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ap |
|
|
渭源灞陵桥投诉电话天水旅游投诉电话:0938-8272659
甘肃省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120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又名卧桥,在渭源县城南门外的清源河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既济行人,复通车马”,后被洪水冲毁。1919年仿兰州卧桥改建,被称为“渭水长虹”。桥身南北向全长40米,高15.4米,宽4.8米,曲跨29.5米。整个桥分为13间,46柱,&127;桥面和桥底均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为11组,从两岸桥墩底部逐次递级,凌空而上,形成半圆状桥体。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栏干扶手。桥顶为飞檐挑阁式的廊房屋面造型,全为木结构,精巧壮观,已成渭水一大景观。于右仁先生曾题写了“大道之行”的匾额。 |
|
灞陵桥在渭原县南城门外的清源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壁拱桥,俗称“卧桥”。因桥身拱起,宛如长虹,有“渭水长虹”之称。溺陵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系大将军徐达西击元将李思齐时,为渡渭河而建。初为平桥,传说徐达夜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乃以木笼装石为墩修成,桥上配以玉石栏杆,徐达亲题桥名,有“渭河第一桥”之称。可惜“即济行人,复通车马”的桥梁后为洪水冲毁。现存桥是民国八年由县长马向贤派当地名匠何遇江、何遇海弟兄二人,仿兰州雷滩河握桥式样设计不改建而成。桥身南北向全长40米,曲跨29.5米,高15.4米,宽4.8米。桥底部以十根粗壮圆木并列十一组,从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形成半圆状桥体。桥面有台阶通道三条,并配有扶手栏杆。桥顶为飞檐挑阁式廊房,共13间64柱。桥两端建有卷棚式桥头屋,四角斗起,雄伟壮观,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已成为7胃水一大景观。历史上曾有许多名人要员为灞陵桥题写匾额、对联和诗词。蒋介石题“绍毅秦陇”孙科题“渭水长虹”;于右仁题“大道之行”等。
1919年始建木质握式桥,七、八年后,桥身倾斜,1932年拆除重建,于1934年农历6月竣工,始成今日的纯木悬臂拱桥。桥全长40米,高15.4米,宽4.8米,共13间,64柱。桥面底部以每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成11组。由于桥身拱起,宛如长虹,因此有"渭水长虹"的美誉。
陵桥以其精绝的工艺,独特的造型,悠久的历史吸引了众多的名人雅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赞美之辞。蒋介石、汪精卫、杨虎城、林森、于右任、孙科等人都留有匾额和题词。现悬挂于桥内的"灞陵桥"三字的匾额为甘肃书画家裴建准所书,"大道之行"为于右任所题,"南谷长源"为左宗棠所书。清代诗人杨景的"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源探鸟鼠关山月,窟隐蛟龙秦地秋。远举斜阳光射雁,平沙击石浪惊鸥。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长安轻荡舟"更成了千古绝唱。如今灞陵桥已成为国家级保护文物。
回目录 |
|
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甘肃省新增了2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新增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渭源灞陵桥和兰州的标志性建筑物黄河铁桥并列其中。在渭源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到底有着怎样的一座桥,竟然会与黄河铁桥齐名,出现在“国保”名单中它不仅工艺精湛,造型美观,而且是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叠梁拱桥,更有不少名人为它题匾颂辞,考古和艺术欣赏价值非同一般。
全国罕见的纯木质拱桥
渭源,顾名思义就是渭水源头。灞陵桥就位于渭源县城南门外的渭河上,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当地年长一些的人更习惯称其为“卧桥”。
灞陵桥因渭水绕灞陵(汉文帝陵墓)通长安而得名,最初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史传,明代名将徐达征战元守将李思奇兵至渭源,因渭河阻挡无法继续向西,命当地居民和兵士修的一座便桥。传说徐达做梦受汉武帝爱妃指点,用木笼装石为墩,桥墩上架木为梁,上铺木板,覆盖泥土,为应急所需。徐达亲题桥名“渭河第一桥”。后因每遇水涨,桥墩易毁。民国八年(1919年),县令马向贤命当地工匠何遇江、何遇海根据兰州文化宫雷滩河上的握桥,建造了这座纯木结构的卧式悬臂拱桥,可惜雷滩河握桥已被毁,灞陵桥就成为全国唯一一座纯木质叠梁拱桥。中国著名的建筑大师茅以升在他的《桥梁史》中对灞陵桥的评价仅次于河北赵州同济桥,奠定了它在桥梁史上的地位。
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重修后的灞陵桥,桥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全桥分13间,64柱。内有台阶通道3条,中间宽敞,两边狭窄并配有栏杆扶手,可以帮助攀登。在旧社会,两旁小道是供百姓通过的,中间宽道只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通过,叫“官道”。桥顶有灰瓦长廊,两头为飞彩挑阁式廊房,与长廊浑然一体。桥面和桥的底部每排10根方木并列为11组,每组用一根横木作为支点,从两岸桥墩逐次递升,飞挑凌空,形成半圆形的桥体。
众多名人题匾颂辞
灞陵桥久负盛名,不仅因为它工艺精湛,造型美观,更是因为有不少名人为它题匾颂辞。
民国23年(1934年)8月灞陵桥重修工程竣工后,当地政府呈请中央与本省要人题辞纪念。蒋介石题“绾毂秦陇”(绾,打结的意思;毂,车辆中心部位,连接车轮与车轴;秦陇,陕西与甘肃大地),有人说这句话是对渭水文化的最高概括。于右任题“大道之行”,大道之行出处见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它不仅表明于右任先生希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深情,也是渭河两岸人民的愿望。孙科(孙中山长子,当时任行政院院长)题“渭水长虹”。还有汪精卫写的碑“关中八川,灞注于渭,渭则源自鸟鼠,昔日首阳,今之渭源……”除国民党要员的题辞外,现悬存于灞陵桥上的匾额还有很多名人的墨宝,如左宗棠的“南谷源长”,启功和裴建准所题的“灞陵桥”等等。 |
|
渭源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地区南部。县内地貌多样,宜农宜牧,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干旱缺雨,植被稀少;中部为浅山河谷地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南部为土石高山地带,高寒阴湿,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万亩。总人口34.34万人。
渭源是个农业县,素有“蚕豆之乡”、“洋芋良种之乡”之称。全县农作物以小麦、洋芋、蚕豆、玉米为主,年种植良种洋芋30万亩以上,是全省各地乃至周边省区的良种洋芋供应中心。渭源县有“千年药乡”的美誉,主要种植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多种中药材,年种植各种优质中药材20万亩以上。洋芋、中药材是全县最主要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境内野生动物有100多种,珍贵动物有麝、羚、马鹿、豹、雪鸡、褐马鸡及秦岭细鳞鱼、鲑鱼、娃娃鱼等。渭源县是丝绸之路南段的必经之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优美的自然风景,构成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省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和石门夜月、天井幽谷、太白云海、双门踩浪、鸟鼠同穴等30多处自然景观,为旅游避暑之胜地。
渭源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米至3941米,县城海拔2080米。共辖4镇16个乡,217个村,1509个社。总人口34万人。耕地面积80万亩。年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全县从气候特点上,可分为三个类型区域:北部为干旱山区,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土地面积大,农作物产量低;中部为川沿河谷区,海拔较低,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全县9万多亩的水地绝大部分集中在这个区域;南部为高寒阴湿区域,雨量较多,低温寡照,植被良好,莲峰山、首阳山、天井峡、太白山等旅游景点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
渭源县自然资源主要有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岭土,陶瓷土,天然次生林40多万亩;南部山区生长有大量蕨菜。这里风景秀丽,文物较多。境内有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省级森林公园莲峰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16处旅游景点,为全省旅游之胜地。
近年来,全县建立了蚕豆、洋芋、油料、中药材、牛羊等一批依据区位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淀粉、畜牧、林果、水产、蔬菜、中药材六大支柱产业已具一定规模,全县经济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