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在河北省易县西梁各庄方蒙山下。清代帝王陵墓。因与东陵相对,故称西陵。共有帝陵四座,即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崇陵,还有后妃、王公、公主墓十四座。始建于1730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清西陵联系方式地址:保定市易县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
电话:0312-4710012清西陵投诉电话保定市旅游投诉电话:0312-50816105081941
河北省旅游投诉电话:0311-85814239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清西陵景区荣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清西陵门票价格8:00-18:00清西陵开放时间通票90元/人清西陵最佳旅游时间全年清西陵导游图清西陵交通图清西陵周边中心城市及车程距北京120公里
距天津180公里
距保定90公里
石家庄180公里清西陵美食满族饽饽
满族饽饽易县城南5公里有“满城”,此为清代戍边满族人聚居之所。今旗人后裔已散居各处。当年随人流传到凉州的“饽饽”却经蔡氏祖传至今,融入凉州小吃,给当地人民带来口福。饽饽是满族同胞对各种糕点的统称。主要有糖火烧、燕窝酥、牛舌饼、茴香饼、佛手、马蹄等30多样花色。
燕窝酥:白面中掺黄米面,加清油、糖水和面。面陷饧好掐成长剂子,剂子上沾油,扯条,折成七八股,盘旋压成饼状,四周高,中心凹,中间撤白糖、青红丝,烤出来香甜松软,形如燕子窝,故名。
糖火烧:和好面团,擀饼前,先将奶油裹进去,外面刷上清油,入炉一烤饼便起层,皮酥脆,里边香软。
扇子饼:扇子饼的面比较硬,吃起来有嚼头,入炉前先做成扇状,并压上花纹。这种饼可大可小,便于做旅途点心。
茴香饼:味咸满族饽饽武成城东北2.5公里有“满城”,此为清代戍边满族人聚居之所。今旗人后裔已散居各处。当年随人流传到凉州的“饽饽”却经蔡氏祖传至今,融入凉州小吃,给当地人民带来口福。饽饽是满族同胞对各种糕点的统称。主要有糖火烧、燕窝酥、牛舌饼、茴香饼、佛手、马蹄等30多样花色。
燕窝酥:白面中掺黄米面,加清油、糖水和面。面陷饧好掐成长剂子,剂子上沾油,扯条,折成七八股,盘旋压成饼状,四周高,中心凹,中间撤白糖、青红丝,烤出来香甜松软,形如燕子窝,故名。
糖火烧:和好面团,擀饼前,先将奶油裹进去,外面刷上清油,入炉一烤饼便起层,皮酥脆,里边香软。
扇子饼:扇子饼的面比较硬,吃起来有嚼头,入炉前先做成扇状,并压上花纹。这种饼可大可小,便于做旅途点心。
茴香饼:味咸,和面时揉进盐水和茴香粉。香味很浓,拍成长方形,叠三层到四层,吃时便于中间夹肉,类似汉堡包。
每当华灯初上,夜幕降临,便有卖饽饽的食品车脐身于喧闹的夜市,车上挂黑底儿金字招牌,上面是满文,下面大书“满族饽饽”四字。清西陵住宿清西陵行宫宾馆
清西陵行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为当年乾隆及其后来的六位清朝皇帝来西陵祭祖时下榻的皇家别苑;她是清西陵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至清西陵四处行宫中仅存的一座。
行宫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清西陵陵区内东部风水合汇之处。她的西侧五华里即是享有“翠海“之称的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西南三十华里的地方为您展开了“北方小桂林“——南湖迷人的山水画卷;西隔层峦叠翠的云蒙山与紫荆关遥遥相望;南渡易水,则是省级森林公园——狼牙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行宫内外,苍松翠柏、绿竹草坪、百花吐艳、百鸟争鸣、徊廊环绕、雕梁画栋、幽静幽雅、体系完整。
如今,行宫已辟为宾馆,成为接待国内外宾客旅游、观光、度假、疗养及会议的理想场所。行宫占地25000平方米,拥有高、中、低档客房80余间,床位200多张,内部设施设备均按准三星级宾馆配置,并设有总统套房(原皇帝寝宫),大中小型会议室5个;宫廷风格的餐厅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为您提供清朝满族风味小吃,宫廷菜肴以及绿色时令野菜。行宫附设卡拉ok舞厅、大型停车场、商品部、商务中心、美发部及康娱等服务设施。清西陵交通一、由北京方面去清西陵
1、乘长途汽车:北京丽泽桥长途汽车站每天早晨6:00开始有发往易县的客车,每隔20分钟一趟。到易县再转乘去西陵的客车(易县至西陵7千米)。北京西客站“皇家铁路号”旅游专列北京----易县,每日早7:20发车,易县----北京每日,晚5:30发车,丽泽桥长途汽车站:每半小时一班发往西陵。
2、自带车:沿京石高速公路南行,至高碑店下道,折西沿112国道经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
二、由天津方面去清西陵
1、乘长途汽车:每日早6点、8点、11:30分、12:30分由天津西站地铁站乘开往易县方向的长途汽车,到易县后再转乘小公共去清西陵。
2、自带车:
a线:沿津保高速公路达徐水后,上京石高速公路北行,到高碑店路口下道,向西沿112国道经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
b线:由天津出发,沿112国道经霸州、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
三、由石家庄方面去清西陵
1、乘火车:由石家庄火车站乘火车高碑店下车,转乘高碑店至易县的汽车,再乘小公共汽车达清西陵。
2、乘公共汽车:由石家庄火车站附近的长途汽车站乘“石家庄——保定”的客车,从保定转乘“保定——易县”或“保定——涞源”、“保定——西陵”的公共汽车可达清西陵。
3、自带车:从石家庄出发,沿京石高速公路北行至高碑店路口下道,折西沿112国道经高碑店、涞水、易县直达清西陵。
四、由山西方面去清西陵
1、乘火车:从山西乘“山西——北京”的火车,到保定或高碑店下车,再转乘去易县或清西陵方向的公共汽车即可达清西陵。
2、自带车:
a线:从太原出发,沿石太高速公路至石家庄转京石高速路,到高碑店路口下道,折西沿112国道,经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
b线:从大同出发,沿津同公路天津方向行驶,经涞源、紫荆关达清西陵。
位于河北省易县永宁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是清朝四个皇帝陵、三个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园寝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国两千年来陵寝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在清西陵8300公顷的保护范围上,建有4座皇帝陵,3座皇后陵,4座王爷、公主、阿哥园寝,共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寺福、行宫)。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嫔、2位王爷、6位阿哥,共计78人。
陵区内矗立着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石建筑,其建筑形式和规制明显地体现着封建社会典章制度。四座帝陵、三座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这些古建筑环抱于苍松翠柏之中,在浩瀚的林海中竞相峥嵘。还有五色祥云萦绕的永宁山,绵绵屏立于陵寝之后。八功遥溯灵源的易水河缓缓流淌于大红门之前,更使得清西陵乾坤聚秀,规模宏大,颇具气势。
其中规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从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嘉庆的陵称昌陵。昌陵和泰陵并列,其规模与泰陵不相上下。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石板上还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是满堂宝石。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工艺精巧的道光陵称慕陵。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崇陵是光绪的陵墓,在泰陵东5公里,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整个陵区树木茂盛,景色宜人。皇帝居住过的行宫古建筑可接待游人食宿。
大自然把陵区周围山川河流也都赋予了一种特殊的灵气,清朝末年泰宁镇总兵陈增荣在笔书余暇,雅爱山川秀丽,定出了西陵八景,那就是“荆关紫气”、“拒马奔涛”、“云蒙叠翠”、“奇峰夕照”、“峨嵋晚钟”、“福山捧日”、“华盖烟岚”、“易水寒流”。正是由于这些怡人的自然景色,衬托出了“万年龙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才离开父祖,独辟蹊径,在易州境内首辟西陵,以图大清江山万代、岁远天长。
1737年3月2日,乾隆皇帝奉安其父于泰陵地宫。后来,为使东陵和西陵香火永续,乾隆皇帝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以后的皇帝采取“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方式分葬于清东陵和清西陵。因此,他首先在清东陵界内的胜水峪建了自己的裕陵与祖父康熙为伴,其子嘉庆在泰陵旁边建了昌陵与祖父雍正相守。遵照这一昭穆之制,道光的陵寝原建于东陵宝华峪,在历经七年建陵大工完竣并葬入孝穆皇后以后,发现地宫内渗水不断,道光只好又在西陵境内选择了一块高平之地,将宝华峪陵寝建筑拆除,到西陵营建陵墓。在隔咸丰、同治两代皇帝后,光绪也将坟墓建在了西陵。
如果说西陵的舆地山川均为天造地设自然成趣,那么,从建泰陵到崇陵竣工历时185年之后,又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巧妙结合,“使天人合一”宇宙观在陵寝建筑中得到充分体现。正如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所说的那样:“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岗,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岗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岗间平坦开拓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 |
|
清西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易县梁各庄西,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
清西陵是一片丘陵地,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东有2300多年前的燕下都故城址,西望雄伟的紫荆关,北枕高耸挺拔的永宁山,现抵滔滔东流的易水河。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三座: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距10里,界桩以外还有官山,不许老百姓涉足。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西陵建设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宫殿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众多建筑均有彩画与雕刻,陵区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在陵区雕刻中,为数最多的是龙凤。整个建筑群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度水平和民族风格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瑰宝。西陵陵区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息,陵区古松参天,四季常青。在绿色的海洋里,浮现出金光灿烂的琉璃瓦宫殿,春夏之时,绿荫荫的松涛岛语,流水潺潺,季丽如画,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
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旅游交通
由各地去清西陵方面的线路:
北京--西陵
1、乘长途汽车:北京丽泽桥长途汽车站每天早晨6:00开始有发往易县的客车,每隔20分钟一趟。到易县再转乘去西陵的客车(易县至西陵7千米)。
2、自驾车:沿京石高速公路南行,至高碑店下道,折西沿112国道经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
天津--清西陵
1、乘长途汽车:每日早6点、8点、11:30分、12:30分由天津西站地铁站乘开往易县方向的长途汽车,到易县后再转乘小公共去清西陵。
2、自驾车:
A线:沿津保高速公路达徐水后,上京石高速公路北行,到高碑店路口下道,向西沿112国道经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
B线:由天津出发,沿112国道经霸州、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
石家庄--清西陵
1、乘火车:由石家庄火车站乘火车高碑店下车,转乘高碑店至易县的汽车,再乘小公共汽车达清西陵。
2、乘公共汽车:由石家庄火车站附近的长途汽车站乘"石家庄---保定"的客车,从保定转乘"保定---易县"或"保定----涞源"、"保定----西陵"的公共汽车可达清西陵。
3、自驾车:从石家庄出发,沿京石高速公路北行至高碑店路口下道,折西沿112国道经高碑店、涞水、易县直达清西陵。
山西--清西陵
1、乘火车:从山西乘"山西-----北京"的火车,到保定或高碑店下车,再转乘去易县或清西陵方向的公共汽车即可达清西陵。
2、自驾车:
A线:从太原出发,沿石太高速公路至石家庄转京石高速路,到高碑店路口下道,折西沿 112国道,经高碑店、涞水、易县达清西陵。
B线:从大同出发,沿津同公路天津方向行驶,经涞源、紫荆关达清西陵。
由清西陵返回各地的路线:
返回北京方面
1、早4:30分有一趟易县汽车站开往丽泽桥的公共汽车,6:30分之前即可抵北京。
2、早6点至下午2点,每隔30分钟有一班易县开往丽泽桥的公共汽车。
返回石家庄方面
1、易县直达石家庄的公共汽车,早5:30从易县汽车站发往石家庄。
2、先达保定再换车返石家庄:每日早5点至晚5点每隔10分钟即有易县发往保定的公共汽车(易县至保定行程需2小时),到保定再乘火车或汽车返回石家庄。
3、由高碑店乘火车返回石家庄:每日早5点至晚5点每隔10分钟即有易县发往高碑店的公共汽车(易县至高碑店行程需1小时),到高碑店再乘火车返回石家庄。
返回山西方面
1、从清西陵乘汽车到高碑店或保定,再换乘去山西方向的火车即可。 |
|
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 泰陵的神道,由三层巨砖铺成,两边苍松翠柏,上南往北分布着40多项大大小小的建筑。第一座建筑物是进入陵区的一座联拱式五孔桥 ,桥北有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牌坊的建筑庄重、美观,色彩调和。这三座石坊,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被视为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泰陵是清西陵的首陵,埋葬着雍正及他的皇后孝敬、皇贵妃敦肃。雍正皇帝的泰陵,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泰陵是西陵的主体建筑,规模大,体系完整。西陵以泰陵为中心,其余各陵分布在它的东西两侧,规制与清东陵基本相同。过一座联拱式的五孔桥,进入陵区,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和一条宽十余米、长5华里的神道贯穿陵区全部。依次建造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楼、七孔石拱桥、石像生、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和宝顶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 |
|
泰东陵内安葬的是雍正皇帝的熹妃,乾隆皇帝的生母、乾隆朝的圣母皇太后,孝圣宪皇后。
父亲:凌柱
丈夫:雍正帝胤禛
子女:1子,即乾隆帝
成婚:康熙四十三年(1704),13岁
封熹妃:雍正元年(1723)二月十四日
封熹贵妃:雍正八年(1730)四月
尊为皇太后: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
最得意:享尽人间富贵
卒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二十三日
享年:86岁
入葬:乾隆四十二年(1777)四月二十五日
徽号: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
谥号: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孝圣皇后的泰东陵坐落在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境内,位于雍正帝的泰陵东北约1公里处的东正峪。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务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向乾隆帝请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宫后,是否给皇太后预留分位?乾隆帝不便作主,转而请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乾隆二年(1737)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泰东陵,约于乾隆八年(1743)建成。其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三孔拱券桥一座、东西下马牌、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房各3间、隆恩门一座5间。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各5间、重檐大殿一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泰东陵与其他皇后陵相比,有三点独创之处:
一、首创隆恩殿月台上设铜鹿、铜鹤之制。在泰东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东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设铜炉一对。而泰东陵则又增设铜鹿、铜鹤各一对。很明显,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创了皇后陵设铜鹿、铜鹤的制度。以后建的各皇后陵改为设铜鹿、铜鹤各一只,成为定制。
二、首创大殿内东暖阁建佛楼之制。在泰东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后陵,均无佛楼之设。泰东陵则在隆恩殿东暖阁建了佛楼,为一层。这与孝圣皇后笃信佛教有关。从此以后,凡皇帝陵均建佛楼。皇后陵只慈禧陵建了佛楼。凡以后建佛楼均为上下两层。
三、地宫内雕刻经文、佛像。以前总认为清代皇陵中,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清宫档案记载,泰东陵地宫里也镌刻了经文、佛像。泰东陵早裕陵6年而建。这表明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东陵。清宫档案还记载,泰东陵地宫的地面不是用条石铺墁,而是用金砖铺墁。具体泰东陵地宫的规制、经文佛像的内容,因为地宫尚未开启,档案也不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考证。 |
|
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嘉庆昌陵在位25年(1796-1820年)。乾隆皇帝曾立过两位太子,但都因出天花而夭折,遂改立由妃子生的颙琰。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华富丽亦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满堂宝石,别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1796年(嘉庆元年),清朝入关第五代皇帝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他遵循父亲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 500米处选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到1803年(嘉庆八年)完工。工程结束后,陵寝定名为“昌陵”。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昌妃园寝。
昌陵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于泰陵西侧,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与泰陵大同小异,规模并列。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
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西边是昌西陵和昌妃园寝,分别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嫔等人。 |
|
昌西陵内安葬着嘉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她也是清一代坐在皇后位置上最长的一个。她的个人资料请参考孝和睿皇后。
昌西陵的回音壁 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有两处古建筑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清西陵中的昌西陵。
昌西陵建于1851年——1853年(咸丰二年),是清朝入关后第五代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嘉庆)的一个皇后——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孝和,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颙琰即位前,她是颙琰的侧室福晋,颙琰当了皇帝以后,封其为贵妃。嘉庆二年二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敕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居中宫,并举行了册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的典礼。嘉庆六年,加封钮钴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晋封为一等侯。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颙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旻宁(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二十七日释缟素。咸丰元年(1851年)为孝和兴建昌西陵,竣工后葬于地宫奉安。谥号全称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天熙圣睿后”,这位皇后曾生育两儿一女。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皇后(乾隆生母)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近似于道光皇帝的慕陵那种典雅风格。隆思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两端,面壁低声细语,声音象打电话一样清晰,令人赞叹叫绝。
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柬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
|
道光的陵称慕陵。慕陵的特点是规模小,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其工程重量之坚固,则超过泰、昌二陵。整个围墙,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墙身平齐结实。隆恩殿的建筑工艺精巧,大殿全用金丝楠木,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打开殿门,楠木香气扑鼻而来。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而且檩枋、雀替,也雕上游龙和蟠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据说,这都是道光本的的主意。原来为他 选的陵址,发现地宫浸水,道光便另选一址,并命名为龙泉峪,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埕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
为清宣宗道光帝的陵墓,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里处的龙泉峪。该陵建造得很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烫蜡后褐然的色泽,灰黄交融的墙垣,配以蓝天白云,绿树金顶,典雅肃穆,清碧绝尘,自有一番幽远神秘、古朴超然的气度。
起初道光的陵寝设在清东陵,陵寝本着道光追求节俭的精神,取消了二柱门、地宫瓦顶、内刻经文、佛像等部分,大殿、碑亭、石像生体量也小了,道光七年完工,且葬入了孝穆皇后,殊不料一年后发现地宫渗水一尺七寸,震怒之下,全部陵寝被夷为平地。道光不顾乾隆定下的祖宗昭穆相间的定制,改在清西陵选址重建陵寝。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 占地45.6亩, 比泰陵缩小近80亩。但其实外“俭”内“奢”,其用料材质异常精美,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建陵耗资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慕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桥,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愧对祖宗”、“愧对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颂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五孔桥之北即龙凤门,与孝陵、泰陵、昌陵相同,但略小。龙凤门以北建有下马碑东西各一座,神道碑亭体量较小,石碑正面刻有宣宗谥号,背面按照道光的遗嘱,刻有咸丰帝亲自撰写的记述宣宗一生事迹的碑文,这在清陵中绝无仅有,其实是兼有圣德神功碑的作用。
神道碑亭往北,是神道桥,慕陵没有按照三路三孔的惯例,而是变成了一路拱桥,东西两侧各有一平桥。桥北东西朝房各一座,前出廊,面阔三间,但进深缩小为两间。朝房之北各有一座班房。隆恩门建在石质须弥座上,台面铺金砖,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开大门三道,门内燎炉已无。东西配殿较小,面阔仅三间,进深两间,前出廊,单檐歇山顶。
隆恩殿最为特殊,一改面阔五间的惯例,缩为三间,进深也三间,改重檐歇山顶为单檐歇山顶。殿四周设有回廊,裁撤了月台和大殿周围的栏板和雕龙头,月台上仅设铜炉两尊,不设鹿、鹤。月台东西两角有石幢和嘉量各一座。大殿正面三间都开门,殿东西两侧中间开门,其余为砖墙封闭。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不饰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其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水草案,而是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仅隆恩殿内就有木雕龙714条),三殿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独具风格的艺术珍品,只有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与之相同。道光认为,宝华峪地宫浸水是因为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请到天上来,龙就会在天上争水而不往地宫吐水了。于是,他命令千百个能工巧匠,用金丝楠木雕刻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的藻井、门窗、雀替、隔扇等处,造成多龙争水的场面。楠木硬度极高,故迄今不用修缮。隆恩殿内北部有三座暖阁,中暖阁供奉道光帝神牌,西暖阁供奉三个皇后的神牌,东暖阁存放谕旨。 |
|
为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陵寝,位于慕陵东北方的双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园寝。最南端是神道旁两座下马碑,左侧有神厨库和井亭(原来均无,后添建),神道全为砖墁,没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两侧牙石,三座五孔平桥,都是妃园寝留下的痕迹。
东西朝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原为布瓦),布瓦东西班房各三间、隆恩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绿琉璃瓦,后全改为黄色)。门内燎炉两座,东西配殿面阔三间(原无),隆恩殿面阔三间,前出月台,但无栏板、铜鼎鹿鹤。殿后为面阔墙一道,中门有门楼,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额枋上为青白石匾额,上书满蒙汉“慕东陵”字样,中门两侧开角门。墙北是石五供,北为月台,上建圆形宝顶一座,无方城和明楼。宝顶东侧并列建有宝顶一座,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锦氏,曾生皇2子顺郡王奕纲、皇3子慧郡王奕继,均不足三岁即夭折。道光12年11月21日生皇6子恭亲王奕忻,封静贵妃。孝全成皇后去世后,静贵妃代为抚养其子咸丰帝。咸丰继位后,尊其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颇受恩养。但当她去世后,其子恭亲王奕忻请求咸丰授予她皇后封号入葬,咸丰未置可否,仅以“哦,哦”两声作罢,但奕忻以军机大臣身份的便利,让军机处恭办“皇太后”封号事宜,迫使咸丰帝接受既成事实。对此咸丰极为不满和愤怒,虽未取消皇后封号,但在丧葬礼仪上加以减杀,并且在谥号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并找借口罢免了恭亲王的军机大臣职务。咸丰去世后,恭亲王联合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除掉了咸丰八个顾命大臣,重掌军机处,封议政王,将其母神牌升入太庙,加谥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锦氏既非道光生前所立皇后,其子也未继位为帝,竟然得到皇后头衔入葬并配享太庙,实为清朝绝无仅有的孤例。
庄顺皇贵妃乌雅氏,生皇7子醇亲王奕环、皇8子钟郡王奕硉、皇9子孚郡王譓,封琳贵妃。同治5年去世。
孝静成皇后宝顶北部,分散建有宝顶三排,葬15人,计贵妃3位,妃4位,嫔4位,贵人4位,分别是:
南起第一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恬嫔富察氏(道光25年卒)、和妃那拉氏(生皇长子隐郡王奕纬,道光16年卒)、常妃赫舍里氏(咸丰10年,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居圆明园,惊吓而死)、祥妃钮祜禄氏(生皇5子惇亲王奕棕,咸丰11年卒)、顺嫔(同治7年卒)。
往北第二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平贵人(道光3年卒)、定贵人(道光22年卒)、李贵人、彤贵妃舒穆鲁氏(初为贵妃,道光后期降为贵人,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妃,光绪3年卒),佳贵妃郭佳氏(初为嫔,道光年间降为贵人,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妃,光绪16年卒)。
往北第三行葬5位,从东往西分别是那贵人(道光时期为答应,咸丰时升为皇考常在,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人,卒年不详)、恒嫔蔡佳氏(光绪2年卒)、珍妃赫舍里氏、成贵妃钮祜禄氏(初为嫔,道光年间降为贵人,同治年间升为皇祖贵妃,光绪14年卒)、豫嫔尚佳氏(道光时期为答应,咸丰时升为皇考常在,同治年间升为皇祖嫔,光绪年间卒)。 |
|
位于泰陵的东南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他的隆裕皇后。
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光绪帝名载湉,爱新觉罗氏。其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同治帝病故后,由慈禧太后做主,指定继承皇位。
光绪登基时,正值清朝面临内忧外患,营造陵寝的工程不能如期破土动工,一直拖延到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1909年才由宣统朝着手操办。修建期间,清朝已走向灭亡,宣统皇帝与隆裕皇太后退位,向中华民国政府提出要求:“德宗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中华民国支出。”当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议和代表及各省都督,对清室要求宽大应许。
崇陵始建于1909年,陵址名叫金龙峪。其规模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把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思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为了增强排水性能,每个宫殿基部都建有2米宽的散水,明楼前和三座门前分别挖砌了御带河,地宫内凿有14个水眼与龙须沟相通。隆思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质地坚硬无比,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思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隆思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
光绪驾崩时,陵还未建,他的梓宫(棺椁)在故宫观德殿暂安。
1909年3月,光绪的棺椁又由观德殿迁往西陵梁格庄行宫停放,一路起落,共耗银438400多两。虽然北京至西陵当时已通火车,但光绪棺椁仍用人抬。前面有卫兵开道,随后是皇帝和王公大臣,后面还有隆裕皇后、瑾贵妃等,最后是1400多辆轿车。棺椁拾至阜城门,仅十里远,就撤掉纸钱1000斤,用银260两。北京至西陵行程240华里,抬杠夫每天分为60班,每班128人,轮流抬着棺椁艰苦行进。沿途支搭三宿芦殿,耗银29000两,经过四天三夜,才把光绪的棺椁运到梁格庄行宫,安放于正殿之中。
1913年崇陵在金龙峪建成,十一月十六日申时,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之中。
1913年病逝的隆裕皇后也同葬地宫。
在光绪的棺椁正式安放崇陵地宫之际,清朝的遗老遗少还在这座帝王陵前,演出了一幕极尽愚忠的闹剧。光绪的老师梁鼎芬是比较典型的一位,他在崇陵的修建过程中,经常到工地瞻祝,为工程的修建筹款募捐。在为光绪送葬时,他由两个亲随搀扶着在陵前执绋(牵引灵枢的大绳),从行宫一直走到下宫殿。当人们将棺椁、随葬品布置妥当退出地宫后,唯有梁鼎芬疯疯癫癫地坐在地宫内预备给光绪殉葬。后被其亲随背出,才算完事。
尽管清廷的遗臣为修建崇陵费尽心思,光绪还是没有能够在他的地下寝宫里平安地长眠下去。1931年军阀混战时期,一伙不明身份的兵匪盗掘了崇陵地宫,多数随葬品被劫走。1980年6月,经上级批准,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开启地宫,清理整修,供国内外游客参观。这座地宫墓道全长63.19米,是无梁无柱的石拱券式建筑,共有四道石门、九座券。门楼、门垛、门框、门簪均用青白石作原料,雕有瓦脊、瓦垄、花瓶等图案,每道石门上都有巨大的铜铸门管扇,八扇石门上分别雕有八大菩萨立像,金券内有宝床,宝床正中有金井,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停放在宝床上,棺椁周围有用五彩绘制的龙山石16块,宝床前东西各有石座两个,座上有香箱,是存放“册”、“宝”用的。这座地宫虽已被盗,但仍出士珠宝玉翠等文物数百件。 |
|
清代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在沈阳老家(盛京三陵),从顺治起,历代皇陵都安放到唐山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雍正帝发现永宁山下风水很好,离北京较近,尤其是距离出产石料的曲阳县非常近,明清两代修建皇宫和陵墓所需用的汉白玉石料都是产自曲阳太行山区,因此决定把自己的陵墓建在西陵,可以节省许多人工。由于雍正在位时厉行改革,虽然勤勉, 但是得罪了许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间相传,认为雍正是谋杀了他父亲篡位,死后不敢去见他父亲,才在西陵另建坟墓。
雍正的泰陵是西陵最宏伟壮观的陵园,雍正生前曾下诏,决定不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好大喜功的儿子乾隆帝,不仅为泰陵补建了石像生,长达2.5千米的神道,还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三座石牌坊。但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愿意埋葬在西陵,在东陵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将自己的父亲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诏,命令今后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按照乾隆的意旨,他的儿子嘉庆帝的昌陵就安放到西陵,嘉庆时代清朝的国力大不如“康乾盛世”,所以昌陵的规模远不如泰陵。
根据乾隆的旨意,嘉庆的儿子道光帝本应该埋葬在东陵,但他刚为先死的皇后建陵时,地宫就渗漏地下水,道光认为不吉利,决定迁移到西陵。道光的慕陵每扇门窗的隔扇中间都雕刻有一个朝外的木龙头,非常精致,如同模子套出的,他想用龙取水,以此来躲避水患。
由于道光安葬到西陵,他的儿子咸丰帝就得安葬到东陵,咸丰的儿子同治帝年青丧命,由慈禧太后做主,仍然安放到东陵,慈禧为自己在东陵修建了豪华的陵墓,根本就没有顾及光绪帝的事,但他们同时辞世时,光绪尚没有陵墓。光绪在西陵的陵墓崇陵在光绪去世以后才开始动工,不过三年后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根据民国政府的续修协议和依靠一帮遗老的努力和捐助资金,直到1913年才修建完工。所以崇陵的建筑非常新,棱角毕现,可以从中想象当年故宫初建时的风采,崇陵外面还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被慈禧命人将其投入故宫井中淹死的珍妃(一说自尽)和她姐姐瑾妃的墓。
西陵中泰昌穆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盗,裕陵,崇陵,瑾妃墓曾被盗,陪葬物已然流失。目前崇陵地宫已被打开,成为博物馆。 |
|
一、景区联票价格旺季每张122元,60岁以上老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半价62元;
其中:泰陵(包括大红门)门票价格旺季每张45元,淡季每张35元;崇陵(包括崇妃陵)门票价格旺季每张45元,淡季每张35元;昌陵(包括昌西陵)门票价格旺季每张45元,淡季每张35元。
新增泰东陵门票价格每张20元;慕陵门票价格每张10元。
二、淡旺季时间划分为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为淡季,4月1日至10月31日为旺季。 |
|
清西陵景区各景点较分散,游客相对较少,内部道路路面条件较好,适合自驾游。北京方向的自驾游者可沿京石高速南行,过涿州后继续南行,见京昆高速提示牌后西行上廊涿高速,至京昆高速入口后往易县方向行驶,从京昆高速易县大北城出口下高速,按照沿路指示牌西行可达到清西陵。从大北城出口到达景区约24公里。从北京六里桥起到达崇陵约需90分钟以上。 |
|
Qing Xi Ling
清西陵
West Imperi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中国清代皇陵区。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的永宁山下。建于雍正八年(1730),止于1915年。陵区面积22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有帝陵4座,为世宗雍正泰陵、仁宗嘉庆昌陵、宣宗道光慕陵、德宗光绪崇陵,后陵 2座,后妃合葬墓 1座,妃园寝 3座,王爷、公主园寝 4 座,共计 14座陵寝。葬有帝、后、妃、王、公主等76人。1938年崇陵和崇妃园寝先后被盗,陵园内古松被砍伐数十万棵。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区以泰陵和昌陵并列为中心,西有慕陵,东有崇陵,分布不如清东陵整齐集中。陵间有小路相通。每座帝陵附近一般建有皇后陵寝和妃园寝。帝后妃的陵寝建筑规格不同。帝后陵寝红色围墙,黄瓦盖顶,妃、王园寝为红色围墙,绿瓦盖顶,规模较小。陵区最南端是大红门,是泰陵的门户,也是整个西陵的门户。红门为单檐庑殿顶,规模巨大,砖石垒砌而成。门前有 3个石牌坊和五孔石桥(见图)及下马碑。大红门内东侧有具服殿(更衣殿)。泰陵和昌陵神道建制相同,自门内开始各自分开。泰陵神道长2.5公里左右,分左、中、右3道,砌条石和砖。神道上有圣德神功碑亭,亭四隅各竖华表1个。往北为七礼桥(两侧立石望柱1对,石像生5对)、龙凤门、三路三孔桥、神道碑亭、下马碑和神厨库。神道碑用满、汉、蒙 3种文字镌刻皇帝的谥号。慕陵和崇陵没有圣德神功碑亭和石像生。
各陵陵寝建制基本相同,前面为隆恩门,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门内有东西配陵,正面为隆恩殿,坐落在正面月台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为陵园最大的建筑。殿后有三座门、二柱门、石祭台,后面为方城、月牙城和宝城。方城呈正方形,上建明楼,楼内立满、汉、蒙3 种文字镌刻的皇帝庙号碑。地宫在宝城中间宝顶下。唯慕陵没有明楼和方城等建筑。
在陵区东部有乾隆年间建的行宫和□嘛庙,为皇族祭陵时居住的地方和念佛的场所。光绪年间从高碑店至良各庄修一条铁路,供帝后谒陵时专用。
为加强清西陵文物保护工作,1952年建立清西陵文物保管所,1987年改建为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文物部门对古建筑进行了大量保养、维修,仅1979年以来,国家就拨款先后维修了昌陵和泰陵圣德神功碑、慕陵、神厨库等建筑65座。
(陈宝蓉) |
|
白洋淀 | 直隶总督府 | 野三坡 | 地道战遗址 | 狼牙山 | 大龙华 | 百科大全 | 地名 | 河北省 | 国家地理 | 易水河 | 历史 | 陵寝 | 清朝 | 古代建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