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湖北 >武漢 >武漢市區 > 湖北省博物館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湖北省博物館聯繫方式 地址:中國湖北武漢武昌東湖路156號
  電話:(0086)27-86794127
  郵政編碼:430077 湖北省博物館投訴電話 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湖北省博物館景區榮譽 aaaa級景區 湖北省博物館門票價格 30元,學生票(不包括研究生)15元,編鐘錶演另外收取10元門票。 湖北省博物館節慶活動 武漢人稱吃早飯為“過早”,他們幾乎不自己做早餐吃,出門“過早”是一種深厚的地方習慣。
  “過早”這一詞彙最早出現在清代道光年間的《漢口竹枝詞》中,那時人們為了早早到漢口趕集,總是在路上買着吃。時至今日,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加之人們工作、學習的場所與居住區距離的增大,這種“過早”的習俗呈增強的趨勢,所以武漢的小吃業極為發達,大街小巷無處不是生意興隆食客盈門的小吃店。
  武漢的早點品種很多,匯集了南北方的各種口味,最具當地特點的早點有面窩、三鮮豆皮、熱幹面、伏汁酒(一種用酒釀和雞蛋花衝成的甜湯),還有燒賣、湯包、牛肉綫粉、炸醬面、豆絲、水餃、湯圓等,都是一些價廉物美的早點心。 湖北省博物館開放時間 上午:8:30--12:00 (11:30停止入場),下午:1:30--5:00 (4:30停止入場),編鐘定時演奏時間:上午:11:00 ,下午:4:00 湖北省博物館最佳旅遊時間 到武漢旅遊以春秋兩季為宜,春天(3、4月間)可以到位於武昌珞珈山上的武漢大學校園裏賞櫻;秋天則適合到東湖湖畔的行吟閣下勉懷大詩人屈原。 湖北省博物館美食 到了武漢一定要吃到這四樣東西:蔡林記的熱幹面、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小桃園的瓦罐雞湯、四季美的湯包,這四傢店都開在漢口的商業鬧市區,而且還開了不少分店,衹要一打聽,每個武漢人都會很熱情地給你指路。此外,漢陽歸元寺裏的素菜館也很有名。
  武漢比較著名的傢常菜有排骨湯和清蒸武昌魚,前者是用那種黑黑的大瓦鍋,將新鮮的排骨和蓮藕、海帶一起煨幾個小時,在沒有藕的季節則以土豆代之,這種湯醇白鮮香,十分好喝;吃武昌魚時請註意一定要吃清蒸的活魚,那樣才能品出正宗武昌魚的鮮味。
  提示:武昌區的彭劉楊路(離黃鶴樓很近)上的武昌酒樓以烹製武昌魚著稱,可以去嘗一嘗。
  湖北省博物館住宿 武漢市的住宿服務業較為發達,賓館、酒店隨處可見,星級賓館亦不在少數。可供廣大背包族旅遊者住宿的低檔賓館、招待所更是不勝枚舉。
  其中比較有名氣的高檔賓館如東方大酒店、晴川假日酒店、長航大酒店、香格裏拉大飯店、洪山賓館、帥府飯店、江城大酒店、江鷹大酒店等都可在攜程旅行網上直接預訂,當是商務旅遊和有閑階層休閑遊的首選目的地。
  特別推薦:位於漢陽區龜山腳下的晴川假日酒店不僅內部軟硬件不錯,周圍環境也很好,長江和漢水從該酒店旁邊流過,從那裏可以看見長江對岸的黃鶴樓。該酒店門口有旅遊專綫車,可直達歸元寺、古琴臺、東湖等武漢市著名的景點。
  湖北省博物館購物
  到武漢來其實不用買東西帶回去,現在的商品流通很發達,當地賣的東西別的地方也都有;而傳統的土特産比如青山牌的麻烘糕、孝感麻糖之類的食品,以現在多數人的口味來看並不好吃,但除了這些東西以外,可以被稱為是武漢土特産的東西差不多也就沒有了。
  如果你想去逛逛街,那麽漢口有不少繁華的商業路段,像漢正街、大夾街、六渡橋等地都是商傢集中的街區,特別是漢正街,這是一條在全國都有名的商業街,以價廉物美而聞名,但是也得貨比三傢,小心買到“水貨 湖北省博物館交通 乘公汽14、552、578、605、701、709路、電車1路、市內旅遊專綫1路。
  湖北省博物館玩法 參觀、學習、旅遊、
  湖北省博物館地處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1953年籌建,1963年3月定為現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標本的主要收藏、宣傳和研究機構。館捨占地6.4公頃,現有建築面積9600 平方米,陳列面積2400平方米。新建編鐘陳列館已於1999年2月對外開放。湖北省博物館是我國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功能最完備的古樂器陳列館。
   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館捨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占地6.5公頃。地6.5公頃。
  館藏文物20餘萬件,含一級文物812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
  在近20萬件藏品中,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崛傢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傢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竜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竜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湖北省博物館現在的主要陳列有四個:
   一為《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展示的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發掘的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墓出土的精華文物。此墓葬距今2400多年,出土多種文物萬餘件。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價值之高,保存之好,轟動海內外。陳列分祭廳、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竹簡、漆木器、金玉器和樂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青銅鹿角立鶴、聯襟大壺、尊盤、鑒缶;迄今仍很鋒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劍形的殳;包容文字資料頗多、又係我國最早的竹簡;重達2156剋的特大金盞;製作方式與風格迥異於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見的珍品。尤其是樂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銅編鐘,更是無價之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麯,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跡。
   二為《湖北古代音樂文物展覽》。展示的除曾侯乙墓樂器外,還有全省各地歷年來發掘和採集的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古老音樂文物40餘件。展品中,既有距今萬餘年的、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打擊樂器黃、黑陶響之類,也有別具特色的楚國彩繪石編磐、虎座鳥架鼓、律管以及唐代伎樂組合等,體現了中華古代燦爛音樂文化成就。
   三為《清宮工藝品展覽》。展示的是50年代北京故宮博物院撥交湖北省博物館的、原儲藏於故宮寶藴摟及其它殿的80多件奇珍工藝品。代表着我國傳統工藝品瓷器、玉器、漆木、雕刻技藝的一流水平。
   四為《楚天風雲百年》專題陳列。以200餘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圖片,通過祖國腹地湖北這一側面,展示了中華衆多仁人志士,從鴉片戰爭至新中國建立百餘年間所進行的艱苦卓絶的鬥爭。該館現已收藏各類文物、標本9萬多件。這些藏品,絶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徵集,具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
  博物館中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青銅矛與彩繪木雕鳥獸座屏,荊門包山大塚出土的楚國"聘禮行迎圖"漆畫與楚國司法文書竹簡,雲夢睡虎地出上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及武昌土地堂出土的南朝青瓷仰覆蓮花尊等,均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又如,隋大業四年(608年)的敦煌寫經,明清書繪大師江夏派吳偉,"吳門四傢"瀋周、文徵明、仇英,鬆江派董其昌、陳繼儒,"八大山人"朱耷,"揚州八怪"金農、鄭燮、黃慎及張裕釗、楊守敬等諸傢的墨跡,都屬稀世珍品。如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時十八星軍旗,著名革命先烈和革命領袖惲代英、陳潭秋、施洋、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人的遺物、紀念物,均異常稀珍
  湖北省博物館中,一級文物400餘件,主要有:
  戰國時期的越王勾劍,1965年在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被譽為越王青銅劍之首。
  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鐘共65件,總重2500多公斤。
  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磬,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
  戰國的青銅尊盤,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盤口沿的鏤空附飾采用熔模鑄造工藝製成。
  鹿角立鶴,戰國時期青銅器,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種想象中的吉祥物。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1974年黃陂盤竜城李傢嘴三號墓出土。
  銅鼓,商代打擊樂器,1977年崇陽白霓出土,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皮鼓形銅鼓。
  館內所藏的一級文物還有:商朝的陶雞、大圓鼎,戰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十六節竜鳳佩、金盞,南北朝的青瓷蓮花尊,唐朝的樂俑,明朝的金鳳冠等。
  館藏有反映本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産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近20萬件。在近20萬件藏品中,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崛傢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傢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竜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竜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簡介
  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主要承擔着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護、陳列展覽及藏品的研究工作。現館捨位於風景秀麗的武昌東湖之濱,地址為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156號。
  湖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前身”是建國之初成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學館,1953年3月16日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原科學館的基礎上,成立湖北省博物館(籌備處),並與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合署辦公;1957年正式成立省博物館。1959年春遷至今東湖風景區;1963年1月正式更名為湖北省博物館,3000平方米陳列樓建成並對外開放;1999年1月,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的編鐘館建成開放;2005年12月,楚文化館建成開放;2007年9月,新館綜合陳列館建成開放。
  目前,湖北省博物館總占地面積達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建築具濃郁楚風,呈一主兩翼、中軸對稱。館捨由編鐘館、楚文化館、綜合陳列樓組成,已擁有專業人員200餘人(其中研究館員9人,副研究館員21人),設有辦公室、陳列部、保管部、社教部、協調部、考古部、文保中心等業務部門。隸屬於湖北省文化廳。
館藏文物
  該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産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1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近千件(套),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絶大多數來自考古發掘和各地徵集,其中以出土文物為主,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基本反映着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並且,一部分器物即使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舉世聞名。
  在14萬餘件藏品中,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傢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傢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竜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群及16節透雕竜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湖北省博物館中一級文物主要有:戰國時期的越王勾踐劍,1965年在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被譽為越王青銅劍之首。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鐘共65件,總重2500多公斤。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磬,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戰國的青銅尊盤,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盤口沿的鏤空附飾采用熔模鑄造工藝製成。鹿角立鶴,戰國時期青銅器,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種想象中的吉祥物。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1974年黃陂盤竜城李傢嘴三號墓出土。銅鼓,商代打擊樂器,1977年崇陽白霓出土,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皮鼓形銅鼓。還有商朝的陶雞、大圓鼎,戰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十六節竜鳳佩、金盞,南北朝的青瓷蓮花尊,唐朝的樂俑,明朝的金鳳冠等。
  博物館中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青銅劍、吳王夫差青銅矛與彩繪木雕鳥獸座屏,荊門包山大塚出土的楚國“聘禮行迎圖”漆畫與楚國司法文書竹簡,雲夢睡虎地出上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及武昌土地堂出土的南朝青瓷仰覆蓮花尊等均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又如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的敦煌寫經,明清書繪大師江夏派吳偉,“吳門四傢”瀋周、文徵明、仇英,鬆江派董其昌、陳繼儒,“八大山人”朱耷,“揚州八怪”金農、鄭燮、黃慎及張裕釗、楊守敬等諸傢的墨跡,都屬稀世珍品。如辛亥革命武昌首義時十八星軍旗,著名革命先烈和革命領袖惲代英、陳潭秋、施洋、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人的遺物、紀念物,均為異常稀珍。
鎮館之寶
  該館的四大鎮館之寶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鄖縣人I號頭骨化石:時期為舊石器時代。1989年鄖縣麯遠河口學堂梁子出土,顱長26釐米,顱寬19釐米,顱高12釐米,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曾侯乙編鐘:時期為戰國時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鐘架長748釐米,高265釐米,重4.5噸左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挂在呈麯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奏,可以旋宮轉調。音階為現今通用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麯。
  越王勾踐劍:時期為春秋晚期,千年不銹,由許多小暗格組成。1965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釐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時期為元代。2006年鐘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捲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清脆豔麗,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主要陳列
  湖北省博物館目前舉辦有《楚文化展》、《鄖縣人》、《屈傢嶺》、《盤竜城》、《曾侯乙墓》、《九連墩紀事》、《書寫歷史》、《秦漢漆器藝術》、《梁莊王墓》、《古代瓷器專題展》、《荊楚百年英傑》等十多個展覽,展品豐富,嚮觀衆介紹了湖北地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現在的主要陳列有十三個:
  一為《楚文化展》。陳列於楚文化館,楚文化館作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一翼,於2005年12月建成開館。楚,既是國名,又是族名。楚國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國滅掉,立國約有八百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湖北發掘了五千餘座楚墓,出土的大量文物展現了楚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楚文化作為先秦時期的一個區域文化,獨具一格、自成一體、博大精深,是構成先秦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展覽分為八個部分,集中地展出湖北地區出土的楚文物精華,力求全面展示楚文化的輝煌。展品中有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還有復原的2002年在湖北棗陽九連墩發掘的楚國車馬坑中的部分車馬。
  《鄖縣人》 攝影:俞焜 二為《鄖縣人》。鄖縣人是長江中下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屬直立人。1989年和1990年,先後在鄖縣青麯鎮麯遠河口的學堂梁子發現了2具人類頭骨化石。遺址的年代距今約100萬年。《鄖縣人》以“鄖縣人”的發現為主綫,也展示了湖北境內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
  《屈傢嶺》 三為《屈傢嶺》。屈傢嶺文化是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傢嶺最先發現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距今5100~4500年。這一時期的社會分層、宗教活動等現象加劇,出現了大量聚落群和古城,出現了一係列文明因素。《屈傢
  嶺》展示了江漢地區史前氏族社會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
  四為《盤竜城》。1954年發現的盤竜城遺址是商代早期城址。城址約建於公元前15世紀,在商代晚期衰落。盤竜城的建築技術、青銅工藝、埋葬習俗、玉器風格、陶器特徵等方面都與商代二裏岡上層文化(約1500BC)一致。《盤竜城》展示了商代“南土”盤竜城城址的考古發現。
  《盤竜城》 攝影:俞焜
  五為《曾侯乙墓》。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城郊擂鼓墩發掘的曾侯乙墓是一座2400年前的諸侯國君的墓葬,墓主人為戰國早期曾國國君乙。此墓葬出土多種文物萬餘件,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價值之高,保存之好,轟動海內外。曾侯乙墓展覽陳列了該墓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現了2400年以前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曾侯乙墓》 攝影:俞焜 陳列分祭廳、青銅器、兵器、車馬器、竹簡、漆木器、金玉器和樂器八大部分,共展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360件。其中,造型奇妙、工藝精湛、紋飾華美的青銅鹿角立鶴、聯襟大壺、尊盤、鑒缶;迄今仍很鋒利的多戈戟和三角劍形的殳;包容文字資料頗多、又係我國最早的竹簡;重達2156剋的特大金盞;製作方式與風格迥異於楚、秦的漆木竹器等,均是考古中所罕見的珍品。尤其是樂器展品中的一套青銅編鐘,更是無價之寶。音域寬廣,音色優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種樂麯,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跡。
  六為《九連墩紀事》。九連墩墓葬群位於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為配合湖北省孝感市至襄樊高速公路的建設,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九連墩1、2號墓及陪葬的車馬坑進行了科學發掘。《九連墩紀事》 攝影:俞焜《九連墩紀事》展示了墓葬發掘的過程和楚國高級貴族墓的墓葬文化。
  七為《書寫歷史》。二十世紀初七十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出土了一些戰國秦漢簡牘,湖北是出土戰國秦漢簡牘批次和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書寫歷史》展出湖北省出土的戰國秦漢簡牘和書寫工具實物,旨在使觀衆對古代先民的“書籍”有一個直觀地感受。
  八為《秦漢漆器藝術》。漆器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秦漢時期的漆器達到鼎盛期。自1950年代以來,全國各地陸續有大量考古發掘出土的漆木器。《秦漢漆器藝術》 攝影:俞焜而湖北出土秦漢漆器最具代表性。《秦漢漆器藝術》將館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漢漆器集中展示。
  九為《梁莊王墓》。明梁莊王墓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九子朱瞻垍與魏妃的合葬墓,文物工作者於2001年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珍貴文物5300件。在展出的梁莊王墓出土文物中,一件來自“西洋”的金錠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見證。
  十為《古代瓷器專題展》。展覽分為兩個專題,第一專題以出土瓷器為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的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為重點,展示元代以後瓷器的發展面貌。其中多數文物是第一次係統地嚮公衆展示。
  十一為《荊楚百年英傑》。近代以來,荊山楚水英傑輩出。其中,有指點江山的國傢元首,有救國救民的革命先烈,有領兵殺敵的軍旅名將,還有建功立業的科技精英、學術大師、藝術泰鬥……《荊楚百年英傑》 攝影:俞焜《荊楚百年英傑》展示了董必武等100餘位代表人物。以200餘件典型的文物、史料、圖片,通過祖國腹地湖北這一側面,展示了中華衆多仁人志士,從鴉片戰爭至新中國建立百餘年間所進行的艱苦卓絶的鬥爭。
  十二為《書畫展》。湖北省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明清時期和中國近現代書畫主要流派的作品,書畫展廳從館藏書畫作品中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予以介紹。
  《書畫展》 攝影:俞焜 十三為《湖北古代音樂文物展覽》。位於編鐘館,編鐘館為湖北省博物館展館的另一翼,於1999年1月落成開館。編鐘埋藏地下2400多年,至今還能演奏各種古今中外名麯,被譽為一大奇跡。該館主要展出曾侯乙墓出土的一萬餘件文物中的不同類別文物的精品,除曾侯乙墓樂器外,還有全省各地歷年來發掘和採集的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古老音樂文物40餘件。展品中,既有距今萬餘年的、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打擊樂器黃、黑陶響之類,也有別具特色的楚國彩繪石編磐、虎座鳥架鼓、律管以及唐代伎樂組合等,體現了中華古代燦爛音樂文化成就。編鐘館還專設編鐘演奏廳,以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編磬等樂器的復製品進行演奏。
研究與學術出版
  湖北省博物館還有着較強的研究力量,歷年來出版了一係列研究著作,主要有《雲夢睡虎地秦墓》、《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曾侯乙墓》、《曾侯乙編鐘研究》、《曾侯乙墓文物藝術》、《中國文物考古之美--地下樂宮》、《中國湖北出土文物》、《湖北省博物館》等。在文物保護的研究方面也較為突出,如飽水竹簡脫水處理、飽水漆器脫水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參觀信息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路156號。
  參觀時間:9:00—17:00(15:00停止入場),星期一閉館(國傢法定節假日除外)。
  乘車路綫:乘14、108、402、411、552、578、709路公交到省博物館站下車,乘605、712路到黃鸝路下車即到。
  票價:基本陳列免費,但每半個小時放500人入場,每天限製參觀人數為5000人。
相關詞
文物瓷器青花瓷元青花瓷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