步上升,灵泉寺则成为北方佛教的圣地。
佛教讲究心诚则灵,因此扩大佛寺和雕刻佛像成为心诚向佛的外在标志。灵泉寺虽然早以不复存在,但遗址宏大,从中仍可以想见当年佛事兴盛的情景。寺院的后山,善男信女们不断造佛立碑,一直持续到北宋末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石刻佛像,被后世称为“万佛沟”。
唐代国力强盛,尊佛也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佛教也因之获得到了近于“国教”的地位,灵泉寺的主持相当于国师,灵泉寺在唐代进入一个顶峰。这也从灵泉寺的规模遗存中得到映证。
冬日的灵泉寺,一片苍凉。寺门“灵泉禅寺”匾额雄风犹在。隋文帝以其雄才大略一统中国后,致力于民生建设,弘扬佛法以教化民风成为他稳定统治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这项措施后来一直被延用。相传“灵泉禅寺”这四个字就是隋文帝御笔亲提,这也是为数不多的皇帝的笔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山门旁那静默不语的隋代石狮也是为数不多的隋代遗存。门前的汉白玉石桥也考证也是隋代遗存,桥洞雕刻二龙戏珠的简练刀法和唐代极富精工刀法存在明显的差异,但仍然逼真细致。
灵泉寺现存基址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依次按山门、天王殿、玉皇阁、大佛殿、普萨殿、千手千眼佛殿排列,这个排列顺序基本上体现了佛教合一文化理想。如今这些建筑虽大都成为断壁残垣,但依然可以从残存的基址中去想见当年辉煌的境界。《唐史》载,唐代寺院多为皇家所建,皇室成员也大都以居士称著。记得当年武周则天皇帝就是就是奉命带发修行,躲过了许多惨烈的政治迫害,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释迦牟尼舍利骨辗转送至大唐时,几乎是举国之迎,不知道这颗舍利骨是否来过灵泉寺。但上世纪的得道高僧吴云青的不灭肉身却是千古一谜。吴云青相传活了160多岁,这估计属于讹传,但肯定属于高寿的老人。云游了大半辈子后,来到灵泉寺隐居。老人生前对众位弟子坦言,他百年后,要置身于石塔,若干年后可成不坏肉身。果不其然,8年后,其弟子开塔验之,其肉身面如生前,成为现代佛学的奇迹,也给本来就神秘的灵泉寺增添了几许传奇的色彩。
灵泉寺处处是宝,每一块砖石后面都似乎铭刻着一段的历史。遗址西北现存一对单层方形石塔,塔高2.5米,塔顶呈覆钵状,塔身呈束腰状,整个塔的造型朴素大方,四面雕卷叶状纹饰,符合佛教一身清净的原则。西塔就是道凭法师的灰身塔,上刻“宝山寺大论师道凭法师烧身塔”塔铭和“大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的题记。这是这简单的铭刻,使塔葬这一习俗得以物证。道凭法师为灵泉寺走向辉煌的关键人物。他的身卒纪年为探明录泉寺的成建时间提供了明确的依据。随行的县文物所的同志告诉我说,这两座塔据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其纪年标志具有重要的史证价值。在天王殿后面,还有一对唐代九级方石塔,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般的佛塔雕刻均取材于佛经故事,技法单调,少有生活情趣。但唐代的佛雕却是有情于天下,世俗味生活味很足。我见过很多唐代佛雕,唐代的佛雕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比如说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分明就是一个慈祥的母亲形象,那嘴角若隐若现的微笑,不正是一种自信的美丽的心态反映吗。这两座唐塔也不例外,但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乐伎表演,看来那个时候的僧侣们的生活并不是很清苦的。这些乐伎持各种乐器,动情的出演,神色生动,姿态优美,可谓是佛塔一绝。
98年参加“西部大开发记者团”的时候,到过敦煌莫高窟,石窟的佛像雕塑震撼着每一个人,你不得不惊讶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绝然没有想到,就在自己的家乡,就深藏着一个堪可比美的“万佛沟”。
“名山风景僧占多”,灵泉寺之所以择址于此,自有其风景优美的一面。善应镇山势起伏,景色清幽,是一个绝佳的修养场所。因此,“万佛沟”也就供养诸多佛界的“高人”。
最起眼的是山壁上的摩崖壁。密密麻麻佛洞一个接着一个,好像赶集一样。有的是单佛,有的组佛,这些佛雕大都是隋唐代修建而成,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那个代佛教的兴盛。最负盛名的是大住圣窟和大留石窟。
大住圣窟开凿于隋开皇八年,一奇在于是该窟开凿在整块巨石之上,圆拱状的窟门,尖拱的门楣,使整个石室显的很神秘,是否暗喻着佛法无边不是而知。二奇在于窟门外设置了门神。门神雕像近两米,身披铠甲,手持武器,神色威严。三奇在于窟内佛像集大成者,神态各异。窟内佛像共计42尊,造型精致,或古朴严谨,或端庄秀丽,或雍荣大度,显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艺。最富韵味是六个飞天造型,那简直就是敦煌派技法再现。飞天造型取材于歌舞仕女。那飘动的裙裾,那晃动的风玲,那回首瞬间流露出千娇百媚的神情,感动着每一个人。整个肃穆的石窟顿时神采飞扬起来。大留石窟内现存汉白玉座佛,风格各异,也是国内不多见的精致石材雕像。
灵泉寺成为北方佛教中心后,后世很多高僧纷纷“附会”于此。他们以大留石窟或者大圣石窟为依托,开窟建塔,以期在佛法追求上有所造诣。不惊意中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浮雕塔林。这些珍贵的塔林雕塑,被著名石窟造像专家宿白教授名之为“宝山塔林”。
灵泉寺香火至北宋,由于战乱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灵泉寺逐渐荒芜起来。上世纪30年代的一场兵乱后,灵泉寺归于隐没。近年来,当地政府致力整体旅游资源的整合,把灵隐寺作为整个森林公园人文景点和佛教圣地经典来开发,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千年古刹就会再度放出异彩。 |
|
柳林孟门灵泉寺,因寺旁有泉,旱祷辄应,故名。又因位于黄河岸边的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南山(又名庄王山),而得名南山寺,系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门南山灵泉寺孟门是大禹治水第一门。西周穆王时代(前1009—前954年在位),山西吕梁武当山玄武道场,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在孟门南山(又名庄王山)禹王石附近创建了孟门道院,主殿为源神殿。据山西《永宁州志》载,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三年,驾幸孟门县,见这里峰峦插天,黄河下临,风景优美,形极险峻,故敕赐尉迟恭在孟门道院周围监造楼台殿宇数百处,于是,一座规模恢宏、建造精雅、金碧辉煌的寺院落成,总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此后便闻名于黄河中游,不仅有“西晋第一丛林”、“五龙圣飞之地”等的美誉。而且成为唐代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八大官寺之首,鼎盛时期有寺田5359亩,僧众600余人,统领山西、陕西两省今离石、柳林、中阳、临县和吴堡、绥德六县的一百多处寺庙。是黄河中游数一数二的佛教胜地,是佛、道、儒三教荟萃的集经古刹。
该寺为群体建筑,坐北向南,共七院八殿五楼五厅三区四庙一堂十景。正中为大雄宝殿,建筑九檩八达。殿前为天王殿,分上、中、下三层,楼上有“圣旨楼”;两旁房舍个九楹,东为僧舍,西为客堂。灵泉之东,回折而上是观音殿、圣境殿、古佛殿、普慧院,其南为友云亭、古佛殿,西南为祖师堂,又东为灵泉别院。山门外有甘泉一道,砌石成井,龙口吐水,名曰八角琉璃龙井,又称“灵泉吐玉”、“灵泉寒玉”。井旁有左纹古柏一株,粗约五围,郁郁葱葱,静若龙蟠。唐太宗、明太祖曾亲莅该寺并降谕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别为其敕赐“灵泉寺”额,并为寺中两位高僧赐号及佛乘。
南山峰峦若壁插天,山腰开阔平缓,透宛回环,若涌若连,若盘若跃,甘泉飞瀑山椒,翠柏云屏,下临汹涌黄河,设险据胜,景致甚多,昔人以其形胜,列有十景:
黄河晚波:寺临黄河,一望数十里,奔涌而来,岸上舟人,晚眺如画。
孟门烟雨:寺在镇南,据河东皋,园树连绵,早晚霞灿烂。
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环围四匝,望之如屏。
东流环碧:东溪自山涧而出,经五十余里,盘折西流绕寺,寺树映之如碧。
灵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传金大定时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颖之祥,固名曰灵。
钟绽神文:寺有钟一口,横文下裂,相传数十年前纹阔可容手指。但击之声宏如故。
深林玉带:寺柏阴森密布,步入深林,从林间远眺,黄河碧波荡漾,如锦带然。
秋鸟归山:寺山茂树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鸦群飞栖集,经冬至春始去,岁有常期。
端阳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开期常以农历五月五日,岁无先后。
柏抱莲盆:山巅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叶葱笼,形似莲花。
1674年(甲寅年)8月,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诗人、书画家、医学家、戏曲家、武术家、社会活动家、号称“十七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座奇峰”的傅山先生游历到此,并作诗《自青龙驿过灵泉寺》:“寺远吾侪僻,秋高独往盟。柏来花眼翠,霞上老心明。净界悲文藻,威河响甲兵。颟顸僧榻借,壁垒梦经行。”
孟门南山灵泉寺塔林寺东南百米处的乱石丛中,有一块2米高光秃的独石上生长着一颗约20年左右树龄的神奇柏树。此树直径30厘米、高5米,根系完全深扎于微小的裂缝内,而整石完好。在严重缺乏生长所需营养及水分的条件下,植株依然生长茂盛,为当地一奇景。寺域还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块石碑组成的塔林、碑林;山门口有两株参天翠柏;灵泉别院旁有一株五围古柏等。
南山寺有一口巨钟,周长折合6米有余,据传,钟下可坐四人耍纸牌,还可容4人观戏(俗称“爬场”),夏可避烈日暴晒,冬可避狂风飞雪,其直径当在2米以上,其重9999斤,有“四十里钟声”的传说。亦有铜铸的十八罗汉像。
孟门还有定湖庙、将军庙、财神庙等众多大大小小的寺庙星罗棋布于孟门镇的各个古村,成为南山寺的陪衬式景点。
孟门南山寺有很多的传说,如:大禹治水、秦庄襄王、四十里钟声、聚宝盆、灵泉圣水、左扭柏林、友云禅师、灵狐救妃、驴尾巴、孟门熬等。
2003年6月,南山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5月,柳林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南山寺景区筹建领导组及办公室,规划开发以大禹文化为核心,以南山古寺、古县衙、民俗文化、红枣文化、蔺氏寻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区。
2006年2月9日,由中国民俗学会、国家纽带工程东方文化馆、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柳林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的“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孟门南山寺开幕。孟门古镇以及南山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黄河黄土高原原生态的民俗文化艺术和历史文化遗迹.。来自国内外的90余名国内外民俗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究和探索如何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年节文化,特别是推动黄河中游及黄土高原腹部区际间民俗文化及年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幕式上,孟门镇被授予“中国民俗文化保护之乡”的称号,并被确定为“南京大学民俗教研基地”。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民俗专家,民间文艺家和各界人士深感中华传统年节文化急需保护,全体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 |
|
俗称上源寺,位于山东省沂水县龙家圈乡境内,距县城15公里。紧邻山东省第三大水库—沂蒙母亲湖(跋山水库),景区规划面积180公顷,规划总投资3288万元。景区群山环绕,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灵泉山悬崖峭壁,数百年苍松叠翠,溪流潺潺,高山间2600米的崖壁栈道气势宏伟。主要景点有悬崖栈道、灵泉寺、千年古银杏、佛教塔林、宋代九龙碑、灵泉湖、雄狮崖、狮子眼、鹰门塔石、和尚林、迎客松、观音洞、韩湘洞、朝阳洞、飞来石、仙人石、南天门、灵山隐士、孔雀谷、神仙府、佛爷阁、碧霞祠等。传说唐贞观九年,一个法号昌弘的高僧为宏扬佛法来到此地,见此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泉奔涌碧流成溪,遂决定在此建寺塑佛广传佛道,为当地朝佛圣地。现寺院周围尚有五株古银杏树,相传为昌弘所植,树龄已达1300余年,高30余米,至今仍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树绕灵泉,泉水经年不枯,常饮此泉水,可以延年益寿,泉又连一贮水池,池水如镜该景区。 |
|
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城东灵泉山,与广德寺隔涪江相望。寺庙依山而建,苍松古柏,绿树成荫。山间有一泉,色碧味甘,终年不溢不涸,名曰“灵泉”,据载,苏东坡曾于石壁题书“七泉”一首,现已不存。灵泉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时寺号为圣佛寺,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寺方以山名。据《舆地记胜》记载:灵泉山,隋开皇中,因大雾晦暝三日而解,忽有释迦石像立于其所,遂建寺,号圣佛寺。北宋真宗赐名资圣院,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重建后,命名为灵泉寺。在隋、唐、宋、明鼎盛时期,香火兴盛,西南各省前来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被誉为灵泉圣境、西方圣境,几与南海普陀山齐名,已列入《全国名胜词典》。现为川中佛教活动中心和旅游胜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出家日和得道日,届时四方信徒云集,热闹非凡。
6.湖北武汉灵泉寺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梁子湖畔之龙泉山,风景秀美,乃建寺安僧之宝地,也是度假旅游的圣地,是武汉乃至华中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
龙泉山,在汉晋南北朝直到隋代,名叫江夏山。唐初称为夹山,取两山夹道而行之义。在唐天宝末年,由当朝宰相开基造屋,凿地得泉,形成东西两井,东井冒气则晴,西井无气则雨,占验灵准,故称为灵泉山。宋代后更为现名——龙泉山。
龙泉山从西汉起,就有一些文臣武将、隐逸之士及骚人墨客,纷纷迁入灵泉幽谷居住,建造亭台楼阁,花圃莲池,登山赋诗,凭栏怀古,写下了不少韵味无穷的诗篇。被视为“世外桃源,诗乡福地”。据《灵泉志》记载,在7.6平方公里的环山盆地上,或依山设亭,或随水为榭,分布着“听松亭、远眺亭、大观桥、万卷书楼、莲花池、龙龟戏鱼池、春露亭、万寿台、晴雨井、瑞芝堂、白云窝、灵泉寺、思亲台”等十余景。
灵泉寺,位于玉屏峰东麓,是武汉地区历史悠久的寺庙之一,建于公元749年,毁于明清。古灵泉寺有名僧晓然,俗姓李名洞,江都(江苏扬州)人。他幼习儒家学说,后精通六经,唐太保六年(公元747年)因父李邕(唐杰出文学家,官至北海太守)惨遭奸贼所害,李洞被迫与胞兄逃到龙泉山隐居,拾草为房。
传说一天晚上,八仙中的吕洞宾云游至此,看到龙泉山山环水绕,如临仙境,就落下云头,来到李洞的草房内,见李洞面带愁容和衣而睡,便说道:“你身居佛地,何不在此修行。”
李洞答道:“吾久有此意,但无寺院,无法成全。”
吕洞宾说:“只要有诚心,这有何难,待我造来。送你法号,晓然是也。”
说完,只见霞光一闪,吕洞宾云帚一甩,驾云而去。
待李洞醒来,只见“灵泉寺”三个大字,古刹巍然雄峙,李洞跪在地下朝天拜,感谢吕洞宾一夜造出灵泉寺。他就削发为僧,尔后收了孟百岩、张古峰两名高徒和一百多个弟子,依其衣钵。
灵泉寺当初的建筑规模,分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王殿、罗汉堂、藏经楼、佛堂、钟楼、鼓楼等一共有99间。寺庙依山势而建,逐层拾级而上,至山顶闲闲亭和白云窝共有七重,殿堂多采用横向长方形布局。法相庄严,胜迹灵显,钟声在苍烟暮霭中回响,别有洞天。鼎盛时期规模极其宏大,僧众多达五百余人。寺里还有江夏王李道宗制的古铜鼎一口,重18公斤,珠光亮霞,灿烂夺目。明处士张壁游寺题诗曰:
南北高峰耸碧天,
山头灵处有灵泉,
云深萧寺无人见,
笑傲烟霞自在仙。
六祖寺方丈上大下愿大和尚,应相关部门及广大信众祈请,于2002年承接重建灵泉寺。现重建的灵泉寺位于龙泉山天马峰南麓,楚昭王寝西侧,占地面积100多亩。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艰苦创业,现已宝殿庄严。排楼、山门、流通处、素春斋、财神殿、地神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准提阁、龙王阁、大雄宝殿、方丈楼、僧寮、客堂、上客堂、斋堂、厨房、居士楼,拔地而起,已建成建筑面积达16700平方米。
古代专业风水师王化龙《赞灵泉山风水》一诗中这样说道:
灵泉特结许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悬;
惟有吉人获吉地,三环水绕福绵绵。
王山丙向局全真,山脉峰高龙有神;
得此信然关福份,慈云常护后来人。
如此吉地正是学佛向道的佛弟子净心专修的最佳选择,也是爱山乐水的游子们度假休闲、调整身心、亲近三宝的上妙去处。
唐人李鄘说得好:
千岩竞秀旷怀远
万壑争流法眼宽 |
|
|
|
古灵泉寺 | 过灵泉寺 | 题灵泉寺 | 游灵泉寺 | 灵泉寺村 | 遂宁灵泉寺 | 灵泉寺石窟 | 春游灵泉寺 | 庵山灵泉寺 | 灵泉寺社区 | 灵泉寺街道 | 灵泉寺旅游区 | 过江游灵泉寺 | 题灵泉寺更幽轩 | 沂水灵泉寺旅游区 | 灵泉寺旅游风景区 | 安阳灵泉寺摩崖塔林 | 人日过灵泉寺次韵少壮 | 玉楼春侯仲泽约饮螺山灵泉寺,余与邓中甫候久,欲暮,归,归而侯至寺,相失 | 浣溪沙(人日过灵泉寺次韵少壮) | 张安化重阳日置酒挽同官游灵泉寺登高时适有客占牧之诗一联因缉成一首 | 浣溪沙人日过灵泉寺次韵少壮 | 玉楼春侯仲泽约饮螺山灵泉寺 | 玉楼春侯仲泽约饮螺山灵泉寺余与邓中甫候久欲暮归归而侯至寺相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