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双子叶植物,漆树科。落叶乔木。中国特产树种。羽状复叶。开黄色小花。树皮灰白色,常裂开,里面乳白色的液体即生漆。种子榨油,供制肥皂和油墨。木材致密,是建筑和家具用材。根、叶可作农药。 | | 漆的俗称 | | 任何一种含有可制漆的乳状汁的乔木,如漆树、黑洋漆树 | | 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 a. barkl.),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树的汁液有毒,对生漆过敏者皮肤接触即引起红肿、痒痛,误食引起强烈刺激,如口腔炎、溃疡、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肾病。
漆树属漆树科,落叶乔木,高达20米,有乳汁。我国漆树分布广泛,大体在北纬25°~42°,东经95°~125°之间的山区。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为漆树分布集中的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产量最多,福建是我国著名漆器产区。
漆树是我国重要的特用经济林。漆业是天然树脂涂料,素有“涂料之王”的美誉。漆树可取蜡,籽可榨油,木材坚实,生长迅速,为天然涂料、油料和木材兼用树种。据“四五”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有150余县(市)有漆树生长,共有成片漆树4147ha,散生漆树2102.5万株,常年产生漆325t左右,最高年产(1959年)577.5t。
1.栽培历史
我国对于漆树的栽培,在春秋(公元前景8-5世纪)即已开始,到西汉时代已从事大面积造林。如《史记·货殖传》记有“陈夏千亩漆 ……此其人一千户侯等”。四川漆树的人工造林虽无史实可考,但从目前残存的人工栽培的古树大木推断,至少在300年前已有人工栽植。从本世纪70年代在川东南地区飞机播种营造了大片漆林和漆、华山松混交林。同时,还大量营造了人工漆林建设生产基地。生漆生产,正从依赖、利用自然资源向建立人工林商品生产基地方向转化。
2.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漆树主要分布于亚洲温暖湿润地区,在我国,东经97o~126o,北纬19o~42o之间的广大区域都有生长,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等山脉一带最为集中,是我国漆树的中心产区。
漆树在四川境内分布于东经101o~110o,北纬26o~33o之间。主要集中分布在盆地边沿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巫山、娄山山地,次为岷山、邛崃山、凉山山地。其集中分布和中心产地亦是全国的集中分布和中心产区。垂直分布范围为海拔200~2500m。因品种和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大木漆为550~2500m,西部地区最高可达3500m;小木漆为200~2500m,西部地区最高可达2300m。其垂直分布幅度为全国之冠。
漆树在四川的水平-垂直分布范围,跨越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上限可达暗针叶林下段,足见为一适应性较强的落叶阔叶树种。按品种的主要分布与适生区来考查,小木漆主要分布并适生于川南地区信其它盆沿山地的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地带,其常见伴生树种有樟、楠、栲及杉木、马尾松;大木漆主要分布并适生于川东北及川西南山地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其常见伴生树种有青冈、包石栎类、桦木、华山松等。根据四川的20多个生漆主产县的气象资料,分布区年平均气温在8~17oc,年降水量1000~16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0~85%。
漆树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灰岩、板岩、砂岩及千枚岩上发育的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上均可生长;对土壤ph值要求不严,而对土壤物理性质要求较高。喜光照,忌风,宜于背风向阳山地。
3.经营方式和主要类型
四川漆树的经营,长期以来都以利用天然分散的野生资源为主。近年虽进行较大面积的人工造林,但目前人工林还未开始割漆,生漆的采割仍处于落后局面。在经营方式上,以大木漆为主的天然林我属散生或与其它树种混生,偶有小片纯林;以小木漆为主的人工林多在四旁零星种植。近年来,两者都有粮漆混作和间作的人工林。
主要类型有:红桦云杉漆树林:见于城口县海拔2370m的阴坡。在0.04ha样地内仅有漆树4株,林分组成主要为红桦和云杉。本类型为漆树分布上限,漆树不仅株数少,生长也明显不良,产漆量亦少。
华山松箭竹漆树林:见于大巴山海拔22002500m的华山松林内。林分组成以华山松为主,漆树为天然下种或根蘖萌发长成的,每公顷有漆树152300株。
杨树红桦(或栎类、柳)-漆树林:见于大巴山海拔1400~2000m,每公顷有漆树280~460株。此类漆林,多为丢耕以后,漆树天然下种而后杨树、红桦、栎类侵入所形成。其组成不定,有以杨树为主,也有以红桦或栎类为主的。本类型是大木漆的主要割漆区。
栲树青冈香桦漆树林:见于凉山山地,海拔1500~1800。林分组成:栲树5,青冈3,香桦1,漆树1,每公顷有漆树30~70株;其它伴生树种有川桂木荷千斤榆等。 漆粮间作的漆树林:主要见于城口,酉阳等生漆生产县海拔1800m以下地区的坡耕地和人工幼林,每公顷有漆树200~150株不等,间种作物为玉米和洋芋(一年一熟)。过去在耕地上种植的大木漆,多为采籽取蜡和油,但现亦开始割漆;小木漆一般多采用漆粮间作或在地边、房前零星种植。
4.主要病虫害
有毛毡病、叶锈病、褐斑病、漆斑病、煤污病、花叶病、梢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漆树叶甲较为常见。全省漆林发生病虫害总面积为980ha。
5.评价和建议
漆树在四川分布广泛,利用和栽培历史悠久,为全国的主产省区之一。由于长期以来利用野生资源,造成目前东部主产区域的可利用的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产量下降,今后应积极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的野生资源,同时大力发展人工林,建设生漆商品生产基地。
在四川漆树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经营方式,形成了许多品种。四川农学院林学系调查,共收集了183个地方品种,已鉴定近50个。这些品种都有各自的生态适生条件,在营造新林、建设商品生产基地中,应以本地良种为主,因地、因经营目的加以选用。 | | qishu
漆树
Toxicodendron verniciflnum
漆树科 (Anacardiaceae)漆树属落叶乔木。又名大木漆、山漆树。因产生漆而得名。漆字源自古“□”字,“□”字上部从木,左右各一撇,象用刀切破树皮的割口,下部从水,象水汁流出状。漆树属全世界约150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北美至中美。中国产15种。
形态特征 树高可达20米。树皮幼时灰白色,成年树皮粗糙,呈不规则纵裂。小枝粗壮、具圆形或心形的大叶痕和突起的皮孔,顶芽大而显著,被棕黄色绒毛。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 7~19枚,卵形或长椭圆形,全缘,叶背沿脉上被平展黄色柔毛。圆锥花序,腋生;花小,单性异株或单性花与两性花共存,黄绿色。果序下垂,核果肾形或椭圆形,外果皮黄色,具光泽,中果皮蜡质,具树脂道条纹,果核棕色,坚硬。树皮和叶中具白色乳液,含有漆酚等物质(见图)。
地理分布 漆树原产中国,7世纪传入日本、 朝鲜。1874年后传入欧美。在中国分布范围约在北纬21°~42°、东经90°~ 127°之间,以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甘肃 6个省分布最多,主要集中在秦岭、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和邛崃山一带,即环绕四川盆地四周的中、低山构成一个近环形的分布中心。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2500米之间,以400~2000米分布最多。
主要品种 漆树在中国约有40多个品种,其中比较优良的品种有:①阳高小木。树高约7米,树冠卵形,树皮幼时灰白色或灰黄色,厚约1厘米,成年树皮开裂,裂纹红褐色。产漆量高,漆质佳。湖北利川、咸丰,四川酉阳等县,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地区均有栽培。②灯台小木。树高约10米,树冠灯台形,树皮灰白色,松软,约厚1厘米,开裂后裂纹褐色。5~6年生开割,平均单株产漆量可达500克,漆质佳。四川酉阳、黔江、彭水,湖北咸丰等县,海拔400~1100米之间的地区栽培较多。③大红袍。树高约10米,树冠钟形。树皮幼时灰褐色,成年树皮纵裂,紫红色。7~8年生开割,平均单株产漆量250克,最高可达400克,漆质佳。陕西平利、岚皋、镇坪等县栽培较多,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麓、田边和路旁。④阳高大木。树高约12米,树冠大而开阔。主干不明显,常为双叉分枝。树皮厚约1厘米,纵裂较大。8年左右开割,平均单株产漆250克,漆质佳。在湖北恩施1200米以下地区栽培较多。⑤高八尺。树高10米以上,轮状分枝明显,树冠多呈宝塔形。树皮幼时灰白色,5年生后呈纵向开裂,裂纹红色。生长快、寿命较长,耐割漆,产漆量中等,漆质佳。陕西平利、岚皋、镇坪等县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均有栽培。⑥肤烟皮。树高 8~10米,分枝互生,斜展,树冠近圆形。树皮黑褐色,厚而松软, 5年生自然纵裂,裂纹呈淡红色。生漆产量高而稳定,质量好,燥性很强,漆液粘稠而带红黄色。贵州毕节地区栽培。
生物学特性 较喜光、不耐庇荫,适宜生长于背风向阳而又湿润的环境;在其生长发育和形成漆液的过程中,常需要较多的水分和较高的热量。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条件是:年平均气温13℃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2.5~5 ℃,极端最低气温-10℃,≥10℃积温4500℃左右,年雨量750~1200毫米,相对湿度70%以上。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适于漆树的生长。以酸性土或中性土为宜,生长在钙质土上的割漆早,收益快,但漆的质量不如酸性土上的好。在低洼积水、排水不良的地方易发生根腐病且导致死亡。
栽培技术 中国周代已有漆树栽培并有征收漆林税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河南已成为著名产漆区。战国著名思想家庄周曾任“漆园吏”。以后各代都曾大面积营造人工漆林。据《本草纲目》 | | - n.: rhus, sumac, sumach, lacquer plant [tree], Japanese varnish tree, varnish tree
| | 漆树村 漆树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