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 > 溫州魚生
目錄
No. 1
  “魚生”,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生吃的腌製的魚貨了。腌製“魚生”就深有講究了,不然“魚生”也不會成為天南地北的溫州人再解鄉愁的一味了。“魚生”選用上好的鹹淡水交際處近海灘塗捕獲的一種很小的魚(我是海邊人也叫不上名字的魚),加上慢火煮好的上好的糯米粥,還有紅麯(一種釀酒用的酵母)加上????,放在壇裏密封腌製三到四個月,然後就是開壇食用了。當然還得加點調料,如醋就不可缺少,觀之,色澤紅豔,食之,滿口鹹鮮,真是一味絶好的配飯菜,開胃菜。難怪有這麽多人念念不忘了。。。
No. 2
  魚生,俗稱“白大生”,它是五味和南北貨號的五味之一,是“鹹”字中的“看傢”傳統特色商品。魚生的原産地在洞頭(舊稱下山),五味和有固定的漁傢,專門為其進行初製加工,按現代的說法,就是“訂單漁業”。
  魚生的質量如何,取决於正確掌握捕撈的時節。時間早了,魚還太小、太細;遲了又太粗、硬骨。“小帶魚”的汛期,在農歷三月,漁民稱之為“頭汛”,此時捕撈的“小帶魚”,條子太細,一般情況下,無人下海張網;五月上旬為“遲汛”,條子又粗,魚骨又硬;此時捕撈上來的,衹能用作曬帶魚絲(俗名白大)烤。腌製魚生用的,衹有在四月上、中旬,前後的十來天時間,漁民習慣稱為“中汛”,捕撈上來的“小帶魚”,條子細而均勻,肉肥而骨軟,最適宜腌製魚生。漁民按“五味和”的要求,定時、定質、定量、定器、定比(食????與魚生比例)進行初步加工腌製,初製品要在端午節前後運到溫州。進庫後,對半成品的魚生進行整理,剔去初製時混入的雜魚,揀除掉下的魚頭斷尾以及食????中的雜物,挑剔幹淨後,瀝淨鹵汁,測定含????比重,按照魚生固定數量,倒入已經消毒過的各個小缸中備用。
  魚生能否美味可口,要害是滋味,關鍵在於湯汁。“湯汁”酷似餐館廚師用的高湯,“湯汁”的製作,“五味和”
  對內對外,都是秘而不宣的,這一絶招,代代相傳。舊時,味精作為高級調味品,又是奢侈品,加入一點,其成本就“高不可攀”,所以味精是不用的。
  湯汁經過煮沸,既起到殺菌作用,又能與配伍輔料融成一體。配伍魚生的輔料,也頗有講究,非著名者不用。一是,去皮蘿蔔絲,選用種在楠溪的高山上黃泥地的蘿蔔,上年加工的新蘿蔔絲,絲的粗細,亦大有講究,要做到與魚形協調,形絲似魚。由當時著名的銅店,“三泰”(原址今興文裏縣學前底)特製蘿蔔絲銅刨,發放給農戶,用後收回;二是,糯米酒糟、紅麯,固定由市區廣和醬園提供。
  初製的魚生,加入定量的輔料與湯汁,在小缸中攪拌均勻,靜態後封缸貯存,並置缸於陰涼處,經過兩個月以上的“磨合期”,度過伏天,秋風乍起,方可正式上櫃應市。
  在外的溫州人,普遍地視魚生為“鄉思”,在特定的條件下,成了一種文化。在臺灣的溫籍著名人士馬星野,接受友人南懷謹先生饋贈“五味和”青瓷包裝的魚生時,贊不絶口,愛不釋手,逐邀請同鄉好友,共聚分享,並即席賦詩:拜賜蒓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溫州的魚生,成為食文化中一朵奇葩,“五味和”是優秀的繼承者。她製作魚生的歷史悠久,少說已有百年。今天的五味和副食品商場,魚生的供應仍然是特色商品之一。不過,貨架上陳列的,已經是不同規格的玻璃裝,小的為200剋,代替了舊日的散賣,消費者無須再自帶盛器,並可隨意選擇。現在供應的魚生,既符合國傢衛生標準,又規定了生産標準,還明確註明了保管期限,提高了質量的透明度,這就可以使消費者,更加放心購買與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