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浙江 >湖州 >安吉县 > 灵峰寺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灵峰寺投诉电话湖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72-2058829
  浙江省旅游投诉电话:0571—85117419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灵峰寺位于浙江北部安吉县城西南白水湾乡灵峰山(古称北天目),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号“灵峰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时吴越王钱閔游灵峰,流连岩上之美,回杭后,赐“灵峰长兴”匾额,以光山门,并施舍修寺,梵宇一新。宋治平二年(1065年)更名为“百福讲寺”,英宗皇帝赐玉玺一方,以镇山门。清乾隆十二年,更名为“灵峰寺”。
  灵峰寺是江南著名寺院之一,为净土宗祖师道场。历经千载,高僧辈出,梁有义遴禅师业启始。宋有仲贤,元有如月,明末有藕益大师创灵峰派,开一代宗风。清咸丰年间,寺毁于战乱,片瓦无存。原天台山国清寺住持谛隐大师发大誓愿兴寺,历经风霜,八方劝募,不遗余力,重修大殿、山门、禅堂等。
  安吉县政府对灵峰古刹甚为重视,1983年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批准修复开放,该寺现存或新修佛教建筑主要有山门、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僧寮、客房等。又有《重建灵峰寺碑》、《明道人智旭碑》、《范公云碑》、《灵峰百福寺碑记》等四块碑刻,以及藕益大师灵塔。寺前古树参天,溪流潺潺;后山竹木茂盛,环境清幽,是信众修法、香客礼佛的理想胜地。
  禅宗灵峰派创始人藕益大师系中国佛教史上著名人物,俗姓钟,名际明,又名声,字振宇,出家剃髮后命名智旭,字藕益,别号“八不道人”,原籍江苏木渎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14岁从憨山弟子雪岭剃髮出家,后住晟溪、温陵、湖州、九华等寺院,但对灵峰寺情有独钟。他雅爱灵峰人朴景幽,33岁有偈语“灵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以后三次归卧灵峰,长达十年之久。清顺治十一年(1655年)在灵峰圆寂,弟子奉骨塔于大雄宝殿右侧。大师著书甚丰,有《灵峰论》五十多部221卷,与憨山、紫柏、莲池、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后被奉为净土宗第九祖师,他所开创的灵峰派以及他所倡议导的一代宗风,由他的高徒苍辉法师继承发扬。
一.湖州灵峰寺
  湖州灵峰寺建于南北朝的梁代。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藕益大师住持与此。门票:5元
  灵峰寺位于皋兰县水阜乡水阜村西侧如凤山顶,东距定火城(俗称旧城子)约500米,南临砂沟,西为水阜后砂沟,北距保定堡(俗称堡子)约800米。灵峰寺因建在如凤山顶,民间传说其神求之灵验而得名。
  灵峰寺始建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修建时在如凤山下用粗石块打成石条台阶,镶嵌为踏步,沿山形拾阶而上,约十多米可直达山门。山门坐西向东,两旁四根通天大柱,建两层楼阁(看河楼),左右各建一间小阁,共三间。灵峰寺大殿坐西向东,内塑释迦牟尼佛像1尊,身高1.86米,两旁塑有肖释月氏佛和弥勒佛各1尊,在侧还各塑有9尊罗汉,计18尊。南北建有厢房,北厢房塑有地藏王菩萨像,两边各塑有5尊手拿笏板向地藏王朝拜的十殿阎君。南厢房为百子宫,内塑三霄娘娘(即琼霄、碧霄、云霄)3尊,并有100个泥塑娃娃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寺院内古榆参天,将寺院全部遮荫。殿阁内有铁钟一口,高1.4米,直径70多公分,重约600余斤,响声可传十余里,此钟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下落不明。寺院山门、殿字布局严整,雕梁画栋,起脊卧阁。山下河沟环绕,建有卧桥与古寺相连,形若彩虹。故《皋兰县志·古迹》称:灵峰寺“县治大河以北,以为胜景。”
  明崇祯年间(1628年一1644年),灵峰寺遭兵燹焚毁,仅存遗迹。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当地群众重建。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分别重修,嘉庆、道光年间屡有补修,同治年间二次毁于战乱。光绪时,皋兰十八堡民众再次捐资重修。1968年灵峰寺被拆除,部分木料用于修建水阜小学。
  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经当地信教人士的多方奔走和有关人士的慷慨解囊,在原址上新建了灵峰寺一部分建筑物,其建筑风格与绘画雕刻艺术都超过了原有的风貌。每逢初一、十五,本村和邻近的善男信女都到灵峰寺烧香拜佛,祈求平安。灵峰寺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景象。
福鼎 灵峰寺
  位于福鼎市秦屿镇冷城村。建于唐咸通九年(868),宋淳熙十六年(1189)遭火焚,明天启七年(1627)重建,清光绪十年(1884)重建,占地1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雄宝殿面阔3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左右各有一渔池和厢房,内有清重建灵峰寺碑记一块,唐宋石柱18根,宋石斛一只,宋塔铭文2块,唐、宋香炉座各1只,宋须弥座台基1座,殿前台阶左右有唐宋石浮雕(花、人物、狮子)24只,保存较好。1989年1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台县灵峰寺
  三台县灵峰寺位于县城北边15公里处灵兴镇。
  历史上的灵峰寺,依山傍水而建,布局错落有致,规模十分宏大。据《清嘉庆三台县志图》描绘:跨河有桥,宛如“缺月初弓”,建于铁琴遇“仙”——得“旃檀”处,因名“遇仙”。其山有平台三层。过遇仙桥,拾级登山二三十步,即至第一重平台。其上由南而北,依次建山门、天王殿、七佛殿、转轮殿、大雄殿和摇碑亭。由转轮殿左侧梯径向上,达第二重平台。其上由南而北,建“西天佛国”坊、大悲殿;左右两厢,建僧寮斋堂。出“西天佛国”坊向南,有峰雄峙,形似牛头,是为第三重台,也是全寺制高点。其上,由北向南,设文昌殿、雷祖殿,其东建华严阁、睡仙殿。文昌殿西,石筑高台,上设碑林,陈列初唐“丹青宰相”阎立本《释迦文佛立像》碑、盛唐“画圣”吴道子《观音大士立像》碑及南宋左朝奉郎蜀州通判王咸父《灵峰院钟楼记》碑等历代名碑。其寺占地面积,当在一万平方米之上。
  灵峰寺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发达,古今名流,多会于此。“西天佛国”巨匾相传为大唐圣僧玄奘手迹;五代气功大师、理学家陈抟,据说曾于此隐居;北宋梓州状元苏易简,曾在其地饮酒赋诗。南宋至明、清,灵峰寺高僧辈出,仅见诸著述和碑刻者,就有铁琴、宝胜、智悟、可辰和万星等人。铁琴为灵峰寺南宋鼻祖,因得婆叟仙臂功,其寺由此声名大著。宝胜为铁琴后继,于绍兴丁已“创建钟楼于院之山顶”。其楼高七仞,合五丈六尺,高大雄伟,巍峨壮丽,举首仰望,动人心目。“元季寺废”后,智悟于明永乐间“励志复兴古刹,不数年而底于成”。灵峰寺于是再度辉煌。沙门可辰,为“本州(潼川)本坝(白岩坝)人”乃于明万历间,“游南海、登普陀,延访至人,勇猛精劲,十年而归。出所藏古名笔佛”——阎立本《释迦文佛立像》,吴道子《观音大士立像》,重摹刊刻维摩天大士像碑、弥勒古佛像碑于左右。明末,灵峰寺复毁于兵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潼川知府令本境绅士“接南路梦龙届(在今景福镇)僧万星,来山修葺。苦心募化,新修观音、七佛、天王并雷神诸殿。”可辰“坐化”之后,其徒众遵照遗嘱,“竭力蓄树,寒暑不辞。每栽一树,即颂经一卷。”前后十年,累计植柏凡“五千四百八十根”。从此,灵峰寺林木森郁,鸟语花香,山水之秀,风光之美,甲于潼川。清嘉庆年间三台知县将“灵峰仙迹”收入“三台六景”,并绘图存志。
  灵峰寺现为三台县旅游文化胜地。每年正月初一、十五,观音二月十九诞辰,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涅磐日均是香客游客遍山,热闹非凡。
四.长乐市灵峰寺
  灵峰寺位于福建省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始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年),名“龙龛寺”。明永乐二年重建,永乐皇帝赐额“灵峰禅寺”,明嘉靖二年第二次重修。现有大雄宝殿、观音阁、一片瓦观音岩等建筑。观音阁建在岩洞,巧就洞势,令人赞叹。寺周有50多幅宋元明清及现代名人摩崖题刻,如清同治年间《红楼梦》研究专家黄见三游灵峰寺诗刻,现代文坛巨匠冰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墨迹等,现已辟为“长乐刻石”景点。
近义词
灵峰寺村
包含词
灵峰寺村灵峰寺洞仑灵峰寺
题灵峰寺壁雁山灵峰寺宁波小灵峰寺
雨中宿灵峰寺寓灵峰寺感怀灵峰寺里借绳床
雁山纪游七首·灵峰寺题长乐县灵峰寺望日亭雁山纪游七首灵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