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湛江师范学院投诉电话湛江市旅游投诉电话:0759-2262444
广东省旅游投诉电话:020-866811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办学历程]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可溯源到创办于1636年的雷阳书院,1904年开始创办师范专业。1935年,改为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78年,升格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湛江师范学院。1997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目前,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教育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线、以文理科为基础、与工科协调发展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质和对外办学特色的新型综合性师范院校。
[基本情况]学校现建有12个二级学院、3个校外教学点,设有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18个,其中师范类专业34个、非师范类专业33个。全校现有各级各类学生近3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1000多人,成人教育在读生13500多人。学校积极开展教育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形成了师生互访、学分互认制度。
[设施建设]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1000亩,校舍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6650多万元。拥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辅助设施,建有“粤西高校实验中心湛师测试中心”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粤西镜像站,校园千兆网联接校内外,一个面向全球的数字化教育信息中心正逐渐形成。图书馆藏书100多万册,建有电子阅览室、视听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室等,拥有springerlink全文期刊、世界科学出版社电子期刊、ebsco、“随书光盘检索”等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正稳步向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学生文化体育设施齐全,建有国际标准的体育场馆、现代化的音乐厅、学生公寓和全国领先的学生饭堂,校园建设古今相应、现代典雅,富有南方海滨园林学府特色。
[师资队伍]学校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校本部现有教职工1192人,其中专任教师660人,教授75人,博士71人。设有特聘教授2人和首席教授9人,不少教授被兄弟院校聘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多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0多名教师成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近30人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此外,学校还聘有外籍教师、客座教授一批。
[办学特色]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为己任,坚持走“创新强校”、“特色发展”、“品牌经营”之路,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大学。进入21世纪,学校全面推进“创新强校工程”,明确“立足湛江、服务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确定“发展是主题、学术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的办学理念,提出“崇德、博雅、弘志、信勇”新校训,大力建设“崇德厚道、弘扬学术、育人为本、严谨治校、追求卓越”的新校风,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倡导创业精神、事业精神、学术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促进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贡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深入开展“崇尚学术、严谨治学、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学风建设,大力推进“以生为本、合格加特长、创新加创业”的素质教育,实施“教学精品工程”,培养高素质的、富有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复合型人才。近年来,毕业生频频考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毕业生深受社会的广泛欢迎,本、专科生就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走育人立校,学术强校之路,强调要以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来打造师范教育的品牌,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和知识资源优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近年来,学校承担了200多项各级教学和科研课题,出版学术著作20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0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多篇。努力建设重点学科,现有2个省级扶持学科,10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科研中心。在2003年“网大”排名中,学校“学术成果”一项居全国师范学院首位。在2004年《中国青年报》公布的全国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排位中,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及科技创新竞争力均居全国同类院校第五位。
[办学影响]学校办学业绩显著,荣获“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高校先进党委”、“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教育系统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候评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候选单位”和“全国重质量守信誉公众满意学校”等荣誉称号。
[未来展望]教育发展,任重道远。目前,学校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专本硕培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协调,成为培养优秀教师和研究生的摇篮,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基地。争取在2010年前后,建成一所在省属高校中具有较大规模效益、明显办学优势与办学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新型综合性师范大学。 |
|
湛江师范学院是广东省省属本科师范院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636年的“雷阳书院”。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
1904年开始设立师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1年升格为湛江师范学院,至今已培养出数万名毕业生,凝练成“百年师范、人文昌明”、“书院精神、高山仰止”的大学风格,为粤西大地的高等教育创造了响亮的品牌,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重质量守信誉公众满意学校”、“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00年成为全国第一所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
现有校园面积640130.77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84210.91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固定资产9170万元,图书馆藏书166.01万册,建有电化教育中心、粤西高校实验中心湛师测试中心和粤西地区“CNKI”开放式镜像站,千兆校园网联通校内外。2003年成功举办了广东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富有南方海滨园林学府特色。
学校现建有13个二级学院(部)、1个校外二级学院和3个校外教学点。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本科专业45个、专科专业23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已基本形成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有12门校级重点学科、5个科研机构和9个行政建制实验室。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5827人。从1997年开始,与国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95人,其中专任教师848人,教授90人,博士103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一批,多名教授被兄弟院校聘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有7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87人成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45人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教坛新秀。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672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88部,发表学术论文3960篇,获得市厅级以上奖励106项。
校园的建筑像刚出浴一般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宗旨,实施一体化全员育人,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培养“好用、顶用、耐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教师教育品牌,使学校成为培养优秀教师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外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一批批优秀毕业生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为100%,其中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占近50%,还有一些毕业生到京、津、沪、宁等地就业,毕业生被《羊城晚报》等媒体誉为“粤西过江龙”。在2003年省教育厅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工作评估中,学校毕业生工作被评为优秀,总分排名第三,其中“用人单位满意程度”一项在被调查高校中获得唯一一个满分。在2006年上半年开展的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表明:学校学生培养质量有保证,社会评价较好,毕业生“三年出成绩,五年基本成骨干”。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长短期留学生158人。与美国、英国、泰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和港、澳等境外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聘任和学生跨文化交流频繁。2004年成功举办海峡两岸师范教育研讨会。
教育发展,任重道远。进入21世纪,学校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确立“发展是主题、学术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的办学理念,建设“崇德厚道、弘扬学术、育人为本、严谨治校、追求卓越”的新校风,培养具有“崇德、博雅、弘志、信勇”校训精神、面向基础教育、面向基层的学生,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富有“抢抓机遇、自强不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精神的湛师人,正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教师教育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教学型优质师范院校而努力奋斗! |
|
1、基本情况
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大楼坐落在学校雷阳区寸金广场东侧,东南两面有美丽的寸金桥公园相伴,环境优雅,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和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师生读者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颂豪教授莅临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指导工作时,亲笔题写了“高校文献信息中心,湛师学子知识殿堂”,给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人以莫大的激励,期望湛江师范学院学子利用图书馆求知而成才。
雨后湛师的魅力 图书馆正式在编教职工88人,本科以上学历64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36人。根据工作需要,全馆共设置文献资源建设部、图书借阅部、报刊阅览部、信息服务部、网络技术部、办公室六个部门。
学校正在建设建筑面积为18,0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新翼,并与目前使用的图书馆连成一体,届时图书馆面积将达到32,000平方米。
图书馆功能齐全,设有图书借阅、报刊阅览、电子阅览、视听、电子检索等阅览室(区),阅览座位1225个,并辅之有文献复印、打印、复录等服务功能。建成有千兆以太网网络主干、百兆到桌面的局域网,共设有信息点400多个。图书馆网站栏目众多,读者点击率高,深受师生读者喜爱。自动化、信息化设备400多台件,其中供师生读者检索馆藏文献资源或浏览Internet网上资源的电脑近200台件。
近年来,学校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有美国席勒国际大学和圣约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长野大学和敬和园大学的专家学者莅临本馆开展交流。
2、文献资源
为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校加大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投入。目前馆藏纸质图书166万多册,生均图书超过100册;纸质中外文期刊5000多种;各类光盘5.5万片。通过共建共享、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省图工委联采、自建等多种形式建设电子资源,拥有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博硕士论文、ScienDirect(Elsevier)、EBSCO Host、Springer link、WorldScient等31个中外文数据库;中文电子图书5万种,外文电子图书5000种(美国席勒国际大学赠送)。近三年来,强调大力加强教育科学类文献资源建设,凸显师范特色馆藏。
图书馆设有古籍粤西文献阅览室,该室是本馆的特藏室。主要收藏有粤西地方志、粤西文史资料、本校教师著作和毕业生学位论文,以及《四库全书》、《申报》等大型丛书和解放前的报刊资料。美国席勒国际大学向图书馆赠送的5000种外文电子图书,也成为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自建有“湛师文库”数据库,供师生读者从网上查阅湛师人的著作和论文。
3、科学管理
1994年,图书馆建立了书目数据中心,文献资源的采访和编目、流通服务等实现了自动化管理。2001年,采用“金盘电子阅览室管理系统”对电子阅览进行管理,效果良好。2004年,自主研发了“随书光盘检索、发布系统”、“馆藏录音带资料检索系统”、“参考咨询系统”、“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光盘的自动化管理、网上参考咨询和办公自动化。2005年以来,加强新技术运用(数据采集与文献查重),确保图书采购的质量和定期对图书进行盘点。2007年,采用了美国3M公司的图书防盗系统,配合校园“一卡通”工程,安装了门禁系统,图书馆从而实现了大流通和大开放服务。
2003年,图书馆加入了CALIS和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共享图书编目数据,推进了文献编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编目的效率和质量。
按照学校依法治校要求,建章立制,科学管理,实施全员岗位竞聘,以建设“巾帼文明岗”(2004年取得广东省“巾帼文明岗”称号,目前正在创建全国“巾帼文明岗”)为载体,加强馆员职业道德教育,图书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4、读者服务
图书馆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育人”宗旨,确立“读者为本”理念,通过“馆长接待日”、“网上监督岗”、“座谈会”、“学生社区论坛”、“参考咨询”等多种途径,大力加强读者互动,集中读者智慧办馆,根据读者意见,不断改善服务质量,确保图书馆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实行大流通、大开放服务,努力营造文明、愉悦、和谐的人性化阅读环境。每周开放时间为88小时,网上文献资源全天24小时开放,生均年借阅图书量、生均年借阅光盘数、阅览室满座率、图书馆网站及电子资源的利用都达到较好水平。
根据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要求,图书馆着力抓好网上信息开发,自建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小学新课程资源网”、“教师指定教学参考书”、“考研专题网”等15个特色数据库,成为学校图书馆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图书馆网站设有“新书通报”、“新书推荐”、“考研书目”、“英语过级书目”、“好书共赏”等众多栏目,多角度揭示馆藏,加强读者阅读辅导。
积极开展参考咨询、文献传递、课题成果查新、查收查引等服务。
实行学科馆员制,通过学科馆员开展新专业建设对文献资源需求的调研,加强图书馆与学科的联系,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
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库、教材教参样本书库和电子参考书库,推出“考研”、“考级”、“中小学新课标”等图书专架,加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小学新课程资源网”等数据库的建设,直接为本科教学提供主题服务,加强“中小学新课程资源网”特色资源库建设和采购中小学教学参考图书,努力为本科教学提供服务。
重视读者教育,培养读者信息意识,提高读者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全校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编印《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读者指南》,制作《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录像片,对新生进行“爱护文献资源,争当文明读者”教育,并引导新生利用好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举办“一小时讲座”,对读者进行专业文献资源的推介和导读,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能力;通过户外宣传橱窗,积极推介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及利用;组织开展“读书月”活动,打造文明、愉悦、和谐的人性化阅读环境。
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人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体现“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紧跟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建设一支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多学科交叉的群体队伍。大力加强电子资源建设,强化教育科学类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逐步整合馆藏资源,凸现师范教育特色。
进一步推进自动化建设,更换图书馆管理系统,加强自动化设备建设,条件成熟时,实现读者自助借还书服务。建设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信息化建设要比“十五”期间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整体上大力推进图书馆的现代化, 努力提升图书馆为师生读者服务的层次和水平,竭力帮助师生读者在知识的海洋里冲浪,在信息的时空中翱翔。 |
|
湛江 | 广东医科院 | 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博物馆 | 劳丽诗 | 何冲 | 赤坎 | 寸金桥公园 | 河北大学 | 人物 | 教师 | 高校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高校教师 | 硕士生导师 | |
|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 湛江师范学院院长 | 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 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湛江师范学院信科科技学院 | 湛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 湛江师范学院开放学院 | 湛江师范学院阳江校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