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 : 佛教寺塔 : 中国佛教寺院 : 洛阳 : 葫芦岛 [显示全部] > 灵山寺
目录
《灵山寺 Lingshan》
诗人: 罗隐 Luo Yin

  晚景聊摅抱,凭栏几荡魂。槛虚从四面,江阔奈孤根。
  幽径薜萝色,小山苔藓痕。欲依师问道,何处系心猿。
《灵山寺 Lingshan》
诗人: 王安石 Wang Anshi

  灵山名谁自,波涛截孤峰。
  何夫佛子住,四面凭危空。
  折椽与裂瓦,委弃填西东。
  库廊行抑首,居者莽谁容。
  吾舟维其侧,落日生秋风。
  瞰崖聊寄目,万物极纤穠。
  震荡江海思,洗涤堙郁中。
  胡为嬉游人,过此无留踪。
  景岂龙游殊,盛衰浩无穷。
  吾闻世所好,楼殿浮青红。
  那知山水乐,岂在豪华宫。
  世好□变尔,感激难为工。
《灵山寺 Lingshan》
诗人: 喻良能 Yu Liangneng

  松竹声中寺,山深人迹稀。
  石从林背出,云向屋头飞。
  野鹿寒仍聚,栖禽暮自归。
  怪来襟袖冷,浓翠湿征衣。
No. 4
  灵山寺投诉电话洛阳旅游投诉电话: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游投诉电话:0371—6550677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座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筑原有山门、前殿、毗卢殿、大雄殿、藏经后楼及左右配殿等。现仅存山门、中佛殿(又名大悲殿)和大雄殿等。大悲殿、大雄殿皆作单檐歇山顶,斗拱梁枋,还保留着金代建筑的遗风。大雄殿内的三世佛像为明代泥塑作品。后面砖墙上嵌有历代题咏石刻二十八幅。大雄殿前阶下有一座七级佛塔,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寺东角门外有塔林,东南有凤凰泉。灵山寺古柏葱郁,云烟缥缈,流泉潺潺,殿宇玲珑,自古被誉为“乃一方之奇观,光千古之名刹”。
No. 5
  灵山寺投诉电话葫芦岛市旅游投诉电话:0429-3152927
  辽宁省旅游投诉电话:024-8623022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灵山寺位于连山区山神庙子乡凉水井子村。建于1807年(清嘉庆十一年),延山势高低分为上下两院。共建有楼亭殿阁29座,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道、佛两教的古建筑群。现存的下院仍保留有天齐庙、钟鼓楼、太阳楼、太阴楼、天君楼、金刚楼、慈航楼、万佛楼等。天齐庙自成一个院落,正殿楹联是“爵施天齐主,功司地藏王”。门外一对石旗杆,中段灰塑“金龙盘玉柱”,龙鳞凸起圆目大口,钢丝龙须微微颤动,形象逼真。出庙门踏上石板桥,通往各个佛殿,交叉处有十字亭。太阳楼和太阴楼的外壁,画有二十四孝图,各楼都是歇山式两层带前厅,门边都有灰塑楹联,可谓上乘书法荟萃之地。最高的建筑是慈航楼,在天桥的中西,底层在桥下,是12面体的实心台,外壁塑成龙和祥云,气势庄严神圣,令人敬而生畏。灵山寺曾一度香火极盛,吉林、黑龙江等地的“施主”都前来“布施”、朝拜。
浙江开化灵山寺
  开化灵山寺位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七县结合部的衢州市开化县城南侧,距县城1.5公里。灵山寺始建于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原寺院内有千佛阁、地藏殿、净照堂、园通阁、钟楼、鼓楼等建筑物。1934年,在寺院创办了开化佛学进修社,中国佛教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曾亲临弘扬佛法。
  1995年开始复建灵山寺,规划总面积150亩,总投资1500万元,开发建设大雄宝殿、天王殿、西方三圣殿、钟鼓楼、灵山宾馆等。现已投资500多万元,殿内佛像形象逼真,院内走道栏杆均为石雕,规模位居浙西第一,正在申报省级重点管理寺院。
  灵山寺已成为开化县境内重点风景旅游区,景区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优美,交通便捷,205国道贯穿景区。建成后的灵山寺院,将集观光游览、佛教文化欣赏、休闲度假、特色餐饮于一体。
河南洛阳灵山寺
  09年灵山更新照片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在宜阳县城西灵山北麓,距洛阳市西南40公里,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坐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内建筑原有山门、前殿、毗卢殿、大雄殿、藏经后楼及左右配殿等。现仅存山门、中佛殿(又名大悲殿)和大雄殿等。大悲殿、大雄殿皆作单檐歇山顶,斗拱梁枋,还保留着金代建筑的遗风。大雄殿内的三世佛像为明代泥塑作品。后面砖墙上嵌有历代题咏石刻二十八幅。大雄殿前阶下有一座七级佛塔,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寺东角门外有塔林,东南有凤凰泉。灵山寺古柏葱郁,云烟缥缈,流泉潺潺,殿宇玲珑,自古被誉为“乃一方之奇观,光千古之名刹”,是中州著名的古迹之一。
  灵山位于宜阳县城西7.5公里处的洛河南岸,系熊耳山余脉,海拔500米,面积约7.5平方公里。翠柏满山,丛林森然。此山又名凤凰山,“诸峰耸碧,左右两翼翩翩欲飞。伸颈,饮洛河之流;举目,睇邙山之胜”(见《翳然亭记》)。西侧黄帝山峻峭入云,东侧鸡冠山巍巍壮观。灵山宛如两山拱抱的一颗明珠,苍然独秀。灵山寺坐落于灵山山腰,“紫崖仙洞罗列在前,秦松汉柏荷插在后”,全寺因山势而建,坐南向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寺内现有殿亭楼阁近百间,自北而南沿着中轴线上有五重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初步考证,灵山寺始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明、清两代几经重修,大悲阁、大雄殿梁柱仍为金代物。灵山寺原名报忠寺,传说凤凰山为周灵王葬处,因而得名灵山,寺又因山得名灵山寺
  灵山寺大雄宝殿
广东潮阳灵山寺
  汕头灵山寺位于汕头市潮阳区的西北铜盂镇,距离潮阳市区25公里。灵山寺素以“道迹贤踪”饮誉海内外,是粤东著名古刹之一。可以说它在粤东地区的知名度仅次于潮州开元寺。但灵山寺又有它的特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又是开元寺所没有的。灵山寺所以出名,在于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更由于大颠和与韩愈不同寻常的关系,而成为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长庆二年(822)穆宗皇帝赐额“灵山护国掸院”。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僧觉然重修。
  潮阳灵山寺创建于唐代贞元七年(791年)。创建人是大颠禅师。大颠,俗名陈宝通,原是河南颍川人,后落户潮阳。他在西山拜名僧惠照为师后,云游罗浮山等地名山名寺。回来后看中了龙山湾这块宝地,并获施主洪大丁的慷慨布施,历尽艰难创办了这座寺院。寺院三面环山,山岗常年一片翠绿,现在面前又有了水库,山水映衬,景色分外秀丽。
  天圣七年(1029)改为“灵山开善掸院”。景祐元年(1034),邑人进士许申撰《重修灵山开善掸院记》(碑刻现存寺中)。明洪武二年(1369),僧空山重修建。正统 、景泰、成化年间,先后重修。正德十六年(1521)被毁,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县徐一唯主持建佛堂1座和三山门,崇祯六年(1633)知县杨灼主持建成该寺,明末废。清康熙四十年(1701)知县彭象升捐俸重修留衣亭,5年后又请信如和尚主持全面重修该寺。
  灵山寺经过历朝的修建扩大,现在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三进深,为土木结构,分三厅六院九天井,东楼西阎,房40间;前为观音殿,中是大雄宝殿,后是二层的大颠堂及藏经楼。东西两边有钟鼓楼,寺院周围还有果木树林83亩,环境十分清幽。寺前一泓湖水,波光粼粼,背靠青山,分外宜人。
  景点推荐:
  (留衣亭)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当时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在潮州仅八个月期间,就曾两次与大颠互访晤谈。同年10月,即将离开潮州到袁州赴任时,又一次专程到灵山寺,向大颠辞行。时年大颠88岁,韩愈51岁。他们俩经过一番畅谈后,仍依依不舍,大颠亲自送韩愈到寺院门外的小桥边,韩愈深为感动,随手脱下官袍,送给大颠作留念。后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纪念俩人的友谊。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百世师”韩愈,本来是因为冒死劝皇帝,不要沉迷于佛教而受贬,来潮后为什么与佛门高僧大颠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文人官宦都议论纷纷。有的认为韩愈被佛道感化了,有的认为韩愈已认识到,不应谏迎佛骨,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莫衷一是。其实,韩愈当年排佛并非因为他和僧人势不两立,而是佛教狂盛不仅影响朝廷税收,还造成国家财力的大量消耗,而与大颠的交往,纯属是个人的友谊,是由于大颠“颇聪明,讲道理”,与之交谈非常投机,而“非崇信其法”(见韩愈《与孟尚书书》)。这是历史上一段颇为微妙的儒释交往的故事,以致引发文人的多次论争。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家也可思考思考。
  (正门)
  这是灵山寺的正门,门匾上书的是“灵山护国禅院”。为什么叫“灵山”?据说大颠矜持地将此地比拟为佛经上西天鹫岭而雅称为“灵山”。护国禅院的称谓,是唐朝释宗皇帝于长庆二年(822年)正式钦赐匾额的,可惜原物已经不存在了。宋朝时寺院曾改称“灵山开善禅院”,现寺里仍保存着“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的古碑。这是一块难得的宋代石碑。碑额字是“敕赐灵山开善禅院记”,碑文为潮州前七贤之一的潮阳进士许申所作。这块青石精刻的古碑也是寺院承蒙“皇恩”的物证。
  院门前有两棵“连理树”。品种均为“甘棠树”。据说这两棵树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树的主干粗大挺拔,但上面连理交生,故称连理树。本地人称“血树”,是因为划破树皮,随即渗出一种血红色的粘液,象人的鲜血一般。
  (进灵山寺)
  寺院宽39米,进深74米,前座为观音殿,中座大雄宝殿,后面是两层的大颠堂及藏经楼。宋朝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皇帝曾钦赐新译的第一部藏经278卷,就曾珍藏于藏经楼;楼内还曾藏大颠禅师亲自写的金刚经1500卷。可是几经浩劫,藏经都不复存在了。
  (壁兰前)
  这是远近闻名的壁兰。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栽的。这株兰花奇就奇在从墙壁上横生而出,长年不用培土,也不必浇水施肥,久旱不枯,四季长青。传说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潮阳市一佛寺住持信如和尚,受县令彭象升嘱托,担任修缮灵山寺工作。信如喜栽兰花,来灵山时,便将苦心栽培的一株兰花,独具匠心地栽在墙壁上,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信兰”。信兰叶脉修长,青绿可爱,一般清明前后开花,花瓣素净,花心紫红,每逢开花季节,异香满堂,令人留连驻足。
  (“舌镜塔”)
  这是著名的“舌镜塔”,是灵山寺创始人大颠和尚的墓。唐长庆四年(824年)大颠在这里“圆寂”,时年93岁,埋葬于寺侧。它是潮汕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完整的古墓。
  为什么叫“舌镜塔”?据明代《隆庆潮阳县志》载:大颠墓塔建后三年,开塔重修,僧人见大颠尸骨容颜如生,头发指甲俱长,于是未搬动而重建;唐末又重修,开启墓塔后,见大颠尸骨已化,“唯舌根尚存如生”。修复后人称“瘗舌冢”;宋朝至道年间,县秀士郑士明又开塔修墓,见塔中舌根已溶化,仅存“古镜一圆”,所以后人称“舌镜塔”。这座墓塔的形制为唐代风格,外观是一个倒悬的圆钟形,底座八角形,四周刻有花卉飞龙走兽图案,雕刻和造型都具有唐代建筑古朴粗放、庄重浑厚的特点。由于这座墓塔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78年已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带大家看一看灵山寺高处一座塔——千佛塔。塔仿棉城文光塔格式构筑,高19米,七层八面,塔顶为层叠式,六角锯,玲珑透巧。全塔为规格花岗岩石砌构,从一层到三层,每层塔内周围石壁上雕刻石佛三百多尊,三层总共1000尊,故名“千佛塔”。塔内有螺旋石阶,登上第三层,可瞰视灵山全景。
辽宁葫芦岛灵山寺
  葫芦岛灵山寺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西北35公里处的凉水子村西灵山中。寺分上、下两院,有八角亭、地母楼、玉皇殿、重楼、无底洞、都天殿等29座殿阁。上院一带地势险要,其间有 一天然的大石棚,棚顶怪石嶙峋。上院就坐落在天然的棚洞中,分上下两层,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
  灵山寺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该寺分为上下两院。共建有八角亭、慈航楼、玉皇殿、重楼、无底洞、都天殿等楼亭殿阁29座,是一处规模宏大的道、佛两教的古建筑群。现存的下院仍保留有天齐庙、钟鼓楼、太阳楼、太阴楼、天君楼、金刚楼、慈航楼、万佛楼等。天齐庙自成一个院落,正殿楹联是“爵施天齐主,功司地藏王”。门外一对石旗杆、中段灰塑“金龙盘玉柱”,龙鳞凸起圆目大口,钢丝龙须微微颤动,形象逼真。出庙门踏上石板桥,通往各个佛殿,交叉处有十字亭。太阳楼和太阴楼的外壁,画有二十四孝图,各楼都是歇山式两层带前廊,门边都有灰塑楹联,可谓是上乘书法荟萃之地。最高的建筑是慈航楼,在天桥的中西,底层在桥下,是十二面体的实心台,外壁塑成龙和祥云,那庄严神圣的气势,令人敬而生畏。
  上院一带地势险要,其中间有一天然的大石棚,棚顶怪石嶙峋。上院的寺庙建筑被保留下来的不多,一些岩洞天长地久,它们被称为冰榴洞、大价洞等,最深的叫无极洞里面能容千人集会,顶上岩缝常滴泉水。挂在山腰间的洞口叫南天门,远望像敞开的大门,阳光穿透门洞,则洞内呈现红晕紫气,愈发显得幽深莫测。
  灵山寺寺庙正门
河南信阳灵山寺
  罗山灵山寺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涩港以南45公里处,其地山势奇伟,林木葱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刹灵山寺旁依少华山,寺院始建于北魏,距今有1500余年历史,唐朝起寺院改为“灵山”。该寺地处豫鄂两省之间是,是官营建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信阳灵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后,圣上前往降香,封为“国庙”。相传唐朝有一县令弃官出家,长途跋涉,到印度学习佛法,学成后返回灵山寺传经讲法。
  北宋·仁宗年间,有灵然禅师上奏圣上,国母信仰佛教,批该寺三年公粮(每年两万七千两银子)重新进行修建,宋元祐二年(1087年)复修,明朝人张仲简有碑记。元朝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又重建,至正八年(1349年)由陈大用任主持。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往该寺降香,敕封住僧为金碧禅师,改名“圣寿禅寺”,并亲题匾额。同时还赐给这座寺院“半副弯驾”、金瓜、钺斧等仪杖,寺脊上装有龙头凤尾,称为“皇庙”。宣宗宣德七年(1432年),增建佛殿及钟鼓楼台。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塑造白石佛像三尊、罗汉一堂,至武宗正德二年冬(1507年)落成。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果英和尚留学印度归国带有梵石释迦牟尼造像及十八罗汉造像等,并对该寺再次重修。嘉庆后,历代为断修缮。民国年间,兵灾匪祸,修少毁多,已是断碑残刹,冷落萧条。
  据有关资料记载,灵山寺僧属临济正宗支派。这座寺院由金鼎(又名少华山)、大寺、中、南、北、马放沟等六部分组成,原有殿宇一百六十多间。朝拜、降香鼎盛之年可达三十多万人。灵山寺建筑布局结构严整,六座大殿依山势呈梯形由低到高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现有六间前大殿、三间祖师殿、五间大佛殿、三间法堂、五间祭仙宫、五间五星殿、共计三十间。六座大殿分别供有各种仙佛造像:欢乐殿供关公,祖师殿供达摩,大佛殿供释迦,法堂供罗汉,祭仙宫供上、下八仙,五星殿供玉皇大帝和魁星。显示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
  灵山寺在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中颇有声望。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期间,曾提出往该寺瞻仰,因当时交通不便,末能成行。“文革”期间,各种佛像砸毁贻尽,金鼎殿宇全部拆毁,唯“圣寿禅寺”四字保存至今。现在的寺门匾额为原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所写。
   景区介绍 
  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罗山县西南部境内,西南分别与信阳县、湖北省大悟县交界,东连鸡笼山,西邻鸡公山。它含六大景区:灵山寺景区、逍遥洞景区、金顶景区、龙凤祥林景区、龙牙寺景区、九里落雁湖景区。景区总面积约61平方公里。景区西距京广铁路和107国道40公里,东至京九铁路50公里,北到南信(阳)叶(集)路10公里,京(北)珠(海)高速公路从灵山脚下通过;有罗山—灵山、伍家坡—灵山、鸡公山—灵山、大悟—灵山四条公路交汇于此。
  灵山,最早叫八山,源于八座主要山峰。其最高峰叫霸山,古人误以为此峰为县境最高峰之故。因“八”“霸”音近,后八山被混称为霸山。此山“每有云气覆顶必雨,验之信然”,其中一次高峰叫小灵山,自然与山名吻合,“灵”“霸”二字又同一“雨”头,故霸山之名渐被灵山取代。
  灵山,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1.5一0.7亿年前),为花岗岩基。这里山体连绵,层峦叠障,沟豁纵横,年平均气温13-15℃。夏季山上山下日温差7℃,夜温差15℃。山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植物类有1000多种。最值得一提的是灵山云雾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中的精品;其次是板栗、中华猕猴桃,为高营养食品,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杜仲、桔梗、七月一枝花等是名贵中草药。动物种类有1067种190科之多,仅鸟类就达169种,景区为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董寨林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和二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等。哺乳类动物主要有野猪、野山羊、狼、金钱豹、大灵猫等。
  自然景观遍布山林。奇石陡崖、千姿百态、相应成趣;幽谷密林长流水,瀑潭高悬天地惊,青天繁星风无尘;落雁九里渊鱼深,唉乃一声山水绿。据不完全统计,灵山共有大小瀑布36条,大小山洞72个,有名的奇石怪壁108处。其中,智慧姑娘像西方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女神;险石造形神秘,体积巨大,惊险骇人,为天下第一奇石;“骆驼”仰首向天,巨大逼真,生动有趣;逍遥洞是洞连洞、洞叠洞神奇奥妙;仙人洞地处险峻,洞顶造型奇特,世所罕见;银洞飞瀑,集壮观、神秘、奇特、险峻为一体,堪称天下一绝九里落雁湖群山环抱,湖岸曲折有致,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灵蝴阴云,飘飘逸逸,仙气荡荡产八山神笔峰为天公造字,字分阴阳,笔划规整,结构神妙,令人不可思议……人山谷昕潺潺流水,登山顶者乱云飞渡,整个灵山仿若一个神奇的世界。
  灵山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灵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旧时有大小寺院13所,现存2所,其中灵山寺已有两千年历史,为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所建寺院之一。唐玄宗时曾被封为国庙;明太祖朱元璋曾到此降香,封当时的主持陈大用为金碧禅师,并亲笔为大寺题写“圣寿禅寺”匾额。现有大殿7层,僧民30余人。农历三月初一庙会,进山朝拜旅游者络绎不绝。
  险要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风光酿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古时,因其山东南的九里关与今信阳境内的平靖关、武胜关合称冥或嘟〈meng〉塞,为天下九塞之一,北进中原商人楚,唯此三关可通,其东面山脚下就是著名的楚豫古道,故而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此占山为王,落草为寇者有之;避兵匪,躲宫害者有之。
  灵山秀丽的山色,奇异的景观,又产生了丰富的与之相关的风物文化,几乎景景有传说,石石有典故。这些传说和典故与景观相映生辉,将本来就秀丽、神奇的自然景观装点得更加秀丽和神奇。灵山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远近风传它有求必应,非常灵验,虽无科学道理,但信者甚众,有求必应的传闻颇多,有的求财求运者竟不惜跋涉数千里之遥。
  灵山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含量及很高的潜在旅游价值吸引着天下游人,每年来此旅游者达30万人次。1994年6月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8月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该景区已处在加速开发建设之中。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灵山旅游开发建设的速度也会大大加快,不久的将来,灵山定能挤身于世界名山之列。
  三月灵山古庙会:灵山庙会源于唐,盛于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豫南最古老和最具生命力的庙会。灵山庙会历时一个月(农历2月28日至3月28日),规格高,内容丰富,特色突出,集“登山朝圣、旅游观光、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于一体。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出家灵山寺,大兴佛教,扩建庙宇,开灵山庙会之初;宋苏轼游历灵山并目睹了灵山庙会盛况,他豪情泼墨,赞不绝口,“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兴辉”。朱元璋三次农历三月初一上灵山,第三次上灵山时封灵山为“皇山”,灵山寺为“国庙”,是为灵山庙会鼎盛之时。庙会期间,灵山寺香火更加繁盛,朝拜者更是摩肩接踵,豫土楚风尽情演绎。现如今,罗山县人民政府和信阳市旅游局联合打造“灵山庙会”这一金字牌,致灵山庙会的规格更高,规模更宏大,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特色更鲜明,集登山朝圣、旅游观光、民俗风情展示、经贸和文化交流等于一体,会期长达月余,高峰期逛庙会者逾三万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巨大丰收。
  旅游商品:
  景区内有商业街和半边街,设有商铺40余家,摊位80余个,旅游商品琳琅满目,价格适中,古色古香的购物环境是游客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好去处。旅游商品大多以工艺品为主,有竹类(如:竹餐具、竹乐器、扇、伞、杯、拐杖、鸟笼等)、木制类(如:手工艺品、装饰品等)、塑料制品、石制品、瓷器类(如:佛像及佛教法器等)等。进入2000年之后,罗山县旅游产品优质名茶(中日合资新林茶,灵山云雾茶等)、优质板栗、名贵中药材(如:桔梗、杜仲等)、优质山野菜(如:香菇、黑木耳、山菌薹、黄花菜、珍珠菜等)和优质矿泉水等经过生产加工,逐渐在周边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乘车路线:
  信阳汽车站——东双河——灵山镇——灵山风景区
  罗山汽车站——周党镇——灵山镇——灵山风景
  另:京珠高速在灵山镇设有一出口,同时在灵山5公里处设有另一出口。
  灵山气候
  灵山属北温带暖湿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5℃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1.7℃,7月份平均气温27℃。年均降雨量1149.7毫米,年均无霜期227天,年均日照2120小时,平均地温17.6℃,相对湿度71%,冬天严寒,夏无酷暑。
四川冕宁灵山寺
  冕宁灵山寺距冕宁县城8公里,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67公里,距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80公里的省级自然风景区,是凉山州重点整合的彝海—灵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灵山寺是凉山州境内最为有名的一座寺庙,和赫赫有名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同属冕宁县,位于该县县城20公里之外的东部小相岭西麓深山老林之中,因背后紧靠着的那坐高耸的大山叫灵山,所以叫灵山寺
  冕宁灵山以灵山寺为中心,规划保护面积40平方公里。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冕宁县如今规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祖师梧真和尚杨学信木刻偶像。面对大佛是坐着的韦陀护法神像。据说,天下的韦陀都是站立姿势,唯有灵山寺的韦陀是坐像,因为灵山寺本来清净,不劳韦陀虎视眈眈地站着护法。寺庙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门,以正殿天井为中心,两侧有众多的房舍堂廊,前后左右纵横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片古建筑群。山门外边有6棵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松,粗有三四人合抱者,树龄至少在两百年以上,它是灵山寺最主要的标志。
  在灵山寺的背后,是一座美丽的自然公园。那里生长着古老的参天大树。还有一个在当地很有名的地方,不过还不为外人所知———连三海。在一座山上,静静的淌着三条湖。据说山上还长有灵芝,并有细细的泉流,还有前人留下的石洞。在湖中还有据说会爬树“鱼”,湖海比较深,当地对湖还没有做过考察,仅是从当地一些年迈着那里得知。
  灵山寺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冕宁县如今规模最大的宗教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宽敞宏大,结构庄严,前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两边是十八罗汉,后殿供奉灵山寺开山祖师梧真和尚杨学信木刻偶像。面对大佛是坐着的韦陀护法神像。据说,天下的韦陀都是站立姿式,唯有灵山寺的韦陀是坐像,因为灵山寺本来清净,不劳韦陀虎视耽耽地站着护法。寺庙前面正中是新修的琉璃瓦山门,以正殿天井为中心,两侧有众多的房舍堂廊,前后左右纵横相连,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片古建筑群。
  关于灵山寺的历史,在志书和碑石上已早有记载。杨祖师俗名杨学信,法号悟真,佛号普渡,湖南省常德府龙阳县人。清乾隆四十七年,游历来到冕宁,听说灯台山是燃灯古佛修行的地方,“遂策杖往观,直至峰顶,果然胜迹犹存,故址显在”。杨祖师便在青龙潭就水结茅而居,一面继续修行,一面筹建寺院,当时门下有冕宁弟子约百人。灵山寺大约在乾隆五十九年建成。知县辛大成为寺院题名“西灵”,民间则称“灵山寺”。杨祖师在冕宁22年,灵山寺建成后在寺内修行9年。于清嘉庆九年二月端坐而寂(逝世)。经七日后,其弟子启龛视之,但见满面红光,宛然如生,即将肉身移置佛堂,长期供奉,其肉身则完全干固,不再腐朽。在灵山寺右1公里的岩壑之中,有天然巨石座,呈八卦形,顶面平整,传说那就是杨祖师“坐化圆寂”的禅石
山东泰安灵山寺
  泰安灵山寺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 灵山乡境内,距县城45公里,孤峰独寺,海拔170米,东西两面与明山和九顶蟠龙山相望。山下树木葱郁,四季交翠,山上松柏蔽空,云蒸霞蔚。灵山寺,唐称妙峰寺,金改寿峰寺,创建年代不可考。由山阳沿盘路而上,近山顶时,山势险峻、石级两侧设置铁栏杆,山上“石佛洞”正对盘路,洞内镌刻石佛像一尊。整个寺院呈椭圆形,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49米,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院内碑碣林立,现存有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石刻寿峰寺会记及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衍圣公孔敏圻撰写碑文。中部为一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由立体建筑大雄正殿、东西两庑、四角亭式钟楼、鼓楼和大门组成。后院为玉皇阁,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创建,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石结构拱形建筑、上层三开间,灰瓦硬山顶,据咸丰七年《宁阳县志;山川》载“明太祖微时饭于故城张彦中家,经憩于此”。
河南淇县灵山寺
  灵山寺旅游区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北8公里处,面积约10公里,包括灵山寺、朝阳寺、清凉寺。灵山寺坐落在群山之中,寺西北为灵山,海拔337米;东南为馍头山,海拔465米;东为龙山,海拔400米;西南为虎山,海拔385米,耧铧山为灵山之门户。灵山寺创建于南北朝年间,修于唐朝开元,寺以灵山为主,取心诚则灵。灵山寺四周十景文明遐迩。一曰威严少进,二曰群峰耸翠,三曰列柿流丹,四曰一经莲壶,五曰半岩风雨,六曰九天鸣佩,七曰巨崖走叫,八曰双剑横秋,九曰东海龙吟,十曰西山虎啸。灵山寺景观有女娲峰、古佛宫、女娲宫、玉带河等主要景点40多个。自灵山寺向南有朝阳山,半山腰有朝阳寺,始建于东魏武定七年,依山建造,遥望如空中楼阁,故称悬空寺。朝阳寺,四季向阳,冬阳光普照,暖意融融。有诗赞曰:千峰浮晴蔼,飘飘蔽云空,登高时寓目,身人碧云中。清凉庵在朝阳寺西山坡,碾沟顶端,壁立千仞之下,绿树成荫,靖净凉爽。庙对面壁下有6个石洞,洞内塑像、摩崖题记众多,妙趣横生。
台湾小南海灵山寺
  小南海灵山寺位于台湾 屏东县 琉球乡。陈乃居士与七位信女共同创建于民国四十六年(1957),初仅茅蓬数间,后陆续完成观音殿、凌霄宝殿及前后各殿堂,建筑宏伟,内部雕工精细,为琉球乡最具规模之道场,亦为南台湾之观光胜地。
河南安阳善应小南海灵山寺
  灵山寺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善应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北齐天保年间依山而建,寺院建筑均已损坏,仅存石窟,由于临近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现存三窟。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门额上有大片削平岩石镌“方法师镂石板经记”云:“大齐天保元年,灵山寺僧方法师、故云阳公子林等,率诸邑人,刊此窟,髣像真容。至六年,“国师大德”稠禅师重茔修成。相好斯备,方欲刊记金言,光流末季。但运感将移。暨乾明元年,岁次庚辰,于云门寺,奄从迁化,众等仰惟先师,依准观洁,遂镂石板经传之。”后华严经偈赞和涅 经品行。此摩崖题刻石板经,乃标准的北齐书体,苍劲浑重。
  灵山寺石窟与河北省峰峰响堂山石窟,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是北齐时期石窟艺术中的珍品。
  安徽省广德县灵山寺,位于芦村乡桃山村。与浙江安吉交界。此处有奇石飞瀑、茂林修竹,五代古刹,盛世重修,实为江南难得福地也。
  灵山古刹旁边的读易洞地势险峻,苍松蓬毕,相传唐朝李世民的军事刘文静曾隐居灵山,在此苦心钻研《易经》,因受灵山佛祖点播,矛塞顿开,随后辅佐李世民一路拼打、夺取天下。后人为了纪念此地,命名该洞为读易洞,也成为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览、求学上进的祈祷殿堂。读易洞的前面是八卦井。黝黑的方石井口,一股甘泉,清澈见底,时而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话说释迦如来诞生之日,太上老君委派大弟子广成子前往灵山代他为佛祖祝寿,并派阿难尊者一路陪同游玩灵山,广成子来到灵山后,见到此地盛世绝景,只贪婪享受灵山风光,一不小心失落了阴阳八卦镜,后来此镜经日月造化成为此井,世人取名为“八卦井”。山顶南侧有一十几平方米的两块巨石重叠置放。这就是所谓的解愠台,依稀能见到“解愠台”的古代碑刻痕迹。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台名也来自于此。此地三面靠山,一面深临峡谷,谷深百米。登上此台可远观太山之顶,白云漂浮,若隐若现,清风徐来,栩栩如生;谷底潺潺流水,琴声悦耳。站立此地,眺望远方,虚若怀古,清新怡人。“解愠台”也曾经记述过动听的故事。西汉时期号称“禹后一人”、“江南大禹”、“治水英雄”的张渤工作勤恳、廉洁奉公。他为了解决一方百姓的治水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经费紧张,再加上朝廷的高压政策要求,一日,张渤便来到此地寻心解闷。恰在此时,一仙女下凡来到灵山,看到张渤在此踌躇万分,询问其原因后被张渤为民解患的思想所感动,仙女随即借天神之灵,帮助张渤解决家乡治水患难之难题。张渤见此情景,万分感激,二人心有灵犀,情投意合,之后便接成夫妻。后人每逢游玩此地当得知此典故时,便会尤然而生“千古凝成风雨台,登高生趣顿开怀;循眸四野风光美,此处舒心喜自来”的美好心情。从解愠台西南侧俯首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著名的仙龟托经石,走进细看,形象逼真。传说唐玄奘去西天灵山取经,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历经了八十苦难到达西天灵山,他们师徒四人取得真经后欢乐开怀,正满载经书返回东土大唐,此时佛祖掐指一算,玄奘法师应有九九八十一难方能修成正果,于是就命仙龟回通天河等候玄奘法师师徒四人并送其过河,并告知还得让玄奘接受沉入河中一难,当玄奘法师师徒四人重新回到通天河时只见河水奔腾汹涌、浩瀚无边,无法过河,此时突然见仙龟重现相助,感激不尽。谁知仙龟已早领佛旨,在此等候。此势正为仙龟拖着三藏十二部经书回望灵山等候佛祖下令,世人因此命名此石为“仙龟拖经石”。此地又称“书云笔”,从下方仰望,形似圆形石柱,拔地而起十多米高,一米多直径,顶端有一草丛,恰似一支毛笔。据传闻,万年前,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曾用此笔粉刷石缝,画上云彩,是同天地共存的一支神笔。 与解愠台两两相望的是一群错落有致的巨石群,这就是闻名已久的棋盘山。如果说,灵山是郎才,那棋盘山就是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俊男靓女。可谓“千年亘古不分离,爱情之深永相厮”。该山上的棋盘石背倚大山,前临悬崖峭壁,一根根巍然耸立的石柱如刀切斧辟,干净利落,巧夺天工,尽善尽美。相传文殊、普贤二位菩萨来灵山听佛祖说法时,在此间休息对棋。当时有一樵夫上山打柴,来此地观看二位年轻人下棋,正当樵夫看的入神时,二位年轻人便问那樵夫:“你上山来干什么” ?樵夫说:“打柴啊”,文殊就说:“你知道现在什么时候了吗?你家已经有几个月没柴烧了”。此时,樵夫恍然大悟,原来这二位年轻人却是传说中天上的神仙啊。从此后便有了“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传说。棋盘山顶正中央有一巨石,高约5米,重约数百吨,四方而无棱角,形似钟鼓。相传鲁班公孙输曾来灵山朝拜佛祖因走错了路而来到此地,发现对面就是灵山,面对数百米悬崖怎能到达对面的灵山呢?此时他灵机一动,如果能架起一条通往灵山的石桥就好了,于是找来了这块巨石,将其般到山顶作为桥墩,随后四处寻找但却未找到长达200多米的石条作为桥面,故当时此桥未架成,至今还留下“仙桥墩”。 两座山峰之间便是数百米深的灵溪大峡谷。溪水急驰飞奔而下,自然形成三大瀑布、三大叠水、三大连泉等八大景观,山清水秀,景色迷人。还有活佛洞、仙掌石、天鹅宝蛋、海狮沐日、百步九道桥及丁公潭等七十二景,无不处处绝妙,梦幻迷人。神奇的灵山以蓝天为纸,海水为墨,尽绘一幅胜似仙境的人间美景。唐贞观4年,相传地藏菩萨化身新罗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到中国求法,曾来灵山修行,后人于贞观年(公元627~650)年间,在此建寺,命名为“广瑞禅院”。自此,这里成为释迦胜地,佛祖道场,历逾千载,高僧辈出。唐代的高僧慧琳法师曾来灵山学习三藏,为了弘扬佛法,并在此扩建寺院;随着时光的延续,宋代佛教领袖宗杲大师也因佛缘来到灵山修行并任住持,使灵山名声大振;到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46年),住持慧广法师因衷爱灵山的优美风光和灵气而在此大兴寺院,自此,灵山的香火也更加旺盛。据说,当年古刹门口有一龙潭,每逢干旱时节,远近的农民都来此向龙王求雨,有求必应;这里的潭水甘甜可口,能治百病,为民消疾解忧,造福一方百姓。千百年来,数代墨客来此观光游览、留念往返,并留下了优美的诗篇。古人云:“万山回合白云深,古刹潇潇竹树荫。绝壁悬流高万丈,参天怪石拥千寻。登台长啸惊林麓,把酒高歌慨古今。一片花开春欲尽,东风啼鸟自知音”。广德的故土、曾经的灵山古刹寺深庙大,气象非凡,昔日的繁华依然萦绕在世人的耳边。
  灵山美景独特怡人,灵山环境优雅境幽。吸引了远近的众多游者来此观光游览和善男信女们虔诚朝拜。然而,千百年来,灵山古刹经历了数代历史变革而遭受了古、近代多次战火的洗劫。几经焚烧和重建,到了清末年间,已基本恢复了原有的庄重和恢弘。在新中国成立后,受文革风波的影响,又一次惨遭毁灭,从此,这里没有了古刹的钟声,断绝了昔日的香火,只留下残缺的古寺遗址,令人惋惜。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到来,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生态旅游,把我县打造成生态旅游强县的政策鼓舞下,灵山以她独特的美景和渊源的文化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0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决定重建灵山古寺,洗刷历史的沧桑,重塑昔日的辉煌,以佛文化的发展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还历史一份完美,书写未来华章。草生净土,花开天堂;古刹钟响,灵山名扬;世人睿智,隔阻难挡;灵山未来,必放光芒。
相关词
韩愈大颠
包含词
灵山寺村游灵山寺题灵山寺
广德灵山寺华丰灵山寺九鼎灵山寺
潮阳灵山寺汕头灵山寺冕宁灵山寺
泰安灵山寺洛阳灵山寺读书灵山寺
罗山灵山寺灵山寺旅游区葫芦岛灵山寺
小南海灵山寺题灵山寺战鸟题灵山寺行坚师院
题灵山寺(战鸟)寿安杂诗十首·灵山寺寿安杂诗十首灵山寺
河北省三河市灵山寺安徽省安庆市灵山寺寿安杂诗十首·灵山寺流泉
奉陪萧使君入鲍达洞寻灵山寺寿安杂诗十首灵山寺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