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是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之一,也是四大滿貫賽事中每年最先登場的,通常於每年1月的最後兩個星期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澳大利亞公開賽自1905年創辦以來,至今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不過與另外三項四大滿貫賽事相比,澳網還是最年輕的。賽事目前由澳大利亞網球(tennis australia)主辦。 |
|
1904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網球機構官員决定成立澳大拉西亞草地網球協會(the australasian lawn tennis association)負責籌辦每年一屆的澳大拉西亞錦標賽(australasian championships)並共同組隊參加戴維斯杯的比賽。1905年11月,首屆澳大拉西亞錦標賽在墨爾本聖剋爾達路(st kilda road)艾伯特公園(albert park)內的倉庫老闆板球場(warehouseman's cricket ground)的舉行。當時總共有17名男選手參賽,最後羅德尼·希斯(rodney heath)奪得了男單冠軍。
澳大拉西亞錦標賽最初一直是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的主要城市之間輪流舉行,直到1922年新西蘭退出澳大拉西亞草地網球協會成立自己的網球協會。同年,賽事還增設了女子組和混雙的比賽,瑪格麗特·莫爾斯沃思(margaret molesworth)成為澳網歷史上首位女單冠軍。1927年,賽事更名為澳大利亞錦標賽(australian championships)。在1968年網球職業化後,澳網被列為四大公開賽之一,並於1969年正式更名為澳大利亞公開賽(australian open)。
自從1905年舉辦首屆比賽以來,澳網曾先後在墨爾本、悉尼、阿德萊德、布裏斯班、珀斯和新西蘭等6個地方舉辦過。後來由於各界對比賽地點不確定的非議日漸高漲,1972年,賽事組織者决定將比賽固定在一個能夠吸引最多的贊助商和觀衆的城市舉辦。結果澳網再次回到並永久落戶於其誕生之地墨爾本。接下來的16年裏,澳網一直是在墨爾本庫揚草地網球俱樂部(the kooyong lawn tennis club)的場地上舉辦的。
1977年,澳網由通常的1月改到12月舉辦,使得在那一年舉辦了兩屆比賽。但由於緊鄰聖誕節,賽事時間的改變並沒有起到預先設想的效果,所以到了1986年,原定於年底比賽推遲到第二年1月舉辦。後來這一賽期一直沿用至今。
隨着賽事規模的不斷擴大,庫揚的場地已經不能滿足比賽的要求。1988年,政府斥巨資在墨爾本中央商務區南邊的墨爾本板球場旁新建的費林德斯公園(flinders park)網球中心正式啓用,並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觀衆人數大幅攀升,有超過26萬名觀衆親臨現場觀看比賽,而前一年在庫揚網球中心這一數據僅有14萬人。也正是在啓用新場地後,澳網纔由草地改為現在的硬地球場。1996年,比賽場地再次擴大,並更名為墨爾本公園。2000年,為了紀念澳大利亞網球英雄,歷史上唯一一位兩度實現真正的大滿貫的羅德·拉沃(rod laver),中央球場被命名為羅德·拉沃競技場。而在2003年,中央球場旁的1號球場又以澳洲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網球選手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的名字命名為瑪格麗特·考特競技場。澳網中央球場獨特之處在於它有一個可移動的頂棚,可以根據需要在下雨或是高溫等惡劣天氣情況下使用。這也使得澳網成為四大滿貫中唯一能夠在室內進行比賽的賽事。
在澳網一百多年的歷史中,澳大利亞選手獲得了1980年代之前的歷屆比賽的大部分冠軍。特別是在1960年代澳大利亞網球的黃金時期,羅德·拉沃、羅伊·愛默生(roy emerson)和瑪格麗特·史密斯·考特(margaret smith court)三人幾乎包攬了所有的冠軍頭銜。但是自從1988年澳網進駐墨爾本公園以來,至今還沒有澳大利亞本土選手獲得過澳網男女單打的冠軍。
在2005年,澳網度過了其百年生日。不過這衹是歷史上第93屆比賽,其中因為兩次世界大戰停辦了8年,零位1977年舉辦了2屆,而1986年又停辦了1年。百年澳網的比賽總奬金達到創紀錄的1910萬澳元,其中男女單打冠軍奬金為120萬澳元。 |
|
賽場在澳大利亞的第二大城市墨爾本市網球中心。墨爾本公園的設施--中心球場:可收回 屋頂,15021個座位;1號球場:6000個座位;2號球場:3000個座位;3號球場:2000個座位;4號球場:1100個座位;露天練習球場:19塊;室內練習球場:4塊。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市,由於時值當地盛夏,氣候酷熱而使比賽場地溫度高達60攝氏度,球員體力消耗大,發揮不出水平,影響比賽的圓滿結束,這些問題如不能妥善解决,其公開賽的地位很難保住。由於是硬地網球場,所以打法全面的選手可以占到一定的優勢。它不僅有利於底綫抽擊,也適合發球上網,既適於打上旋球下旋球,也適合吊高球和放短球。 |
|
澳大利亞公開賽的總奬金高達1900萬澳元(折合1520萬美金)。其中男單冠軍的奬金為120萬澳元(折合96萬美元)。這是它在四大公開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
年 份 男單冠軍 女單冠軍 男雙冠軍 女雙冠軍 混雙冠軍
2008 德約科維奇 莎拉波娃 厄爾裏奇/拉姆 邦達連科姐妹 孫甜甜/澤蒙季奇
2007 費德勒 小威廉姆斯 布萊恩兄弟 布萊剋/鬍貝爾 米爾尼/阿薩蘭卡
2006 費德勒 毛瑞斯莫 鄭潔/晏紫
2005 薩芬 小威廉姆斯
2004 費德勒 海寧
2003 阿加西 小威廉姆斯
2002 約翰森 卡普裏亞蒂
2001 阿加西 卡普裏亞蒂
2000 阿加西 達文波特
1999 卡費尼科科夫 辛吉斯
1998 科達 辛吉斯
1997 桑普拉斯 辛吉斯
1996 貝剋爾 塞萊斯
1995 阿加西 皮爾斯
1994 桑普拉斯 格拉夫
1993 考瑞爾 塞萊斯
1992 考瑞爾 塞萊斯
1991 貝剋爾 塞萊斯
1990 蘭德爾 格拉夫
1989 蘭德爾 格拉夫
1988 沃蘭德 格拉夫
1987 艾德博格 曼迪爾科娃
1986 無賽事 無賽事
1985 艾德博格 納芙娜蒂諾娃
1984 沃蘭德 沃蘭德
1983 沃蘭德 納芙娜蒂諾娃
1982 剋瑞剋 沃蘭德
1981 剋瑞剋 納芙娜蒂諾娃
1980 體奇爾 曼迪爾科娃
1979 範萊斯 喬丹
1978 範萊斯 內爾
1977 特尼 瑞德
1976 艾摩德森 高朗格
1975 紐科博 高朗格
1974 考納斯 高朗格
1973 紐科博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72 羅斯維爾 維德
1971 羅斯維爾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70 阿瑟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9 勒弗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8 布萊 比利-簡-金
1967 艾默森 莉奇
1966 艾摩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
1965 艾默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4 艾默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3 艾默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2 雷弗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1 艾摩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0 雷弗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59 歐姆德 卡特爾
1958 科博 莫特孟爾
1957 科博 弗裏
1956 郝德 卡特爾
1955 羅斯維爾 本羅斯
1954 羅斯 朗格
1953 羅斯維爾 考諾爾
1952 米可喬治 朗格 |
|
澳大利亞公開賽的總奬金高達1900萬澳元(折合1520萬美金)。其中男單冠軍的奬金為120萬澳元(折合96萬美元)。這是它在四大公開賽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
年 份 男單冠軍 女單冠軍 男雙冠軍 女雙冠軍 混雙冠軍
2009 納達爾 小威廉姆斯 布萊恩兄弟 威廉姆斯姐妹 布帕蒂/米爾紮
2008 德約科維奇 莎拉波娃 厄爾裏奇/拉姆 邦達連科姐妹 孫甜甜/澤蒙季奇
2007 費德勒 小威廉姆斯 布萊恩兄弟 布萊剋/鬍貝爾 米爾尼/阿薩蘭卡
2006 費德勒 毛瑞斯莫 布萊恩兄弟 鄭潔/晏紫 辛吉斯/布帕蒂
2005 薩芬 小威廉姆斯 烏利耶特/布萊剋 庫茲涅佐娃/莫裏剋 德拉佩/斯托瑟
2004 費德勒 海寧 羅德拉/桑托羅 帕斯奎爾/蘇亞雷茲 茲蒙吉剋/波維娜
2003 阿加西 小威廉姆斯 羅德拉/桑托羅 威廉姆斯姐妹 納芙拉蒂洛娃/佩斯
2002 約翰森 卡普裏亞蒂 諾爾斯/內斯特 庫爾尼科娃/辛吉斯 烏耶特/漢圖切娃
2001 阿加西 卡普裏亞蒂 比約剋曼/伍德布裏奇 威廉姆斯姐妹 費雷拉/莫拉裏烏
2000 阿加西 達文波特
1999 卡費尼科科夫 辛吉斯
1998 科達 辛吉斯
1997 桑普拉斯 辛吉斯
1996 貝剋爾 塞萊斯
1995 阿加西 皮爾斯
1994 桑普拉斯 格拉夫
1993 考瑞爾 塞萊斯
1992 考瑞爾 塞萊斯
1991 貝剋爾 塞萊斯
1990 蘭德爾 格拉夫
1989 蘭德爾 格拉夫
1988 沃蘭德 格拉夫
1987 艾德博格 曼迪爾科娃
1985 艾德博格 納芙娜蒂諾娃
1984 沃蘭德 沃蘭德
1983 沃蘭德 納芙娜蒂諾娃
1982 剋瑞剋 沃蘭德
1981 剋瑞剋 納芙娜蒂諾娃
1980 體奇爾 曼迪爾科娃
1979 範萊斯 喬丹
1978 範萊斯 內爾
1977 特尼 瑞德
1976 艾摩德森 高朗格
1975 紐科博 高朗格
1974 考納斯 高朗格
1973 紐科博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72 羅斯維爾 維德
1971 羅斯維爾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70 阿瑟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9 羅德-拉沃爾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8 布萊 比利-簡-金
1967 艾默森 莉奇
1966 艾默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
1965 艾默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4 艾默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3 艾默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2 羅德-拉沃爾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1 艾摩森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60 雷弗 瑪格裏特-史密斯-考特
1959 歐姆德 卡特爾
1958 科博 莫特孟爾
1957 科博 弗裏
1956 郝德 卡特爾
1955 羅斯維爾 本羅斯
1954 羅斯 朗格
1953 羅斯維爾 考諾爾
1952 米可喬治 朗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