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澎湃péngpài :1.波涛冲击的声音;2.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
澎、湃两个字都是形声字,部首都是三点水,也就是说都与水有关。
澎湃和在一起,便是用来形容水的声音、外形的形容词,既是说明水流动时的形状气势,以及所发出的声响。
在人类社会中,其意思多转变为形容一个人因为激动,或者紧张、惊讶、兴奋等,引起血液流动加快而心脏加剧起伏的情况表现,进而转化表达一个人心情的形容词或名词。 |
|
彭湃(1896-1929)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之一。广东省海丰县人。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1月领导成立海丰县总农会。1924年任中共广东区委农委书记,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1925年任广东省第一届农民协会副委员长。后来到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他领导海陆丰农民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党的五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党的六大后,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9年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同年8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彭湃是早期农民领袖,毛泽东称他为“农民大王”。
彭湃原名彭汉育,留学日本时改为彭湃。1896年生于海丰县城桥东社,1929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时年仅33岁。
1921年,彭湃从日本学成回国,在广州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出任海丰县劝学所长(后改称教育局长),秘密组织“赤心社”,出版《赤心周刊》,公开宣传社会主义。次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彭湃组织学生举行示威大游行。这一行动,触怒了当局,被免去教育局长职务。当局的报复不但未能使彭湃丧失意志,反而激奋他为社会主义事业斗争的决心。从此,他脱下白通帽,戴上小斗笠;脱下学生装,穿上农民粗布衫;脱下革皮鞋,光着脚板深入农民群众,用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和农民兄弟倾谈,与农民一起劳动,关心农民的疾苦,体察农民的生活。7月29日,彭湃与赤山约农民张妈安、林焕、林沛、林老四、李思贤在他的书室“得趣”成立了六人农会。1923年元月,海丰总农会成立,入会的农户占全县总人口四分之一,彭湃为会长。夏,台风袭击海丰,农民损失惨重,彭湃号召农民“三成交租”,同时主持召开有3万余人参加的农民誓师大会。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九),总农会遭到县警和当局驻军袭击封闭,农会成员杨其珊等25人被捕,县政府发布命令解散农会,通缉彭湃。在残酷的敌人面前,彭湃毫不畏惧,长途跋涉,前往老龙找陈炯明交涉申辩,迫使陈氏指令释放被捕会员,恢复农会活动。
1924年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实现了国共合作。彭湃奉命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继而聘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首届和五届主任。
1923年至1925年彭湃根据其领导农民运动及其经验,以其独具的天才和智慧,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陆续写成《海丰农民运动报告》。这个报告,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农民运动的理论方针的重要著作。
1926年1月1日,中央农民部主办的《中国农民》创刊。该刊1—5期登载《海丰农民运动报告》;9月,被毛泽东编入《农民问题丛刊》;10月,广东省农民协会把它更名为《海丰农民运动》,周恩来亲自为该书封面题写书名,作为“广东农民协会丛书之一种”出版。
《海丰农民运动》全书分8节和6个“补充”,共5万余字。它以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农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说明农民革命的必然性。详细记述了海丰农民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其经验教训。它的发表和出版,对当时正在蓬勃开展的全国农民运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诚如毛泽东在《农民问题丛刊•序》中写的《海丰农民运动》“乃本书最精粹部分”,“它给我们做农民运动的方法”,“它又使我们懂得中国农民运动的性质”,从而提出要把海丰农民运动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
|
- v.: surge
|
|
- v. déferler
|
|
渒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