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 > 潼關
目錄
《潼關 Tongguan》
詩人: 汪元量 Wang Yuanliang

  蔽日烏雲撥不開,昏昏勒馬度關來。
  緑蕪逕路人千裏,黃葉郵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國淚,愁來莫上望鄉臺。
  桃林塞外秋風起,大漠天寒鬼哭哀。
關隘名 Pass were
  關隘名。古稱 桃林塞 。 東漢 時設 潼關 ,故址在今 陝西省 潼關縣 東南,處 陝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衝,素稱險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河水四》:“ 河 在 關 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 潼關 。” 唐 杜甫 《北徵》詩:“ 潼關 百萬師,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捲第四章:“衹要明天從 潼關 附近衝過去,到了 河南 ,官兵就再也包圍不住咱們啦。”
潼關歷史
  潼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古潼關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雲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
  潼關在東漢以前還沒設關城,到東漢末,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纔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設潼關,並同時廢棄函𠔌關。據《通□ 》載:"自澠池西入關有兩路,南路由回阪,自漢以前皆由之。曹公惡路險,更開北路為大路。”建安時改山路於河濱。當路設關,始有潼關
  潼關以水得名。《水經註》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又稱衝關。這裏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綫,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漢潼關城在今城北村南。
  到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移關城於南北連城間的坑獸檻𠔌,即禁溝口。唐朝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又遷隋潼關城於黃、渭河南岸。宋熙寧元年十年(公元1068年月 1077年),遣侍御史陳洎擴建。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千戶劉通築城,明洪武九年,指揮金事馬 增修城牌“依山勢而麯折”築城墻,後稱明城。清朝增修擴建,北臨黃河,南跨鳳凰、麒麟二山,東斷東西大路臨黃河南延上麒麟山;西斷東西大道靠河南沿上象山。城門開六處,每處各有兩洞,中有甕城相連。東門稱金陡,先名“迎恩”,後改“平藩兩陝”;西稱“懷遠”,後改“控製三秦”。南門有兩個,東邊的稱作上南門,先名“凌雲”,後改“麟遊”,再改“覽山”;西邊的稱下南門,先名“迎薫”,後改“鳳□”。北門也有兩個,靠西邊的是大北門,先稱“吸洪”,後改“霸英”。南北水關門有兩個,南邊北門築閘樓七間,裏設天橋;北邊門築閘九間。六大城門,除南門無樓外,東西城各有兩個。潼水穿城而過,經潼津橋註入黃河。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馮玉祥修築潼河大橋。城內建有金陵寺、鐘樓、望河樓、呂祖廟、閱書樓、象山祖師廟及牌坊、樓閣多不勝舉,古稱“金碧輝煌,映映川原。”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隔河炮擊,飛機轟炸。國民黨軍隊藉修築工事之機,拆毀大量建築物,西城門樓和箭樓被焚。
  解放後,黨和政府又撥出專款,對縣城部分建築物又進行了修復。不過,五十年代末,中央决定修建三門峽水庫,潼關城建築物拆除。
潼關地理
  潼關縣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東接河南省靈寶縣,西連本省華陰市,南依秦嶺與本省洛南縣為鄰,北瀕黃河、渭河同本省大荔縣及山西省芮城縣隔水想望。界於東經東經110°09’30”——110°25’32”北緯34°23’30”——34°39’00”之間南北長28.4公裏,東西寬約24.6公裏,總面積526平方公裏。潼關縣是陝西的東大門,是連接西北、華北、中原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通訊便捷。居西安、太原、洛陽三大城市經濟輻射圈的中心。隴海、同蒲鐵路交匯於城西,310國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黃河鐵路大橋使黃河天塹變通途。程控電話城鄉均已開通。移動通訊與世界聯網。
  礦産資源豐富,開發潛力遠大。境內金、銀、鉛、鐵、銅、花崗岩、大理石、石墨、石英石等礦産十分豐富,有中央和地方所建金礦20餘個,黃金采選、生産、加工已具有規模,年産黃金近20萬兩,是全國第三産金大縣。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潼關已成為西部開發的橋頭堡,陝西省的東大門。隨着黨的十六大精神的深入貫徹和省委、省政府“一綫兩帶”發展戰略的實施,潼關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一縣兩區”的新構想,確定了新的發展思路:南部山區抓黃金礦藏的深部勘探和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保竜頭,爭取全國金城;中部抓生態環境建設營造緑色文明和畜牧養殖業發展,保民富,擴大林牧業規模;北部抓人文歷史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深度開發,促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潼關氣候
  潼關屬暖溫帶大陸性雨熱同季的季風型幹旱氣候。南北差異大,光能資源較充足,熱量和降水量偏少,時空分佈不均。四季分明,鼕夏長,春秋短,年平均風速3.2米/秒。
潼關景觀
  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馬趵泉、佛頭崖、鐵溝筐泉及黃河鐵路大橋、港口高揚程抽水站、禁溝鐵橋、太峪水庫等
  登上潼關,不禁令人憑吊這座古戰場。公元211年,曹操與馬超激戰潼關,曹操以沙築墻用水澆灌,一夜冰凍成壘,馬超兵敗西逃。公元756年,唐將哥舒翰統兵20萬鎮守潼關,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迫使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被反軍安祿山打敗。安祿山占據潼關西進,唐玄宗倉皇西逃。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由洛陽進發潼關,唐將田令孜率兵10萬鎮守潼關,未料起義軍由禁溝潛入,奪取潼關,直搗長安。元朝末年,朱元璋攻破潼關,從而安定陝甘。解放戰爭時期,陳庚、謝富治兵團在潼關一帶打敗國民黨軍,開闢了豫、陝、鄂根據地。迄今,潼關許多村莊以“軍”、“營”為名。
潼關八景
  潼關八景,是潼關地區能夠欣賞的八處勝景。八景是雄關虎踞、禁溝竜湫、秦嶺雲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張、譙樓晚照、道觀神鐘。茲分別介紹於下:
  雄關虎踞
  雄關,是指潼關故城東門的關樓。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東門外麒麟山角形似一隻猛虎蹲在關口。東門城樓北臨黃河,面依麒麟山角,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面進關的唯一大門,峻險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進關時,沿着東門外陡坡道拾給而上,舉目仰望關樓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隻眈眈雄視的猛虎,守衛着陝西的東大門,它以威嚴雄險著稱。
  清。
  淡文遠勝贊《雄關虎踞》詩:
  秦山洪水一關橫,
  雄視中天障帝京。
  但得一夫當關隘,
  丸泥莫漫覷嚴城。
  註釋:
  (一)一二兩句是說,秦嶺和黃河之間橫踞着一個潼關,它虎視中原保護長安。 中天指中原。帝京指長安。
  (二)三、四兩句是說,衹要派一員將守住東門,關隘指東門,什麽丸泥“東封函𠔌”,衹不過是狂妄者的讕言。這裏指東漢王元曾誇口用少數兵力即可東封函𠔌關,譏笑了他對潼關的輕慢態度。
  禁溝竜湫
  竜湫(qiu秋),上有懸瀑,下有深潭叫做“竜湫”。禁溝竜湫景緻在禁溝口石門關北面禁溝水與潼河相匯處。北距潼關故城約2公裏。
  禁溝既長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嶺蒿岔峪,匯合沿途泉水流至溝口石門關。溝床突變,湍流直下,飛沫四濺,好似白練高挂。溝水下落與潼河相溶,匯為深潭。碧波蕩漾,魚躍興波,緑樹成蔭,花香鳥語,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明。
  林雲翰詠《禁溝竜湫》詩云:
  禁溝山下有靈源,
  一脈淵深透海門。
  竜仰鏡天噓霧氣,
  魚穿石甃動苔痕。
  四時霖雨資農望,
  千裏風雲斡化雲。
  乘興登臨懷勝跡,
  載將春酒醉芳尊。
  註釋:
  (一)一、二句是說,禁溝口有瀑布深潭,一直通到海門。形容潭深水碧看不見 底。靈源,在這裏喻指竜湫水景。古雲“水不在深,有竜遇靈”。
  (二)三、四句是說,神竜仰望天空吐着霧氣。魚兒穿梭,觸動苔蘚。噓,吐氣。甃(zhou 宙),潭邊的石壁。
  (三)五、六句是說,一年四季霖雨滿足了農人的願望,千裏風雲調和着大自然的變化。斡,調知。化雲,即雲化,指大自然的變化。
  (四)七、八句是說,乘着興致來此飽覽勝景,帶着春酒在芳草地上喝醉。尊,同樽,酒器。
  秦嶺雲屏
  屏,屏風。秦嶺雲屏,把秦嶺雲霧繚繞的自然的風光比作潼關的屏風。
  潼關南面的秦嶺峰巒起伏,蒼翠清新,令人賞心悅目。每當雨雪前後,景象更為佳妙,峰巒中遊雲片片,若飄若定,似嵌似浮,來之突然,去之無蹤。一會兒若竜騰躍,一會兒若馬奔馳。有時如絲如縷,有時鋪天蓋地,或如高山戴帽,或如素帶纏腰,或如綿團亂絲。千姿百態,變化無窮。迨旭日初露,錦幛乍開,五光十色,山為畫,畫為山,畫山融為一體。《秦蜀驛程記》的作者曾欣喜地寫道:“河南(黃河以南,指潼關一帶)連山,綿綿不絶。……時見白雲逢逢,自半山出,惝恍無定姿,心目為之清曠。”
  現在,每當秦嶺雲屏出現的時候,人們仍可盡情欣賞這一勝景,分享自然美的樂趣。
  清。
  淡文遠寫《秦嶺雲屏》的詩云:
  屏峙青山翠色新,
  晴嵐一帶橫斜曛。
  尋幽遠出潼川上,
  幾處煙村鎖白雲。
  註釋:
  (一)一、二句是說,彩雲象屏內一樣直竪着,秦嶺更加蒼翠清新,天氣放 晴,雲氣如帶,橫抹着夕陽的彩霞。嵐(lan 欄),山裏的霧氣。曛,日落時 餘光。
  (二)三、四句是說,尋求美景,不辭遠路奔波,來到潼洛川上,但見村落煙霧飄渺,處在白雲之中。潼川,潼洛川,是潼河流經的川道。
  中條雪案
  中條指中條山,在今山西省。其西面端與潼關隔黃河相望,明代時為蒲州所轄。中條雪案,指中條山清幽的雪景。 在時代,潼關正是軍事重鎮,設防範圍北跨黃河,在蒲州境內築守禦城,設千總,管轄蒲州一些關津渡口。潼關故城處 正是欣賞中條雪案的最好 位置。
  大雪紛飛,蒼翠的中條山換上了銀裝素裳。站在潼關城頭北眺,但見“千山鳥飛絶,萬徑人蹤滅”,滿目皚皚,“大河上千,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銀為樹,玉作峰 ,粉塑欄桿,素裹山川。倘好雪後新晴,則銀光四射,瓊瑤失色,雲遊霧蕩,觀者恍惚置身於仙境之中。
  凡是鼕季到潼關來的遊客,在大雪天和雪後放晴之日,都能欣賞到中條雪案的美景。
  清
  淡文遠《中條雪案》詩云:
  迢遙北望俯群山,
  滿眼平鋪霜雪環。
  疑是蓬萊山上石,
  移來一片拱岩關。
  註釋:
  (一)一、二句是說,站立潼關城頭嚮北了望中條山,到處都被冰雪覆蓋。迢遙,遙遠。
  (二)三、四句比喻:是誰把蓬萊仙島上的瓊瑤白玉般來了呢?蓬萊,相傳神仙居住的仙山。岩關,指潼關
  風陵曉渡
  風陵,神話傳說中女媧氏之墓。位於潼關故城東門外黃河岸河灘。風陵處的渡口叫“風陵渡”。
  潼關城地處黃、渭二河交匯處,早在春秋時期,就是交通樞紐,水路要衝。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風陵流就有“官船十一隻,水夫八十四人”(《續潼關縣志》)。還有私人和上下遊經常過往客商船衹。
  每日拂曉,沉睡的黃河剛剛蘇醒,岸上樹影依稀可辨時,南來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囔地朝風陵渡集結了。推車的,騎馬的,趕牲口的,荷擔的,負囊的……接踵而來。有的趕路,有的候渡,有有則已經坐在船頭泛舟中流。遙望黃河上下,煙霧茫茫,桅燈閃爍。船衹南北橫馳,彩帆東西爭揚,側耳傾聽,嘩嘩 的水聲,吱吱的櫓聲,高亢的號子聲,顧客的呼喊聲,鳥聲,鐘聲,……匯成一片,古渡兩岸回蕩着優美的清晨爭渡的交響麯。
  清
  淡文遠詠《風陵曉曉》詩:
  洪波一片接天時,
  幾葉扁舟渡曉晴。
  秦晉漫雲南北限,
  此陵自古達潼城。
  註釋:
  (一)一、二句是說,黃河的巨浪,閃浮着黎明的曙光,幾衹小船在晴天的拂曉時競渡。
  (二)三、四句是說,秦晉兩地雖被黃河橫隔便從古到今內陵渡口卻暢通潼關,連接秦晉(是春秋時兩個國名),當時以黃河為界,後來成為陝西(秦)山西(晉)的簡稱。
  黃河春漲
  萬物復蘇,春暖花開,黃河上遊的萬山叢中,積雪消融,封冰解凍,黃河流量劇增。站在潼關城頭北眺 東望,衹風銀光四閃的冰凌伴隨着河水,洶涌而下,水於一色,眼前一葉葉冰船傲居浪頭,忽高忽低,時隱時顯,有的排着長隊,中流爭渡;有的單槍匹馬,岸邊徘徊。風聲、水聲、隆隆的冰塊相撞聲,威武雄壯,激蕩情懷。
  明
  林雲翰《黃河春漲》詩云:
  冰泮黃河柳作煙,
  忽看新漲浩無邊。
  飛濤洶涌警千裏,
  捲浪彌漫沸百川。
  兩岸曉迷紅杏雨,
  一篙春棹白鷗天。
  臨流會憶登仙事,
  好藉星槎擬泛騫。
  註釋:
  (一)一、二句是說,黃河冰解,兩岸緑柳如煙,忽然看見河水猛漲浩渺無邊。泮(pan 判),冰塊分解。
  (二)三、四句是說,洪流奔騰,一瀉千裏,巨浪澎湃,百川匯流。
  (三)五、六句是說,伫立岸邊醉迷着杏花時節的清晨春雨,揮篙驅舟遊蕩在白鷗群中。棹(zhao趙),划船用的一種工具。
  (四)七、八句是說,撐船在黃河中隨波逐流,遐想着登仙之事,最好還是憑依着小船去效法張騫尋找黃河的源頭。槎(cha茶),筏子。騫,張騫,西漢人。《荊楚歲時記》說張騫乘坐筏子尋找黃河源頭,結果泛流到了天河,見到了織女和牛郎。
  譙樓晚照
  譙樓,古代建築在城門上的樓,樓上駐兵,用以暸望,報警報時。譙樓晚照,指日落時候潼關譙樓(指西城門樓)的景緻。
  夕陽西下,晚霞似火,高大巍峨的譙樓----西城門樓披上錦鄉,置身於彩雲之中。雕柱鬥角,飛檐鈎心,光輝四射,譙樓暗亮分明,邊沿折光,五顔十色。欄桿空處,紅霞道道如束。譙樓四周“歸鴻默默爭先集,落雁翩翩入望中”。樓上遊客,指點山川,似在畫中賞景。
  清
  潘耀祖《譙樓晚照》詩云:
  畫樓突兀映麒麟,
  鬥角鈎心滿眼春。
  待得夕陽橫雁背,
  鼓聲初動少行人。
  註釋:
  (一)一、二句是說,譙樓高聳同麒麟山交輝映,飛檐雕柱錯綜精密,光彩四放,滿眼爭春。突兀(wu 悟),含有高聳特出和突然兩種意思。麒麟,山名,在潼關故城內。鬥角鈎心,同鈎心鬥角,形容樓臺建築的結構錯綜精密。
  (二)三、四句是說,等到夕陽橫照雁背之時,譙樓上響起戍鼓聲,街上的行人漸漸少了。
  道觀神鐘
  道觀指道教的廟宇。道觀神鐘,因道觀裏的異於一般的“神鐘”而馳名。
  相傳在明萬歷年間(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泛濫,黃河洶涌澎湃,流有雌雄二 鐘,摩蕩有聲,雌鐘(鐵鐘)止於潼關,“出,扣拓陰晴”。而雄鐘(銅鐘)則流於陝州。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這口奇異的雌鐘,被懸挂在麒麟山頂的鐘亭上。鐘亭周圍緑樹參天,白雲繚繞,晨昏扣之,鐘聲抑揚頓挫。“宮商遞變,律呂相生,聲揚遠聞”,清脆悅耳,山川生色。
  清
  潘耀祖《道觀神鐘》詩云:
  大河水泛出鯨魚,
  仙院移來崗上居。
  撞破塵緣聲幾點,
  寒山遺響震穹廬。
  註釋:
  (一)一、二句是說,浩蕩的黃河衝來了巨大的神鐘,道傢把它移到山上的廟院。鯨魚,比喻神鐘。
  (二)三、四句是說,幾點鐘聲劃破了紅塵俗緣,山顛餘音回蕩在萬仞高空。塵緣,出傢人指塵世事務的煩擾。穹廬,指天空。寒山,指唐高僧寒山拾得二僧人曾住於寒山寺(在姑蘇城外)。唐詩人張繼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名句。
潼關交通
  隴海、同蒲鐵路交匯於城西,310國道、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風陵渡黃河公路大橋、黃河鐵路大橋使黃河天塹變通途。
百科辭典
  Tong Guan
  潼關
  Tong Guan
    位於陝西省東部,南依泰嶺,北臨黃河,地當陝西、山西、河南3省要衝,形勢險要,嚮有“三秦門戶”之稱。東漢前,中原去西北和西南都必須經過黃河和秦嶺之間的黃土臺塬。黃土塬被源於秦嶺的溪流切割成很深的溝壑,東西行旅必須翻越溝壑和塬面,東漢時就在今潼關縣城東北約10公裏遠望溝和禁溝之間的塬上設潼關。遺址在寺角營村北。後在黃河南岸邊開闢一條東西通道,不需翻溝過塬。隋將潼關移至黃河邊今潼關縣城東北15公裏處,清設潼關廳,1913年改潼關縣。自隴海鐵路通車以來,潼關已成交通坦途。20世紀50年代修建黃河三門峽水庫,按大壩原定高程,潼關城將被回水淹沒,潼關因而拆毀,更名港口,縣城在1961年遷往吳村。目前新、舊潼關都已失去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健超)
    
近義詞
潼關
潼關
相關詞
旅遊陝西地理景點潼關虎踞雄關潼關八景
黃河晚照譙樓八景淡文遠風景佛頭山函𠔌關
桃林將軍軒轅伏魔錄伽藍天神
包含詞
潼關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