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石,男,67歲,民盟盟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主任,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獲得者。1987年他主持的“大熊貓生物學研究”獲國傢教委科學進步一等奬,1990年主持的“秦嶺大熊貓的生態研究”獲國傢教委科學進步二等奬。
“熊貓專傢”潘文石
有一位科學家,每年中有10個月的時間在野外度過,而且一待就是20年。
潘文石,這位年近古夕的老人,帶着一群北京大學年輕的碩士、博士,跟蹤完大熊貓又跟蹤白頭葉猴,常年奔波在崇山峻嶺之間。“為生活在後工業時代的居民們提供一種精神復蘇的需求。”他說。
被稱為“熊貓專傢”的潘文石,從20年前就開始了對大熊貓的研究。
關於大熊貓,潘文石創下了許多世界第一:第一次發現了野生大熊貓的社會結構和行為方式、婚配方式;第一次發現了大熊貓的dna多樣性還沒有下降到近親繁殖的程度。
潘文石的研究表明,大熊貓的生存並不完全取决於自然力,而在更大程度上取决於人類的愛護和管理。此後的事實表明,隨着秦嶺大熊貓分佈區腹地的伐木更為廣泛地停止,秦嶺大熊貓的生存繁衍開始顯出生機。
一時間,潘文石成為國際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傢。衹不過,與許多科學家不同的是,潘文石的研究成果並沒有過多體現在他發表的論文上。
“如果發表論文能保護野生動物,那麽大傢光發表論文就行了。”跟隨潘文石十多年的小秦對記者轉述教授經常說的一句話。此外,潘文石認為,任何一種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行為,都必須長時間才能見效,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30年。
如今的潘文石已經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廣西崇左白頭葉猴的保護上來了。在這裏,潘文石和他的學生建立了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為了從“根本上解决生態危機”,而不是“僅僅從純科學出發”的研究。在他的努力下,當地的喀斯特地貌和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白頭葉猴兩大資源正逐步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環境旅遊産業。
潘文石更像是一名社會活動傢。為了在農村示範推廣替代能源——沼氣,讓農民不上山砍柴而破壞生態環境,潘教授甚至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一個村口貼出了收購牛糞的告示。結果,傢傢戶戶都搶着送來牛糞。
農戶們在親眼看到臭烘烘的牛糞製成沼氣竟然可以提供照明,而且僅用三四頭牛的糞便就可以製造出沼氣供一傢人燒菜做飯後,沼氣在當地以非常快的速度推廣。
這些舉措直接減輕了農民對當地生態係統的壓力,改善了人及野生動物的生活質量。此外,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正在逐步顯現——一天清晨,潘文石一打開門,就發現門外站着一位面色焦急的農民,他是為自己勞動時不小心失手砸死了一條蛇而專程嚮潘文石道歉的。
“別的科學家註重研究,潘教授則更多地關註人。”助手小秦說,在潘教授的眼裏,一切偉大的事業都要先從倫理開始。首先,要把人類長期的破壞自然的角色轉變成為自然的保護者,必定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其次,現在全球要解决的環境核心問題就是,提高最貧窮的一部分人的生活質量的同時保護環境,並讓他們的後代能持續生存下去。
白頭葉猴別名花葉猴,屬於猴科,學名為presbytis leucocephalus,是我國特有種,有人認為是黑葉猴的一個亞種。白頭葉猴的頭部連同冠毛及頸部和上肩均為白色,像戴一頂白色風帽,手、足背面亦雜有白色,尾的一段為白色。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叢林中,善於攀緣,不僅能在樹上悠蕩,也會攀登懸崖。常聚集成傢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動範圍和路綫,並有相對固定的棲息地。一般棲息於峭壁的岩洞和石縫中。以嫩葉、芽、花、果為食。
2.白頭葉猴産於我國廣西崇左、扶綏一帶。分佈狹窄,數量稀少,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在國外還沒有活體和標本。白頭葉猴與人類的親緣關係非常近,具有很多與人類相同的遺傳基因,而且具有復雜的社會形態。因此,科學家認為白頭葉猴的研究價值並不亞於我國的另一特有種──大熊貓。
最早對白頭葉猴進行係統科學研究的是潘文石教授。潘文石教授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是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研究權威。因為他對動物的社會行為課題一直很感興趣,希望研究一種與人類更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的社會行為,於是選擇白頭葉猴作為研究對象。
潘文石教授在研究白頭葉猴的過程中,發現由於棲息地減少及偷獵者的雙重打擊,廣西特有的白頭葉猴在野外衹剩下約700衹,比大熊貓還稀少。因此,開展保護行動是當務之急。
潘文石教授是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呢?一方面,他率領科研小組對白頭葉猴的地理分佈、種群數量、繁殖組群等進行觀察研究;另一方面又不遺餘力地嚮當地農民和政府部門宣傳環保知識,並用自己節省下來的財物幫助當地農民改善做飯條件和教育條件。與在秦嶺研究大熊貓時相比,他這次更註重尋找一種從根本上解决生態危機的辦法。
1996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同事剛開始研究白頭葉猴時,住在簡陋廢棄的兵營裏,從沒洗過澡,頓頓方便麵,每天衹是進山看猴子,這引起當時的縣委書記的註意,他請這些學者進城吃飯和洗澡。於是,潘教授認識了許多當地領導,有機會嚮他們介紹自己的工作,講保護白頭葉猴和它們生存環境的重要性;講“生態旅遊”對保護白頭葉猴和發展當地經濟的意義。1997年初,按照潘教授的建議,縣裏關閉了一座采石場。次年又關閉了另一座采石場。後來那裏成為白頭葉猴一個7口之傢的領地。
潘教授走訪與白頭葉猴比鄰而生的雷寨村村民時發現,當地村民喝的是混濁的池塘水。池塘裏還有水牛在洗澡,村裏許多人肝腫大,青年人想參軍都不合格。他把問題反映給了縣領導。縣政府撥款在雷寨修建了蓄水池,引山泉水進村。雷寨人喝上了清水,潘教授自然贏得了老百姓的擁戴,村民們不再偷獵了,有的還教育外來的偷獵者。有一次,三個當地農民在山裏救出一隻被鐵夾子夾住的白頭葉猴,他們把受傷的猴子送到潘教授的研究小組。經過包紮以後,猴子被送回大自然,農民們沒要一分錢。這些都使學者們認識到,幫助當地老百姓就是幫助白頭葉猴。
1998年5月,潘教授邀請一對美國朋友訪問崇左,並參觀了附近的巴蘭屯村簡陋的小學校,為這所學校爭取到了2.5萬美元的捐款。2000年10月,潘教授在美國接受了5萬美元的保羅·蓋地野生動物保護奬,不久又獲得10萬元人民幣的福特汽車環保奬。他决定把錢用於在雷寨和巴蘭屯兩村推廣使用沼氣。他說:“沼氣能代替木材為農民提供燃料,這樣,農民能放棄砍伐白頭葉猴賴以生存的山林。”
他的善意和慷慨得到了回報。如今,當地農民的環保意識有了根本的改變,偷獵動物的行為已基本得到扼製,燒山墾荒毀林的傳統生産方式被政府明令禁止了。保護生態環境,愛護野生動物的觀念已深入人心。而且,崇左縣政府已於2001年3月投入200多萬元把兵營改建成了白頭葉猴的研究基地。北京大學醫學部也在崇左建起了醫療站。醫療站對所有人開放──所有這些努力的回報都將是白頭葉猴的福音。
經過幾年的努力,潘文石科研小組欣喜地發現到2001年6月為止,廣西崇左縣境內的20多平方公裏的研究基地內,白頭葉猴已由1996年的不足百衹增加到212衹。潘文石的夢想──“把當地美麗的喀斯特地貌風光與世界獨一無二的白頭葉猴兩大資源合理利用,開發成為一種全新的環保旅遊産業,以求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成為現實。世界上惟一的白頭葉猴生態公園將於2002年在廣西崇左縣建立。這個生態公園,總面積約24 km2,總投資3 000萬元左右,在這裏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白頭葉猴種群,總共有18群約240衹。
“一個是倫理問題,一個是現實問題。兩個問題都解决才能使社會嚮前發展。”潘文石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