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燈蛾
arctiidae;tiger moths
鱗翅目燈蛾科的通稱。全世界有4000餘種,多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一般小至中型 ,少數大型。體色較鮮豔,通常具紅色或黃色斑紋 ,有些種類為白底黑紋 ,形如虎斑。成蟲休息時將翅摺叠成屋脊狀,多在夜間活動,趨光性較強,如遇幹擾,能分泌黃色腐蝕性刺鼻的臭油汁,有些種類甚至能發出爆裂聲以驅避敵害。幼蟲具長而密的毛簇,體色常為黑色或褐色 。腹足 5 對 , 除苔蛾幼蟲多以地衣苔蘚為食外,絶大多數燈蛾幼蟲為多食性。比較重要的燈蛾有為害玉米、𠔌子、高粱、 棉花等的紅緣燈蛾、塵污燈蛾 ;為害桑、茶、柑橘等的人紋污燈蛾(圖)、黑條灰燈蛾、八點灰燈蛾;為害森林的花布燈蛾、褐點粉燈蛾;為害緑肥作物的紋散燈蛾等。美國白蛾是重要的植物檢疫對象。 |
|
燈蛾
(《綱目拾遺》)
【異名】飛蛾、火花、慕光(崔豹《古今註》),撲燈蛾(《祝穆試效方》)。
【來源】為燈蛾科昆蟲燈蛾的全蟲。
【動物形態】燈蛾
體肥大,茶褐色,長約3釐米,展翅闊約8釐米。頭小,兩側有復眼1對;口吻發達,下唇須長。觸角1對,羽狀。胸節連合,有紅色部.翅2對,膜質,被有鱗片;茶褐色,前翅具黃白色網狀紋,後翅有黑紋數條。足3對,跗節5節。腹部肥大,橙黃色。幼蟲長圓形,黑色,有灰黃或赤褐色毛。出現於8~9月間。食害菊、桑、大麻、薴麻等葉。
【採集】秋季捕取。
【功用主治】治漏管。
【用法與用量】外用:研末撒。
【選方】治痔管:撲燈暈十個,蜣螂一個,同放罐內一宿,加麝香一錢。陰幹為末,吹入管內,自能出水,水幹即愈。(《祝穆試效方》) |
|
燈蛾
Arctiidae;tiger moths
鱗翅目燈蛾科的通稱。全世界有4000餘種,多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一般小至中型 ,少數大型。體色較鮮豔,通常具紅色或黃色斑紋 ,有些種類為白底黑紋 ,形如虎斑。成蟲休息時將翅摺叠成屋脊狀,多在夜間活動,趨光性較強,如遇幹擾,能分泌黃色腐蝕性刺鼻的臭油汁,有些種類甚至能發出爆裂聲以驅避敵害。幼蟲具長而密的毛簇,體色常為黑色或褐色 。腹足 5 對 , 除苔蛾幼蟲多以地衣苔蘚為食外,絶大多數燈蛾幼蟲為多食性。比較重要的燈蛾有為害玉米、 𠔌子、高粱、 棉花等的紅緣燈蛾、塵污燈蛾 ;為害桑、茶、柑橘等的人紋污燈蛾(圖)、黑條灰燈蛾、八點灰燈蛾;為害森林的花布燈蛾、褐點粉燈蛾;為害緑肥作物的紋散燈蛾等。美國白蛾是重要的植物檢疫對象。
亦譯虎斑蛾、燈蛾毛蟲。鱗翅目(Lepidoptera)燈蛾科(Arctiidae)夜間活動的蛾的統稱,3,500多種。許多種的幼蟲多毛,俗稱毛毛蟲。多數成蟲體粗壯,翅色白、橙或緑。靜止時翅膀摺叠在身體上呈頂蓋狀。
美國白蛾(Hyphantria cunea)為害甚烈。這些幼蟲吐絲在葉上築網,有時覆蓋著大片絲質層。在地上作繭化蛹,繭絲質常混有幼蟲毛絲。
燈蛾(Apantesis virgo)
具帶燈蛾(Isia isabella)是一種典型的燈蛾,在春季出現,翅展37∼50公釐(1.5∼2吋)。翅黃色,翅及腹部有黑斑。幼蟲通稱條紋毛毛蟲,中段褐色,兩端黑色。迷信的說法認為,幼蟲尾端的黑色部分越長,來鼕天氣越壞,黑色部分較短則天氣較溫和。
有些燈蛾具鮮豔的警戒色,表示其味不佳,使捕食者卻步。有時也把苔蛾亞科(Lithosiinae)的苔蛾列入燈蛾科。
藥名
燈蛾
別名
飛蛾、火花、慕光、撲燈蛾
漢語拼音
deng e
英文名
grain moth, tigermoth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Arctia caja Linnaeus.
歸經
肺經
功效
解毒斂瘡
考證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科屬分類
燈蛾科
拉丁文名
Artiae caja
主治
痔瘻
生態環境
成蟲有趨光性。
采收和儲藏
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文火培幹,研末。
資源分佈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動植物形態
燈蛾,體肥大,茶褐色,長約3cm,展翅寬約8cm。頭小,兩側有復眼1對;口吻發達,下唇須長。觸角1對,羽狀。胸節連合,有紅色部。翅2對,膜質,被有鱗片;茶褐色,前翅具黃白色網狀紋,後翅有黑紋數條。足3對。腹部肥大,橙黃色。幼蟲長圓形,黑色,有灰黃或赤褐色毛。
功效分類
祛風藥;收澀藥
性味
鹹;溫
藥材基源
為燈蛾科動物燈蛾的成蟲。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撒。
出處
《中華本草》 |
|
- n.: tiger-moth, moth with wings striped like a tiger's ski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