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藉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
嚮晚猩猩啼,空悲遠遊子。
【賞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詩,是天寶十二年(753)秋後李白遊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貴池)時所作。池州是皖南風景勝地 ,景點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臺縣,仿佛一條玉帶,蜿蜒麯折,流經貴池城,與秋浦河匯合,出池口匯入長江。李白遊清溪作有許多有關清溪的詩篇。這首《清溪行》主要描寫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
“清溪清我心 ”,詩人一開始就描寫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遊覽過多少名山秀川,獨有清溪的水色給他以清心的感受,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異之處。開篇就賦予客觀景物主觀化特性。接着,詩人又以襯托手法突出地刻劃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素來以水清著稱。
南朝梁瀋約就曾寫過一首題為《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的詩 :“洞徹隨深淺 ,皎鏡無鼕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遊鱗。”新安江水的確是清澈的,然而,與清溪相比又將如何呢?“藉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這樣清澈見底嗎?這樣,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對比襯托出清溪的更清。
接着,又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正面描寫清溪的清澈。詩人又以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嚮以水清著稱。南朝梁瀋約就曾寫過一首題為《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的詩:“洞徹隨深淺,皎鏡無鼕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遊鱗。”新安江水無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將如何呢?“藉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這樣清澈見底呢!這樣,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襯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後,又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正面描寫清溪的清澈。詩人以“明鏡”比喻清溪,把兩岸的群山比作“屏風”。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鳥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這樣一幅美麗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鬍仔雲:“《復齋漫錄》雲:山𠔌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鏡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魚似鏡中懸。’瀋雲卿詩也。……予以雲卿之詩,原於王逸少《鏡湖》詩所謂‘山陰路上行,如坐鏡中遊’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雖有所襲,然語益工也。“(《苕溪漁隱叢話》)
最後,詩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觀感受,創造了一個悲切凄涼的清寂境界 。詩人離開繁華而混雜的長安,來到這清澈見底的清溪畔 ,固然感到“清心”,但對於胸懷濟世之心和報國之志的詩人,不免有一種心靈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時猩猩的一聲聲啼叫,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在為自己遠遊他鄉而悲切,流露出詩人內心一種落寞鬱悶的情緒。
[作者簡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絶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纍,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