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 : 岩石圈 : 環境保護 : 大氣科學類 : 農業 : 水力 : 飲食 : 影視歌麯 : 潮汕話 > 火山
目錄
huǒ shān huǒ shān
  地球深處的岩漿等從裂縫中噴出地面而形成的高地
No. 2
  地殼內部因地熱作用,噴射出岩漿、岩塊等高溫物質凝固成的錐形高地。《神異經·南荒經》:“南荒外有火山,其中生不盡之木,晝夜火燃,得暴風不猛,猛雨不滅。”
No. 3
  山名。在今 山西省 大同市 西。
No. 4
  山名。在今 新疆 鄯善 東。 唐 岑參 《經火山》詩:“ 火山 今始見,突兀 蒲昌 東。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No. 5
  比喻艱難險阻的境遇。參見“ 火山湯海 ”。
No. 6
  荔枝的一種。 唐 劉恂 《嶺表錄異》捲上:“ 梧州 對岸西火山……上有荔枝,四月先熟,以其地熱,故為‘火山’也。” 宋 蔡襄 《荔枝譜》:“火山本出 廣南 ,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
No. 7
  因地球表層壓力減低,地球深處的岩漿等高溫物質從裂縫中噴出地面而形成的錐形高地。火山火山錐、火山口、火山通道組成。參看〖活火山 〗、〖死火山〗、〖休眠火山〗。
火山的名字來源
  古羅馬時期,人們看見火山噴發的現象,便把這種山在燃燒的原因歸之為火神武爾卡發怒,於是意大利南部地中海利帕裏群島中的武爾卡諾火山便由此而得名,同時也成為火山一詞的英文名稱——Volcano。
火山概況
  熾熱地心的窗口,是地球上最具爆發性的力量:火山 volcano
  地殼之下100至150千米處,有一個“液態區”,區內存在着高溫、高壓下含氣體揮發份的熔融狀硅酸????物質,即岩漿。它一旦從地殼薄弱的地段衝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在地球上已知的“死火山”約有2000座;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陸地上有455座,海底火山有68座。 火山在地球上分佈是不均勻的,它們都出現在地殼中的斷裂帶。就世界範圍而言,火山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一帶和印度尼西亞嚮北經緬甸、喜馬拉雅山脈、中亞、西亞到地中海一帶,現今地球上的活火山百分之九十九分佈都在這兩個帶上。
  火山出現的歷史很悠久。有些火山在人類有史以前就噴發過,但現在已不再活動,這樣的火山稱之為“死火山”;不過也有的“死火山”隨着地殼的變動會突然噴發,人們稱之為“休眠火山”;人類有史以來,時有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
  火山活動能噴出多種物質,在噴出的固體物質中,一般有被爆破碎了的岩塊、碎屑和火山灰等;在噴出的液體物質中,一般有熔岩流、水、各種水溶液以及水、碎屑物和火山灰混合的泥流等;在噴出的氣體物質中,一般有水蒸汽和碳、氫、氮、氟、硫等的氧化物。除此之外,在火山活動中,還常噴射出可見或不可見的光、電、磁、聲和放射性物質等,這些物質有時能致人於死地,或使電、儀表等失靈,使飛機、輪船等失事。
  火山噴發的強弱與熔岩性質有關,噴發時間也有長有短,短的幾小時,長的可達上千年。按火山活動情況可將火山分為三類: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其中休眠火山指有人類歷史的記載中曾有過噴發,但後來一直未見其活動,世界上大約有500座活火山
  火山噴發可在短期內給人類和生命財産造成巨大的損失,它是一種災難性的自然現象。然而火山噴發後,它能提供豐富的土地、熱能和許多種礦産資源,還能提供旅遊資源。
  許多書籍中都對火山噴發的情形做了詳細的描述。例如在《黑竜江外傳》中記述了黑竜江五大連池火山群中兩座火山噴發的情況。“墨爾根(今嫩江)東南,一日地中出火,石塊飛騰,聲振四野,越數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
  火山的形成
  火山是由什麽形成的?地表下面,越深溫度越高。在距離地面大約32公裏的深處,溫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岩石熔化時膨脹,需要更大的空間。世界的某些地區,山脈在隆起。這些正在上升的山脈下面的壓力在變小,這些山脈下面可能形成一個熔岩(也叫“岩漿”)庫。
  這種物質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痕上升。熔岩庫裏的壓力大於它上面的岩石頂蓋的壓力時,便嚮外迸發成為一座火山
  噴發時,熾熱的氣體、液體或固體物質突然冒出。這些物質堆積在開口周圍,形成一座錐形山頭。“火山口”是火山錐頂部的窪陷,開口處通到地表。錐形山是火山形成的産物。火山噴出的物質主要是氣體,但是象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固體物質也噴了出來。
  實際上,火山岩是被火山噴發出來的岩漿,當岩漿上升到接近地表的高度是,它的溫度和壓力開始下降,發生了物理和化學變化,岩漿就變成了火山岩。
  火山的形成
  火山的形成涉及一係列物理化學過程。地殼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産生部分熔融並與母岩分離,熔融體通過孔隙或裂隙嚮上運移,並在一定部位逐漸富集而形成岩漿囊。隨着岩漿的不斷補給,岩漿囊的岩漿過剩壓力逐漸增大。當表殼覆蓋層的強度不足以阻止岩漿繼續嚮上運動時,岩漿通過薄弱帶嚮地表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溶解在岩漿中揮發份逐漸溶出,形成氣泡,當氣泡占有的體積分數超過75%時,禁錮在液體中的氣泡會迅速釋放出來,導致爆炸性噴發,氣體釋放後岩漿粘度降到很低,流動轉變成湍流性質的。如若岩漿粘滯性數較低或揮發份較少,便僅有寧靜式溢流。從部分熔融到噴發一係列的物理化學變化的差別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動。
火山資源
  火山雖然經常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害,但它也並非一無是處。火山資源的利用也可以帶給我們生活的樂趣與便利。一般來說,火山資源主要體現在它的旅遊價值、地熱利用和火山岩材料方面。火山和地熱是一對孿生兄弟,有火山的地方一般就有地熱資源。地熱能是一種廉價的新能源,同時無污染,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現在,從醫療、旅遊、農用溫室、水産養殖一直到民用采暖、工業加工、發電方面,都可見到地熱能的應用。人們曾對卡邁特火山區進行過地熱能的計算,那裏有成千上萬個天然蒸氣和熱水噴口,平均每秒噴出的熱水和蒸氣達2萬立方米,一年內可從地球內部帶出熱量40萬億大卡,相當於600百萬噸煤的能量。冰島由於地處火山活動頻繁地帶,可開發的地熱能為450億千瓦時,地熱能年發電量可達72億千瓦時,那裏的人民很好地利用了這一資源,雖然目前開發的僅占其中的7%,但已經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很多效益。其中,雷剋雅未剋周圍的3座地熱電站為15萬冰島人提供熱水和電力,而整個冰島有85%的居民都通過地熱取暖。地熱資源幹淨衛生,大大減少了石油等能源進口。自1975年後,冰島空氣質量大為改善。冰島人還善於提高地熱資源的使用效率,包括進行溫室蔬菜花草種植、建立全天候室外遊泳館、在人行道和停車場下鋪設熱水管道以加快鼕雪融化等。現在,全世界有十幾個國傢都在利用地熱發電,我國西藏羊八角建立了全國最大地熱試驗基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火山活動還可以形成多種礦産,最常見的是硫磺礦的形成。陸地噴發的玄武岩,常結晶出自然銅和方解石,海底火山噴發的玄武岩,常可形成規模巨大的鐵礦和銅礦。另外,我們熟知的鑽石,其形成也和火山有關。玄武岩是分佈最廣的一種火山岩,同時它又是良好的建築材料。熔煉後的玄武岩稱為“鑄石”,可以製成各種板材、器具等。鑄石最大的特點是堅硬耐磨、耐酸、耐鹼、不導電和可作保溫材料。
火山奇觀
  間歇泉是火噴發後期的一種自然現象。當地下的高溫將地下水加溫到一定壓力後,水和蒸氣就會從噴口處衝出,壓力降低後便停止噴出,進入下一個過程。美國黃石公園的間歇泉是很著名的,其中有些可射到100多米高,其驚濤駭浪般的吼聲使人驚心動魄。如老忠實泉,它噴出的水柱可達180米左右,沸水散發出的蒸氣像一團潔白的雲挂在藍天上。它每一小時噴射一次,每次歷時5分鐘,非常準時,所以得了這麽一個名字。
  有的火山口底部有岩漿湖,就像一鍋滾開的粥一樣。夏威夷島上的基拉韋厄火山口直徑4千多米,深130米,在這個“大鍋”的底部,就是一片深十幾米的岩漿湖,有時湖上還會出現高達數米的岩漿噴泉。
  我國黑竜江省有一處“地下森林”,它是由7個死火山口演化來的。由於火山噴發物經風化後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一些植物便在這大坑裏安下了傢。這種地下森林是很少見的。
  有些火山口堪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之作。如號稱“世界第八奇跡”的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它深達600多米,上面直徑為18公裏,面積254平方公裏,底面積為260平方公裏,活像一口直上直下的巨井。而在這口“井”裏,還生活着獅子、長頸鹿、水牛、斑馬等很多動物,簡直像個熱鬧的動物園。
  世界上最大的破火山口是日本九州島上的阿蘇火山,這個火山口東西方向17公裏,南北方向25公裏,周長100多公裏,從它規模就可以想當時爆發的巨大威力。
火山類型
  (一)根據火山活動情況的分類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
  指現代尚在活動或周期性發生噴發活動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的旺盛時期。如爪吐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三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我國近期火山活動以臺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有名。大陸上,僅6年前在新疆昆侖山西段於田的卡爾達西火山群有過火山噴發記錄。火山噴發形成了一個平頂火山錐。此類火山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衹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5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分佈着2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20米。
  2、死火山
  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有史以來一直未活動過的火山。此類火山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衹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123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分佈着99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900米。
  3、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
  指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以來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此類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態,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尚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白頭山天池,曾於1327年和1658年兩度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 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中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正處於休眠狀態。
  應該說明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蘇,死火山也可以“復活”相互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一直認為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一個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建築起許多的城鎮,在火山坡上開闢了葡萄園,但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高溫的火山噴發物襲占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拉古農姆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毀滅和喪生。
  (二)火山噴發類型
  火山噴發類型按岩漿的通道分為裂隙式噴發和中心式噴發兩大類。
  裂隙式噴發 又稱冰島型火山噴發。岩漿沿地殼中的斷裂帶溢出地表。噴發溫和寧靜,噴出的岩漿為粘性小的基性玄武岩漿,碎屑和氣體少。基性熔岩溢出後,形成廣而薄的熔岩被,或玄武岩高原。沿斷裂帶熔岩錐呈綫狀排列。
  中心式噴發 岩漿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根據噴出物和活動強弱又可分為下列幾種,其名稱用代表性的火山名或地名、人名命名。
  ①夏威夷型 岩漿為基性溶岩,氣體和火山灰很少。熔岩從火山口中溢出,火山錐體為盾形,頂部碗狀火山口中有灼熱熔岩湖,湖面有熔岩“噴泉”。
  ②斯特朗博利型 岩漿為較粘性的中-基性,氣體較多,具有中等強度的爆炸,噴出物主要是火山彈、火山渣和老岩屑,也有熔岩流。火山錐為碎屑錐或層狀錐。
  ③烏爾坎諾型 猛烈噴發的一種。粘性的或固體有棱角的大塊熔岩伴隨大量火山灰拋出,形成“煙柱”。熔岩流少或沒有熔岩流。形成碎屑錐或層狀錐。
  ④培雷型 岩漿為粘稠的中-酸性,多氣體,強烈爆炸,有迅猛的火山灰流。火山錐為坡度較大的碎屑錐,錐頂部為岩穹,經風化剝蝕後火山頸突出地面。
  ⑤普裏尼型 粘稠岩漿在火山通道內形成“塞子”,一旦熔岩衝破“塞子”,爆炸特別強烈,産生高聳入雲的發光火山雲及火山灰流。錐頂為猛烈的爆炸所破壞的火山口。
  ⑥超烏爾坎諾型 通常無岩漿噴出,噴出物主要是岩石碎屑和火山灰、氣體,量不多,火山口低平。
  ⑦蒸氣噴發型 地下水被岩漿氣化,連續的或周期性噴出氣體。
火山的影響
  最具威力、最壯觀的火山爆發常常發生在俯衝帶。這裏的火山可能在沉寂達數百年之後再度爆發,而一旦爆發,威力就特別猛烈。這樣的火山爆發常常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1、影響全球氣候
  火山爆發時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對氣候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昏暗的白晝和狂風暴雨,甚至泥漿雨都會睏擾當地居民長達數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氣體被噴到高空中去,它們就會隨風散布到很遠的地方。這些火山物質會遮住陽光,導致氣溫下降。此外,它們還會濾掉某些波長的光綫,使得太陽和月亮看起來就像蒙上一層光暈,或是泛着奇異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時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觀。
  2、破壞環境
  火山爆發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結合形成泥石流能衝毀道路、橋梁,淹沒附近的鄉村和城市,使得無數人無傢可歸。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漿可象洪水一般淹沒了整座城市。
  岩石雖被火山灰雲遮住了,但火山剛爆發時仍可看到被噴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3、重現生機
  火山爆發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十分深遠。土地是世界最寶貴的資源,因為它能孕育出各種植物來供養萬物。如果火山爆發能給農田蓋上不到20釐米厚的火山灰,對農民來說可真是喜從天降,因為這些火山灰富含養分能使土地更肥沃。
  熔岩崩解後,雜草苔類開始冒出來。
  繩狀熔岩流過的山坡長出蕨類植物。
  火山灰讓周圍的土地肥沃,當地的葡萄年年豐收。
火山
  火山爆發呈現了大自然瘋狂的一面。一座爆發中的火山,可能會流出灼熱的紅色熔岩流,或是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氣體。這樣的自然浩劫可能造成成千上萬人傷亡的慘劇,不過大多數火山爆發對生命和財産衹造成輕微的傷害。 火山爆發是世界各地都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衹是有些地區發生得比較頻繁而已。
  地球內部充滿着熾熱的岩漿。在極大的壓力下,岩漿便會從薄弱的地方衝破地殼,噴涌而出,造成火山爆發。
  火山可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前面講到的坦博拉火山和夏威夷群島上的火山,現在還在活動,這就是活火山。死火山是指史前有過活動,但歷史上無噴發記載的火山。我國境內的600多座火山,大都是死火山。有些火山在歷史上有過活動的記載,但後來一直沒有活動,這種火山就稱作休眠火山。休眠火山可能會突然“醒來”,成為活火山
  猛烈的火山爆發會吞噬、摧毀大片土地,把大批生命、財産燒為灰燼。可是令人驚訝的是,火山所在地往往是人煙稠密的地區,日本的那須火山和富士火山周圍就是這樣。原來,火山噴發出來的火山灰是很好的天然肥料,富士山地區的桑樹長得特別好,有利於養蠶業;維蘇威火山地區則盛産葡萄。火山地區景象奇特,往往成為旅遊勝地。
  在人類能夠控製火山活動之前,加強預報是防止火山災害的唯一辦法。科學家對火山爆發問題的研究,常常得益於動、植物的某種突然變化。許多動物往往在火山爆發之前就紛紛逃離遠去,似乎知識大禍即將臨頭。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有一種奇特的植物,在火山爆發之前會開花,當地居民把它叫做“火山報警花”。
  火山爆發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地球上每年大約有50多次規模不等的火山爆發,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南極村南極科學考察隊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劉嘉麒院士在考察南極地區的火山和地質後指出。劉嘉麒院士同時強調這個結論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劉嘉麒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際知名的火山地質學與第四紀地質學專傢。他多次參加我國南極、北極等極地科學考察與研究工作,足跡遍及天涯。在談到本次南極科考時,作為本次科考首席科學家的劉院士興奮地說:本次南極科考跨緯度30度,除我國南極長城站以外,還到達其他四個國傢的南極科考站和十幾個南極地區的小島,採集了有關的樣品,為進一步研究南極地區的地質演化、地殼運動和氣候環境的變化獲得了較多的信息和依據。
  在談到南極地區的火山活動與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關係時,劉嘉麒院士介紹說:南極大陸是個古老的大陸,又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陸和氣候最冷最幹的大陸。南極地區在上世紀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每次爆發時會産生幾十萬噸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物質,說明南極地區的休眠火山已進入了活動期。
  劉嘉麒院士強調:火山爆發和地殼運動是星球有生命的一種表現,目前在浩瀚的銀河係中還衹發現地球和木星的衛星(木衛1號)有這種大規模的火山和地殼運動。而在地球上,每年大約就有50多次規模不等的火山爆發。劉嘉麒院士指出火山爆發可能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一個重要原因。但這些問題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的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劉院士坦言:自然界還有許多事物未被人類發現和認識,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能力亦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和歷史的局限,尤其是手段、方法、工具和人類本身認知能力的限製。我國的極地科學考察還任重道遠,尤其是受交通工具的條件限製,日前還無法在南極更廣阔的區域和半徑上進行科考。如果有哪一天南極地區的某個山峰或島嶼以中國探險傢或科學家的名字命名,那將是一件令國人驕傲的事情。
  “一個國傢的極地科研水平,實際上是一個國傢綜合實力的表現。在南極、北極這些極地科學的研究和考察中,中國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得很快。極地科考可以說是強國的象徵。”在談到人類極地科考和研究時,劉嘉麒院士補充說:我國的極地科學考察事業是從二十年前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立而揭開新的篇章,這是強國之舉。目前全世界有50多個國傢在南極設立科考站。《南極條約》中規定各國不能對南極地區有資源和領土要求,但南極條約是有時限的。目前世界各國正加緊南極戰略。因為南極豐富的礦産資源、能源、生物資源和淡水資源等成了世界各國嚮外拓展生存空間的重要選擇。南極洲是世界第五大洲,占有全球70%的淡水資源,但因南極和北極所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環境,人類在極地地區從事科學考察研究要比其他地區艱難和危險得多,代價也更大。劉院士指出:我國的極地科學研究雖然起步晚,但已經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有些科研成果還走在世界前列。
  火山並非是噴出“火”的山,它噴出的是一種高溫粘稠的物質,這種物質叫岩漿。火山爆發時景象異常壯觀。平時,死死被地包在地殼裏岩漿,由於其溫度極高,又承受着地殼的巨大壓力,所以一遇地殼較薄的地方或有裂隙,岩漿就猛烈地衝出地面。
  當火山爆發時,伴隨着驚天動地的巨大轟鳴,石塊飛騰翻滾,熾熱無比的岩漿像條條兇殘無比的火竜,從地下噴涌而出,吞噬着周圍的一切,霎時間,方圓幾十裏都被籠罩在一片濃煙迷霧之中。有時候,由於火山爆發,還能使平地頃刻間矗立起一座高高的大山,如赤道附近的乞力馬紮羅山和科托帕剋希山就是這樣形成的;有時候,又能在瞬間吞掉整個村莊和城鎮。
  火山的形成是地表下面,越深的地方,溫度就越高,大約在20英裏深處,溫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岩石熔化時,就會膨脹而需要更多更大的空間。這種被高溫熔化的物質便會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縫上升。當熔岩槽裏的壓力大於它上面的岩石的壓力時,便嚮外爆發而形成一座火山
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理論建立以來,很多學者根據板塊理論建立了全球火山模式,認為大多數火山都分佈在板塊邊界上,少數火山分佈在板內,前者構成了四大火山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𠔌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板塊學說在火山研究中的意義在於它能把很多看來是彼此孤立的現象,聯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但以這個學說建立的火山活動模式也並不是十分完美的,如環大西洋為什麽就沒有火山帶;板內火山不在板塊邊界上,用地幔柱解釋它的成因似乎依據也不夠充分。新近又有學者(李鴻業,1993)提出兩極擠壓說,揭開了地球發展的奧秘,他認為在兩極擠壓力作用下,地球赤道軸擴張形成經嚮張裂和緯嚮擠壓,全球火山主要分佈在經嚮和緯嚮構造帶內。下圖為全球火山和強震分佈圖,圖中紅色為全新世火山,數據取自 Smithsonian 研究所,白色為7級以上強震,根據中國地震臺網目錄繪製。
  一、環太平洋火山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轉嚮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嚮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臺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余公裏,呈一嚮南開口的環形構造係。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係安第斯山南段的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嚮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佈着著名的火山有奇裏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鬍木耳科火山。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鬍德火山和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剋留契夫火山,嚮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佈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嶽、阿蘇山和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琉球群島至臺灣島有衆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岩、蘭嶼和火燒島等,都是新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歷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裏占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係,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這裏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22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面。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漿噴發的産物,形成了鈣鹼性係列的岩石,最常見的火山岩類型是安山岩,距海溝軸150-300公裏的陸地內,安山岩平行於海溝呈弧形分佈,即成所謂的“安山岩綫”。另一特點是,自海溝嚮陸地方向岩石有明顯的水平分帶性,一般隨與海溝距離的增大,依次分佈為拉斑係列岩石、鈣鹼性係列岩石和鹼性係列的岩石。這裏的火山多為中心式噴發,火山爆發強度較大,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區,則往往造成嚴重的火山災害。
  二、洋脊火山
  大洋中脊也稱大洋裂𠔌,它在全球呈“W”形展布,從北極盆穿過冰島,到南大西洋,這一段是等分了大西洋殼,並和兩岸海岸綫平行。嚮南繞非洲的南端轉嚮NE與印度洋中脊相接。印度洋中脊嚮北延伸到非洲大陸北端與東非裂𠔌相接。嚮南繞澳大利亞東去,與太平洋中脊南端相邊,太平洋中脊偏嚮太平洋東部,嚮北延促又進入北極區海域,整個大洋中脊構成了“W”形圖案,成為全球性的大洋裂𠔌,總長8萬余公裏。大洋裂𠔌中部多為隆起的海嶺,比兩側海原高出2-3公裏,故稱其為大洋中脊,在海嶺中央又多有寬20-30公裏,深1-2公裏的地塹,所以又稱其為大洋裂𠔌。大洋內的火山就集中分佈在大洋裂𠔌帶上,人們稱其為大洋中脊火山帶。根據洋底岩石年齡測定,說明大洋裂𠔌形成較早,但張裂擴大和激烈活動是在中生代到新生代,尤其第四紀以來更為活躍,突出表現在火山活動上。
  大洋中脊火山火山的分佈也是不均勻的,多集中於大西洋裂𠔌,北起格陵蘭島,經冰島、亞速爾群島至佛得角群島,該段長達萬余公裏,海嶺由玄武岩組成,是沿大洋裂𠔌火山噴發的産物。由於火山多為海底噴發,不易被人們發現,據有關資料記載,大西洋中脊僅有60餘座活火山。冰島位於大西洋中脊,冰島上的火山我們可以直接觀察到,島上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餘座,人們稱其為火山島。據地質學家S、Thorarinsson(1960)統計,在近1000a內,大約發生了200多次火山噴發,平均5a噴發一次。著名的活火山有海剋拉火山,從1104年以來有過20多次大的噴發。拉基火山於1783年的一次噴發為人們所目睹,從25公裏長的裂縫裏溢出的熔岩達12公裏以上,熔岩流覆蓋面積約565平方公裏,熔岩流長達70多公裏,造成了重大災害。1963年在冰島南部海域火山噴發,這次噴發一直延續到1967年,産生了一個新的島嶼-蘇特塞火山島,高出海面約150m,面積2.8平方公裏。6a之後,在該島東北32公裏處的維斯特曼群島的海邁島火山又有一次較大的噴發。這些火山的噴發,反映了在大西洋裂𠔌火山噴發的特點。
  在太平洋中脊,於南緯6°-14°的太平洋東隆的軸部,新生代以來的裂隙噴發,形成了寬40-60公裏,長800公裏的玄武岩臺地,發現的活火山僅有14座,其活動強度與頻度都不如大西洋裂𠔌火山帶。
  印度洋,據查有三列走嚮近SN的海底山脈,即海嶺,僅有部分火山出露海面而成火山島嶼,如塞舌爾群島和馬爾剋林群島,它們都是現代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
  在大洋中脊以外,僅有一些零散火山分佈,它們是以火山島嶼的形式出現,如太平洋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有夏威夷群島,即通常所說的夏威夷一中途島的火山鏈,有關島、塞班島、提尼安島、帕勞群島、俾斯麥群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及薩摩亞群島等。在大西洋,如聖赫勒拿島、阿森鬆島,特裏斯坦-達庫尼亞群島也都是一些火山島,南極洲的羅斯海中的埃裏伯斯火山也屬該種類型。這些火山島嶼都由玄武岩構成,與大洋裂𠔌帶內的火山岩基本相同。
  三、紅海沿岸與東非火山
  東非裂𠔌是大陸最大裂𠔌帶,分為兩支:裂𠔌帶東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經馬拉維肖,嚮北縱貫東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比亞中部,至紅海北端,長約5800公裏,再往北與西亞的約旦河𠔌相接;西支南起馬拉維湖西北端,經坦喀噶尼喀湖、基伍湖、愛德華湖、阿爾伯特湖,至阿伯特尼羅河𠔌,長約1700公裏。裂𠔌帶一般深達1000-2000m,寬30-300公裏,形成一係列狹長而深陷的𠔌地和湖泊,如埃塞俄比亞高原東側大裂𠔌帶中的阿薩爾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0m,是非洲陸地上的最低點。
  自中生代裂𠔌形成以來,火山活動頻繁,尤其晚新生代以來更為盛行,據統計,非洲有活火山30餘座,多分佈在裂𠔌的斷裂附近,有的也分佈在裂𠔌邊緣百公裏以外,如肯尼亞山、乞力馬紮羅山和埃爾貢山,它們的噴發同裂𠔌活動也密切相關。東非裂𠔌火山火山噴發類型有兩種,一種是裂隙式噴發,主要發生在埃塞俄比亞裂𠔌係兩側,形成了玄武岩熔岩高原(臺地),占埃塞俄比亞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二,熔岩厚達4000m,它是30-50萬a以來上百次玄武岩漿沿裂隙溢流形成的。在肯尼亞西北部,也形成了厚達1000m 的熔岩臺地,其形成時間晚於埃塞俄比亞的熔岩臺地,大約形成於14-23萬a間,在更晚些時候形成的是響岩,在11-13萬a間形成了長達300公裏的響岩熔岩臺地。第二種是中心式噴發,多分佈在裂𠔌帶的邊緣,主要的活火山有紮伊爾的尼拉貢戈山、尼亞馬拉基拉山、肯尼亞的特列基火山、莫桑比剋的蘭埃山和埃塞俄比亞的埃特爾火山等。有的火山噴發衹生成了爆裂火口,或成火口窪地,或是火口湖,如恩戈羅恩戈羅(坦桑)火口窪地直徑達19公裏,面積304平方公裏。
  現代火山活動中心集中在三個地區,一是烏幹達-盧旺達-紮伊爾邊界的西裂𠔌係,自1912-1977年就有過13次火山噴發,尼拉貢戈火山至今仍在活動;二是埃塞俄比亞阿費爾(阿曼)坳陷的埃爾塔火山和阿夫代拉火山,自1960-1977年曾發生過多次噴發;三是坦桑尼亞納特竜(坦桑)湖南部的格高雷(Grgory)裂𠔌上的倫蓋(坦桑)火山,自1954到1966年曾有過多次噴發,噴出岩為碳酸????岩類,有較高含量的碳酸鈉,為世界所罕見。位於肯尼圖爾卡納湖南端的特雷基火山在80-90年代間也曾多次噴發。現代火山活動區,溫泉廣泛發育,火山噴氣活動明顯,多為水蒸氣和含硫氣體,這是火山現今的活動跡象。
  四、地中海—印度尼西亞火山
  這一帶共有共有活火山70餘座,其中地中海沿岸有13座,印度尼西亞有60餘座。這一火山帶噴發的岩漿性質從基性到酸性都有,不同的火山表現不同,同一火山不同噴發階段也有變化。
地球上的著名火山
  日本富士山(位於日本梨縣東南部與靜岡縣交界處,海拔3776米,是日本第一高峰。山峰高聳入雲,山巔白雪皚皚。)
  斯德朗博利火山(位於意大利西西裏風神島,經常噴發,每小時準時噴發2-3次,已經持續了2000多年,從古代起就被稱為“地中海的燈塔”。)
  聖海倫斯火山 (位於美國的華盛頓州,在1980年噴發之前,山頂布滿積雪,被稱為“美國的富士山”。)
  雷尼爾山(美國最高的火山,常年被冰雪覆蓋,是美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位於華盛頓州。)
  馬榮火山(位於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東東南約300千米處,是菲律賓最高的活火山。)
  埃特納火山(位於意大利的西西裏島,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有記錄來共爆發200多次。)
  科多帕西火山(厄瓜多爾境內,海拔589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
  比亞利卡火山 (位於智利普孔小鎮的比亞利卡湖畔,銀裝素裹,風景秀美。)
  桑托林火山(位於希臘愛琴海的桑托林島上。20世紀中有過3次小規模的噴發。大約在公元前1645年有過一次猛烈的噴發。)
太陽係中其他星球的火山 Volcanic other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
  月球沒有火山活動,但仍具有許多曾有火山活動的特徵,諸如月海、月𠔌及拱丘等。金星的表面有90%是玄武岩,地表地形有80%為火山地形,表示在金星表面形成的過程中,火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金星可能在5億年前有過全星球的表面再造運動,科學家發現的證據包括表面隕石坑的密度等。熔岩流在金星可說是非常普遍,而且各種不在地球上出現的火山作用也在金星上出現。金星大氣層組成的變化及閃電的發生,被認為是因進行中的火山噴發而造成。但目前沒有任何的確切證據能說明金星的火山是否仍然活躍。觀測發現,火星上有一些死火山,包括四座巨大的盾狀火山,比地球上任何一座山都來的巨大。這些山包括了∶阿爾西亞山(Arsia Mons)、阿斯剋拉厄斯山(Ascraeus Mons)、海卡特斯山(Hecates Tholus)、奧林帕斯火山(Olympus Mons)及帕蒙尼斯山(Pavonis Mons)。美國太空總署、歐洲太空總署及意大利太空總署(Italian Space Agency)合作發射了火星探測太空船,『火星快遞(Mars Express)』號。這個計劃的主要目標是要尋找地下水源和合適登陸的地點,並研究火星的大氣層、行星結構和地質構造。這個計劃發現了一些證據,顯示奧林帕斯火山可能尚未完全熄滅。這可能推翻「這些火山早在數百萬年前就已成為死火山」的說法。 木星的衛星埃歐是太陽係中火山活動最劇烈的星體,原因是來自它與木星、木衛二及木衛三的潮汐力作用,這個力量使木衛一扭動、彎麯,幅度約100公尺,並在這個過程中産生能量。埃歐的火山會噴出硫磺、二氧化硫及矽酸????岩石,使得整個衛星的地貌完全改變。埃歐的表面有大量的破火山口、硫湖、連綿不絶的火山山脈。埃歐的火山所噴出的岩漿是目前已知最熱的,溫度約為1800 K (1500°C)。木衛一火山的噴發物可以射至極高處,離表面可達300公裏以上,在噴發出的一刻,其速度可達每秒一公裏。在2001年2月,太陽係中有史以來最大的火山活動在埃歐發生。來自聖路易大學及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木衛一上的火山噴發進行電腦模擬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木衛一的火山所噴出的熔岩能將其表面的鈉、鉀、矽及鐵等物質及化合物熔化、蒸發到大氣中。這些氣態物質與火山噴出的氣體(含亞硫化物及氯化物)發生反應,形成了木衛一大氣獨特的組成成份∶鈉的氯化物、鉀的氯化物及鎂和鐵的二氯化物。 木星的另一顆衛星,歐羅巴(木星的四顆伽利略衛星中最小者),也被認為擁有活躍的火山係統。但是它的火山「熔岩」組成完全是水,並且在歐羅巴寒冷的表面結冰。這使它的火山噴發時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凍結的噴泉。這種型態的火山現在被稱做冰火山(cryovolcanism),是類木行星的衛星上最常見的火山噴發形式。冰火山的噴出物可能由水、冰、液態氮及液態甲烷組成。 1998年,航海傢二號太空船發現了海王星其中一個衛星,崔頓上的上的冰火山。在2005年,卡西尼-惠更斯號的探測器拍攝到了土星的其中一顆衛星,土衛二上的水蒸氣噴發。卡西尼-惠更斯號也發現了土衛六上一座冰火山噴出液態甲烷的證據。這被認為是造成土衛六大氣層中高甲烷含量的原因。科學家推論,柯伊伯帶天體中的小行星50000(Quaoar 50000)可能也有冰火山活動的存在。
火山碎屑
  火山碎屑是火山噴出的岩漿冷凝碎屑以及火山通道內和四壁岩石碎屑。火山碎屑按大小分為大於雞蛋的火山塊,小於雞蛋的火山礫,小於黃豆的火山砂和顆粒極細小的火山灰;按形狀分為:紡錘形、條帶形或扭動形狀的火山彈,扁平的熔岩餅,絲狀的火山毛;按內部結構分為:內部多孔、顔色較淺的浮石,泡沫,內部多孔、顔色黑、褐的火山碴。被噴射到空中的火山碎屑,粗重的落在火山口附近,輕而小的或被風吹到幾百千米以外沉降,或上升到平流層隨大氣環流。火山噴發時灼熱的火山灰流與水(火山區暴雨、附近的河流湖泊等)混合則形成密度較大的火山泥流。火山灰流和泥流都帶有災害性。
  火山碎屑熔岩是火山碎屑物質的含量占90%以上的岩石,火山碎屑物質主要有岩屑、晶屑和玻屑,因為火山碎屑沒有經過長距離搬運,基本上是就地堆積,因此,顆粒分選和磨圓度都很差。
火山錐的類型
  火山錐的基本類型有3種。全部或基本上是多層鹼性熔岩構成的是熔岩錐,它形狀扁平、坡度緩(2°~10°),頂部有碗狀火山口。其中規模巨大的叫盾形火山。全部由火山碎屑組成的是碎屑錐。其平面近似圓形,坡度約30°,頂部有一個漏鬥狀火山口。由熔岩和碎屑互層構成的叫復合錐,也叫層狀火山錐。其坡度大多超過30°,形狀比較對稱,上部多熔岩,下部和邊緣主要是火山碎屑。火山口呈碗狀或漏鬥狀。有些火山錐坡上還有小型火山錐,其通道與主火山錐的通道相連,無獨立的岩漿源。這種小型火山錐稱寄生錐。
火山噴發類型
  火山噴發按岩漿的通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裂隙式噴發,又稱冰島型火山噴發。噴發時岩漿沿地殼中的斷裂帶溢出地表。噴發溫和寧靜。噴出的岩漿為粘性小的鹼性玄武岩漿,碎屑和氣體較少。鹼性熔岩溢出後形成廣而薄的熔岩被或玄武岩高原。熔岩錐沿斷裂帶呈綫狀排列。另一類是中心式噴發。噴發時岩漿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
  根據噴出物的性質和噴發的強烈程度又分為多種:①夏威夷型噴發。沒有強烈爆發,岩漿為鹼性熔岩,氣體和火山灰很少。火山錐為盾形,頂部碗狀火山口中有灼熱熔岩湖和熔岩噴泉。②斯特朗博型噴發。具有中等程度爆炸,岩漿為中-鹼性熔岩 ,噴出物主要是火山彈、火山碴和老岩石碎屑,氣體較多,火山錐為碎屑錐或層狀錐。③培雷型噴發。具有強烈噴發爆炸,岩漿為粘稠的中、酸性,多氣體。噴發時形成迅猛的火山灰流。火山錐為坡度較大的碎屑錐,頂部為岩穹,經風化火山頸突出地面。④烏爾坎諾型噴發。屬強烈噴發的一種,粘性帶有棱角的大塊熔岩伴隨大量火山灰拋出地面,形成煙柱,熔岩流少或沒有,火山錐為碎屑錐或層狀錐。⑤普裏尼型噴發。爆炸特別強烈。這是由於熔岩在火山通道中衝破粘稠的岩漿“塞子”造成的。噴發時産生高聳入雲的發光火山雲和火山灰流。火山錐頂呈被炸壞的火山口。⑥超烏爾坎諾型噴發。噴出物主要是岩石碎屑和火山灰、氣體,無岩漿,噴出物量不多,火山口低平;蒸氣噴發型是連續的或周期性地噴出水蒸氣。
火山分佈
  全世界有516座活火山,其中69座是海底火山,以太平洋地區最多。活火山主要分佈在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喜馬拉雅 - 印度尼西亞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和紅海-東非大陸裂𠔌帶。中國境內的新生代火山錐約有900座,以東北和內蒙古的數量最多,約有600~700座。最近一次噴發的火山是位於新疆於田縣的卡爾達的火山火山的分佈受控於全球板塊構造。
  火山活動是一種宇宙自然現象。宇航探測發現月球、火星、金星、木衛一上均有火山活動。
火山噴發
  一、火山噴發的過程
  火山噴出地表前的過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岩漿形成與初始上升階段、岩漿囊階段和離開岩漿囊到地表階段。
  1.岩漿形成與初始上升階段
  岩漿的産生必須有兩個過程:部分熔融和熔融體與母岩分離。實際上這兩種過程不大可能互相獨立,熔融體與母岩的分離可能在熔融開始産生時就有了。部分熔融是液體(即岩漿)和固體(結晶)的共存態,溫度升高、壓力降低和固相綫降低均可産生部分熔融。當部分熔融物質隨地幔流上升時,在流動中也會産生液體和固體的分離現象,從而産生液體的移動乃至聚集,稱之為熔離。
  2. 岩漿囊階段
  岩漿囊是火山底下充填着岩漿的區域,是地殼或上地幔岩石介質中岩漿相對富集的地方。一般視為與油藏類似的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高溫流體,通常認為在地幔柱內,岩漿衹占總體積的5%-30%。從局部看,可以視為內部相對流通的液態集合。岩漿是由岩漿熔融體、揮發物、以及結晶體組成的混合物。
  3. 從岩漿囊到地表階段
  岩漿從岩漿源區一直到近地表的通路的上升,與岩漿囊的過剩壓力、通道的形成與貫通、以及岩漿上升中的結晶、脫氣過程有關。當地殼中引張或引張-剪切應力大於當地岩石破裂強度時,便可能形成張性或張-剪性破裂,如若這些裂隙互相連通,就可以作為岩漿噴發的通道。
  二、火山噴發條件
  一個地方能否形成火山主要在於是否具備以下條件:
  1.部分熔融體的形成,必須有較高的地熱(自身積纍的或外邊界條件産生的),或隆起減壓過程,或脫水而減低固相綫;
  2.岩漿在地殼中的富集,或岩漿囊形成的位置與中性浮力面的深度有關,而中性浮力面的深度又與地殼流變學間斷面有關;
  3.岩漿囊中的物理化學過程,主要是結晶體、揮發物與流體的分額與相互作用,岩漿噴發起着促使、或抑製作用。地殼岩漿囊的存在起着攔截、改造地幔升上的岩漿的作用。它也是形成爆炸式火山噴發的重要條件。
  4.岩漿囊的存在對岩漿通道的形成有促進作用,而構造活動産生的引張應力場是形成岩漿通道的主要原因。
  5.岩漿離開岩漿囊後的上升受到壓力梯度與浮力的雙重驅動。
火山
  荒外有火山,風吹不強,猛雨不滅(自神異經)
火山電影
  活火熔城Volcano (1997)
  劇情
  一場突如其來的強烈地震導致洛杉磯維修地下管道的工人被燒死,地質學家愛米博士經過考察認為火山即將爆發,但是急救中心的邁剋認為證據不足,如輕率處理,勢必引起市民的極大恐慌,造成更大的損失。然而深埋在地下的火山噴出了灼熱的岩漿。熔岩在洛杉磯四處肆虐,所到之處房屋倒塌,引起通天大火。市民驚慌失措,亂做一團。愛米博士和邁剋領導急救人員竭盡全力,力圖輓救處於危亡之中的洛杉磯……
  《超級火山——世界末日》
  劇情
  講述美國黃石公園超級火山又一次vie=8的超級爆發,其中穿插了很多細節及火山知識,相當精彩的一部電影。
火山的益處
  火山的益處舉凡火山地質、火山地形及後火山作用的地熱和溫泉,肥沃火山土壤,都帶給人們相當多的益處。
  火山作用對我們並非完全有害無益。例如岩漿衹要能留在地表下,就是很好的地熱來源。火山附近常有溫泉或熱泉,這就是因為岩漿散發出的熱度使地下水變熱而形成的。這種熱源我們稱為地熱,規模大的可形成“地熱田”。
  火山作用的另一個好處是為我們製造陸地。地球表面大約有71%被海水所覆蓋,海底火山經年纍月不斷地冒出岩漿,冷凝成岩石,如此長期堆積,直到有一天岩石高出水面形成島嶼。夏威夷群島與冰島就是這麽形成的,至今,島上還有活動火山不時噴出岩漿。
  此外,火山爆發所形成的火山灰雲層會在爆發後一段時間內影響該區阻擋太陽光,該區的平均溫度亦因此下降,科學家認為火山爆發是地球天然的氣候調整機製。
百科辭典
  huoshan
  火山
  volcano
    地下深處的高溫岩漿及其有關的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而形成,並具有特殊形態和機構的地質體。火山活動常以地震或氣體逸出作為先兆。噴發時,有的火山産生爆炸,大量氣體和塵埃從火山口中噴出混合形成高聳入雲的“煙柱”,熔融岩漿小滴或熾熱岩石碎屑直射天空,有的噴出氣體很少,主要涌出灼熱的岩漿。噴發後期常見的現象是逸出氣體或出現溫泉。火山活動多具間歇性,寧靜期的長短不一。正在噴發的或在人類史上經常作周期性噴發的火山稱活火山,歷史無噴發記載且火山構造已遭嚴重破壞的火山稱死火山。年輕而形態完好,現在雖然不活動,但可能處於寧靜期火山稱休眠火山。噴出岩漿的成分、物理特性和通道的形態决定了火山噴發的特性和火山地形。地質構造則控製了火山的分佈。火山噴發帶來了地殼內深處的物質和重要的信息,但強烈的火山噴發卻有災害性。
    火山構造 火山噴出物在通道口堆積成的錐形山丘,叫火山錐(見圖火山錐構造示意圖)。山錐頂部漏鬥狀窪地,即原火山噴口,稱火山口。岩漿噴出地表的通道,稱火山喉管。火山噴發停止後,被岩漿冷凝物充塞的火山通道,稱火山頸。岩漿在通道口冷凝形成的圓丘,叫岩穹。火山錐周圍常有放射狀、環狀裂隙係統,其中可填充岩墻。極少數火山無錐形,僅是一個淺平的窪地。
    火山噴出物 有火山氣體、熔岩和火山碎屑。不同的火山噴出物並不完全相同,即使同一火山,不同時期的噴出物也有變化。
    火山氣體 在火山活動的各個階段,一般都有氣體從火山口或火山錐坡的裂縫中逸出。火山氣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氣(70~90%),其次是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以及微量的氮(N2)、氫(H2)、一氧化碳(CO)、硫(S)、氧(O2)、氯(Cl)等。氣體的比例隨火山及其噴發階段而變化。噴出氣體的溫度可達500~600℃,溫度從鹵化物—硫化物—二氧化碳依次降低。岩漿析出的水蒸氣或地下水受熱氣化成的水蒸氣沿裂隙上升,遇冷則在地表形成溫泉或噴泉。帕尼庫庭火山在1943年噴發期中僅一天就釋放出18000噸水。
    熔岩 從火山口中噴到地面的岩漿。熔岩的氣體含量比岩漿少。熔岩按其中二氧化硅(SiO2)的含量分為酸性、中性和基性的。不同的熔岩的溫度、粘性和氣體含量等不同。酸性熔岩的 SiO2含量 >65%,溫度為800~900℃,粘性大而氣體多;基性熔岩的SiO2含量  火山碎屑 由火山噴出的岩漿塊和小滴在空中冷凝成的,以及火山通道內和四壁岩石被炸碎而形成的火山拋出物。火山碎屑按大小分成:大於雞蛋的火山塊,小於雞蛋而大於黃豆的火山礫,小於黃豆的火山灰;按形狀分成:紡錘形、條帶形或扭動形狀的火山彈,扁平狀的熔岩餅,絲狀的火山毛;按內部結構分成:內部多孔、顔色較淺的浮石、泡沫,內部多孔顔色黑、褐的火山渣。被噴射到空中的火山碎屑,粗重的上升不高隨即回落到火山口附近,小而輕的可上升到平流層隨大氣環流,或被風吹至幾百公裏之外沉降。當火山強烈爆炸性噴發時,火山氣體與灼熱火山灰或岩漿微滴相混合垂直上噴形成高大的蘑菇狀發光雲,或形成斜嚮衝出貼近地面飛馳的灼熱火山灰流。其溫度可達800℃,時速100公裏。火山灰流與水(火山區暴雨,附近的河流、湖泊)混合則成密度較大的火山泥流,從高處嚮低處奔瀉。火山灰流和泥流都帶災害性,它們可以衝毀掩埋道路、橋梁和村鎮(見火成碎屑岩)。
    火山錐的類型 基本類型有熔岩錐、碎屑錐和復合錐 3種。熔岩錐全部或者基本上是多層基性熔岩構成的,形狀扁平而坡緩(2°~10°),頂部有碗狀火山口。規模巨大的熔岩錐叫盾形火山,其坡度比一般熔岩錐更
英文解釋
  1. :  burning mountain,  volcanic mountains
  2. n.:  volcano,  eruption,  extrusive rock,  Volcanoes,  volcanic
法文解釋
  1. n.  volcan
近義詞
火山
火山
相關詞
島嶼海洋地理旅遊山脈坦桑尼亞山峰百科辭典
南美洲火山百科大全福建地質公園地質自然自然現象
中國地形火山天文宇宙科學文化火山
地貌維蘇威月球更多結果...
包含詞
火山口火山栓火山柱火山筒火山岩
活火山死火山火山石火山錐火山鼠
火山渣火山礫火山灰火山學火山土
休火山噴火山火山的火山性火山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