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wēn róu dūn hòu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溫柔溫和柔順;敦厚厚道。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
資料來源: 《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
例子: 依孔子的見解,詩的靈魂是要~”的。★聞一多《詩人的橫蠻》
| | 溫和寬厚。儒傢認為這是《詩經》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意義之所在◇來也被一派人當作對所有詩作的要求。 | | 溫柔:溫和柔順;敦厚:厚道。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後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 | wēn róu dūn hòu wēn róu dūn hòu | 待人接物秉性平和 | | 溫和寬厚。儒傢認為這是《詩經》的基本精神和教育意義之所在。後來也被一派人當作對所有詩作的要求。《禮記·經解》:“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 孔穎達 疏:“溫,謂顔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後漢書·方術傳序》:“如令溫柔敦厚而不愚,斯深於《詩》教者也。”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直言》:“《詩》之為教,雖主於溫柔敦厚,然亦有直斥其人而不諱者。” 聶紺弩 《略談魯迅先生的<野草>》:“孔子 曾盛稱‘《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所以詩以悱惻纏綿、溫柔敦厚為主;擴大開來, 中國 的思想,也都以中庸為主。” | | 發 音 wēn róu dūn hòu
釋 義 溫柔:溫和柔順;敦厚:厚道。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後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
出 處 《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
示 例 依孔子的見解,詩的靈魂是要“~”的。(聞一多《詩人的橫蠻》)
用 法 作謂語、定語;指人態度溫和。
近義詞 溫文爾雅、溫情脈脈
反義詞 尖酸刻薄、出言不遜
中國古代儒傢的傳統詩教﹐它的提出﹐最早見於《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這是漢代儒傢對孔子文藝思想的一種概括。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對此解釋說:“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這是就詩歌諷諫的特點來說的﹐體現了對作者寫作態度的要求。同時﹐《禮記正義》又說:“此一經以《詩》化民﹐雖用敦厚﹐能以義節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於愚﹐則是在上深達於《詩》之義理﹐能以《詩》教民也。”這是就詩歌的社會作用來說的﹐既需要運用溫柔敦厚的原則﹐同時也必須以禮義進行規範。
溫柔敦厚作為儒傢的傳統詩教﹐在長期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發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運用這一詩教來調整本階級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它規定怨刺必須“溫柔敦厚”﹐強調“止乎禮義”和“主文而譎諫”﹐衹允許“怨而不怒”地委婉勸說﹐不允許尖銳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又常常起著消極的作用。對於這一藝術信條﹐前人曾作過多種解釋﹐但很少有人提出過懷疑。直到清初﹐王夫之才在《薑齋詩話》中指出:“詩教雖雲溫厚﹐然光昭之志﹐無畏於天﹐無恤於人﹐揭日月而行﹐豈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態乎﹖《離騷》雖多引喻﹐而直言處亦無所諱。”認為詩教並不切合實際。其後﹐袁枚也指出:“《禮記》一書﹐漢人所述﹐未必皆聖人之言。即如‘溫柔敦厚’四字﹐亦不過詩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故僕以為孔子論《詩》﹐可信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鶴書》)﹐認為詩教並不可信。不過﹐他們的否定並不徹底﹐都未能深刻認識詩教的實質。
溫柔敦厚說除了倫理原則的意義外﹐在後世有時也被引伸為藝術原則﹐例如況周頤《蕙風詞話》所提出的“柔厚”說﹐就是如此。詞論中的“柔厚”說要求詞在藝術表現上要藴藉含蓄﹐微宛委麯﹔內容上要深鬱厚篤﹐既不叫囂乖張﹐又不淺顯直露。這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儘管作為藝術原則的柔厚說﹐最終是以溫柔敦厚的倫理原則為規範的。 | | 成語名稱 溫柔敦厚 漢語拼音 wēn róu dūn hòu 成語釋義 溫柔:溫和柔順;敦厚:厚道。原指態度溫和,樸實厚道。後也泛指待人溫和寬厚。 成語出處 《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 使用例句 依孔子的見解,詩的靈魂是要“溫柔敦厚”的。
★聞一多《詩人的橫蠻》 | | Wenrou-dunhou
溫柔敦厚
中國古代儒傢的傳統詩教。它的提出,最早見於《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這是漢代儒傢對孔子文藝思想的一種概括。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對此解釋說:“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這是就詩歌諷諫的特點來說的,體現了對作者寫作態度的要求。同時,《禮記正義》又說:“此一經以《詩》化民,雖用敦厚,能以義節之。欲使民雖敦厚不至於愚,則是在上深達於《詩》之義理,能以《詩》教民也。”這是就詩歌的社會作用來說的,既需要運用溫柔敦厚的原則,同時也必須以禮義進行規範。
溫柔敦厚作為儒傢的傳統詩教,在長期的中國封建社會中發生了很大的影響。一方面,在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運用這一詩教來調整本階級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合理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它規定怨刺必須“溫柔敦厚”,強調“止乎禮義”和“主文而譎諫”,衹允許“怨而不怒”地委婉勸說,不允許尖銳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又常常起着消極的作用。對於這一藝術信條,前人曾作過多種解釋,但很少有人提出過懷疑。直到清初,王夫之才在《□齋詩話》中指出:“詩教雖雲溫厚,然光昭之志,無畏於天,無恤於人,揭日月而行,豈女子小人半含不吐之態乎?《離騷》雖多引喻,而直言處亦無所諱。”認為詩教並不切合實際。其後,袁枚也指出:“《禮記》一書,漢人所述,未必皆聖人之言。即如‘溫柔敦厚’四字,亦不過詩教之一端,不必篇篇如是,……故僕以為孔子論《詩》,可信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鶴書》),認為詩教並不可信。不過,他們的否定並不徹底,都未能深刻認識詩教的實質。
溫柔敦厚說除了倫理原則的意義外,在後世有時也被引伸為藝術原則,例如況周頤《蕙風詞話》所提出的“柔厚”說,就是如此。詞論中的“柔厚”說要求詞在藝術表現上要藴藉含蓄,微宛委麯;內容上要深鬱厚篤,既不叫囂乖張,又不淺顯直露。這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儘管作為藝術原則的柔厚說,最終是以溫柔敦厚的倫理原則為規範的。
(敏澤)
| | - n.: placid
| | 暗送秋波, 和藹可親, 寸步不離, 喜氣洋洋, 和顔悅色, 含情脈脈, 脈脈含情, 眉開眼笑, 如影隨形, 喜眉笑眼, 喜笑顔開, 喜形於色, 一團和氣, 笑容可掬, 溫良恭儉, 溫情脈脈, 柔情脈脈, 喜見於色 | | 口輕舌薄, 發憤忘食, 同感身受, 聲淚俱下, 妙手回春, 尋死覓活, 不苟言笑, 丹青妙手, 萬箭攢心, 廬山真面, 廬山真面目, 廬山面目, 五內如焚, 五內如裂, 五內俱焚, 令人發指, 令人痛心, 開誠布公, 心如刀割, 心如刀絞, 呲牙咧嘴, 咬牙切齒, 哀天叫地, 哀哀欲絶, 哀痛欲絶, 冷若冰霜, 兇相畢露, 出言不遜, 鑿壁偷光, 剝膚之痛, 勃然變色, 囊蟲映雪, 着手生春, 着手成春, 穿壁引光, 痛定思痛, 痛不欲生, 藥到病除, 青面獠牙, 足履實地, 黯然銷魂, 起死回生, 肝腸寸斷, 金剛努目, 金剛怒目, 暴躁如雷, 橫眉竪眼, 正言厲顔, 正言厲色, 死去活來, 死皮賴臉, 死而復生, 本來面目, 悲痛欲絶, 悲慟欲絶, 愁眉不展, 愁眉鎖眼, 愁眉苦臉, 手到病除, 怒氣衝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