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真大寺投訴電話天津旅遊投訴電話:022-283590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位於紅橋區西北角小夥巷大寺前8號,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44年),嘉慶六年(1801年)重修,是天津市保存最完好的宮殿式伊斯蘭教建築群。該寺寺院廣阔,建築宏偉壯麗,由照壁、門廳、禮拜殿、阿訇講堂組成,大殿面積1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千人聚禮。殿內金碧輝煌,裝飾典雅,彩繪精緻,歷來是天津伊斯蘭教徒的活動中心。清真大寺內外懸挂有多幅匾聯,大都出自名傢之手,有阿拉伯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寺內還保存了兩册僅為火柴盒1/2大小的袖珍本《古蘭經》,十分珍貴。 |
|
清真大寺聯繫方式 地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舊城北門外。 郵編:010020 清真大寺投訴電話 呼和浩特市旅遊投訴電話:0471-4606516 內蒙古自治區旅遊投訴電話:0471—628265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清真大寺景區榮譽 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大寺門票價格 5元 清真大寺節慶活動 內蒙古草原旅遊節 每年8月前後 呼和浩特一年一度的大型旅遊交易節,1991年9月舉辦了第一屆,以後每年的8月前後都會舉行。它是在那達慕大會的基礎上融經貿洽談、物資交流和競技比賽、文娛活動於一體的民間傳統節日,其規模、形式和內容遠比過去的那達幕大會要豐富。並在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賽馬場舉行開幕式,邀請來自世界各國、港臺及國內各界人士參加,節日隆重熱烈,有摩托車隊、駱駝隊、馬術隊、武術隊、安代舞、摔跤(即搏剋)等表演節目,最引入註目的是男子“三技”比賽,即摔跤,賽馬和射箭比賽。 內蒙古烏蘭牧騎藝術節 每兩年在呼和浩特市舉辦一次,各旗、縣烏蘭牧騎均前來參加會演,而且組織專傢評審,定出名次。烏蘭牧騎,蒙古語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他們為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事業作出了可喜的貢獻。 烏蘭牧騎藝術節有時與內蒙草原旅遊節、內蒙那達慕大會(蒙古遊戲節)同時舉行,既可增添節日歡慶氣氛,又為開展草原旅遊事業助興,是內蒙人民最喜愛的節日之一。 烏蘭牧騎建隊以來,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人才,他們多為藝術院校畢業生,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和藝術修養。如著名作麯傢圖力古爾;歌唱傢牧蘭、拉蘇榮、朝魯;舞蹈傢熬德木勒、敖登格日勒;麯藝表演藝術傢道爾吉仁欽;馬頭琴演奏傢達日瑪等。 清真大寺開放時間 8:30-18:00 清真大寺最佳旅遊時間 呼和浩特屬半幹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鼕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裏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鼕季暴風雪。呼和浩特屬半幹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鼕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裏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鼕季暴風雪。 每年4至10月,是呼和浩特最佳旅遊季節。要是去草原,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這時的草原景緻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舉行,屆時,逛古召,登古塔,觀賽馬,騎馬馳騁草原,其樂無比。 清真大寺交通圖 清真大寺特別提醒 遊覽時間:約需30分鐘 清真大寺美食 呼和浩特的餐飲以山野風味為主要特色。人們來此既可一飽眼福,又可一飽口福。 呼和浩特用餐十分方便,城內城外既能遍嘗兼具南北風味的菜餚,又可大嚼草原野味。狍子肉、山雞肉、山野菜、野生蘑菇……林林總總的野味佳餚,風味美食,品種豐富,隨君挑選。風味佳餚有烤全羊、扒肉、烤羊腿、奶皮子、奶豆腐、馬奶酒、昭君酒等。其中手扒肉和烤全羊最為出色,火焰上整衹肥羊烤得嗶叭作響,脆皮焦黃,遍體流油,香氣撲鼻,令人垂涎。 衹是“好貨不便宜”,此類菜要價特貴。一隻不算太大的烤全羊,竟開價1000元! 清真大寺住宿 呼和浩特目前已有涉外飯店數十傢,其中星級飯店十數傢,還有數十傢國內旅遊定點飯店,可以基本滿足衆多遊客不同層次需求。 城裏除星級賓館外,還有一些旅館或招待所,基本設備及衛生條件尚可,服務態度較好,價格也比較低廉,對遊客而言,是經濟實惠的下榻之處。 當然也可到郊區牧民傢中或蒙古包中做客並藉宿。牧民民風淳樸,豪爽好客,一定會熱情招待,當然,去時最好準備一些小紀念品之類以示感謝。 清真大寺購物 呼和浩特匯集了內蒙古各地的土特産品。買土特産品,可到街頭集市貿易場所,相信是最佳選擇。那裏有當地最大的農副産品市場,各色土特産品琳琅滿目,價廉物美,無所不有,令人目不暇接。買名特産品,可到新城西街的新世紀廣場,中山西路的天元商廈,或五塔東街的滿都拉商貿大廈。 清真大寺交通 乘7路公交車回民中學站下車可到。 位於市區舊城北門外,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呼和浩特市最大的一座清真寺。當年,大批回族居民自新疆遷到呼和浩特,在以後的年代裏,他們漸漸在這裏站穩了腳跟,並建造了這座規模宏大的清真寺。 該寺占地4000平方米,坐東嚮西的格局表現出對聖地麥加的尊崇。大經堂大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築,高大宏偉,莊嚴肅穆,在大殿柱子上刻有《古蘭經》經文,穹頂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風格。後院有講堂、穆斯林浴室等,院東南側有一座灰色塔樓,樓高33米,六角攢尖頂,樓內有木質樓梯,登樓可眺望全市風景。 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綫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寺內還藏有30册阿拉伯文《古蘭經》,是珍貴的宗教文獻資料。 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建築的包圍中,有一座高聳入雲的望月樓,會把你引嚮一座莊嚴絢麗、古色古香的伊斯蘭清真寺,讓你在車囂人喧的鬧市中,感受到一種安寧與清淨的氛圍,這就是呼和浩特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清真大寺。 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嚮以“召城”著稱。但在林立的宗教寺院中,位於回民區通道南街的清真大寺,卻風姿獨特,透露出伊斯蘭文化的鮮明底藴。關於這座古寺的確切建築年代,無文獻史籍記載。據《呼和浩特回族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的編寫者考證,清真大寺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初建時,規模較小,以後經逐步擴建修繕,方成先今的格局和建築群。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清真大寺座東朝西,佈局合理,由東西狹長的一進兩出四合院組成。建築由西嚮東依次是:山門、聖殿、南北講堂、過廳、望月樓、沐浴室、接待室等。 清真大寺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式建築,又帶有明顯濃厚的伊斯蘭風格。座西迎東的山門是出檐式,西邊矮墻陪襯,中開三門,一大兩小。大門上有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所製“清真大寺”橫匾一塊,兩側由“國泰”“民安”兩短匾做襯。大門一般不開,衹在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祭時纔敞開,平時人們由南、北兩個小門進寺。 進入山門,在聖殿的後壁上,分別雕刻着魏碑體“認主獨一”、“日監在茲、極樂真境”,墻的中間是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時任綏遠都統的馬福祥(回族)題寫的:“正心誠意修身”以及“見性”、“明心”。馬福祥的楷體手書,筆勢雄渾,蒼勁有力。 清真大寺的主體建築是聖殿,基地約1米高,殿長26.50米,寬16.50米,共25間房子大小,為水磨青磚中式建築。聖殿門嚮東,為三開拱式門,門前有約長3米寬同聖殿的月臺,三面用青磚矮墻圍着。聖殿門上,有阿拉伯文的磚雕及花卉磚雕相襯托,極備燦爛,可謂建築的珍品。聖殿最具特色的當數其頂部,登高眺望,可看到5座出檐小塔樓將殿頂連為一體,四座玲瓏六棱塔樓簇擁着中間一座八角塔樓。中間塔樓頂矗立着一彎新月,閃閃發光。整個殿頂錯落有緻,起伏多變,極具藝術性。五頂,意寓伊斯蘭教信仰的“五大天命”。“五大天命”又稱“五項功課”,即念作正詞、堅持禮拜、齋戒一月、交納天課、麥加朝覲,穆斯林一般簡單將它概括為五個字:“念、禮、齋、課、朝”。這五項內容既是功修和制度,又是伊斯蘭教法定的宗教義務,被視為體現虔誠信仰的基石。在清代閉塞的歸化城(現呼和浩特舊城),已用中國傳統建築風格體現出伊斯蘭文化的內涵,並將其表現得水乳交融、天衣無縫,令人嘆為觀止。殿內規模宏敞,由12跟立柱支撐着整個殿宇穹廬。廳柱為赫紅油漆所漆,上有雕刻精細的阿拉伯經文,刀工講究,可謂巧奪天工。整個大殿內的頂梁、天花板,繪着色彩鮮豔的裝飾畫,雕梁畫棟,綺麗多彩,匠心獨運。墻壁潔白無暇,書以碩大伊斯蘭經文,莊重典雅。 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清真寺不飾以人物、飛禽、走獸形象,建築門楣、窗口、飛檐等多以花卉和幾何圖案的造型來裝飾。值得遊客觀賞的是,在聖殿屋頂的四角和門頂,刻鏤了七座花卉鏤空雕,花團錦簇,有較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坐落在後院東南隅的望月樓,是一座磚木結構六面四層的塔樓,高36米,它建築於1939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前呼和浩特的最高建築。望月樓內設旋梯,可盤旋至頂。第二層處由懸臂梁挑出走廊,環以欄桿,樓上有一六角攢尖亭,頂飾一彎新月。望月,就是看月亮。按照伊斯蘭教教義規定,每當伊斯蘭教歷九月(稱萊麥丹月)把齋(又稱封齋)一個月,稱為齋月。過去遵從見日封齋,見月開齋。在萊麥丹月的月首、月末,需德高望重者登上望月樓,進行觀察,看新月呈現,决定封齋和開齋的日期。呼和浩特回民稱之為“月”。大寺望月樓的特殊之處是它的一樓兩用。所謂兩用,即可望月又可念“邦剋”(阿拉伯語音譯,意為喚醒)。其二層由懸臂梁挑出的回廊,也可稱為“邦剋樓”,伊瑪目(教長)或海立凡(學生)在禮拜前站在上面念“邦剋”的地方以召喚人們去禮拜亦稱“喚醒樓”。“望月樓”巋然嚮上,雄偉壯麗,登高俯瞰青城,全市景色盡收眼底。它與五塔寺、遼代萬代華嚴經塔、天主堂高大建築相映成趣,蔚為大觀。 聖殿對面是五開間的過廳,是穆斯林禮拜前後研討教義及信息的地方。其南北兩個墻上整壁繪製了伊斯蘭聖地麥加的“剋爾白”圖(是麥加城“禁寺”內一座方形石殿的名稱,也稱“天房”,是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中心)。該畫作工精細,色彩豔麗,體現濃郁的伊斯蘭教色彩,它對研究呼和浩特伊斯蘭教繪畫藝術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聖殿南側有碑亭一座,亭內存碑七通,較重要的碑刻有《清重刻洪武御制回輝教百字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等,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整體佈局莊嚴肅穆,渾然一體,絢麗多彩,富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特色,並帶有濃厚的阿拉伯裝飾風格。它是一座中阿合壁的建築,是幾百年來各族能工巧匠辛勤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內蒙古宗教建築中的精品傑作,是回漢兩族文化、工藝交流的體現,民族團结的象徵。 |
|
1.清真大寺
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通道南街東側。它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回教)禮拜寺院,即回族人民舉行宗教儀式的民族寺宇。
清真大寺,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為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重修。1923年回族群衆又募捐再度重修後,便成為現在的規模。全寺占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後5米,增高66釐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清真大寺坐東嚮西,中間為朱紅色正門。門上楣有“清真寺”匾額及“國泰”、“民安”四個字。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餘,現已拆除。大殿的外墻後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各有旁門,兩邊是藍色的墻面。大門內正面是莊嚴肅穆的聖殿,除聖殿外還有講堂、穆斯林浴室、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裏翻學經堂等建築。入寺門後,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存碑六面,其中以“清重刻洪武御制回輝教百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大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築,造型別緻,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為“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臺”,登上月臺可進入大殿。殿內壁上圖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着《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捲,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大殿內可容五百多人聚禮。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後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淨身後方可入殿禮拜。
最引人註日的一幢偉麗建築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雲表。登樓遠眺,可以把城郊山川物景一一收入眼底。它孤標聳峭,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於1933年,樓高33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後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棱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人字。第一層是外露望臺;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緻。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蠃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整個青城盡收眼底。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築,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說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結構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徵着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结。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比較優美完整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構圖和獨特風格,值得繼承和藉鑒。1979年人民政府撥款整修骨逭媧笏旅婷慘恍攏皇У蹦攴緱病?
聞名遐邇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寧市十多萬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在青海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悠久,與西北地區著名的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寺並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其建築風格也是典型的中國殿堂式建築,它位於西寧市繁華的東關大街南側的鬧市區,每天來往人群川流不息,行人莫不為這座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恢宏的氣勢和肅穆的氛圍所吸引。
清真大寺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占地總面積為13602平方米,建築物雄偉壯觀,具有中國古老的建築藝術和伊斯蘭教特色。大寺的原正門,即“前三門”,坐南朝北,是一大兩小的緑色西式大門,高十米,寬為十五米,門頂橫幅匾額上鑲有金光閃閃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八個大字(前三門現處在清真大寺臨街樓房之前)。
進了“前三門”,約三十多米處,在數十階花崗石的臺墩上聳立着五個平頂拱形門,稱為“中五門”,高近十米,寬為二十一米。九八年清真大寺改建時,於“中五門”前修了帶有新正門的三層主樓一幢,與原中五門、大殿處同一中軸綫,正門主樓下設五圓拱門,樓頂兩側各建一高達45米的圓拱頂式宣禮塔,樓底設地下停車場;主樓臨街一側為六層商貿綜合大樓,南側建五層樓,作為寺管委會辦公室、會客室、宿舍、教室、餐廳等。
“中五門”南北兩側矗立着兩座宣禮塔,行人順石臺階拾級而上,衹見重門和宣禮塔碑壁上規則而又清晰地分佈着嵌鐵字圖案(象徵吉祥福壽長久),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再步入重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方整齊清淨的大青磚場地,每到此地,人們都覺得置身於清淨的殿堂了。南北是兩座老式木樓,北樓為接待室、藏經室、會議室等,南樓為阿訇進修班教室、學員宿舍、教研室等。南樓背面為男女沐浴室和殯葬室。兩樓中間是面積為4490平方米的大院。大院西面,是坐落在石基之上的禮拜大殿。俗稱“鳳凰單展翅”的大殿面積為1136平方米,以及殿頂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明脊暗捲”式古老宮殿的建築風格,給人留下古老蒼勁的印象。其外形磚木結構,外壁全用大青磚砌成,堅實牢固,飽經風霜,完好無損。前廊兩側各種圖案精雕細刻,殿脊中心竪有三個金黃色經筒,燦爛奪目。殿門兩側是磚製九扇屏,上面是精巧的花草磚雕圖,其工藝至今看來仍然是融古樸莊重、典雅清秀於一爐的藝術珍品。殿堂門口及殿堂裏面的地面皆鋪以木板,更增添了幾分莊重和樸素。
寺院的整體佈局以前門、重門、大殿特殊的雙重門次第而進,所以顯出三門端正、持重,五門挺秀,宣禮塔拔地高聳,兩廂樓挺秀屹立。大殿更以凝重、莊嚴、端莊、古樸為特點,為寺院增添一種肅穆的氣氛。立於大殿殿脊中央的三個鎦金經筒和宣禮塔六角頂上安裝的兩個鎦金經筒,遙遙相對,相映成輝,在整體建築群的碧緑色琉璃瓦的映襯下,越發顯出獨有的氣韻,有如天造地設一般。中午,在和煦陽光的照射下,更能顯出迷人的景色,使人留連忘返。
大殿門廊上原有很多匾額和對聯,都曾是伊斯蘭文化的真實記載,衹可惜在十年動亂時毀於一旦。歷史上,東關清真大寺歷來是經堂教育的場所。不僅在西寧,而且西北乃至豫、皖、湘、鄂、川、滇、粵、滬等地都受了它的影響。早在1938年《邊聲》創刊號署名“浩”題為“西寧”的文章就說:“此不謂東關回族同胞之信仰寄托地,亦為西寧回族最高之學府,四川、陝西各地回族同胞來此求學者不乏其人。”馬萬福自1916年來到西寧後,即以“尊經革俗”、“憑經立教”為宗旨,盡生平學識,致力於講學,使得伊斯蘭教影響逐步擴大,宗教上層人士如古銘瑞等許多哈智也紛紛改宗伊赫瓦尼,於是,伊赫瓦尼教派迅速發展。以後此派在全國許多省區都有廣泛的傳播,在該派所開展的經堂教育中,除傳授阿拉伯文以外,還授以漢語文,這對於提高回族的文化素養以及增進民族之間的互相瞭解,加強民族團结都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馬萬福個人的不懈努力及馬麒、馬步芳的支持下,伊赫瓦尼得到長足發展,從而建立了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在全省及鄰近地區的海乙寺。
門票:5元
2.清真大寺,
位於古城陝西省西安市,由於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對,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真寺前後分四個院落,占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臨照壁的木牌樓,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為仿古建築的接待室。第二院是懸挂“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第三院是敕賜殿,院中央是三層結構精巧的八角形省心樓。南北兩廂是經堂、官殿,裏面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翻譯的《古蘭經》及珍貴字畫等。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鳳凰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廳房。南廳後有石碑廊,陳列着創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一真亭後有海棠形魚池噴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進石門,走上廣阔的大月臺,大殿就在正端。殿內天棚藻井,有畫600餘幅,彩畫圖案不一,墻壁刻蔓草花紋,套刻古蘭經,構圖着色,均表現中國伊斯蘭教寺院建築和宗教彩畫的特色。
它始建於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後經歷代整修,現有建築多為明清風格, 佈局嚴謹,雕梁畫棟,肅穆幽雅。它與大學習巷清真大寺並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西 安市著名的旅遊熱點之一。
寺院坐西朝東,南北寬50米,東西長250米,分四進院,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禮拜大殿面闊7間,深9間,面積1300平方米,可容一千人同時禮拜。是一座具有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院。西安市現有伊斯蘭教禮拜寺14座,化覺巷清真大寺是其中規模最大最有名的一座。寺內四進院落劃分得宜,每院各有特色,建築主次佈局合理, 富有園林之趣,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匠心獨運的創造精神。著名英籍作傢萍素音稱這座寺院是“一座古老的了不起的寺院”。現在這座寺院不僅是西安市伊斯蘭教徒的禮拜之處,而且也是接待伊斯蘭教徒及阿拉伯國傢領導人 參觀遊覽的主要寺院。
寺內保存着宋代著名的書法傢米芾,明代著名書法傢董其昌手書的石碑,以及回歷的阿拉伯文月碑等珍貴文物。這些碑刻反映了寺院的歷史沿革,也是研究中國伊斯蘭教歷史發展的寶貴史料。
3、聞名遐邇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寧市十多萬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在青海省內規模最大,歷史悠久,與西北地區著名的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寺並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其建築風格也是典型的中國殿堂式建築,它位於西寧市繁華的東關大街南側的鬧市區,每天來往人群川流不息,行人莫不為這座伊斯蘭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恢宏的氣勢和肅穆的氛圍所吸引。
清真大寺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占地總面積為13602平方米,建築物雄偉壯觀,具有中國古老的建築藝術和伊斯蘭教特色。大寺的原正門,即“前三門”,座南朝北,是一大兩小的緑色西式大門,高十米,寬為十五米,門頂橫幅匾額上鑲有金光閃閃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八個大字(前三門現處在清真大寺臨街樓房之前)。
進了“前三門”,約三十多米處,在數十階花崗石的臺墩上聳立着五個平頂拱形門,稱為“中五門”,高近十米,寬為二十一米。九八年清真大寺改建時,於“中五門”前修了帶有新正門的三層主樓一幢,與原中五門、大殿處同一中軸綫,正門主樓下設五圓拱門,樓頂兩側各建一高達45米的圓拱頂式宣禮塔,樓底設地下停車場;主樓臨街一側為六層商貿綜合大樓,南側建五層樓,作為寺管委會辦公室、會客室、宿舍、教室、餐廳等。
“中五門”南北兩側矗立着兩座宣禮塔,行人順石臺階拾級而上,衹見重門和宣禮塔碑壁上規則而又清晰地分佈着嵌鐵字圖案(象徵吉祥福壽長久),給人一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再步入重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方整齊清淨的大青磚場地,每到此地,人們都覺得置身於清淨的殿堂了。南北是兩座老式木樓,北樓為接待室、藏經室、會議室等,南樓為阿訇進修班教室、學員宿舍、教研室等。南樓背面為男女沐浴室和殯葬室。兩樓中間是面積為4490平方米的大院。大院西面,是坐落在石基之上的禮拜大殿。俗稱“鳳凰單展翅”的大殿面積為1136平方米,以及殿頂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明脊暗捲”式古老宮殿的建築風格,給人留下古老蒼勁的印象。其外形磚木結構,外壁全用大青磚砌成,堅實牢固,飽經風霜,完好無損。前廊兩側各種圖案精雕細刻,殿脊中心竪有三個金黃色經筒,燦爛奪目。殿門兩側是磚製九扇屏,上面是精巧的花草磚雕圖,其工藝至今看來仍然是融古樸莊重、典雅清秀於一爐的藝術珍品。殿堂門口及殿堂裏面的地面皆鋪以木板,更增添了幾分莊重和樸素。
寺院的整體佈局以前門、重門、大殿特殊的雙重門次第而進,所以顯出三門端正、持重,五門挺秀,宣禮塔拔地高聳,兩廂樓挺秀屹立。大殿更以凝重、莊嚴、端莊、古樸為特點,為寺院增添一種肅穆的氣氛。立於大殿殿脊中央的三個鎦金經筒和宣禮塔六角頂上安裝的兩個鎦金經筒,遙遙相對,相映成輝,在整體建築群的碧緑色琉璃瓦的映襯下,越發顯出獨有的氣韻,有如天造地設一般。中午,在和煦陽光的照射下,更能顯出迷人的景色,使人留連忘返。
大殿門廊上原有很多匾額和對聯,都曾是伊斯蘭文化的真實記載,衹可惜在十年動亂時毀於一旦。歷史上,東關清真大寺歷來是經堂教育的場所。不僅在西寧,而且西北乃至豫、皖、湘、鄂、川、滇、粵、滬等地都受了它的影響。早在1938年《邊聲》創刊號署名“浩”題為“西寧”的文章就說:“此不謂東關回族同胞之信仰寄托地,亦為西寧回族最高之學府,四川、陝西各地回族同胞來此求學者不乏其人。”馬萬福自1916年來到西寧後,即以“尊經革俗”、“憑經立教”為宗旨,盡生平學識,致力於講學,使得伊斯蘭教影響逐步擴大,宗教上層人士如古銘瑞等許多哈智也紛紛改宗伊赫瓦尼,於是,伊赫瓦尼教派迅速發展。以後此派在全國許多省區都有廣泛的傳播,在該派所開展的經堂教育中,除傳授阿拉伯文以外,還授以漢語文,這對於提高回族的文化素養以及增進民族之間的互相瞭解,加強民族團结都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馬萬福個人的不懈努力及馬麒、馬步芳的支持下,伊赫瓦尼得到長足發展,從而建立了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在全省及鄰近地區的海乙寺。 |
|
南關清真大寺 | 西安清真大寺 | 天津清真大寺 | 大同清真大寺 | 臺北清真大寺 | 東關清真大寺 | 韋州清真大寺 | 街子清真大寺 | 庫車清真大寺 | 海原清真大寺 | 拉薩清真大寺 | 宰桐清真大寺 | 薩那清真大寺 | 城關清真大寺 | 同心清真大寺 | 包頭清真大寺 | 國王清真大寺 | 長治清真大寺 | 榟橔清真大寺 | 東關街清真大寺 | 巴德沙清真大寺 | 納傢戶清真大寺 | 庫爾勒清真大寺 | 薩馬拉清真大寺 | 乃米拉清真大寺 | 蘇萊曼清真大寺 | 布哈拉清真大寺 | 薩馬臘清真大寺 | 愛資哈爾清真大寺 |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 伊斯法罕清真大寺 | 銀川南關清真大寺 | 河北泊頭清真大寺 | 寧夏同心清真大寺 | 巴德夏希清真大寺 | 卡拉維因清真大寺 | 科爾多瓦清真大寺 |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 | 循化街子清真大寺 | 化隆縣昂思多清真大寺 | 北京市通州清真大寺 | 愛亞索菲亞清真大寺 | 永寧納傢戶清真大寺 | 卡塔爾歐麥爾清真大寺 | 多哈艾布·伯剋爾清真大寺 | 多哈臥剋拉清真大寺 | 蘇丹阿赫默德清真大寺 | 伊斯法罕加米清真大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