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灰林鴞
目錄
No. 1
  鳥種:灰林鴞
  學名:strix aluco
  英文名:tawny wood owl
  分類:鴞形目、鴟鴞科、林鴞屬
  描述:中等體型(43釐米)的偏褐色鴞鳥。無耳羽簇,通體具濃紅褐色的雜斑及棕紋,但也見偏灰個體。每片羽毛均具復雜的縱紋及橫斑。上體有些許白斑,面龐之上有一偏白的"v"形。
  虹膜-深褐;嘴-黃色;腳-黃色。
  叫聲:非常響亮渾厚的hu-hu聲,不時重複(nivicola)。
  分佈範圍:古北界的西部、中東、喜馬拉雅山脈、中國、朝鮮
  分佈狀況:溫帶森林中最常見的鴞鳥。亞種nivicola為西藏南部和東南部以及華南和華中部大部地區的留鳥;yamadae為臺灣的留鳥;ma在河北及山東。
  習性:夜行性,白天通常在隱蔽的地方睡覺。有時被小型鳴禽發現和圍攻。在樹洞營巢。
描述
  灰林鴞是一種壯健的鳥,體長37-43釐米,翼展達81-96釐米。它的頭大而且圓,沒有耳羽,圍繞雙眼的面盤較為扁平。灰林鴞指名品種有兩個不同的形態,其中一種的上身呈紅褐色,另一種的則呈灰褐色,而亦有介乎於兩者的。這兩種形態的下身都呈白色,有褐色的斑紋。灰林鴞是兩性異形的,雌鳥比雄鳥長5%及重25%。
  灰林鴞較長時間用於滑翔,比其他歐亞大陸的貓頭鷹較少拍動雙翼,及在較高地方飛行。由於大部份灰林鴞的羽毛表面較軟,因此飛行時較為寂靜。它與同區域其他貓頭鷹最為不同地方是其大小、外觀及翼展。烏林鴞、雕鴞及長尾林鴞有着相似的外觀,但體型更大。
  灰林鴞的眼睛在頭部的正面,兩眼的視覺範圍重疊了50-70%,故它的立體視覺比日間出沒的猛禽更好。灰林鴞的視網膜上每平方毫米約有56000個視桿細胞,雖然以往誤會了它可以看得見紅外綫的部份,但其實它的視覺敏感度與人類的差不多,都已經達至陸生脊椎動物視網膜分辨率的極限。
  與鴿比較下的視場。灰林鴞的眼睛很大,呈管狀,緊密排列的視桿細胞及沒有視錐細胞,這些都是對於夜視的適應性。衹有少數有顔色的油滴能夠降低光度。灰林鴞衹有一個中央窩。
  灰林鴞的兩衹耳朵有不同的結構,分佈位置亦不對稱,用以加強方向性聽覺。在頭顱骨內的管道連接着鼓膜,兩耳的聲音會於不同時間到達鼓膜,令它可以指出聲音的來源。左耳孔較右耳孔高及嚮下傾斜,可以增強對由下而來的聲音的敏感度。兩個耳孔都是覆蓋在面盤的羽毛下,這些羽毛的結構可以讓聲音穿透,另外皮膚亦可以控製這些羽毛。
  貓頭鷹的視網膜衹有一個中央窩。耳朵的內結構有大量的聽覺神經元,令灰林鴞可以聽到低頻率的聲音,如獵物因在草叢中移動所造成的震動。灰林鴞的聽覺比人類的強10倍,可以衹憑聽覺就能在夜間獵食。不過滂沱大雨卻會影響它們的聽覺,雨季時往往令它們難於獵食。
  灰林鴞會發出咕咕聲,英國劇作傢威廉·莎士比亞就將這種叫聲加入在《空愛一場》(Love's Labour's Lost)之中。灰林鴞的這種叫聲是一種二重唱,雌鳥會kewwick的叫,雄鳥則以咕咕聲來回應。雄鳥的叫聲反映了它們的健康及精力狀況:當它們少用高頻的時候,顯示它們的血蟲負荷較高;若它們使用較有限的頻率時,即它們視對方是入侵者。
地區分野
  雖然兩種灰林鴞形態在歐洲大部份分佈地區都可以見到,但紅褐色的會較多在潮濕的西歐出沒,而灰褐色的則會多在東面出現。而在最北的地區,則所有灰林鴞都是灰色的。西伯利亞及中亞的亞種呈白色及灰色,北非品種則呈深灰褐色,而南亞及東亞種的面盤上有闊條紋。西伯利亞及斯堪的納維亞亞種比西歐亞種大12%、重40%及翼展闊13%,根據貝格曼氏規律估計,北方形態一般都比南方的大。
  灰林鴞的羽毛顔色是遺傳而來的,研究發現灰褐色的灰林鴞繁殖成功率較高,免疫係統較強,及較少寄生蟲。灰林鴞交配時並不會選擇毛色,故此減低了逆選擇的壓力。紅褐色的灰林鴞較多在密林出沒,而根據格洛格氏法則,較淺色的灰林鴞會在較冷的地方出沒。
科學分類
  灰林鴞最初是由卡爾·林奈(Carolus Linnaeus)於1758年在其《自然係統》(Systema naturae)的著作中描述。其學名是來自“貓頭鷹”的希臘文,及“褐色”的意大利文。
  灰林鴞屬於鴟鴞科的林鴞屬,其最近親是漠林鴞,而其北方的鄰居有長尾林鴞及北美洲的橫斑林鴞。更新世早期至中期的Strix intermedia有時會被認為是灰林鴞的古亞種,或是其直接祖先。
  灰林鴞的亞種分辨不易,主要是根據環境氣溫、棲息地的顔色及獵物的大小來形成。現時共有10-15個亞種已被描述。
分佈及棲息地
  古代落葉疏林適合灰林鴞棲息。灰林鴞斷斷續續的分佈在歐亞大陸,由英國及伊比利半島東至韓國,南至伊朗及喜瑪拉雅山。S. a. mauritanica這個亞種則遠至非洲西北部。愛爾蘭沒有灰林鴞,而在巴利阿裏群島及加那利群島則是稀客。
  灰林鴞棲息在落葉疏林,有時會在針葉林中,較喜歡近水源的地方。它們在城市則棲息在墓地、花園及公園。在較寒冷的地區,它們主要分佈在低地,但亦有在海拔550米的蘇格蘭、1600米的阿爾卑斯山、2350米的土耳其及2800米的緬甸繁殖。
  灰林鴞所分佈的地區達1千萬平方公裏,估計單在歐洲的數量就達97-200萬衹。雖然未有量化它們的狀況,但相信整體是在增長,故在IUCN紅色名錄中屬於最低關註的物種。它們嚮比利時、荷蘭、挪威及烏剋蘭伸延,在歐洲各國的數量則很穩定或略有增長。在芬蘭、愛沙尼亞、意大利及阿爾巴尼亞卻有下降的情況。
生育
  雛鳥會於長羽毛前離開鳥巢。灰林鴞1歲開始就會尋找伴侶,並會共同渡過餘生。配對後的灰林鴞會終生保護它們的領土,領土卻衹有很少的變動。日間它們在坐在樹幹附近的樹枝上,於7月-10月間分開棲息。棲息中的灰林鴞有時會被雀鳥所發現及騷擾,但一般都會不理它們。
  灰林鴞一般在樹孔中築巢,但亦會住在喜鵲的舊巢、鬆鼠巢、建築物的孔洞或人工鳥巢。它們於2月之後在南部築巢,但在斯堪地那維亞的灰林鴞卻很少會於3月中前築巢。所産的蛋呈光白色,48毫米 x 39毫米大,重39剋,當中有7%是蛋殼。一般情況下會産兩或三顆蛋,並由母鳥獨自孵化30天,雛鳥約需35-39天來長出羽毛。雛鳥長出羽毛後10天就會離開鳥巢,躲在附近的樹枝上。
  灰林鴞會極力保護自己的巢穴及雛鳥。由於它們飛行時很靜,很多時可以先發製人,給予對方攻擊。灰林鴞雙親會繼續照顧長出羽毛後的雛鳥二至三個月,但到了8月至11月,雛鳥就會離開並尋找自己的領土。若它們未能找到,則很大機會會捱餓。雛鳥的生存率不明,但成年每年的生存率為76.8%。灰林鴞一般壽命約為5年,但亦曾發現有分別超過18歲及27歲的的野生及飼養灰林鴞
  灰林鴞的天敵有較大的鳥類,如長尾林鴞及雕鴞、蒼鷹及普通鵟等。鬆貂會破壞巢穴,而東方寒鴉更會在孵蛋的雌鳥上築巢,令雌鳥及雛鳥死亡。丹麥的一項研究顯示有36%的雛鳥是在長出羽毛而獨立期間被赤狐所殺。於4月的死亡率會由14%上升至6月的58%。
攝食
  堤岸田鼠是灰林鴞的獵物之一。灰林鴞差不多衹在夜間獵食。它們吃不同種類的獵物,如嚙齒類、兔子、鳥類、蚯蚓及甲蟲等。在城市中,灰林鴞主要獵食其他鳥類。
  灰林鴞一般會吞下整衹獵物,並會吐出不能消化的部份。這些部份包括毛及骨頭等,並會在樹下作為築巢之用。
  較弱小的縱紋腹小鴞及長耳鴞不會與灰林鴞同住,並會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灰林鴞若到了城市中,很多時也會趕走了原住的倉鴞。
在文化中的角色
  灰色的灰林鴞灰林鴞往往被看作是一種壞運氣的徵兆,而威廉·莎士比亞更在愷撒大帝場景3中這樣描述灰林鴞:And yesterday the bird of night did sit/ Even at noon-day upon the market-place/ Hooting and shrieking(和昨天晚上一樣,鳥沒有坐下/ 即使在中午的市場/ 喝倒彩和尖叫)。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傢約翰·拉斯金被引述這樣說:Whatever wise people may say of them, I at least have found the owl's cry always prophetic of mischief to me(無論聰明人可能會如何形容它們,我至少發現了一件事:貓頭鷹的呼聲一直給我預言著的惡作劇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