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美(925-991),字仲询,大名(今河大名东北)人,北宋初名将。父亲潘瞒。在常山(今正定县)当过军校。
儿子:惟德,官至宫苑使。
惟固,官西上阁门使。
惟清,官拜崇仪使。
惟熙,娶秦王女(赵德芳之女),官拜平州刺史。
从子:惟吉(后周纪王柴熙,为潘美养子)惟维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 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 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70。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 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词人《潘必正词选》
其有一女,即章怀皇后也。宋太宗把潘美的第八个女儿聘为儿媳,封莒国夫人。但她22岁死去,赵恒即位真宗后谥为庄怀皇后(后改为章怀皇后)。 | | 初事周世宗柴荣,补供奉官,高平之战后,迁西上标门副使。潘美与赵匡胤素厚,后拥立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颇受重,因功累迁防御使。
开宝三年(970),潘美为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率十州兵攻南汉。九月,围贺州(今广西贺县东南),闻南汉援军将至,佯退二十里,以奇兵于南乡(今贺县南信都)设伏,大败南汉援军万余,遂克贺州。继而转兵攻韶州(今广东韶关),以强弓劲弩破南汉军象阵,击败其主力十余万,克韶州。四年二月,率军与南汉军六万对峙于广州城北马迳,遣军夜焚其营,乘火急攻,俘斩万计,继趋广州灭南汉。授山南东道节度使。
七年,任升州西南面行营都监,与行营马步军战桌都部署曹彬率军由江陵顺江而下攻南唐。八年正月,宋军进抵秦淮河,舟楫未备,率部涉水抢渡,会大军击江宁(今南京)城下的十余万南唐水陆军,杀获甚众,后与诸军加紧攻城,十一月破城,灭南唐,以功擢宣徽北院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随宋太宗伐北汉。北汉主降,他又随宋太宗北伐辽朝,兵败而回。
潘美南征北战,在北宋统一战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太平兴国四年八月,潘美任河东三交口都部署,驻守西北边防,以御辽朝。以雁门之捷封代国公。
雍熙三年(986),宋兵三路北伐辽朝,潘美为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州)等州行营都部署,杨业副之,率西路军出雁门,连克寰(今山西朔州东)、朔及云、应等州。七月,契丹军主力反击,因曹彬所领东路军大败于岐沟关,潘美等受诏撤军,撤军途中有新诏要求其掩护云、应、朔等州之民内徙。在撤军过程中,监军王侁等不纳杨业建策,并强令其出战,置之必败之地,在不知杨业胜败的情况下王侁怕杨业已胜而选择带兵争功,潘美阻止的不够坚决,后听说杨业失败又违约不予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被俘身亡。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次年,又复旧官。淳化二年(991),加同平章事 ,数月后死,死后谥武惠。 | | 潘美字仲询, 大名人。其父潘王, 任军校戍守常山。潘美年轻时风流倜傥,附属于府中典谒。曾经对家乡人王密说“: 汉代将要结束了, 奸臣恣肆行虐, 天下有改朝换代的征兆。大丈夫不在这个时候建立功名, 谋取富贵, 碌碌无为与万物一并灭亡, 直是羞耻啊。”正好周世宗任开封府尹, 潘美任侍从官奉事世宗。到周世宗即帝位后, 补任潘美为供奉官。高平之战, 潘美因为战功升迁为西上门副使。后出任陕州监军, 改任引进使。周世宗准备用兵于陇、蜀二地, 命潘美统率永兴的屯兵, 管理西部战事。
先前, 太祖对潘美待遇很优厚, 受禅即位后, 命令潘美先去见执政大臣, 宣谕圣旨于中外。陕州主将袁彦凶悍, 信任奸佞小人, 喜欢杀人贪财, 而且修理兵器, 太祖怕他变乱, 派潘美监视他的军队准备处置他。潘美一人骑马前去宣谕,认为天命既定, 应当克守臣职, 袁彦于是入朝。皇上高兴地说:“ 潘美不杀袁彦,能让他来晋见, 实现了我的愿望啊。”
李重进叛乱, 太祖亲自征伐, 任命石守信为招讨使, 潘美为行营都监做他的助手。扬州平定后, 潘美留任为巡检, 以行使镇抚之事, 因功授为泰州团练使。当时湖南叛将汪端平定后, 人心不安, 于是任命潘美为潭州防御使。岭南刘钅长几次侵犯桂阳、江华等地, 潘美把他们都赶跑了。溪峒蛮獠等少数民族从唐朝开始, 时常侵犯内地, 成为百姓的一大祸患。潘美追剿到他们的老窝, 诛杀俘获了很多人, 对其余的人加以慰抚,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才安定下来。乾德二年(964) , 潘美又随从兵马都监丁德裕等人率领军队攻克郴州。
开宝三年( 970 ) , 朝廷下令征伐岭南, 任命潘美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 尹崇珂为他的副手。军队进克富州, 刘钅长派其将领率领军队一万多人来增援, 潘美与他们作战大败敌军, 于是攻克贺州。十月, 又攻下昭、桂、连三州, 西江各州相继投降。潘美因为战功移任南面都部署, 进驻韶州。
韶州是广州的北面门户, 敌军十余万人聚结在这里。潘美指挥军队乘机进攻, 韶州于是被攻下, 斩杀俘虏敌军数万人。刘钅长穷愁急迫, 派遣他的大臣王王圭到军营来请求和好, 又派他的左仆射萧氵崔、中书舍人卓唯休奉表请降。潘美对他们宣谕皇上的意思, 认为能战就与他们战, 不能战就让他们守, 不能守就让他们降, 不能降就让他们死, 不能让他死就赶走他们, 除这五种结果外其他不得接受。潘美就命令殿直冉彦衮指挥押送萧氵崔等人到朝廷。刘钅长又派他的弟弟刘保兴率领军队抵抗, 潘美就率领军队兼程行军赶到栅头, 离广州一百二十里远。刘钅长的军队十五万人凭借山谷坚固阵地等待宋军,潘美于是构筑壁垒休整部队, 与将领们计议说“: 敌军用竹木编为栅栏。如果用火攻, 敌军一定溃乱, 趁机用精锐部队夹击敌人, 是万全之策。”于是分派丁夫几千人, 每人拿着两个火把, 秘密地行军到达敌军的栅栏。到了晚上, 万余火把一齐发攻, 正好天气刮着大风, 火势很强。刘钅长部队惊动来进犯, 潘美指挥军队急忙迎击, 刘钅长军队大败, 潘美军队斩敌数万人。潘美指挥军队长驱直入攻到广州, 刘钅长把他的府库都焚烧了, 潘美军队于是攻克广州, 擒俘刘钅长押送到京师, 并向朝廷报捷。当天, 朝廷任命潘美与尹崇珂同知广州兼市舶使。五月, 任命潘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五年( 972) , 潘美兼任岭南道转运使。土豪周思琼纠聚民众依仗海域叛乱, 潘美讨平他们, 岭南于是安定下来。
七年(974) , 朝廷计划征伐江南。九月, 派遣潘美与刘遇等将领率领军队先头到达江陵。十月, 任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 与曹彬一起出发, 进驻秦淮。当时船只没有准备好, 潘美下令说:“ 潘美接受诏令, 指挥骁勇善战的军队数万人, 期望能够一定获胜, 怎能因为一条浅水所限而不敢直接渡过去呢?”于是指挥军队渡江, 吴军被打败。到采石矶浮桥做成时, 吴人用二十多艘战船敲响战鼓溯水而上乘机来攻。潘美指挥军队奋勇而战, 夺取敌军的战舰, 擒获敌军将领郑宾等七人, 又攻破吴军城南的水营栅栏,分派水师驻守。上奏朝廷, 太祖派遣使者赶快迁移战船, 以防变故。潘美接到诏令马上迁移部队。这天夜晚, 吴人果然来攻水营, 未能成功。潘美进军金陵,江南水军、陆军共十万人在城下摆下阵势, 潘美率领部队袭击, 把吴军打得大败。李煜非常危急, 派徐铉来请求迟缓作战, 皇上没有答应, 仍诏令诸将促令他归附。李煜迁延没有结果, 连夜派部队数千人, 手持火把击鼓来攻宋方军队。潘美率精锐军队与敌军短兵相接, 趁机与大将军曹彬率领军队黎明攻城, 分多道一齐进攻。金陵平定后, 因为战功潘美被封为宣徽北院使。
秋季, 朝廷命令潘美辅佐党进进攻太原, 在汾河上交战, 大破敌军, 而且俘虏敌军很多。太平兴国初( 976) , 改任南院使。三年(978) , 加封潘美为开府仪同三司。四年(979) , 朝廷任命将领征伐太原, 潘美任北路都招讨, 判太原行府事。潘美部署诸将进讨, 并州于是平定。接着征伐范阳, 任潘美为知幽州行府事。到班师的时候, 朝廷任命他兼任三交都部署, 留下来驻守保卫北部边境。在三交西北方三百里, 有个地方叫固军, 地势险阻, 是北边的咽喉之地。潘美秘密袭击, 于是占有这个地方。于是贮积粮食驻扎兵马坚守, 从此以后北边得以安定下来。潘美曾经巡视到代州, 整顿军备,
不久辽国一万多骑兵来侵犯, 靠近边塞,潘美誓师后静悄悄地进军与敌作战, 大破敌军。朝廷封他为代国公。八年(983) , 改任忠武军节度使, 升封为韩国公。
雍熙三年(986) , 皇上下诏命潘美及曹彬、崔彦进等北伐, 潘美率兵单独攻下寰、朔、云、应等州。朝廷命令将当地人民迁至内地。遇到辽兵来攻, 在陈家谷口两军交战, 不能取胜, 骁勇大将杨业战死。潘美因战败被削秩三级, 责授为检校太保。第二年(987) , 任检校太师。任真定知府, 不久, 改任都部署、并州通判。加官同平章事, 数月后去世, 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中书令, 赐谥号为武惠。咸平二年(999) , 配置于太宗庙附祀。 | | 潘美对宋王朝的第一大功是帮助宋太祖夺取王权、建立北宋。
柴世宗不幸英年早逝,年幼的周恭帝没有能力领导后周旧臣。潘美参与政变,使赵匡胤皇袍加身,北宋得以开国。
第二大功是说服后周群臣将领归顺宋统。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柴世宗的将领文臣都能拥护他面南称尊,对此,潘美做出了重大贡献。潘美宣旨游说,一一成功。陕帅袁彦,重兵在握,十分凶悍,又宠信小人,要与北宋分庭抗礼。潘美不顾个人安危,单人独骑去见袁彦,说服他入朝归顺,消除了宋太祖心头之患。
潘美一生勇敢善战,多次建功,“平南汉、收南唐、灭北汉,所向披靡,功勋彪炳。”并没有为非作歹,是北宋王朝大忠臣。其子女也一样。 | | 在民间评书杨家将中,潘美被丑化为奸邪疾功的大坏蛋。其实潘美对宋朝功劳挺大,应该超过杨业。《宋史》传中,潘美位于列传第十七的位置,而杨业仅在列传三十一,排名差了许多。但是,艺术作品太厉害,经过评书、戏剧渲染,现在很少有人知道潘美功绩,只知道“杨家将”。这就是民间演义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