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鯨屬 > 灰鯨
目錄
No. 1
  中文學名:灰鯨
  中文目名:鯨目
  中文科名:灰鯨
  中文屬名:灰鯨
  中文俗名:剋鯨、腹溝鯨
  拉丁文名:eschrichtius robustus
  英文名:grey whal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lljeborg,1861
  物種信息:體較細長,雄性最長14.6m,雌性15m。長11.72和12.4m的雄、雌成體分別重15686和16594kg。頭為狹三角形。無背鰭,但尾背部有6~12個峰狀突。胸部有2~4條縱溝,無褶溝。上頜每側須板140~180枚。體灰色,常疤痕遍身,形成白斑。鰭肢較小,尾鰭寬約3m。一頭長13.35m,重31466kg的雌鯨,各器官重占體重的百分比為:皮下脂肪29,舌4,肺1,心0.6,腸4.1,肝和腎2,腦o.0139(重4.376kg)。6頭灰煉鯨重範圍3900~4800g,平均4317g。平時遊速11km/h,洄遊時7~9km,被迫逐時13km,驚恐時可達16km。淺潛水一般為15~50m,捕食時可下潛120m。呼吸時噴出霧柱高3~4.5m。胃含物中有端足類、多毛類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群遊魚幼魚和蟹等,說明它多以底棲生物為食。捕食時可能用吻翻起海底泥沙,從混水中濾取食物。其右側須常被嚴重磨損,說明它常側遊捕食的。其胃含物重300kg,每天捕食4次,在130~140天的索餌季節可消耗食物170t。5~11歲(平均8歲)性成熱。睾丸重5kg以上。生殖高峰時達68kg。陰莖長1.1m。雌鯨11~12月發情,持續3周。第一次排卵未孕者,40天後開始另一個發情周期,平均排卵率0.52,平均受孕率0.46。孕期13.5個月。12月至1月的5~6周內産仔,哺乳期約7個月。仔鯨長4.6g,重500kg。生殖周期為2年。雄鯨11.6m,雄性11m性成熟。40歲身體完全長成。壽命77年以上。灰鯨分為兩個種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側的朝鮮種群,另一個是東側的加州種群。前—個種群鼕季在朝鮮南部水域産仔,有的可達黃海北部,也有的達浙江、福建、廣東、甚至海南島東部。原有(1900年)數量1000~1500頭,從17世紀開始商業性獵捕,1910年到1933年間就捕殺約1500頭,所以至1933年就基本滅絶。加州種群每年5~9月多在楚科奇海、白令海和鄂霍次剋海覓食。11~12月嚮南洄遊,通過阿留申群島,繞過阿拉斯加達下加利福尼亞,在那裏産仔。每年洄遊距離達18000hm。估計原有數量約15000頭,僅1846~1874年間就捕殺灰鯨約11000頭,194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佈禁捕灰鯨,實行保護。但從1948年到80年間,又有4140頭灰鯨被捕殺,還有67頭在南朝鮮海域被殺。估計現有數量1600頭左右。
  灰鯨的遷徙距離可長達1.0萬-2.2萬千米
  灰鯨是鯨類動物中遷徙距離最長的種類。 早期有人發現灰鯨分佈於北大西洋。 而今天這種鯨僅生活在太平洋,它們沿着海岸綫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海區,遷移距離長達1.0萬-2.2萬公裏,在哺乳動物中可算是遷移距離最長的種類了。
  灰鯨科eschrichtiidae僅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一種,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海域,有長距離遷徙的習性,從北部海遇南遷至我國黃海、南海一帶或加利福尼亞、墨西哥一帶越鼕。灰鯨為中等體型的須鯨,身長約15米,遊泳速度較慢,曾經被廣泛捕捉,很早以前就成為了瀕危物種,後受到保護,在北美洲現在是觀鯨的重點。
名稱
  拉丁文名:Eschrichtius robustus
  英文名:Grey whale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lljeborg,1861
  中文俗名:剋鯨、腹溝鯨
科屬分類
  中文目名:鯨目
  中文科名:灰鯨
  中文屬名:灰鯨
形態
  體短粗,頭長約為體長的1/5。無背鰭,但在尾部沿脊上有10個左右的瘤狀隆起,第一個最大。鰭肢較小,略呈橢圓形。尾鰭寬大,外緣呈波狀。腹部平滑無褶溝,僅在喉部有1~2米長的縱溝2~5條。體為暗灰色,腹部稍淡,體上具有不規則的白色斑點,係寄生蟲遺留的傷痕。鯨須每側130~180片,長40~50釐米,須毛短粗,皆黃白色。
大小
  成體體長11~15米,最大可達16米,雌鯨略大於雄鯨,最大體重35噸。
生態
  灰鯨有趨於近海水域或淺海灣棲遊的特性,通常2~3頭一起棲遊,遊泳速度很慢,呼吸時噴起的霧柱短粗,高3~4米,大潛水時尾鰭露出水面以上。每年進行有規律的南北洄遊。性成熟體長平均雄鯨11米,雌鯨11.7米。每2~3年産仔1次,妊娠期3個月,每産1胎,初生仔鯨體長4.5~5米,哺乳期約7個月,離乳時體長約8米。主要食餌為底棲生物,磷蝦和小型魚類。
在中國分佈
  黃海、東海、南海。
物種信息
  體較細長,雄性最長14.6m,雌性15m。長11.72和12.4m的雄、雌成體分別重15686和16594kg。頭為狹三角形。無背鰭,但尾背部有6~12個峰狀突。胸部有2~4條縱溝,無褶溝。上頜每側須板140~180枚。體灰色,常疤痕遍身,形成白斑。鰭肢較小,尾鰭寬約3m。一頭長13.35m,重31466kg的雌鯨,各器官重占體重的百分比為:皮下脂肪29,舌4,肺1,心0.6,腸4.1,肝和腎2,腦O.0139(重4.376kg)。6頭灰煉鯨重範圍3900~4800g,平均4317g。平時遊速11km/h,洄遊時7~9km,被迫逐時13km,驚恐時可達16km。淺潛水一般為15~50m,捕食時可下潛120m。呼吸時噴出霧柱高3~4.5m。胃含物中有端足類、多毛類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群遊魚幼魚和蟹等,說明它多以底棲生物為食。捕食時可能用吻翻起海底泥沙,從混水中濾取食物。其右側須常被嚴重磨損,說明它常側遊捕食的。其胃含物重300kg,每天捕食4次,在130~140天的索餌季節可消耗食物170t。5~11歲(平均8歲)性成熱。睾丸重5kg以上。生殖高峰時達68kg。陰莖長1.1m。雌鯨11~12月發情,持續3周。第一次排卵未孕者,40天後開始另一個發情周期,平均排卵率0.52,平均受孕率0.46。孕期13.5個月。12月至1月的5~6周內産仔,哺乳期約7個月。仔鯨長4.6g,重500kg。生殖周期為2年。雄鯨11.6m,雄性11m性成熟。40歲身體完全長成。壽命77年以上。
分類
  灰鯨分為兩個種群,一是北太平洋西側的朝鮮種群,另一個是東側的加州種群。前—個種群鼕季在朝鮮南部水域産仔,有的可達黃海北部,也有的達浙江、福建、廣東、甚至海南島東部。原有(1900年)數量1000~1500頭,從17世紀開始商業性獵捕,1910年到1933年間就捕殺約1500頭,所以至1933年就基本滅絶。加州種群每年5~9月多在楚科奇海、白令海和鄂霍次剋海覓食。11~12月嚮南洄遊,通過阿留申群島,繞過阿拉斯加達下加利福尼亞,在那裏産仔。每年洄遊距離達18000hm。
數目
  估計原有數量約15000頭,僅1846~1874年間就捕殺灰鯨約11000頭,194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佈禁捕灰鯨,實行保護。但從1948年到80年間,又有4140頭灰鯨被捕殺,還有67頭在南朝鮮海域被殺。估計現有數量1600頭左右。2007年,還有5000多頭。
其他信息
  灰鯨的遷徙距離可長達1.0萬-2.2萬千米灰鯨是鯨類動物中遷徙距離最長的種類。 早期有人發現灰鯨分佈於北大西洋。 而今天這種鯨僅生活在太平洋,它們沿着海岸綫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海區,遷移距離長達1.0萬-2.2萬公裏,在哺乳動物中可算是遷移距離最長的種類了。
  灰鯨科Eschrichtiidae僅灰鯨Eschrichtius robustus一種,主要分佈於北太平洋海域,有長距離遷徙的習性,從北部海遇南遷至我國黃海、南海一帶或加利福尼亞、墨西哥一帶越鼕。灰鯨為中等體型的須鯨,身長約15米,遊泳速度較慢,曾經被廣泛捕捉,很早以前就成為了瀕危物種,後受到保護,在北美洲現在是觀鯨的重點。
百科大全
  huijing
  灰鯨
  Eschrichtius □ibbosus; grey whale
  鯨目灰鯨科的1個單型屬單型種。體長10~15米,鰭肢寬厚,長約2米,尾鰭寬約3米,成體重24~37噸;噴氣孔位於吻部最高處的後方,兩噴氣孔距離7釐米;體灰色或石板青色,有白色斑點,有時有白色藤壺寄生於體外,出現疤痕,似癩皮狀;背後方有8~10個低隆突;須板黃白色,每側由130~180片鯨須組成,最長34~45釐米;頭部毛較多;7塊頸椎均不愈合(見圖灰鯨外形)。主要分佈在北太平洋。
  現生的灰鯨有2個種群:一個亞洲種群由鄂霍次剋海穿過宗𠔌海峽至日本海,然後分2支,一支穿過對馬海峽北上進入黃海,另一支經朝鮮東海岸至南海。2月交配,孕期12個月,第二年2月分娩,1胎1仔,出生時體長4~5米,1年後可達9米。4~5月北上尋餌。另一北美洲種群自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於5月下旬穿過白令海峽,至北極圈尋餌。10月末穿過阿留申群島,沿美洲海岸南下,日遊速185公裏,1~2月遊至加利福尼亞灣南側分娩。2月又北上。噴出霧柱高3~4米。善潛水,淺潛數次,呼吸3~5次,即深潛1次,約5~7分鐘,深達100米左右。被追逐時深潛達1000米,持續17~18分鐘。遊泳速度每小時3~4海裏。以浮遊生物為食,也吃鯡卵、海膽、海星、海蠃、寄生蟹、琵琶蝦、海參、小魚及藻類。隔年在淺海繁殖。雌鯨産仔後不許雄鯨接觸。由於濫捕,1830年即已瀕危。1938年開始國際保護,數量回升。在墨西哥灣為觀賞動物。鯨須為貴重工藝品原料。
  (羅澤□)
英文解釋
  1. lat.:  Eschrichtius robustus
包含詞
灰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