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利用反衝力推進的飛行器,速度很快,用來運載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也可以裝上彈頭製成導彈。 |
|
| 由裝有易燃混合物的殼體組成的裝置,燃燒生成的氣體嚮後排出,從而産生反作用力把它發射到空中。用於燃燒彈或者爆破彈,或者作為發射裝置(如發射救生索或者捕鯨魚叉) |
|
| 連放火箭。——《廣東軍務記》 |
|
| 火箭頻發。 |
|
| 炮火火箭紛紛打射。 |
|
| 古代用引火物附在箭頭上射到敵陣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諸葛亮 圍 陳倉 , 曹真 遣將軍 費曜 等拒之” 裴鬆之 註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昭 ( 郝昭 )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捲十二:“知州 苗繼宣 ,拍泥以塗藳,積備火箭射賊。” 清 顧炎武 《汝州知州錢君行狀》:“賊以火箭射城上,城上發礮應之。” |
|
| 現代利用反衝力推進的飛行裝置。用以發射人造衛星、人造行星、宇宙飛船等,也可裝上彈頭製成導彈。在一般用語中,火箭也作為火箭發動機的簡稱。 |
|
| 火箭(rocket) |
|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嚮後噴出,利用産生的反作用力嚮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火箭在飛行過程中隨着火箭推進劑的消耗,其質量不斷減小,是變質量飛行體。現代火箭可用作快速遠距離運送工具,如作為探空、發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的運載工具,以及其他飛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於投送作戰用的戰鬥部(彈頭),便構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製導的稱為導彈,無製導的稱為火箭彈。
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體達到宇宙速度,剋服或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宇宙空間的運載工具。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發動機工作獲得的。早在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就推導出單級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被稱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ω為發動機的噴氣速度、mo和mk。分別是火箭的初始質量和發動機熄火(推進劑用完)時的質量。mo/mk被稱為火箭的質量比。
由這個公式可知,火箭的速度與發動機的噴氣速度成正比,同時隨火箭的質量比增大而增大。即使使用性能最好液氫液氧推進劑,發動機的噴氣速度也衹能達到4.3~4.4公裏/秒。因此,單級火箭不可能把物體送入太空軌道,必須采用多級火箭,以接力的方式將航天器送入太空軌道。
火箭用於運載航天器叫航天運載火箭,用於運載軍用炸彈叫火箭武器(無控製)或導彈(有控製)。航天運載火箭一般由動力係統、控製係統和結構係統組成,有的還加遙測、安全自毀和其他附加係統。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的聯接方式,有串聯、並聯和串並聯幾種。串聯就是把幾枚單級火箭串聯在一條直綫上;並聯就是把一枚較大的單級火箭放在中間,叫芯級,在它的周圍捆綁多枚較小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即助推級;串並聯式多級火箭的芯級也是一枚多級火箭。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火箭和有效載荷及整流罩之間,通過連接一分離機構(常簡稱為分離機構)實現連接和分離。分離機構由爆炸蠃栓(或爆炸索)和彈射裝置(或小火箭)組成。平時,它們由爆炸蠃栓或爆炸索連成一個整體;分離時,爆炸蠃栓或爆炸索爆炸,使連接解鎖,然後由彈射裝置或小火箭將兩部分分開,也有藉助前面一級火箭發動機啓動後的強大射流分開的。
火箭技術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綜合性技術,主要包括火箭推進技術、總體設計技術、火箭結構技術、控製和製導技術、計劃管理技術、可靠性和質量控製技術、試驗技術,對導彈來說還有彈頭製導和控製、突防、再入防熱、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彈頭技術。 |
|
“火箭”一詞根據古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嚮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衹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藥之後,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藥的筒綁在箭桿上,或在箭桿內裝上火藥,點燃引火綫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藉助火藥燃燒嚮後噴火所産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嚮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嚮後噴出,利用産生的反作用力嚮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
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産生熱氣,通過噴口嚮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産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着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
“土星”5號火箭啓程登月時,5臺發動機每秒鐘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産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傢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藥推進劑的配方標準化;製造出發射臺;發現了自旋導嚮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嚮海上遇難船衹。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傢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航天飛機。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臺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挂燃料箱(5分鐘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臺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鐘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啓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80年代,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傢、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試驗成功了歐洲的第一枚液體火箭。到了1932年,德國軍方在參觀該協會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之後,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具有的巨大潛力,便開始組織一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集中力量秘密研製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研製成功了能用於實戰的v-1、v-2兩種導彈。其中v-1是一種飛航式有翼導彈,采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v-2是一種彈道式導彈,采用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新型火箭。1970年 4月24日,用“長徵”1號三級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徵”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嚮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 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徵”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徵”4號運載火箭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徵”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中國的錢學森、美國的馮·布勞恩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
| 人們雖然已經利用氣球、飛艇、飛機實現了在太空中的飛行,但由於氣球、飛艇衹能在低空隨風飄揚 |
|
| 國際法規定,發射載具的擁有者的國籍决定了那個國傢必須為任何造成的損害負責。因此有些國傢要求火箭製造者及發射者遵循特定法令去補償及保護人員及財産可能受到的影響。 |
|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類。按能源不 同,分為化學火箭、核火箭、電火箭以及光子火箭 等。化學火箭又分為液體推進劑火箭、固體推進劑火箭和固液混合推進劑火箭。按用途不同分為衛星運載火箭、布雷火箭、氣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類軍用火箭等。按有無控製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按級數分為單級火箭和多級火箭。按射程分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遠程火箭等。火箭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其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固態火箭跟液態火箭便是現今比較常用的火箭。此外,還有混合火箭---就是用固體的燃料而用液體的氧化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今運載火箭大多包含了液態火箭跟固態火箭,也就是說,一個火箭可能第一節是固態的而第二節卻是液態的。
火箭的基本組成部分有推進係統、箭體和有效載荷。有控火箭還裝有製導係統。
火箭推進係統是火箭賴以飛行的動力源。其中火 箭發動機按其工質,可分為化學火箭發動機、核火箭發動機、電火箭發動機和光子火箭發動機等。廣泛使用的是化學火箭發動機,它是依靠推進劑在燃燒室內進行化學反應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為推力的。推力與推進劑每秒消耗量之比稱為比衝,它是發動機性能的主要指標,其高低與發動機設計、製造水平有關,但主要取决於所選用的推進劑的性能。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根據其特點和用途選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電火箭發動機;大到十幾兆牛,如美國航天飛機的固體火箭助推器。
箭體用來安裝和連接火箭各個係統,並容納推進 劑。箭體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外形外,還要求在既定功能不變的前提下,質量越輕越好,體積越小越好。在起飛質量一定時,結構質量輕,則可獲得較大的飛行速度或射程。
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有人造衛星、飛船或空間探測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載荷就是戰鬥部(彈頭)。
為成功地發射火箭,還必須有地面發射設備和發 射設施。地面發射設備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便攜式防空火箭和反坦剋火箭的發射筒(架);大的如衛星運載火箭,則需有固定的發射場和龐大的發射設施,以及飛行跟蹤測控臺站等。 |
|
|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 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均已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已成為現代軍隊不可缺少的武器裝 備。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嚮提高命中精度、抗幹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80年代初, 蘇、美兩國已經分別研製出六、七個係列的運載火 箭。其中,美國載人登月的“土星”5號火箭,直徑10米,長111米,起飛質量約29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27噸。蘇聯的“能源”號火箭,起飛質量約2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00噸。中國的“長徵”2號e火箭,采用了並聯助推技術,不僅提高了運載能力,還為進一步發展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礎。運載火箭正嚮着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發展。可多次往返於太空和地球之間的航天飛機的問世就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體現。火箭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類導彈和推動相關科學的發展,還將使開發空間資源、建立空間産業、空間基地及星際航行等成為可能。 |
|
(1)取兩個金屬小筒(最好是冰箱的廢乾燥過濾器)對稱水平地固定在橫桿兩端,在筒的尾部鑽一小孔,筒的下部要能放置酒精棉球,如圖所示。用醫用註射器通過筒的小孔嚮內部註射適量酒精,點燃筒下面的酒精棉球,很快就可以看到從小孔中噴射出火焰,火箭模型就會飛速轉動,而且發出“呼呼”的響聲,十分生動形象。
(2)也可以取眼藥水玻璃瓶,在瓶蓋中心插入一段去掉珠子的圓珠筆芯管,要使瓶塞緊緊套在瓶口,然後將兩玻璃瓶對稱水平地固定在橫桿的兩端,瓶下面要能安放酒精棉球,用註射器嚮小瓶內註射三分之一容積的水。當點燃酒精棉球後,很快看到橫桿兩端玻璃瓶口噴出蒸氣,轉架快速旋轉。同樣說明了火箭原理。 |
|
成功率順位 國名 發射次數 失敗數 成功率
1 俄羅斯 1261 49 96.1%
2 歐盟 164 11 93.3%
3 美國 510 35 93.1%
4 中國 81 8 90.1%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2005年7月) |
|
--------------------------------------------------------------------------------
火箭隊是一支有高中鋒傳統的球隊,從早期的摩西-馬竜(moses malone)、拉爾夫-桑普森到奧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3年首輪選中的中國中鋒姚明。1967火箭隊年加入nba,當時落戶於聖地亞哥,經歷了4個平淡的賽季後,於1971年搬到休斯頓。
跟許多球隊一樣,火箭隊的處子賽季令人失望。1967-1968賽季,火箭隊僅1567負。第二個賽季火箭隊從休斯頓大學得到“大e”埃爾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賽季平均每場就拿下28.4分,火箭隊隊成績開始上揚,1968-1969賽季火箭隊取得3745負的成績,打進了季後賽。1970年火箭隊2755負,1971年4042負,從1971年開始,火箭隊就搬到了休斯頓。
直到1994年,火箭隊纔獲得第一座總冠軍奬杯。奧拉朱旺在那個賽季平均每場得了27.3分11.9個籃板和3.71個蓋帽。在總决賽中,火箭隊碰到紐約尼剋斯隊。奧拉朱旺戰勝了尤因,火箭隊以4比2奪得球隊第一個總冠軍。
1995年火箭隊從開拓者得到了“滑翔機”德雷剋斯勒(clyde drexler),在總决賽中,奧拉朱旺碰到年輕的奧尼爾,火箭隊以以4比0橫掃奧蘭多魔術隊,蟬聯總冠軍。2000賽季火箭16年以來首次未能進入季後賽,不得不進行重組。在2003年選秀大會上,火箭隊欽點來自中國的姚明為狀元,再引入高中鋒,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退休球衣號碼:
(22) 德雷剋斯勒(clyde drexler)
(23) 卡爾文-墨菲(calvin murphy)
(24) 摩西-馬竜(moses malone)
(34) 奧拉朱旺(hakeem olajuwon)
(45) 魯迪-湯姆賈諾維奇(rudy tomjanovich)
歷史:
1967-71 聖地亞哥火箭隊(san diego rockets)
1971-今 休斯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s)
獲總冠軍年份:1994年、1995年 |
|
huǒjiàn
火箭
--------------------------------------------------------------------------------
◎ 火箭 huǒjiàn
[rocket] 由裝有易燃混合物的殼體組成的裝置,燃燒生成的氣體嚮後排出,從而産生反作用力把它發射到空中。用於燃燒彈或者爆破彈,或者作為發射裝置(如發射救生索或者捕鯨魚叉)
連放火箭。——《廣東軍務記》
火箭頻發。
炮火火箭紛紛打射。
huǒjiàn
火箭
--------------------------------------------------------------------------------
1.古代用引火物附在箭頭上射到敵陣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諸葛亮 圍 陳倉 , 曹真 遣將軍 費曜 等拒之” 裴鬆之 註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昭 ( 郝昭 )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捲十二:“知州 苗繼宣 ,拍泥以塗藳,積備火箭射賊。” 清 顧炎武 《汝州知州錢君行狀》:“賊以火箭射城上,城上發礮應之。”
2.現代利用反衝力推進的飛行裝置。用以發射人造衛星、人造行星、宇宙飛船等,也可裝上彈頭製成導彈。在一般用語中,火箭也作為火箭發動機的簡稱。 |
|
yùn zǎi huǒ jiàn
運載火箭(運載火箭)
--------------------------------------------------------------------------------
◎ 運載火箭 yùnzài huǒjiàn
[launch vehicle;carrier rocket] 用來攜帶某些物體的火箭飛行器
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已經落後
yùn zǎi huǒ jiàn
運載火箭(運載火箭)
--------------------------------------------------------------------------------
指運載人造衛星或其他人造星體的火箭。這種火箭具有很高速度,有的運送人造星體以後本身也在星際間按照一定軌道運轉。《文匯報》1984.4.19:“他那二十多年航天事業的生涯,實地指揮過多次運載火箭的發射,把好幾顆衛星送上太空。” |
|
--------------------------------------------------------------------------------
可以脫離地球引力範圍發射到其他星球或星係空間的火箭。 |
|
qì xiànɡ huǒ jiàn
氣象火箭
--------------------------------------------------------------------------------
探測高層大氣的物理特徵(如氣壓、溫度、濕度等)和現象的探空火箭。通常為小型無控製火箭,重10~100千克。探測高度30~100千米。 |
|
huǒjiànpào
火箭炮
--------------------------------------------------------------------------------
◎ 火箭炮 huǒjiànpào
[bazooka] 發射火箭彈的火炮。有多軌式、框架式和多管式。可一次發射一發至數十發火箭彈。發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機動性能好。但射彈散布較大,發射時火光明顯,陣地易暴露
huǒjiànpào
火箭炮
--------------------------------------------------------------------------------
發射火箭彈的炮。炮彈上的火箭發生反衝力,把炮彈發射出去。 |
|
duō jí huǒ jiàn
多級火箭
--------------------------------------------------------------------------------
由兩級或兩級以上的火箭組合成的火箭。有串聯、並聯和串並混合三種組合方式。采用多級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載荷(彈頭、衛星等)的最終速度。戰略導彈和大型運載火箭通常采用多級火箭。 |
|
清朝以前,中國始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箭和火箭技術最高的國傢,甚至在明朝時期一度是世界上唯一掌握火箭武器技術和大規模應用火箭技術的國傢,大約在南宋時期,人們用球狀火藥包裝在箭頭桿附近,點着引綫之後,用弓箭射出去殺傷敵人,這就是後來的“萬人敵”。後來,人們將火藥裝填在竹筒裏,火藥背後裝着細小的“定嚮棒”點燃引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裏火藥迅速燃燒,産生嚮前的推力,使之飛嚮敵陣爆炸,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藥火箭。在明朝舊火箭技術達到高峰並廣泛應用於實戰,從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到萬歷時期的援朝抗日戰爭,在到後來對英國人的戰鬥中都有大規模使用的記載,《武備志》一書中更是記載了當時琳琅滿目的火箭類武器,從單發的簡單火箭,到多管連發的一窩蜂等火箭炮,在到多級火箭出水火竜,基本以形成了現代火箭的所有門類,根據《明史》記載在當時明朝同蠻族的戰爭中,一場戰鬥動用幾萬支火箭是司空見慣的。更有一位叫萬戶(可能是官名)的人將47支大型火箭綁在椅子上,同時點燃,想利用反推原理飛上太空,單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這是可考的世界第一次載人火箭發射(以當時的條件,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明朝先人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勇氣!),而當時在華的竇瑪麗等人也都部分記載了相關史料,參見《竇瑪麗雜記》,對中國的火箭技術也有一定得記載。
後來,中國在滿清政府的殘酷統治之下,因為采取的抑製火器發展和閉關鎖國的愚蠢思維,中國的火箭技術逐漸停滯並嚴重倒退,直到1958年,中國纔造出第一支現代火箭,不但晚於美國,蘇聯,更晚於日本等國,不得不因人深思。 |
|
成功率順位國名發射次數失敗數成功率1俄羅斯12614996.1%2美國5103593.1%3歐盟1641193.3%4中國81890.1%5日本50590%6印度19668.4%7以色列6266.7%
(2005年7月) |
|
|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頭重1噸。V2采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蠃雙重控製係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
|
huǒjiànpào
火箭炮
--------------------------------------------------------------------------------
◎ 火箭炮 huǒjiànpào
[bazooka] 發射火箭彈的火炮。有多軌式、框架式和多管式。可一次發射一發至數十發火箭彈。發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機動性能好。但射彈散布較大,發射時火光明顯,陣地易暴露
火箭彈
靠火箭發動機推進的非製導彈藥。主要用於殺傷、壓製敵方有生力量,破壞工事及武器裝備等。按對目標的毀傷作用分為殺傷、爆破、破甲、碎甲、燃燒等火箭彈;按飛行穩定方式分為尾翼式火箭彈和渦輪式火箭彈。火箭彈通常由戰鬥部、火箭發動機和穩定裝置3部分組成。戰鬥部包括引信、火箭彈殼體、炸藥或其他裝填物。火箭發動機包括點火係統、推進劑、燃燒室、噴管等。尾翼式火箭彈靠尾翼保持飛行穩定;渦輪式火箭彈靠從傾斜噴管噴出的燃氣,使火箭彈繞彈軸高速旋轉,産生陀蠃效應,保持飛行穩定。火箭彈的發射裝置,有火箭筒、火箭炮和火箭發射架等。由於火箭彈帶有自推動力裝置,其發射裝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軌)聯裝發射。單兵使用的火箭彈輕便、靈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剋武器。
huǒjiànpào
火箭炮
--------------------------------------------------------------------------------
發射火箭彈的炮。炮彈上的火箭發生反衝力,把炮彈發射出去。 |
|
NBA球隊:休斯頓火箭
火箭隊是一支有高中鋒傳統的球隊,從早期的摩西-馬竜(Moses Malone)、拉爾夫-桑普森到奧拉朱旺(Hakeem Olajuwon),以及2002年首輪選中的中國中鋒姚明。1967火箭隊年加入NBA,當時落戶於聖地亞哥,經歷了4個平淡的賽季後,於1971年搬到休斯頓。
跟許多球隊一樣,火箭隊的處子賽季令人失望。1967-1968賽季,火箭隊僅1567負。第二個賽季火箭隊從休斯頓大學得到“大E”埃爾文-海耶斯(Elvin Hayes),他在新秀賽季平均每場就拿下28.4分,火箭隊隊成績開始上揚,1968-1969賽季火箭隊取得3745負的成績,打進了季後賽。1970年火箭隊2755負,1971年4042負,從1971年開始,火箭隊就搬到了休斯頓。
直到1994年,火箭隊纔獲得第一座總冠軍奬杯。奧拉朱旺在那個賽季平均每場得了27.3分11.9個籃板和3.71個蓋帽。在總决賽中,火箭隊碰到紐約尼剋斯隊。奧拉朱旺戰勝了尤因,火箭隊以4比2奪得球隊第一個總冠軍。
1995年火箭隊從開拓者得到了“滑翔機”德雷剋斯勒(Clyde Drexler),在總决賽中,奧拉朱旺碰到年輕的奧尼爾,火箭隊以4比0橫掃奧蘭多魔術隊,蟬聯總冠軍。2000賽季火箭16年以來首次未能進入季後賽,不得不進行重組。在2002年選秀大會上,火箭隊欽點來自中國的姚明為狀元,再引入高中鋒,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在2004年夏天,火箭隊放棄三名球隊主力—老大弗朗西斯、莫布裏以及卡托,從魔術交易來兩屆得分王麥蒂,總經理道森期望姚麥這一內外組合能重現大夢滑翔機時代的輝煌。然而,不斷的傷病導致球隊戰績始終無法達到人們預期的高度。儘管2005年和2007年兩度闖入季後賽,卻均第一輪便剎羽而歸。
在07年夏天,在一片懷疑的眼光中,新任總經理莫雷上任。莫雷對球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炒掉了主帥範甘迪,聘請原國王隊主教練阿德爾曼,在保留了姚麥兩大核心的基礎上,換來麥剋·詹姆斯和斯科拉,尤其以零代價請回弗朗西斯最令球迷歡欣鼓舞,使得新賽季的火箭陣容在各個位置均有補充,實力大大增強。
在08年夏天,莫雷再施妙手,以低價簽下老將布倫特·巴裏。以及用鮑比·,傑剋遜,丹特·格林以及一些現金換來了薩剋拉門托國王隊的全明星小前鋒羅恩·阿泰斯特.使球隊實力達到聯盟頂級。
08到09賽季NBA季後賽第一輪,火箭隊以總比分4比2淘汰波特蘭開拓者隊,時隔12年以後再次闖入季後賽第二輪。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最終在西部半决賽中,在球隊兩大核心姚明與麥剋格雷迪因傷缺陣的情況下,在僅剩的球星阿泰斯特的帶領下,與後來的總冠軍洛杉磯湖人隊大戰7場。最終因實力不濟而憾負,同時贏得了世人的尊重。賽季結束後,阿泰斯特因為在續約問題上與球隊存在矛盾轉投湖人。球隊則用傷病特例簽下了湖人隊的奪冠功臣特沃爾·阿裏紮。
歷史:
1967-71 聖地亞哥火箭隊(San Diego Rockets)
1971-今 休斯頓火箭隊(Houston Rockets)
火箭於1994年、1995年兩度獲得總冠軍,對手分別是尤因領銜的紐約尼剋斯隊和奧尼爾哈達威“雙子星”率領的奧蘭多魔術隊。兩次的總冠軍MVP均是哈基姆.奧拉朱旺。
【現役球員】
火箭隊 陣容
平均年齡:27歲 | 平均身高:2.01米 | 平均體重:101.5公斤
號碼 球員 位置 身高 體重 年齡 生日 NBA球齡
0 阿隆-布魯剋斯 控球後衛 1.83米 73公斤 24歲 1985-1-14 2年
1 特雷沃-阿裏紮 小前鋒 2.03米 95公斤 24歲 1985-6-30 5年
3 特雷西-麥剋格雷迪 後衛/前鋒 2.03米 101公斤 30歲 1979-5-24 12年
4 路易斯-斯科拉 前鋒/中鋒 2.06米 104公斤 29歲 1980-4-30 2年
7 凱爾-洛瑞 後衛 1.83米 79公斤 23歲 1986-3-25 3年
8傑梅因-泰勒 後衛 1.93米 93公斤 23歲 1986-12-8 0年
11 姚明 中鋒 2.29米 141公斤 29歲 1980-9-12 7年
10 蔡斯-巴丁格 前鋒 2.01米 99公斤 21歲 1988-5-22 0年
14 卡爾-蘭德裏 前鋒 2.01米 111公斤 26歲 1983-9-19 2年
15 喬伊-多西 大前鋒 2.06米 120公斤 26歲 1983-12-16 1年
17 布倫特-巴裏 得分後衛 2.01米 95公斤 38歲 1971-12-31 14年
31 肖恩-巴蒂爾 小前鋒 2.03米 100公斤 31歲 1978-9-9 8年
43 布萊恩-庫剋 大前鋒 2.06米 113公斤 29歲 1980-12-4 6年
44 查剋-海耶斯 前鋒 1.98米 108公斤 26歲 1983-6-11 4年
21 波普斯-門薩邦蘇 前鋒 2.06米 109公斤 26歲 1983-9-7 2年
13 大衛-安德森 前鋒 2.13米 110公斤 29歲 1980-6-23 0年 |
|
| 火箭 斯諾剋選手奧沙利文的綽號 |
|
huojian
火箭
rocket
靠火箭發動機噴射工質(工作介質)産生的反作用力嚮前推進的飛行器。它自身攜帶全部推進劑,不依賴外界工質産生推力,可以在大氣層內,也可以在大氣層以外飛行。火箭是實現航天飛行的運載工具。
應用 火箭的應用包括軍用和民用兩大方面,範圍廣泛,從民間節日焰火用的小火箭到各種探空火箭直到將人送上月球的巨型運載火箭;從攻擊陸地、水面和空中目標的各類導彈到攻擊太空目標的反衛星火箭武器,還有利用火箭助推的魚雷、靶機、火箭滑車、火箭飛機以及其他應用。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應用實例。
①無控火箭彈(炮):為近程無控單級火箭,帶有彈頭。通常設計簡單,無製導係統,命中精度較差,但可多發齊射,覆蓋面大,彌補精度之不足。可車載或機載發射,機動性較好,比火炮使用方便,破壞威力也較大。
②導彈:是帶戰鬥部的有控火箭。近程戰術導彈可由高精度製導係統控製,在攻擊距離、命中精度和破壞威力方面遠遠超過火炮。遠程地地導彈、防空導彈和反彈道導彈通常采用2級甚至3級火箭。遠程地地導彈的射程可達數千至上萬公裏。這種導彈帶有核彈頭,命中精度高,可用來破壞敵方的軍事要地、政治經濟中心、交通樞紐等戰略目標。
③運載火箭:通常由多級火箭組成,能將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和空間探測器等航天器送入預定軌道。它不受發射準備時間、機動性等作戰條件的約束,而着重於提高運載能力,因而可以采用高性能的低溫推進劑液氧和液氫。火箭的推力和級數取决於有效載荷和軌道速度要求。現代最大的運載火箭是“土星” 5號運載火箭,總長約110米,起飛推力達 33350千牛或 3400噸力(見“土星”號運載火箭)。
火箭的其他應用還包括:使飛行器旋轉穩定的旋轉火箭;姿態控製和末速修正用的微調火箭;多級火箭級間分離用的分離火箭;駕駛員座椅或座艙應急彈射用的救生火箭,以及信號火箭、雷達假目標火箭等。
分類 火箭根據能源的不同分為化學火箭、核火箭和電火箭等。化學火箭又分為固體火箭、液體火箭和混合推進劑火箭。此外,火箭還可以按有無控製、用途、級數、射程和其他原則分類。火箭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工作原理和組成部分基本相同。
原理 火箭的運動服從牛頓運動定律。火箭發動機工作時,噴出的高速氣體給予火箭本體一個反作用力,即推力,使火箭的速度産生變化。在飛行過程中,隨着推進劑的消耗,火箭的質量不斷減小,速度不斷增大。К.Э.齊奧爾科夫斯基首先推導出單級火箭所能得到的理想速度公式,稱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這個公式假設火箭在真空中飛行,而且不受地球重力的作用。從地面起飛的火箭,要受到地球重力和空氣阻力的作用,因此所得速度總比理想速度小。由於受到火箭發動機比衝和火箭結構水平的限製,用單級火箭通常難以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因此遠程火箭和運載火箭往往使用多級火箭。多級火箭用兩級或多於兩級的火箭組成(見圖)。多級火箭工作時先點燃最下面一級,即第一級。第一級工作結束後被拋掉。隨即點燃第二級,依此類推,直到帶有有效載荷的末級將有效載荷送到預定軌道為止。多級火箭總的理想速度等於各級理想速度的總和。以□表示級數,最終速度為:
□□=□□+□□+□□火箭的級數增加,初始重量就會減小。但級數過多係統會變得復雜,反而沒有好處。最經濟的級數是2~4級。多級火箭有三種組合形式:串聯、並聯和混合式。串聯式火箭沿軸嚮連接成一個整體,結構緊湊,氣動阻力小,發射設備簡單。並聯式火箭又稱捆綁式火箭,各級沿橫嚮連接,長度短,發射時所有的發動機可 |
|
- n.: a rocket blast, blast off, a steering correction, lift off, snap out, sustained flight, rocket
|
|
- n. fusée
|
|
飛彈, 導彈, 自行推進的發射物 火箭村 火箭社區 火箭鄉 |
|
| 太空 | 飛船 | 科學 | 航天 | 百科辭典 | 名人 | 發明傢 | 科學研究 | | 航空 | 月球探測 | 航天活動 | 武器 | 軍事 | 戰爭 | 炮兵 | 百科大全 | | 飛行器 | 美國 | 地理 | 城市 | 姚明 | 探索 | 科技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