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無錫 >無錫市區 > 靈山大佛景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灵山大佛景区
灵山大佛景区
  靈山大佛景區聯繫方式地址:江蘇無錫市濱湖區馬山靈山路
  郵編:214091
  電話:0510-5686166、5682166
  傳真:0510-5689001靈山大佛景區投訴電話無錫市旅遊投訴電話:0510-85052599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靈山大佛景區景區榮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傢4a級旅遊風景區靈山大佛景區門票價格門票88元;摸佛腳15元靈山大佛景區節慶活動每年的公歷和農歷新年前夜都將舉行盛大的撞鐘晚會,與您共迎吉祥美好的新年。靈山大佛景區開放時間6:30-18:00靈山大佛景區最佳旅遊時間無錫四季皆宜旅遊,尤以4月至10月為旅遊黃金季節。
  靈山大佛景區導遊圖靈山大佛景區交通圖靈山大佛景區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靈山大佛:135公裏
  從杭州——靈山大佛:290公裏
  從南京——靈山大佛:185公裏
  靈山大佛景區美食靈山蔬食館,們於靈山勝境、祥符禪寺廣場東側,是景區中融素食餐飲、休息品茗、佛教聚會等多功能於一體,具有民族建築風格、現代服務設施的遊客消費和活動場所。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大廳營業面積6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散客和旅遊團隊700人,還擁有11間小餐廳供家庭、賓朋和文人雅士到會用餐。
  靈山大佛景區住宿無錫旅遊業發達,酒店業總體起步早,發展快,檔次高,設施齊全。一些世界知名酒店在此開設分店,象喜來登等。上檔次的酒店有:太湖飯店、錦江大酒店、湖濱飯店等。生活簡樸的遊客,可以在安靜的街道找到一些經濟實惠的招待所。靈山大佛景區購物惠山泥人、醬排骨、油面筋,三鳳橋肉骨頭,大浮楊梅巨峰葡萄、靈山大佛景區交通無錫火車站-靈山大佛景區:88路專綫車(在火車站對面富潤廣告公司旁)、91路中巴車(在火車站停車場)
  上海方向-靈山大佛景區:從上海上滬寧高速公路--無錫廣南立交橋出口--沿金匱路至梅園--沿十八灣公路至閭江口--過十裏明珠堤--至靈山大佛。
  南京方向-靈山大佛景區:南京上滬寧高速公路--無錫玉祁出口--經洛社--經十裏明珠堤--至靈山大佛。
  常州方向-靈山大佛景區:從常州至武進漕橋--雪堰橋--至靈山大佛。
  靈山大佛景區玩法遊玩、旅遊、
  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太湖國傢旅遊度假區,占地面積約30公頃。從靈湖大型果園停車場步行至照壁廣場,可見三山環抱,靈山大佛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壯觀。大佛南面太湖,背倚靈山,左輓青竜(山),右牽白虎(山),地靈形勝,風水佳絶,為難得之佛國寶地。靈山大照壁可謂華夏第一壁,長39.8米,高7米,正面“靈山勝會”石刻組雕,神仙道佛,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背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
  靈山景區門樓為城樓式建築,遊客由此入園,即至佛手廣場。佛手廣場建有天下第一佛掌,為大佛右手復製件,印相為“施無畏印”,表示除卻衆生痛苦,撫慰衆生心靈。“好運摸佛掌”使人人得以與佛親近,祈佑平安。靈山放生池乃信衆放生之所,體現佛陀好生之德。放生池上有三橋,東為慈恩橋,西為普渡橋,中為大覺橋,取意為經慈恩橋可消災,過普渡橋當得福,走過大覺橋,衆生當收攝身心,步入清涼佛地一祥符禪寺。祥符禪寺始建於唐,傳為玄奘法師賜禪小靈山時初建,歷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已有千餘年歷史。祥符禪寺後杏壇廣場,古銀杏樹為小靈山剎僧人手植,老枝蒼虯,春華秋實,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歲。杏壇廣場左側有百年香樟,頂分三枝,酷肖三香,名為“三炷香”;右側“佛手樟”,
  頂分五枝,形如佛手。八角井為千年古井,上建有八角竜亭;白蓮池中還生長着神奇的無尾蠃螄。
  從杏壇廣場往上,攀218級登雲道,看六角古井,觀七級浮雕,於大佛基座遊覽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博覽館以神州五方五佛、中華四大佛山、藏傳、南傳、漢傳三大佛教語係以及佛教丈化藝術為
  展覽主綫,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自博覽館乘電梯而上,遊客還可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登高望遠,憑欄臨風,近可觀景區全景,遠可觀太湖湖光山色。從大佛足部步行而下,可參觀靈山萬佛殿。靈山萬佛殿供奉着近萬尊靈山大佛之真身小佛像,供遊人瞻拜迎請。2000年靈山景區新增兩處精彩景點。大型青銅浮雕“百子戲彌勒”喜慶吉祥,深受遊客喜愛。位於大佛腳下二層的靈山隨喜堂是靈山的又一處綜合展示佛教丈化的神聖殿堂,將令您嘆為觀止,並有品種多樣的佛教工藝禮品給您選購。
  靈山大佛於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海內外高僧大德及各地信衆千萬餘人親臨現場。是日慈雲瑞靄籠罩大佛金身,至開光儀式舉行,祥雲飄升,大霧竟奇跡般地散去,預示法輪常轉佛光昔照。
  靈山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遊歷東南到此,來到現在的小靈山,見“層巒叢翠”,景色非凡,大為贊賞,曰“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於是就給此山起名小靈山。印度的靈鷲山,就是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並囑大弟子窺基在這裏主持開法。小靈山寺就由此逐漸發展。
  矗立在小靈山南麓的靈山大佛,包括蓮花座在內通高為八十八米,相當於一幢三十餘層樓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樂山大佛還要高出十七米,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層座基,總高度達一百零一點五米。
  靈山大佛雙目垂視,眼神睿智慈祥。不論遊客靠近或走遠,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關切之中;並且隨着人的靠近或遠離,眼睛仿佛在微微開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睜得愈開;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語,諸多囑咐即將出口,使人倍感親切,引發種種遐想。
  靠近大佛嚮上仰視,湛藍的天空中白雲悠悠,讓人産生佛在“動”的感覺。
  靈山大佛身體各部勻稱適度,衣飾褶紋明快流暢、飄逸靈動,更增加了動感,使遠觀近瞻都十分相宜。
  靈山大佛的佛體和蓮花座全部由錫青銅板塊拼裝焊接,總用銅量達七百餘噸。僅佛體部分(不包括蓮花座)就由一千五百六十塊銅壁板組成,每塊銅壁板的平均面積為五平方米左右,有的銅壁板展開面積達二十多平方米,厚度卻僅有七毫米左右。如此高聳的大佛,又由這麽多的銅壁板拼合而成,組裝時不但要確保天衣無縫,綫條流暢,形象完美,整體上不歪不扭,而且對抗風、防震、避雷和耐大氣腐蝕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其技術難度之高和工程工作量之大顯而易見。
  在國內諸多單位的大力協作下,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靈山大佛如期屹立在小靈山之巔,並於1997年11月15日正式開光,趙樸初先生提出的五方五佛格局就此形成。
  靈山大佛足下的蓮花座,也全部用錫青銅鑄成,蓮花座共有四層蓮瓣組成,每層二十二片蓮花瓣,共計有八十八片蓮花瓣。凡捐資滿人民幣一百萬元者,可以在其中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號。
  由於靈山大佛奇高,瞻仰或照相時都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大佛座基的裙房裏,特地設置兩臺電梯,專門送信衆和遊客登上蓮花座,走到大佛腳前撫摸佛腳,並稱之為抱佛腳。這時,人們會發現自己的身高與大佛的大姆腳趾的高度差不多,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大佛的宏偉巨大。
  趙樸初先生有《靈山大佛》詩贊曰:
  湖光萬頃淨琉璃,返照靈山正遍知。
  身與雲齊施法雨,目垂誨衆示深慈。
  從茲聖跡留無錫,隨順群情遇盛時。
  喜見朋友師子國,和平世界共心期。
  照壁是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靈山大照壁全長39.8米,最高處7.2米,規模為全國之最。靈山大照壁和靈山勝境整個地勢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關係。靈山勝境的整個地形尤如一張太師椅,背靠小靈山,左邊青竜山,右邊白虎山,北踏青峰,盡攬山形之美,南望太湖,一挹水色之秀,這種傳統風水理論上稱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地形是大吉之地,為保存這吉祥的靈氣,所以造大照壁來收氣,同時也通過照壁上的內容引領遊客走進靈山的佛教文化歷史世界。
  照壁立於七色蓮花池中,蓮花是佛教的吉祥花木之一,相傳佛祖出生後即會行走,走出七步,每一步都是一朵盛開的蓮花,這就是七步蓮花的典故,照壁的南立面?quot;靈山勝會"大型石雕,取材於佛經上佛祖西方靈鷲山說法,諸佛菩薩秉承聽經的典故,這組石雕上會聚了佛祖、四大菩薩二弟子、五百羅漢等佛教人物。照壁的北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這是關於靈山的一段歷史典故。常有遊客詢問“靈山勝境”的由來,其實這幅圖就說明了原因,相傳唐代貞觀年間,唐僧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歸來前往江南傳法,特往馬山拜會長安舊交杭惲右將軍,杭惲是馬山人,朝中為官數載後解甲歸田於馬山,唐僧來到馬山,感覺這裏的山峰象西方的靈鷲山,就賜名小靈山,而篤信佛教的杭惲也捐出這處山田作為寺産,造了小靈山寺,從此香火代傳,現在在小靈山剎舊址上再造大佛像,所以這裏就取名靈山勝境,一來紀念唐僧、杭惲的一段功德,二來表示這裏與西天靈山的一脈相承。
  天下第一掌位於佛手廣場行道的左側,是按靈山大佛右手復製,且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銅質手掌,它的總高度為十一點七米,寬五點五米,手指直徑一米,總重量達十三噸,掌心的千輻輪,直徑達二米。天下第一掌是靈山勝境香火最旺的景點之一,當初設置這衹巨掌,一是為了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八十八米靈山大佛的宏偉,另一方面是由於靈山大佛太高大,讓香客遊客難以親近,所以將右手獨立,供大傢瞻仰、撫摸,在靈山,有"摸佛手有福氣,摸佛腳有靈氣"的說法。這是因為這衹右手的印上是"施無畏印",佛教的說法是寓意除卻衆生痛苦,撫慰衆生心靈,佛掌心的千輻輪,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喻示***長轉的意思,佛手指之間,有膜相連,象水禽足趾的蹼一樣,稱為手足縵網相,也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遊客可以在佛手前敬香、祈福,接受佛性的熏陶,表達對佛的崇敬,在寧靜、祥和、清心中領悟禪機愉悅。
  其實,天下第一掌並非故意設置的景點,而完全是“隨緣”的結果。靈山大佛開始安裝之初,就有不少信徒和遊客聞訊而來,一再打聽大佛何時能夠建成。
  為了不讓人們失望,工地上就設法將佛腳的銅壁板拼合安放一起,形成佛腳的樣子,供遊客觀瞻。人們對此大感興趣,看不到大佛,卻能摸到佛腳,同樣是很大的收穫。於是,瞻仰、撫摸、燒香磕頭的人絡繹不絶,大有先摸是福之感。
  過一段時間以後,按照工程進度,佛腳的銅壁板要移挪現場正式安裝,這裏又將空無一物。於是又想出用佛手代表佛腳的辦法。大佛的右手,形狀復雜又有高度,安裝相當睏難。但安裝以後,外形卻要好看得多,而且還顯得雄偉壯觀,頗有氣派。遊客們的興趣也就更大了,逐漸成為一個正式的景點。
  再過一段時間,右手的銅壁板也要被移走去正式安裝了,已經安裝的佛腳,人們可以通過電梯走上去撫摸,但高揚在半空中的佛手,人們就衹能可望而不可即了。為了不使信衆和遊客們悵然若失,就特地用薄銅板用槌擊的方法復製了一隻右手,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
  目前,這裏香火旺盛,已自然成為靈山勝境的一大景點。遇上雙休假日,往往還得排隊摸佛手!
  八角井位於杏壇廣場東側,上有八角井亭。八角井亭全部由經過雕刻的縉雲石柱、石板鑲砌而成,下面由八根刻有神竜的石柱支撐。亭頂呈八角形,中間透空,由石板拼裝鑲嵌而成,石板內側刻有八仙的形象和其他花鳥的圖案。亭頂八條屋脊上刻有八條竜,竜頭嚮外,朝嚮八個方向,體現了八角井裏隱竜之說。“八角井亭”四字,係茗山長老所題。
  亭側立碑鎸有《八角井記》,記載了關於八角井的傳說,茲抄錄如下:
  八角井,一名竜井,八角乃狀其形。原為寺中香積廚汲水之源,深不可測。四衆弟子皆謂其通太湖,無論洪旱,水平如鏡,不溢不涸。傳井中隱鎮湖之神青竜君,為完寺中老僧所願,懲東海黃竜塗炭生靈之惡,遂飛身而出,與黃竜决一死戰,大勝而還,居於井。井沿已崩壞,往昔之勝跡也。後人感念竜君,呼曰竜井。有言乾隆每至寺中,必取井泉煮茗,民間稱之為雙竜會。祥符寺重修告竣,香江名媛翁麗蓮女士捐資十八萬元,建八角井亭,以彰竜德,勒石為記。
  在八角井亭的東南側,有一口形如葫蘆的水池,名為白蓮池。顧名思義,白蓮池內應有白蓮盛開,但由於滄桑變遷,白蓮已悄然絶跡,而神奇的無尾蠃螄卻仍在這裏繁衍生存。
  所謂無尾蠃螄,除了尾尖似被剪刀剪過的痕跡而成為平面以外,其他形狀和大小,則完全與普通蠃螄相同。據說,將別處的蠃螄放到這裏就不能成活,將這裏的無尾蠃螄移到別處放養,同樣也無法成活。這就不能不令人稱奇了。祥符禪寺修復竣工後,還特地在這裏竪碑為記。現將《白蓮池》碑文抄錄如下:
  相傳蓬萊八仙,好賞月祥符寺,年年仲秋,相約於寺中蓮池。清風皓月,白蓮田田,如此良夜何!呂仙洞賓,泛扁舟過太湖,必以蠃螄佐酒,斟酒獨樂。某中秋夜,呂仙酩酊,隨波逐流,不辨東西。遇窈窕淑女,駕一首大尾小之輕舟,為之前導,忽泫然而泣,求仙側隱。呂仙恍悟,此女蠃螄精也。遂大袖一揮,所煮去尾蠃螄,悉數擲於白蓮池內,放生活命,自此飲酒不食蠃螄。信夫!白蓮池內螄蠃皆無尾也。
  清代秉岱和尚曾有詩描述白蓮池,詩云:
  荒地欣一瀎,寒蔓剪藤蘿。
  擬種重臺藕,難尋無尾蠃。
  雨占漪觳好,晴印月痕多。
  移取莓苔石,閑來便藉莎。
No. 2
  靈山大佛景區位於無錫太湖國傢旅遊度假區,占地面積約30公頃。從靈湖大型果園停車場步行至照壁廣場,可見三山環抱,靈山大佛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壯觀。大佛南面太湖,背倚靈山,左輓青竜(山),右牽白虎(山),地靈形勝,風水佳絶,為難得之佛國寶地。靈山大照壁可謂華夏第一壁,長39.8米,高 7米,正面“靈山勝會”石刻組雕,神仙道佛,千人千面,栩栩如生;背面為 “唐僧賜禪小靈山圖”。
  靈山景區門樓為城樓式建築,遊客由此入園,即至佛手廣場。佛手廣場建有天下第一佛掌,為大佛右手復製件,印相為“施無畏印”,表示除卻衆生痛苦,撫慰衆生心靈。 “好運摸佛掌”使人人得以與佛親近,祈佑平安。靈山放生池乃信衆放生之所,體現佛陀好生之德。放生池上有三橋,東為慈恩橋,西為普渡橋,中為大覺橋,取意為經慈恩橋可消災,過普渡橋當得福,走過大覺橋,衆生當收攝身心,步入清涼佛地一祥符禪寺。祥符禪寺始建於唐,傳為玄奘法師賜禪小靈山時初建,歷宋、元、明、清乃至近代, 已有千餘年歷史。祥符禪寺後杏壇廣場,古銀杏樹為小靈山剎僧人手植,老枝蒼虯,春華秋實,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歲。杏壇廣場左側有百年香樟,頂分三枝,酷肖三香,名為“三炷香”;右側“佛手樟”,
  頂分五枝,形如佛手。八角井為千年古井,上建有八角竜亭;白蓮池中還生長着神奇的無尾蠃螄。
  從杏壇廣場往上,攀218級登雲道,看六角古井,觀七級浮雕,於大佛基座遊覽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博覽館以神州五方五佛、中華四大佛山、藏傳、南傳、漢傳三大佛教語係以及佛教丈化藝術為
  展覽主綫,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自博覽館乘電梯而上,遊客還可參與“平安抱佛腳”活動,登高望遠,憑欄臨風,近可觀景區全景,遠可觀太湖湖光山色。從大佛足部步行而下,可參觀靈山萬佛殿。靈山萬佛殿供奉着近萬尊靈山大佛之真身小佛像,供遊人瞻拜迎請。2000年靈山景區新增兩處精彩景點。大型青銅浮雕“百子戲彌勒”喜慶吉祥,深受遊客喜愛。位於大佛腳下二層的靈山隨喜堂是靈山的又一處綜合展示佛教丈化的神聖殿堂,將令您嘆為觀止,並有品種多樣的佛教工藝禮品給您選購。
  靈山大佛於 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海內外高僧大德及各地信衆千萬餘人親臨現場。是日慈雲瑞靄籠罩大佛金身,至開光儀式舉行,祥雲飄升,大霧竟奇跡般地散去,預示法輪常轉佛光昔照。
  靈山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遊歷東南到此,來到現在的小靈山,見“層巒叢翠”,景色非凡,大為贊賞,曰“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於是就給此山起名小靈山。印度的靈鷲山,就是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並囑大弟子窺基在這裏主持開法。小靈山寺就由此逐漸發展。
  矗立在小靈山南麓的靈山大佛,包括蓮花座在內通高為八十八米,相當於一幢三十餘層樓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樂山大佛還要高出十七米,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層座基,總高度達一百零一點五米。
  靈山大佛雙目垂視,眼神睿智慈祥。不論遊客靠近或走遠,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關切之中;並且隨着人的靠近或遠離,眼睛仿佛在微微開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睜得愈開;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語,諸多囑咐即將出口,使人倍感親切,引發種種遐想。
  靠近大佛嚮上仰視,湛藍的天空中白雲悠悠,讓人産生佛在“動”的感覺。
  靈山大佛身體各部勻稱適度,衣飾褶紋明快流暢、飄逸靈動,更增加了動感,使遠觀近瞻都十分相宜。
  靈山大佛的佛體和蓮花座全部由錫青銅板塊拼裝焊接,總用銅量達七百餘噸。僅佛體部分(不包括蓮花座)就由一千五百六十塊銅壁板組成,每塊銅壁板的平均面積為五平方米左右,有的銅壁板展開面積達二十多平方米,厚度卻僅有七毫米左右。如此高聳的大佛,又由這麽多的銅壁板拼合而成,組裝時不但要確保天衣無縫,綫條流暢,形象完美,整體上不歪不扭,而且對抗風、防震、避雷和耐大氣腐蝕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其技術難度之高和工程工作量之大顯而易見。
  在國內諸多單位的大力協作下,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靈山大佛如期屹立在小靈山之巔,並於1997年11月15日正式開光,趙樸初先生提出的五方五佛格局就此形成。
  靈山大佛足下的蓮花座,也全部用錫青銅鑄成,蓮花座共有四層蓮瓣組成,每層二十二片蓮花瓣,共計有八十八片蓮花瓣。凡捐資滿人民幣一百萬元者,可以在其中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號。
  由於靈山大佛奇高,瞻仰或照相時都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大佛座基的裙房裏,特地設置兩臺電梯,專門送信衆和遊客登上蓮花座,走到大佛腳前撫摸佛腳,並稱之為抱佛腳。這時,人們會發現自己的身高與大佛的大姆腳趾的高度差不多,從而進一步體會到大佛的宏偉巨大。
  趙樸初先生有《靈山大佛》詩贊曰:
  湖光萬頃淨琉璃,返照靈山正遍知。
  身與雲齊施法雨,目垂誨衆示深慈。
  從茲聖跡留無錫,隨順群情遇盛時。
  喜見朋友師子國,和平世界共心期。
  照壁是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靈山大照壁全長39.8米,最高處7.2米,規模為全國之最。靈山大照壁和靈山勝境整個地勢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關係。靈山勝境的整個地形猶如一張太師椅,背靠小靈山,左邊青竜山,右邊白虎山,北踏青峰,盡攬山形之美,南望太湖,一挹水色之秀,這種傳統風水理論上稱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地形是大吉之地,為保存這吉祥的靈氣,所以造大照壁來收氣,同時也通過照壁上的內容引領遊客走進靈山的佛教文化歷史世界。
  照壁立於七色蓮花池中,蓮花是佛教的吉祥花木之一,相傳佛祖出生後即會行走,走出七步,每一步都是一朵盛開的蓮花,這就是七步蓮花的典故,照壁的南立面“靈山勝會”大型石雕,取材於佛經上佛祖西方靈鷲山說法,諸佛菩薩秉承聽經的典故,這組石雕上會聚了佛祖、四大菩薩二弟子、五百羅漢等佛教人物。照壁的北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這是關於靈山的一段歷史典故。常有遊客詢問“靈山勝境”的由來,其實這幅圖就說明了原因,相傳唐代貞觀年間,唐僧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歸來前往江南傳法,特往馬山拜會長安舊交杭惲右將軍,杭惲是馬山人,朝中為官數載後解甲歸田於馬山,唐僧來到馬山,感覺這裏的山峰象西方的靈鷲山,就賜名小靈山,而篤信佛教的杭惲也捐出這處山田作為寺産,造了小靈山寺,從此香火代傳,現在在小靈山剎舊址上再造大佛像,所以這裏就取名靈山勝境,一來紀念唐僧、杭惲的一段功德,二來表示這裏與西天靈山的一脈相承。
  天下第一掌位於佛手廣場行道的左側,是按靈山大佛右手復製,且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銅質手掌,它的總高度為十一點七米,寬五點五米,手指直徑一米,總重量達十三噸,掌心的千輻輪,直徑達二米。天下第一掌是靈山勝境香火最旺的景點之一,當初設置這衹巨掌,一是為了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八十八米靈山大佛的宏偉,另一方面是由於靈山大佛太高大,讓香客遊客難以親近,所以將右手獨立,供大傢瞻仰、撫摸,在靈山,有"摸佛手有福氣,摸佛腳有靈氣"的說法。這是因為這衹右手的印上是"施無畏印",佛教的說法是寓意除卻衆生痛苦,撫慰衆生心靈,佛掌心的千輻輪,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喻示***長轉的意思,佛手指之間,有膜相連,象水禽足趾的蹼一樣,稱為手足縵網相,也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遊客可以在佛手前敬香、祈福,接受佛性的熏陶,表達對佛的崇敬,在寧靜、祥和、清心中領悟禪機愉悅。
  其實,天下第一掌並非故意設置的景點,而完全是“隨緣”的結果。靈山大佛開始安裝之初,就有不少信徒和遊客聞訊而來,一再打聽大佛何時能夠建成。
  為了不讓人們失望,工地上就設法將佛腳的銅壁板拼合安放一起,形成佛腳的樣子,供遊客觀瞻。人們對此大感興趣,看不到大佛,卻能摸到佛腳,同樣是很大的收穫。於是,瞻仰、撫摸、燒香磕頭的人絡繹不絶,大有先摸是福之感。
  過一段時間以後,按照工程進度,佛腳的銅壁板要移挪現場正式安裝,這裏又將空無一物。於是又想出用佛手代表佛腳的辦法。大佛的右手,形狀復雜又有高度,安裝相當睏難。但安裝以後,外形卻要好看得多,而且還顯得雄偉壯觀,頗有氣派。遊客們的興趣也就更大了,逐漸成為一個正式的景點。
  再過一段時間,右手的銅壁板也要被移走去正式安裝了,已經安裝的佛腳,人們可以通過電梯走上去撫摸,但高揚在半空中的佛手,人們就衹能可望而不可即了。為了不使信衆和遊客們悵然若失,就特地用薄銅板用槌擊的方法復製了一隻右手,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
  目前,這裏香火旺盛,已自然成為靈山勝境的一大景點。遇上雙休假日,往往還得排隊摸佛手!
  八角井位於杏壇廣場東側,上有八角井亭。八角井亭全部由經過雕刻的縉雲石柱、石板鑲砌而成,下面由八根刻有神竜的石柱支撐。亭頂呈八角形,中間透空,由石板拼裝鑲嵌而成,石板內側刻有八仙的形象和其他花鳥的圖案。亭頂八條屋脊上刻有八條竜,竜頭嚮外,朝嚮八個方向,體現了八角井裏隱竜之說。“八角井亭”四字,係茗山長老所題。
  亭側立碑鎸有《八角井記》,記載了關於八角井的傳說,茲抄錄如下:
  八角井,一名竜井,八角乃狀其形。原為寺中香積廚汲水之源,深不可測。四衆弟子皆謂其通太湖,無論洪旱,水平如鏡,不溢不涸。傳井中隱鎮湖之神青竜君,為完寺中老僧所願,懲東海黃竜塗炭生靈之惡,遂飛身而出,與黃竜决一死戰,大勝而還,居於井。井沿已崩壞,往昔之勝跡也。後人感念竜君,呼曰竜井。有言乾隆每至寺中,必取井泉煮茗,民間稱之為雙竜會。祥符寺重修告竣,香江名媛翁麗蓮女士捐資十八萬元,建八角井亭,以彰竜德,勒石為記。
  在八角井亭的東南側,有一口形如葫蘆的水池,名為白蓮池。顧名思義,白蓮池內應有白蓮盛開,但由於滄桑變遷,白蓮已悄然絶跡,而神奇的無尾蠃螄卻仍在這裏繁衍生存。
  所謂無尾蠃螄,除了尾尖似被剪刀剪過的痕跡而成為平面以外,其他形狀和大小,則完全與普通蠃螄相同。據說,將別處的蠃螄放到這裏就不能成活,將這裏的無尾蠃螄移到別處放養,同樣也無法成活。這就不能不令人稱奇了。祥符禪寺修復竣工後,還特地在這裏竪碑為記。現將《白蓮池》碑文抄錄如下:
  相傳蓬萊八仙,好賞月祥符寺,年年仲秋,相約於寺中蓮池。清風皓月,白蓮田田,如此良夜何!呂仙洞賓,泛扁舟過太湖,必以蠃螄佐酒,斟酒獨樂。某中秋夜,呂仙酩酊,隨波逐流,不辨東西。遇窈窕淑女,駕一首大尾小之輕舟,為之前導,忽泫然而泣,求仙惻隱。呂仙恍悟,此女蠃螄精也。遂大袖一揮,所煮去尾蠃螄,悉數擲於白蓮池內,放生活命,自此飲酒不食蠃螄。信夫!白蓮池內螄蠃皆無尾也。
  清代秉岱和尚曾有詩描述白蓮池,詩云:
  荒地欣一瀎,寒蔓剪藤蘿。
  擬種重臺藕,難尋無尾蠃。
  雨占漪觳好,晴印月痕多。
  移取莓苔石,閑來便藉莎。
  靈山大佛景區門票價格:門票RMB150元,憑高齡證RMB50元,進門後不收二次門票。
  靈山大佛景區的歷史
  靈山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傳玄奘西天取經歸來,遊歷東南到此,來到現在的小靈山,見“層巒叢翠”,景色非凡,大為贊賞,曰“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於是就給此山起名小靈山。印度的靈鷲山,就是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地方,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並囑大弟子窺基在這裏主持開法。小靈山寺就由此逐漸發展。矗立在小靈山南麓的靈山大佛,包括蓮花座在內通高為八十八米,相當於一幢三十餘層樓房的高度,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樂山大佛還要高出十七米,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高的巨型佛像。如果加上三層座基,總高度達一百零一點五米。靈山大佛雙目垂視,眼神睿智慈祥。不論遊客靠近或走遠,似乎都在大佛眼神的關切之中;並且隨着人的靠近或遠離,眼睛仿佛在微微開合,靠得愈近,眼睛就睜得愈開;嘴角似笑而未笑,欲言而未語,諸多囑咐即將出口,使人倍感親切,引發種種遐想。靠近大佛嚮上仰視,湛藍的天空中白雲悠悠,讓人産生佛在“動”的感覺。靈山大佛身體各部勻稱適度,衣飾褶紋明快流暢、飄逸靈動,更增加了動感,使遠觀近瞻都十分相宜。
   靈山大佛的佛體和蓮花座全部由錫青銅板塊拼裝焊接,總用銅量達七百餘噸。僅佛體部分(不包括蓮花座)就由一千五百六十塊銅壁板組成,每塊銅壁板的平均面積為五平方米左右,有的銅壁板展開面積達二十多平方米,厚度卻僅有七毫米左右。如此高聳的大佛,又由這麽多的銅壁板拼合而成,組裝時不但要確保天衣無縫,綫條流暢,形象完美,整體上不歪不扭,而且對抗風、防震、避雷和耐大氣腐蝕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其技術難度之高和工程工作量之大顯而易見。在國內諸多單位的大力協作下,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靈山大佛如期屹立在小靈山之巔,並於1997年11月15日正式開光,趙樸初先生提出的五方五佛格局就此形成。靈山大佛足下的蓮花座,也全部用錫青銅鑄成,蓮花座共有四層蓮瓣組成,每層二十二片蓮花瓣,共計有八十八片蓮花瓣。凡捐資滿人民幣一百萬元者,可以在其中一片蓮花瓣上刻上自己的名號。
  趙樸初先生有《靈山大佛》詩贊曰:“湖光萬頃淨琉璃,返照靈山正遍知。身與雲齊施法雨,目垂誨衆示深慈。從茲聖跡留無錫,隨順群情遇盛時。喜見朋友師子國,和平世界共心期。”
   由於靈山大佛奇高,瞻仰或照相時都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大佛座基的裙房裏,特地設置兩臺電梯,專門送信衆和遊客登上蓮花座,走到大佛腳前撫摸佛腳,並稱之為抱佛腳。這時,人們會發現自己的身高與大佛的大姆腳趾的高度差不多,從而進一步體會到靈山大佛的宏偉巨大。
  照壁是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靈山大照壁全長39.8米,最高處7.2米,規模為全國之最。靈山大照壁和靈山勝境整個地勢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關係。靈山大佛景區的整個地形尤如一張太師椅,背靠小靈山,左邊青竜山,右邊白虎山,北踏青峰,盡攬山形之美,南望太湖,一挹水色之秀,這種傳統風水理論上稱為“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地形是大吉之地,為保存這吉祥的靈氣,所以造大照壁來收氣,同時也通過照壁上的內容引領遊客走進靈山的佛教文化歷史世界。照壁立於七色蓮花池中,蓮花是佛教的吉祥花木之一,相傳佛祖出生後即會行走,走出七步,每一步都是一朵盛開的蓮花,這就是七步蓮花的典故,照壁的南立面?quot;靈山勝會“大型石雕,取材於佛經上佛祖西方靈鷲山說法,諸佛菩薩秉承聽經的典故,這組石雕上會聚了佛祖、四大菩薩二弟子、五百羅漢等佛教人物。照壁的北面為“唐僧賜禪小靈山圖”,這是關於靈山的一段歷史典故。常有遊客詢問“靈山勝境”的由來,其實這幅圖就說明了原因,相傳唐代貞觀年間,唐僧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歸來前往江南傳法,特往馬山拜會長安舊交杭惲右將軍,杭惲是馬山人,朝中為官數載後解甲歸田於馬山,唐僧來到馬山,感覺這裏的山峰象西方的靈鷲山,就賜名小靈山,而篤信佛教的杭惲也捐出這處山田作為寺産,造了小靈山寺,從此香火代傳,現在在小靈山剎舊址上再造大佛像,所以這裏就取名靈山勝境,一來紀念唐僧、杭惲的一段功德,二來表示這裏與西天靈山的一脈相承。
   天下第一掌位於佛手廣場行道的左側,是按靈山大佛右手復製,且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銅質手掌,它的總高度為十一點七米,寬五點五米,手指直徑一米,總重量達十三噸,掌心的千輻輪,直徑達二米。天下第一掌是靈山大佛景區香火最旺的景點之一,當初設置這衹巨掌,一是為了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八十八米靈山大佛的宏偉,另一方面是由於靈山大佛太高大,讓香客遊客難以親近,所以將右手獨立,供大傢瞻仰、撫摸,在靈山,有“摸佛手有福氣,摸佛腳有靈氣”的說法。這是因為這衹右手的印上是“施無畏印”,佛教的說法是寓意除卻衆生痛苦,撫慰衆生心靈,佛掌心的千輻輪,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喻示***長轉的意思,佛手指之間,有膜相連,象水禽足趾的蹼一樣,稱為手足縵網相,也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遊客可以在佛手前敬香、祈福,接受佛性的熏陶,表達對佛的崇敬,在寧靜、祥和、清心中領悟禪機愉悅。
  靈山大佛景區的八角井
  八角井位於杏壇廣場東側,上有八角井亭。八角井亭全部由經過雕刻的縉雲石柱、石板鑲砌而成,下面由八根刻有神竜的石柱支撐。亭頂呈八角形,中間透空,由石板拼裝鑲嵌而成,石板內側刻有八仙的形象和其他花鳥的圖案。亭頂八條屋脊上刻有八條竜,竜頭嚮外,朝嚮八個方向,體現了八角井裏隱竜之說。“八角井亭”四字,係茗山長老所題。
   亭側立碑鎸有《八角井記》,記載了關於八角井的傳說,茲抄錄如下:八角井,一名竜井,八角乃狀其形。原為寺中香積廚汲水之源,深不可測。四衆弟子皆謂其通太湖,無論洪旱,水平如鏡,不溢不涸。傳井中隱鎮湖之神青竜君,為完寺中老僧所願,懲東海黃竜塗炭生靈之惡,遂飛身而出,與黃竜决一死戰,大勝而還,居於井。井沿已崩壞,往昔之勝跡也。後人感念竜君,呼曰竜井。有言乾隆每至寺中,必取井泉煮茗,民間稱之為雙竜會。祥符寺重修告竣,香江名媛翁麗蓮女士捐資十八萬元,建八角井亭,以彰竜德,勒石為記。
  在八角井亭的東南側,有一口形如葫蘆的水池,名為白蓮池。顧名思義,白蓮池內應有白蓮盛開,但由於滄桑變遷,白蓮已悄然絶跡,而神奇的無尾蠃螄卻仍在這裏繁衍生存。所謂無尾蠃螄,除了尾尖似被剪刀剪過的痕跡而成為平面以外,其他形狀和大小,則完全與普通蠃螄相同。據說,將別處的蠃螄放到這裏就不能成活,將這裏的無尾蠃螄移到別處放養,同樣也無法成活。這就不能不令人稱奇了。
   祥符禪寺修復竣工後,還特地在這裏竪碑為記。現將《白蓮池》碑文抄錄如下:相傳蓬萊八仙,好賞月祥符寺,年年仲秋,相約於寺中蓮池。清風皓月,白蓮田田,如此良夜何!呂仙洞賓,泛扁舟過太湖,必以蠃螄佐酒,斟酒獨樂。某中秋夜,呂仙酩酊,隨波逐流,不辨東西。遇窈窕淑女,駕一首大尾小之輕舟,為之前導,忽泫然而泣,求仙側隱。呂仙恍悟,此女蠃螄精也。遂大袖一揮,所煮去尾蠃螄,悉數擲於白蓮池內,放生活命,自此飲酒不食蠃螄。信夫!白蓮池內螄蠃皆無尾也。
  清代秉岱和尚曾有詩描述白蓮池,詩云:“荒地欣一瀎,寒蔓剪藤蘿。擬種重臺藕,難尋無尾蠃。雨占漪觳好,晴印月痕多。移取莓苔石,閑來便藉莎。”
  靈山大佛景區的靈山梵宮
  靈山梵宮坐落於煙波浩淼的太湖之濱,鐘靈毓秀的靈山腳下,氣勢恢宏的建築與寶相莊嚴的靈山大佛比鄰而立,瑰麗璀璨的藝術和獨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輝映。靈山梵宮建築氣勢磅礴,佈局莊嚴和諧,總建築面積達7萬餘平方米。靈山梵宮的建築形式突破傳統,以石材等堅固耐久材料為主,大量運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聳的穹頂、超大面積的廳堂等,既體現佛教的博大精深與崇高,又將傳統文化元素與鮮明時代特徵相融合。
   梵宮內部各建築空間獨立且互相貫通,由門廳、廊廳、塔廳、聖壇、三傳會議廳、千人宴會廳等組成。精雕細琢的東陽木雕、敦煌技師的手工壁畫、光燦奪目的琉璃巨製、精緻典雅的甌塑浮雕壁畫、技藝精湛的揚州漆器、恢宏大氣的油畫組圖、古雅精麗的景泰藍須彌燈、精美的景德鎮青花鬥彩缸……這些匯集衆多文化遺産、衆多藝術瑰寶的藝術珍品遍布靈山梵宮的各個區域,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令人目不暇接、回味無窮。
  具有會議和演出多功能的梵宮聖壇,可以舉行2000人的大型國際會議。休會期間,由林兆華、何訓田等組成的國內頂尖團隊導演排練的,以弘揚傳統文化、啓迪心靈智慧為主旨的大型情境演出《覺悟之路》將每日舉行。一組組如夢如幻的美妙景象將再現奧運開閉幕式般神奇壯觀的場景,帶給觀者前所未有的嶄新體驗和難以忘懷的文化體驗。
  靈山大佛旅遊交通
  乘車綫路
  上海出發:上海火車南站--無錫,然後轉乘無錫到景區的交通。(每逢雙休日、節假日上海楊浦體育中心、虹口足球場、上海體育場有旅遊專綫車直達靈山大佛,下午返回。)(僅供參考)
  市內交通:無錫火車站乘公交88、89路直達景區,票價4.5元。的士起步價8元,另外上海交通一卡通可在無錫公交車上刷卡,並享受優惠。(僅供參考)
  自駕綫路
  上海出發:市區—A9—A30—滬寧高速—無錫廣南立交橋出口—沿金匱路至梅園—沿十八灣公路至閭江口—過十裏明珠堤—至靈山。
  杭州出發:杭寧高速—錫宜高速—無錫廣南立交橋出口—沿十八灣公路至閭江口—過十裏明珠堤—至靈山。
  南京出發:滬寧高速—無錫玉祁出口—經洛社—經十裏明珠堤—至靈山。
包含詞
無錫靈山大佛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