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诗人: 李商隐 Li Shangyin
舟小回仍数,楼危凭亦频。燕来从及社,蝶舞太侵晨。 绛雪除烦后,霜梅取味新。年华无一事,只是自伤春。 |
|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
指陆云,他曾做过清河内史 That Lu Yun, he has done in the history of Qinghe |
指陆云,他曾做过清河内史。如: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如:清河曰。。 |
|
一先秦见于《禹贡》的河水(黄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改道东行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河水后,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以南一段,受黎阳诸山泉流汇注,由原来的浊流变成清流,因而被称为清河。战国时清河在内黄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今河北馆陶、清河一带到山东平原附近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屡见《战国策》。汉初于清河下游地区置清河郡。武帝元封以后,馆陶以下河水屡次北决为屯氏、鸣犊、屯氏别、张甲等河,清河下游为诸决河所割据淆乱,故道遂废。惟上游内黄境内一段仍称清河水,见《汉书-地理志》。王莽时河水自濮阳东决改由今山东入海,旧时河北诸决河旋归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馆陶西北之清渊溢出东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渎至南皮县北北皮亭会合漳水,是为《水经》中的清河。东汉建安中曹操据筑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沟以增加清河水量,又凿平虏渠瞬自清漳合口下游参户亭以下的漳水,参户亭以下的平虏渠,和渠、泒会合以下的氵瓜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运通道,在《水经-淇水注》里便把这条水道自清渊以下全称为清河;相当于南起今河北威县南,东北流经清河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自此以下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后东光以下被导为永济渠,东光以上渐归湮废。
二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别名清水,宋后遂通称清河,一名北清河。金元后又称大清河,下游改道如今黄河。1855年自东阿旧治西鱼山以下为黄河所夺,清河之名遂废。今惟东平境内汶河分为南北两支,犹有大小清河之名,西北流注东平湖,又自湖北出为大清河,至鱼山下入黄河。
三古泗水别名清水,宋后遂通称为清河,一名南清河。金后自今江苏徐州以下一段长期为黄河所夺,元后自今山东济宁南鲁桥至徐州一段又成为运河的部分,清河之名遂废。惟下游自今江苏泗阳以下,岔分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犹沿用旧称不改。黄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叶后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几大清河遂湮。 |
|
清河为细河的支流,属于大凌河流域。清乾隆时称翁格勒库河,汉名麝香河,其上游源出北票市帽子山(清乾隆时称翁格勒库山,海拔656米)西坡莲花山北沟,在北票县黄花沟南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乡。右侧有著名的大青山(海拔819.7米).是全市第二高峰。清河经蜘蛛山乡双山子入清河门区,过三道壕于义县高家屯东入细河。全长33公里,(阜新市境内河流长19公里),流域面积21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05。 细河因上游多泉水,故称细河,是太子河支流,源于凤城县白云山麓。其上、中游均在凤城和本溪县境内,仅下游河口部分在辽阳县孤家子村,流入葠窝水库。全长62.8公里,辽阳市内长4.8公里,是葠窝水库主要水源之一。 |
|
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青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临清东)。晋以后辖境缩小。北魏仍为郡。北齐移至武城(今清河西北),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贝州为清河郡。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张金称、高金达起义于此。 |
|
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置。治今江苏淮阴西南。元时河决城毁,以后治所屡次迁移。清乾隆时始移治清江浦,即今淮阴市。1914年改名淮阴县。 |
|
在河北省南部、南运河西岸,邻接山东省。县人民政府驻葛仙庄镇。汉信成、清阳两县地,北齐为武城县,隋改清河县。农产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豆、花生等。工业有机械、化肥、造纸、煤炭、酿酒、制药。
清河县地处冀南平原,是《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这片有着神奇传说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东靠卫运河与山东省相邻,京九铁路纵贯县境,308国道傍城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县域面积502平方公里,耕地51.4万亩,辖6个镇320个行政村,城乡居民35.4万。清河是历史上经常提到的地方。在封建社会里,由于这块土地屡被封给王侯为国,并多次发生举世闻名的事件,所被称为"风云之邦"。
清河是我国张姓、贝姓、房姓和崔姓发源地之一。
远在公元前八百多年的周朝,清河这地方名叫甘泉。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主的齐桓公占领了这一带,把甘泉改名贝丘,为齐国属邑。战国七雄相争,贝丘地方为赵国所有。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最后灭齐统一中国,定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将贝丘旧地划出一部,另建了一个厝县,归巨鹿郡管辖,一直到汉朝。
清河之名,因水而得。据《战国策》说,张仪游说赵国"奉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就是指贝丘的清水河。汉朝初年,把原来厝县地从巨鹿郡分出来,以境内清水河为名,建立了清河郡。
但是,清河地方的名字,是随着当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而变换的。公元七九年,汉章帝刘TAN立他的长子刘庆为太子,准备继承皇位。可是窦皇后怕刘庆的生母宋贵人以后夺她的地位,就在章帝面前大讲刘庆母子的坏话,并下毒手害死宋贵人,把已立为皇太子的刘庆废为清河王。刘庆被废后忧愤成疾,死后就葬在清河。后来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做了汉安帝,父以子贵,就于公元一二一年,将刘庆大加追封,并给这地方起了吉祥的名字叫甘陵。二十七年后,汉桓帝刘志为了表示"尊帝陵之号",不仅改清河郡为甘陵郡,连县名也改为甘陵县。这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战乱,清河郡的建制虽有所恢复,但到宇文氏奠定北周政权后,又取古贝丘之名,在清河郡建立贝州。隋、唐两朝基本沿用。
公元一O四七年十一月,贝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王则大起义。起义军杀贪官,释冤狱,攻占贝州城,建立安阳国。这一来,北宋王朝手忙脚乱,急忙派大臣文彦博率兵赶往贝州"平叛"。两个月后,文彦博因镇压王则起义有功,官升一品宰相。而宋仁宗赵祯,为了炫耀他"明察圣断,有恩于民",于公元一O四八年二月,将贝州改名叫恩州。
元朝灭掉辽、金,统一北方后,取消了恩州,设立清河县,属大名路。明朝时,清河改归广平府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末年,未有较大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清河人民长期聚集的潜在能量得以迸发和释放,培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个体私营经济,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精神,驰骋于国内外大市场,闯出了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跨小康”的富民强县之路。经过20年的发展,清河逐步形成了称雄全国的精梳羊绒、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成为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之一和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面旗帜。“清河模式”和“清河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经济专家和巨商大贾们的极大关注,络绎不绝的参观团体和应接不暇的商贸洽谈活动,使清河成为世纪之交国际经贸大舞台上的一个亮点。
近年来,清河人民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清河、创建区域中心城市这一总体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00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6888万元。人均储蓄存款达10000元。
跨入新世纪,新的一届县委政府瞄准“奋战三、五年,把清河建成世界羊绒集散中心、羊绒信息中心和羊绒制品开发中心”这一宏伟目标,在主导产业上大做文章——抓结构调整,促产业升级;抓强强联合,创产业名牌;抓园区建设,聚产业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实现清河经济的新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以羊绒为主的五大特色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清河县尊重群众意愿,科学规划,强化管理,大力组织实施以“活商扩城”为主的“城市化战略”,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经济中心城市正逐步形成。1992年以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20.4亿元用于县城建设,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达2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31万。县城形成了“三桥(立交桥)一环十七路十一街”的城市布局,干支道路38条,总长71公里,其中宽40米以上的主干道路8条,长24公里。与此同时,以五大特色产业为依托,高标准规划建设以羊绒为主的杨二庄镇、谢炉镇、油坊镇,以汽摩配件为主的王官庄镇,以硬质合金、耐火材料为主的连庄镇,其中杨二庄镇被列为全国精神文明示范试点镇。
改革开放造就了今日的清河,也必将创造出清河更加辉煌的明天。勤劳智慧的清河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开拓创新,乘势奋进,为“把清河建设成为发达、文明、繁荣的强县”而作着不懈的努力。
清河素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誉。
清河的羊绒行业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全县羊绒原料交易市场达14个,以无毛绒交易为主的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中心,是国内唯一一家经国家审批建立的羊绒交易市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羊绒及其他动物纤维加工销售集散地,清河县自1994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清河国际羊绒交易会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从第十届开始,会议名称由“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改为“中国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10多年来,清河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博览会的影响力逐年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羊绒及制品专业展会。
六、历史人物
清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夏商时期,先民已在这里繁衍生息,千年的沧桑,哺育了西汉大儒张禹,东汉重臣白马令李云,十六国北魏大将张谠,南北朝天文历数学家张恒、张子信;唐代巾帼学士《女论语》作者宋若莘以及近代著名学者顾随等诸多名人志士。作为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清河这片大地上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七、发展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矢志不移,唯实而事,以“敢创伟业,事争一流”的清河精神,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闯出了一条“千军万马闯市场,千家万户奔小康”独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培育壮大了称雄全国的羊绒及制品、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硬质合金和耐火材料五大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建设河北强县这一总体目标,以人为本,强力实施“开放兴县”、“科教兴县”战略,抓升级,打造产业新优势;抓环境,增强经济吸纳力;抓城建,塑造清河新亮点,特色产业优势不断增强,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羊绒主市场地位日益巩固,以纺纱和终端产品为主的深加工发展迅猛,羊绒产销量已占全国的68%,汽摩钢索产量占全国的50%,汽车密封件产量占全国的20%,清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及其它特种动物纤维加工销售集散地和重要的羊绒纺纱及制品基地之一,全国重要的汽摩钢索、汽车密封件生产基地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硬质合金基地。2001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0.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2.08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0元。清河的区位环境和投资环境优越。先后被省、市确定为京九线河北段四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和邢台市东部经济中心城市。城区功能设施日臻完善,京九铁路穿城而过,即将开工的银青、邢清高速公路横贯全境。特别是1999年以来,我们从聚集发展优势,拉动产业升级出发,先后规划建设了国际羊绒科技园区、金羊工贸区、汽摩产业园区三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拉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特别是占地8平方公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现代化气息浓厚的国际羊绒科技园区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吸引了意大利哥伦布公司、香港伟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园区,目前,获准入驻企业已达128家,总投资19亿元,该园区已成为河北省十大民营科技园区之一,正在积极申报列入国家级民营科技园区。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招大商、引巨资、引顶尖技术、聘顶尖人才,不断加大政策激励优惠力度,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激励机制,加快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大激励力度,奋战三五年,跨入河北十强县的暂行规定》等,在地价优惠、财政奖励等方面实施最大限度的优惠,增强政策环境吸引力。成立了“清河县软环境建设督察投诉中心”,倾力服务客商,全力维护客商合法权益。自1994年以来,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八届国际羊绒及绒毛制品交易会和展销会,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客商,扩大了清河在海内外的影响。
大事记
(公元前221~1989年)秦始皇帝元年(前221年)全国划为三十六郡,在清河之地设厝县,属巨鹿郡。
西汉
高祖四年(前203年)析巨鹿郡,置清河郡,辖14县,厝县、清阳县属之。
景帝三年(前154年)三月,封景帝子刘乘为清河王。改郡为国。
元鼎二年(前115年)刘义由代王徙清河为刚王。
元帝永光五年(前39年)河决清河郡灵县呜犊口,屯氏别河塞绝。
成帝鸿嘉四年(前17年)秋,黄河决,渤海、清河郡县受灾。
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河决魏郡,清河郡县受灾。
新莽地皇二年(21年)刘秀起兵反王莽,使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
更始二年(24年)刘秀起使耿弇、寇恂地蓟杀死王郎居将赵闳,沿途又斩王郎大将九卿校尉以下3万我,定涿郡、中山、巨鹿、清河、河间乖郡县。
东汉
建武二年(26年)正月,檀乡农民起义军进攻魏郡、清河郡。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殇帝死。太后定策迎立清河之子刘祜嗣位,是为安帝。十二月,清河王刘庆死,葬于清河。
永和四年(139年)清河郡县蝗虫为灾。
建和二年(148年)六月,改清河国为甘陵国,改厝县为甘陵县,信成、清阳二县并入甘陵。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巨鹿(今平乡县)张角率众起义,安平、甘陵民众群起响应。
中平四年,渔阳(今密云西南)人张纯与同乡张举联盟,举兵攻破清河、平原。
建安九年(204年)十月,曹操围邺时,袁谭背操,遣军攻甘陵。
建安十一年,改甘陵国为清河郡,甘陵县属之。
三国
青龙三年(235年)九月,遭水灾。
景初元年(237年)九月,遭水灾。
西晋
咸宁三年(277年)于厝城西南3.5公里置清河县,清河县名之始。
咸宁四年,七月,大水,庄稼被淹,房屋倒塌,人有死亡。
永嘉四年(310年)二月,石勒攻冀州之广宗、清河等郡县。
东晋
永和九年(353年)十一月,前燕慕容恪拥兵割据于乐陵,平原、清河、阳平诸地赵帮将朱秃、杜能、丁娆、孙元皆降前燕。
太元十一年(386年)清河国改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
十月,后燕寺人吴深据清河(今清河东南)起义,燕王慕容垂遣兵镇压,攻之不克。十二月再攻而破,吴深单骑出走。十二年五月,吴深杀后燕清河太守丁了,再次占据清河。十四年五月,义军首领吴深被清河孔金杀害。
北魏
太和九年(485年)六月,清河大水。
武定四年(546年)二月,大雪寒,人畜冻死,同年冬大雾弥天,六昼夜不散。
北齐
天保七年(556年)改清河县为武城县,属清河郡。
天保八年蝗涝为害
天保九年遭旱灾。
河清二年(563年)二月,大雪。
河清三年。山东大水,饿死者不可胜计。河北境内司州之东郡阳平、清河等水涝最重。
天统三年(567年)大风,昼不见日,废房拔树。
隋
开皇八年(588年)废郡存州,武城县改称清河县。
大业三年(607年)改贝州为清河郡,清河县属之。
大业四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水济渠。
大业攻七年景县人高士达聚众于清河起义
大业九年三月,张金称等农民起义军在河北地区活动,队伍不断壮大。
十一月,隋炀帝派右卫将军冯孝慈前往清河镇压,张金称率起义军与之激战,义军大胜,冯孝慈战败而死。
大业十二年三月,张金称率众接连攻下平恩、武安、巨鹿、清河等县。
大业十四年清河县赵德君起义,不久为李密部下。
唐
至德元年(756年)十月,史思明陷河北清河、博平、信都、饶阳诸郡县。
至德三年安庆绪派蔡希德、安太清攻破清河。
乾元元年(785年)清河郡改称贝州,辖清河。
兴元元年(784年)李抱真、王武俊、大败朱滔军于贝州,斩万余人,滔遁归幽州。
光化二年(889年)刘仁恭屠贝州
五代
天福四年(939年)七朔,河决博平,清河大水。
天福八年大蝗害田,人食草木叶皆尽,百姓捕蝗一斗,官府给粟一斗,时蝗旱相继,百姓流移,饿殍载道。
天福九年正月,契丹占领贝州,所杀达万人。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卫运河屡次决口,特立清河兵备二队,专司河防。
乾德二年(964年)清河(今清凉江)溢,淹民田。
开宝四年(971年)清河溢,漂溺民舍数百间。
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贝州宣毅卒王则据城起义,占兵库,擒知州,自称东平王,建国号安阳,改元得圣。八年一月,宋这军攻贝州城不下,挖地道夜入,城破,王则被捕遇害。同年,改贝州为恩州。
嘉祐三年(1058年)黄莘为清河令,与南宫令刘挚,信都令李冲皆以治行闻,时称为河朔三令。
熙宁元年(1068年)恩州河(黄河)决,清河遭水灾。
熙宁四年清阳县划入清河县。
元丰五年(1082年)御河(卫运河)决,清河遭水灾。
元祐六年(1091年)监官赵荐之监修恩州城(古贝州城)。
元符三年(1100年)恩州地震。
宣和元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堤。
宣和三年六月,恩州河决,清河伤禾。
南宋
端平三年(1236年)割恩州属大名路,清河属之。
元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旱。
至元十八淫雨,庄稼受害。
至元十九年蝗虫遮天蔽日,达7天之久,禾稼俱尽。
至元二十八年八月,清河、南乐诸县霖雨,庄稼受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阴河(卫河)决,清河遭水灾,民舍庄稼被淹。
明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会兵于清河、临清一带,北逐元兵。
洪武六年改大名路为广平府,辖清河县。
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燕王起兵靖难,沿清河、临清驿道展开拉锯战,三年燕兵攻占广平府。
永乐二年(1404年)九月,由山西移民,定居清河。
永乐四年临清至渡口驿卫运河7处决口。
永乐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县移民清河,拨田耕耘,免田租一年。
成化八年(1472年)四月,卫运河水干涸,为多年所仅见。
成化十六年卫运河泛溢入清河,民房舍漂溺几尽,死者甚众。
弘治四年(1491年)县三老宗安等人,为排除县南部积水上书朝廷开疏水渠一道,长20公里。
弘治六年蝗虫遮天蔽日,庄稼被食。
弘治十五年九月,地震有声。
正德六年(1511年)六月,杨虎起义军经清河,攻破县城。
正德七年诏改建新城于旧城之东南隅,同知何宋伊,知县张一鹏监修。
正德八年诏赐庆阳伯夏儒清河县庆田3300余项。
嘉靖九年(1530年)卫运河决自白庙口,泛清河,舟楫通于城门外,漂民庐舍,有系婴儿于树上者。
嘉靖十年大饥,升粟至百七十钱。
嘉靖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孟仲遴主持创修《清河县志》五卷。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至八月不雨,遍地生蝗虫,升粟至百八十钱,民采草木根叶而食,多饿死者。
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卫运河决,泛清河,毁禾苗庐舍。
隆庆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卫运河决,泛清河,田园舍被淹。
万历九年(1581年)知县向日红重修《清河县志》十二卷(今存七至十二卷)。
崇祯十三年(1640年)
四月至七月不雨,卫运河干涸,冬大饥,民始采食树叶、木皮、继则人相食。
崇祯十四年春,大疫,死尸枕藉。五月,飞蝗至,饥民取以代食。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入清河占领县城置县衙。
清
顺治十年(1653年)卫运河决,洪河等村尽淹。十三年又决,淹没更甚,陆地行舟。
顺治十五年三月,蝗虫食禾苗。
顺治十七年四月,遭雹灾。
康熙三年(1664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风霜并作,禾苗冻死过半。
康熙十六年春,风霾阴雾49余天。
康熙十七年知县卢士杰、夏琮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七年知县钱启文纂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康熙五十八年大水,平地行舟。
雍正十年(1732年)秋,禾生虫,形如蛆。
雍正十一年二月,大雨庄稼被淹。
雍正十三年大旱,禾苗枯死。
乾隆二年(1737年)卫运河决尖庄,田禾淹没。四年复决。
乾隆八年夏旱,大饥。减免田租有差。
乾隆十二年七月,大风拔树。
乾隆四十四年卫运河决,民宅行舟。
嘉庆十八年(1813年)岁大饥。
嘉庆二十四年大雪,深4尺。
道光三年(1823年)河决,平地水深丈余。
道光十年四月(闰)二十二日地震有声。
咸丰七年(1857年)蝗灾,大饥。
咸丰十一年四月七日,白莲教首张善继攻破清河城,知县陈大烈、典史赵维焕死。白莲教于洛体,由山东夏津率万人,进入油坊、谢炉,与官府团勇战于黄金庄,兵败南撤。
同治元年(1862年)瘟病流行。是年,成立民团30余团。
同治三年正月,白莲教杨蓬岭之侄招聚教徒万余人,屡攻清河,均被团勇击退。
同治六年知县熊存瀚莅任,成立民团三十三团。
同治七年卫运河决口,庄稼被淹。
同治十一年知县王镛续修《清河县志》十八卷。
光绪三年(1877年)岁大饥,人多有饿死者。
光绪四年大旱。
光绪八年地震。
光绪九年知县工黄汝香续修《清河县志》四卷。
光绪十八年卫运河决成灾。二十年河决复甚,全县尽成泽国。
光绪二十四年山东交界各州,乡民多习拳勇,名曰义和,继改称梅花拳,后沿用义和名目。直隶南宫、曲周、清河、威县、沧州等地拳民日益增多。
光绪二十五年河间、故城、吴桥、清河等县的义和团以景州为中心开展活动。
光绪二十六年酷旱,至七月始雨,大饥。
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景廷宾联合义和团余部赵三多等万余人,在巨鹿厦头寺正式起义,清河农民义和团纷纷响应。
光绪三十年县设立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县高,设立师范传习所,同年改秒初级师范学堂。
民国初中期
民国元年(1912年)
民国成立,设直隶京师,辖清河县。在油坊镇设二等乙级邮局。
民国3年东乡民团团长马全天(马双埠人),抗缴官府税,“马全天抗洋捐,要官府速豁免”的口号迅速传播,马率民团及乡民持土枪、刀剑、三眼枪、土炮等进攻清河到城,城内警卫开枪射击,死亡数人。
民国8年全县人口130066人。
民国9年大旱,未能播种,死亡外逃者甚多。
民国12年在廉冢集北街,借春晖书院筹立蚕桑学校。
民国15年食盐短涨价,每斤银5分9厘。
民国18年县高等学堂改名为完全小学校。春,县成立女子完全小学校。
民国19年10月12日4时,山东土匪王治岐率土匪200余人窜入清河,东北军及保卫团剿匪。
民国20年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后,县立高小学生王发武、刘铁之、杨波、牛寿君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21年大雨成灾。
民国22年12月,张福谦及赵鼎铭等续修《清河县志》十七卷成。
民国23年春,东野庄宋春山经王福田(南宫和生店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清河县第一名党员。
3月,由中共南宫县委委员冯化宣主持建立清河县第一个党支部------东野庄党支部。
民国24年春,中共直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南(宫)清(河)工作委员会(简称南清工委),书记冯化宣,委员郭松鹤、马建荣。
秋,东野庄党支部派宋春香去南宫苏村参加冀南党组织领导的分粮吃大户暴动。
民国25年3月,冀南暴动失败后,马国瑞、冯化宣等转移到东野庄,该成为冀南特委开展秘密工作的临时指挥部。
3月,刘铁之在戴家屯一带做宣传工作,发展党员。
3月,宁心力在大堤、峨二庄、王化庄做党的创建工作。
11月,王发武回清河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发展党员。 |
|
清河县, 清河区, 清河村 清河社区 清河镇, 清河古镇 清河乡 清河街道 |
|
邢台 | 聊城 | 人物 | 近代 | 发展史 | 羊绒 | 武松打虎 | 刘志华 | 天津居住区 | 北京 | 学校 | 小学 | 盐业公司 | 青浦 | 盐务局 | 淮安城区 | 高中 | 中学 | 清河中学 | 河北省重点 | 淮安 | 淮海路 | 清河区 | 河北 | 俱乐部 | 新闻网站 | 长城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