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木雕
目录
No. 1
  广东省 潮州市 的木雕工艺品。多用作建筑装饰和家具装饰。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等。雕刻方法有浮雕、沉雕、通雕、圆雕等。以 潮安 、 潮阳 、 揭阳 、 饶平 、 普宁 、 澄海 等县为最发达。
简介
  广东东部的潮安、揭阳、潮阳、普宁、饶平和澄海一带,明清以来木雕艺术异常发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自成一个体系。因为这几县旧属潮州府,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潮州木雕”。
  潮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潮汕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发展,推陈出新,以其品类繁多、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潮汕文化精致机灵的独特风格。潮州木雕,就是潮州民间工艺美术这片沃土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它与东阳木雕并列为中国民间两大木雕体系。主要用以建筑装饰、神器装饰、家具装饰、案头装饰等,往往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所以又叫潮州金漆木雕,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这项技艺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莲上村、西都村,同时波及饶平、汕头、潮安、潮阳、揭阳、揭西、普宁、陆丰、大埔、五华、兴宁、惠来、海丰,陆丰、兴宁和梅县等县市和福建东南部沿海一带。
  由于木雕作品工艺精湛、玲珑剔透、金碧生辉、富丽堂皇,因而深受广大东南亚地区的华裔所喜爱,其精美的艺术魅力名扬世界。
历史发展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木雕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公元1054年,潮州郡守郑仲重做计时器"漏"时已有"指工绳木,卯金涂漆"的记载。
  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特别是清末民初年间,海内华侨回乡建造祠堂、豪宅成风,大量采用潮州木雕,使之达到登峰造极发展阶段,现存大量的潮州木雕多数为这个时期的作品。
  潮州木雕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流传至今,默默耕耘在这片园地里的世世代代的民间艺人,功不可没,他们更以其呕心沥血之作为潮汕增光、为雕刻艺术史添誉。
  1957年,著名潮州木雕艺术家张鉴轩、陈舜羌创作的圆雕蟹篓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博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并荣获铜质奖章,这件作品独树一帜,具有三维空间欣赏视角,翻开了中国木雕史的新一页。
  1962年1月28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副刊)全版介绍了《潮州木雕》,在全国引起重视。为了装饰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专门召集了黄帜明、陈雨田、吴江冷、杨坚平等艺术家及木雕艺人张鉴轩、陈舜羌、李小棕、叶锡永、林行能、郭映腾等一班人,集体设计制作了两件大型金漆木雕《雉鸡梅雀图》、《鱼虾海味图》(三米见方)装饰于人民大会堂中,成为划时代代表作。
艺术特色
  潮州木雕继承了我国传统木雕的雕刻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取了石刻、绘画、泥塑以及潮剧等各种不同的民间艺术的某些长处,融汇成独特风格,是我国雕塑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流派。这种从唐代开始便产生的潮州木雕,用途广泛,一般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案头摆设。精巧雅致的潮州木雕被广泛应用于潮汕地区各地的祠堂、庙宇、建筑物的门窗、匾额、承柱、藻井以及家用器物上的屏风、几桌、床炕、茶橱、宣炉罩等,而潮汕民俗中迎神赛会、祭祀祖先的神龛、神轿、烛台、挂屏等也都用潮州木雕装饰。
  潮州木雕用的是当地出产的普通的木材;建筑装饰雕刻比较粗大,一般采用杉木;家具器物的雕饰则多采用樟木。樟木的质地并不坚密,艺人取其有一定的韧性和易于奏刀的优点,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刻后再予以髹漆贴金,不仅辉煌灿烂,且能抗潮避蛀,经久不致崩裂变形或腐朽。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有全贴金的金漆木雕,五彩描金的彩雕,清一色髹红(或黑)的漆雕和保持原木纹理的素雕等,其中以金漆木雕最为出名。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皆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烘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的潮州己略黄公祠,祠内各处梁柱多饰以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展现了潮州木雕的各种表现技法,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民国初年,潮商崛起,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成风,在此背景下,木雕艺人利用东南亚红木创作出"红木方曲"、"如意屐"等,形成精致、端庄、华贵的木雕新风格。
  潮州木雕题材内容丰富,从花鸟虫鱼、四季果品、江海水族、珍禽瑞兽到民间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无所不有。就常见的作品,人致可以分为图案、博古、禽兽花果草虫、山水、仙佛人物五类。人物题材多取自《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为人民所喜爱的人物形象,被雕刻匠师们反复地表现着。此外,赞美韩愈来潮州作刺史的"蓝关雪",表现明代潮州七贤进京应试的"七贤进京"等,更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题材。无限丰富的题材,促使木雕匠师们去探求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手法,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部位,而单独、交错或综合地灵活运用。
  就其雕刻技法分类,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五种,其中通雕最为卓越,它吸取了浮雕、圆雕等技法而融汇成一钟玲珑剔透的技法,它的出现,在木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雕刻技法上则依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综合地灵活运用,以表现不同的形式美。
  由于分布地区广泛,出现了地方性的风格差异。仅就潮汕、兴梅地区而论,潮汕地区木雕布局繁复、结构严密、精细纤巧,以表现连续性情节见长;兴梅地区木雕刀法简练、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为特征。清末潮州木雕行业中曾出现过奇才黄开贤,以高超地技艺为潮州木雕赢得了声誉。现代传承这一技艺的著名木雕艺人有张鉴轩、陈舜羌等,张鉴轩认为潮州木雕技艺可归纳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中主次分明,"杂杂"指要有层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镂通剔透。
选用材料
  潮州木雕用的是当地出产的普通的木材;建筑装饰雕刻比较粗大,一般采用杉木;家具器物的雕饰则多采用樟木。樟木的质地并不坚密,艺人取其有一定的韧性和易于奏刀的优点,刻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刻后再予以髹漆贴金,不仅辉煌灿烂,且能抗潮避蛀,经久不致崩裂变形或腐朽。
  潮州木雕密切联系着群众实用生活的各个方面,更适应着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上的需要。它的题材内容,多数来自民间为人们所喜爱和熟知的神话、传说、戏曲和历史故事,如颂扬勇敢和机智的《苦肉计》;追怀先贤的《兰关雪》;赞美纯真爱情的《陈三五娘》等;也有些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渔樵耕读》、《修房盖屋》描写了普通劳动,《洋鬼子烛台》表露了人民对帝国主义者的嘲讽。还有种种珍禽瑞兽花果虫鱼,而对于江海中的水族、亚热带的植物的表现,尤为出色。至于千变万化的几何纹样,也同样表现出无穷的智慧和丰富的美感。
传承意义
  潮州木雕,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艺术遗产,对于建筑、工艺、雕刻、绘画的发展,都将提供出许多有益的经验。
  潮州木雕在装饰与写实的结合、美观与实用的统一、精美雕镂与统一单纯的处理、一目了然与经久耐看的兼顾以及构图的经营、形象的刻划、刀法的运用、髹漆贴金等等,都有着独到而卓越的创造,是熔雕刻与绘画于一炉的艺术。在潮州地区,房屋的脊、檐、外壁,通常饰以灰批、嵌磁、砖雕或石雕;木雕则被安置在门、窗、前廊的梁架、柱头等显眼而又不受日晒雨淋的地方;家具方面,大则屏风、几案、床榻,次则橱柜、椅凳,小至放灯芯、盛纸媒的筒子,莫不加以雕饰;而在过去,与祭祀有关的神龛神轿,馔盒、炉罩、烛台等,更是木雕艺人们的用武之地。
  由于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潮州木雕失去了原先的依存条件,加之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神龛、神亭等物品淡出日常生活,所以潮州木雕的用武之地日渐减少。另一方面,潮州木雕工艺精细,创作难度大,加工程序多,且多手工操作,既辛苦又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差,因此目前从事木雕加工生产的人愈来愈少,青年一代尤其不愿从事这项工作,这导致潮州木雕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亟待抢救、扶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潮州市的李得浓、陈培臣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