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滇南风吹楠
目录
No. 1
  拉丁名:horsfieldia tetratepala c. y. wu
  中文名:滇南风吹楠
  拉丁科名:myristicaceae
  中文科名:肉豆蔻科
  保护级别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分布 : 云南(勐腊、景洪、沧源)
  现状 :濒危种。滇南风吹楠是我国南部热带季节性雨林中的特有种,分布区狭小,由于雨林过度毁坏,数量极少,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内,雄株较多,雌株稀少,天然更新能力极差。同时,当地商业部门收购种子,群众采用伐树收果的不合理的方法,使得结实植株日渐减少,如不加强保护,将有绝灭的危险。
  海拔下限(米): 300
  海拔上限(米): 65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2-25米,分枝常集生树干顶部,胸径30一50厘米;树皮灰白色;小枝皮孔显著。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0-35厘米,宽7一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两面无毛,侧脉12-22对;叶柄扁,长2一3.4厘米,宽约5毫米。花单性,异株;雄花序圆锥状,着生于老枝落叶腋部,长8一15厘米,各部被锈色树枝状毛,老时渐脱;花小,直径约5.5毫米,桔红色,花被裂片3或4,雄蕊20,完全结合成球形体;果序轴颇粗壮,密被皮孔,长6一12厘米,着成熟果1一2。果椭圆形,长4.5一5厘米,外面光滑,基部偏斜,并下延成柄,宿存花被片成不规则盘状,成熟时2瓣裂;种子1,为假种皮完全包被,假种皮橙红色,种皮薄,脆壳质,胚乳嚼烂状。
  特性 : 滇南风吹楠分布于沟谷雨林的坡地上。本种要求高温多湿的环境。分布区年平均温19--21℃,极端最低温不下0.5℃,极端最高温达40℃,相对湿度82--8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匀,80--90%的雨量多集中在5--10月,但干季多雾,以补偿水分之不足。土壤为三迭纪紫色砂页岩形成的山地黄壤性土,有机质层厚,ph值4.5--5.5。滇南风吹楠非主要建群种,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中居于2--3层乔木,个别高30余米,可达第1层,与其伴生的主要建群种有番龙眼pometia tomentosa (bl.) teysm. et binn.、千果榄仁terminalia myriocarpa heurck et muell.--arg.、毗黎勒terminalia bellirica roxb.、轮叶戟lasiococca comberi var. pseudoverticillata (merr.) h.s.qiu、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 bl.等。在土壤干燥瘠薄的地方极少天然分布。花期1--2月,果期4--6月。当果实成熟落地后,小兽喜吃,天然更新较差,在有上层乔木的荫蔽下则偶见幼苗。
  保护价值 :滇南风吹楠是典型的热带季节性雨林成分,为我国特有,在热带植物区系研究中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种子以含14碳为主的固体油,含油量达34.06%,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油料;生长较快,可培育大径材,可作速生用材树种。
  保护措施:目前分布区内虽大部分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应加强保护,并促进天然更新;建议产区有关部门合理采收种子,进行栽培终止,确保这一重要的植物资源。
  栽培要点: 参见琴叶风吹楠。
花木百科 Flowers 百科
  滇南风吹楠介绍
  滇南风吹楠 (Horsfieldia teeratepala C.Y.Wu 235.)
  科属:
  肉豆蔻科
  别名: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12-25米,分枝常集生树干顶树,胸径30-50厘米;树皮灰白色;小枝皮孔显著。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0-35厘米,宽7-13厘米,先端渐尖,其基部宽楔形。两面无毛,侧脉12-22对;叶柄扁,长2-3.4厘米,宽约5毫米。花单性,异株;雄花序圆锥状,着生于老枝落叶腋部,长8-15厘米,各部被锈色树枝状毛,老时渐脱;花小,直径约5.5毫米,桔红色,花被裂片3或4,雄蕊20,完全结合成球形体;果序轴颇粗壮,密被皮孔,长6-12厘米,着成熟果1-2果椭圆形,长4.5-5厘米,外面光山脚,基部偏斜,并下延面面柄,宿存花被片成不规则状,成熟时2瓣裂种种子1,为假种皮完全包被,假种皮橙红色,种皮薄,脆壳质,胚乳嚼烂状。
  分布与习性:
  目前仅见于云南南部勐腊、景洪及西南部沧源的部分地区,散生于海拔300-650米沟谷雨林的坡地上。
  本种要求高温多湿的环境。分布区年平均温19-21℃,极端最低温不下0.5℃,极端最高温达40℃,相对湿度82-86%;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分布不均匀,80-90%的雨量多集中在5-10月干季多雾,以补偿水分之不足。土壤为三迭纪紫色砂页岩形成的山地黄壤性土,有机质层厚,pH值4.5-5.5。滇南风吹楠非主要建群树种,在热带季节性雨林中居于2-3层乔木,个别高30余米,可达第1层,与其伴生的主要建群树种有番龙眼Pometiatomentosa(B1.)Teysm.EtBinn.、千果榄仁TerminaliamyriocarpaHeurcketMuell.-Arg.,毗黎勒TERMINALIAMYRIOCARPARoxb.,轮叶戟Lasiococcacomberivar.Pseudoverticillata(Merr.)H.S.Qiu、白颜树GironnierasubaequalisB1.等。GironnierasubaequalisB1.等。在土壤干燥瘠薄的地方极少天然分布。花期1-2月,果期4-6月。当果实成熟落地后,小兽喜吃,天然更新较差,在有上层乔木的荫蔽下则偶见幼苗。
  繁殖与栽培:
  适宜种子繁殖
  应用:
  濒危种。种子以含14碳为主的固体油,含油量达34.06%,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油料;生长较快,可培育大径材,可作速生用材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