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宦官
  清朝是一個民族壓迫政權,有規定宦官必須為漢人.清朝的宦官制度開始於順治帝時期。康熙皇帝在位時規定由內務府總管宮廷事務,並設立敬事房作為太監的管理機構。康熙、雍正、乾隆諸帝統治之時,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教訓,對宦官的約束非常嚴格。嚴禁宦官幹預朝政。如吃酒賭博、當差懶惰、口出怨言、混亂行走、言語高聲等行為在宦官來說也都是禁止的。乾隆時還禁止太監與外廷官員、王公大臣的來往。
  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爆發了李文成、林清等人領導的天理教起義,宮內太監劉金、劉德纔、楊進忠等在入宮前即是天理教徒,他們準備裏應外合,一舉推翻清王朝。起義失敗後,劉金等人被殺害。經此變故,清廷對宦官的約束更加嚴格,規定宦官一經當差,就不準回本主私宅。違者都要嚴懲,杖斃宦官時有發生。這時,宦官們的地位很低,管束又嚴,生活困苦,反抗行為也在所難免。
  清朝後期,朝廷內憂外患的同時出現了母後垂簾的局面。在母後的支持下,出現了像安德海、李蓮英、張蘭德之類的大宦官,雖然沒有如前朝一樣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但這些大宦官們也曾經威風一時。
  安德海是清鹹豐帝時的太監總管。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勢,安德海與權力欲極為旺盛的懿貴妃相互勾結。適逢鹹豐帝病死在熱河,遺詔載垣、肅順等人為顧命八大臣,輔佐皇子載淳。已經晉升“西太後”的懿貴妃企圖製服八大臣,實現自己專權的目的,急需聯絡遠在京城的恭親王。安德海獻苦肉計,被打得皮開肉綻後被趕回京師,正好成為與恭親王通氣之人。安德海還聯絡了手握京城兵權的勝保等武官對西太後加以支持。在恭親王與勝保等人強有力的支持下顧命大臣或被殺或被斥,西太後政變成功。
  西太後掌權後,安德海又幫助西太後免除了已成為議政王的恭親王奕的職務。至此,清廷中已無人能與西太後爭鋒。大權在握的西太後根本不把小皇帝同治看在眼裏,專橫跋扈,不可一世。安德海亦步亦趨,不僅不敬畏皇帝,反而經常在太後面前說皇帝的壞話。對安德海充滿仇恨的同治帝,因為安德海是太後的紅人,也無可奈何。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安德海以為太後采辦竜衣織料為名,在太後的默許下出宮。按清廷祖製,宦官是不能隨便出京的,擅出都門者就地處斬。安德海自恃有太後撐腰,耀武揚威地離開京城,與隨從乘坐兩條大船,冒名欽差,挂着“奉旨欽差”、“采辦竜袍”的條幅,順京杭大運河南下,很快到達了山東的德州。
  山東巡撫早已接到了同治帝一旦發現安德海立即逮捕就地正法的密令。當時西太後正在生病,這為同治帝除掉安德海、削弱西太後勢力提供了大好的時機。山東巡撫果斷地逮捕了安德海,安德海最初還有恃無恐,聲言自己奉西太後旨意出宮辦差。决心已定的山東巡撫以“太監私自出宮,違背祖製,本大臣並未接到朝廷的命令,必詐無疑”為由,處死安德海。
  李蓮英於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入宮,做了一名太監。聰明伶俐的李蓮英非常善於把握出人頭地的機會。如為了討好鹹豐帝最受寵的妃子懿貴妃,他專門到妓院觀察妓女們多變的發式,為懿貴妃梳最時興的發式,從而討得了懿貴妃的歡心,成了梳頭房的小頭目。
  鹹豐帝晚年,對戶部尚書肅順非常器重。有一次,鹹豐帝嚮肅順談起懿貴妃有可能在自己死後母以子貴,專權用事。兩人計議應當早除去懿貴妃。這樣驚人的談話內容被李蓮英聽到了,他連夜從皇宮中的狗洞子裏爬出去,到懿貴妃的妹夫醇親王傢報信。幾經周折後,懿貴妃終於安然無恙。從此懿貴妃把李蓮英視為心腹。在除掉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的驚心動魄過程中,李蓮英是直接嚮北京與恭親王進行接洽並把西太後的密詔交給恭親王之人。消滅肅順等政敵後,西太後開始了垂簾聽政的過程。
  李蓮英非常善於揣摩西太後的心思,挖空心思地投其所好。西太後也習慣於聽從李蓮英安排起居,甚至包括對聲色的喜好。如李蓮英在宮中設置暗房,讓年少守寡,又不安於現狀的西太後取樂。一刻也離不開李蓮英的西太後,在安德海被殺後把內廷大總管職務轉賜李蓮英,並打破了清製宦官最高五品官職的限製,親賜李蓮英二品頂戴,其受寵程度可以想見。
  李蓮英為討好西太後而不惜做出許多可笑的行徑。如西太後偶爾到李蓮英的值班房小坐,李蓮英把西太後曾坐過的椅子用黃緞包上,不讓他人再坐,以至於十把椅子有八把包上了黃緞。西太後六十大壽時,李蓮英費盡心機地訓練好了十餘籠鳥,在放生時再飛回籠中,說皇太後的浩蕩皇恩感動得鳥兒都不忍離開。他還把一百桶鯉魚早餓了三天,然後把食物放在湖邊石階下。當這些魚被放回湖裏時,魚兒趕緊覓食,整齊地排在湖邊。李蓮英稱這是魚兒感念太後的恩德,不想遊走。心花怒放的西太後當場把脖子上的大明珠賞賜給李蓮英。
  李蓮英還幫助西太後除掉了專權的潛在威脅。東太後慈安為人寬厚、威信頗高。鹹豐帝曾給其一道密旨:一旦西太後恃子不法,就用傢法對她進行處治。李蓮英探得這個秘密後,嚮西太後獻出了“割肉療親”的計謀。當慈安太後生病時,西太後把用上好的千年老參和其他補藥做成的所謂的“人參臂肉湯”端給東太後,並用白布包着臂膀。善良的東太後信以為真,當場把鹹豐的密旨燒掉。有恃無恐的西太後遂與李蓮英密謀,在東太後飯中下毒,毒死了東太後。
  軟弱的同治皇帝病危時,曾希望立一個年齡稍大的皇帝,防止其重蹈自己的覆轍。大權在握的西太後撕毀了同治帝的遺詔,立其妹夫醇親王四歲的兒子即位,是為光緒帝。開始了自己新一輪的垂簾聽政。對於光緒帝的傀儡地位,李蓮英是深知的。他依仗着西太後的寵信,把光緒帝也不放在眼裏。常在西太後面前說光緒最寵愛的珍妃的壞話,終使西太後在八國聯軍入侵後西逃的前夕,惡毒地把珍妃推入井中。
  憑藉西太後的寵愛,李蓮英也多行不法之事。諸如許多人為了讓李蓮英在太後面前美言而重金賄賂李蓮英。各省官員進奉西太後的貢品一般都是給李蓮英預留一份,否則官位難保。醇親王受西太後委托視察北洋海軍時,李蓮英堂而皇之地與醇親王平起平坐,嚴重違背了清朝太監不得幹政、出京的祖製。西太後時期的重臣袁世凱也極力收買李蓮英。
  李蓮英不可一世的日子結束於西太後的病逝。光緒三十四年,年輕的光緒帝與控製清政權近五十年的西太後前後去世。李蓮英立即被解除大總管的職務,離開了皇宮,幾年後,無聲無息地死於傢中。
  張蘭德是因嚮往大太監的富貴生活而在光緒年間自宮進宮當太監的,小德張是其宮號。小德張初入宮時,在茶房供事。因為其皮膚細白,眉清目秀,加入了專門為西太後和其他妃嬪演戲的南府戲班的行列。為了討得西太後的歡心,小德張遍尋京城戲劇名角入宮演戲。小德張也非常善於察言觀色,投西太後之所好,終於成為西太後最寵信的太監之一。
  與其他大太監不同,小德張對因戊戌變法失敗而被西太後囚禁的光緒帝也十分同情。小德張負責每日三餐給光緒送飯,西太後經常把一些差的飯菜分配給光緒。小德張在送飯途中,設法調換一些適合光緒口味的飯菜,處境可憐的光緒帝把小德張視為心腹。
  光緒與西太後相繼去世後,光緒的皇后隆裕升格為皇太後,取得了與她的姑姑西太後同樣的垂簾的地位。但隆裕太後與西太後相比,能力相差很遠,不得不藉助於小德張的幫助。當時一些太妃曾聯合排擠隆裕,企圖奪取其垂簾的大權,小德張與隆裕太後一道,拉攏內務府大臣結黨營私,終於鞏固了隆裕太後的地位,小德張也爬上了夢寐以求的大總管的寶座。
  小德張為了鞏固自己在宮中的地位,利用隆裕太後的支持,把心腹安插在宮中各要害部門,在宮中建立了牢固的統治勢力。成為隆裕太後的貼心人。小德張成了優柔寡斷的隆裕太後的主心骨。小德張有時也以昔日的李蓮英自居。
  歷史發展到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也走到了盡頭。在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過程中,袁世凱派人找到了小德張,許以巨額金錢,藉他之口嚮隆裕太後施以威脅利誘的手段,勸其用清廷退位的方式,保證一生的平安與安逸。以隆裕太後為主的清廷在窮途末路之際接受了袁世凱的條件。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退位的詔書嚮全國頒布,宣統皇帝的年號保留了下來,小德張的地位也暫時維持住了。隆裕太後在公元1913年去世,小德張在宮中的靠山不復存在,他也厭倦了宮中的生活,便主動請長假離開宮廷,結束了自己的宦官生涯。
  一味的歌頌清朝的“先進性”是不夠的.下面就分析一下清朝的種族隔離制度.據研究,清朝的種族隔離制度在程度上已經超過了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建立的種族隔離制度.清朝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更類似於殖民者統治亡國奴的殖民地社會.
  分析清朝是否存在某種程度的種族隔離制度,實際上就是分析漢人是否在政治經濟上奴化的問題。而清朝建立的八旗制度,將徵服者後代和被徵服者後代截然分開,在政治,經濟,司法等方面都形成了驚人的不平等.比之古羅馬殖民地和西方近代殖民地,清朝在種族隔離方面的不平等猶有過之。
  一清朝的政權牢牢掌握在統治民族手中
  種族隔離制度的一大特點就是政治權利牢牢掌握在某些統治民族手中.那麽清朝的政治結構如何呢?事實證明,清朝的權利始終牢牢掌握在滿清貴族手中,衹有在清末統治者力不從心的時候,纔出現過以曾國藩,左宗堂,李鴻章為代表的漢人政治勢力,而這三者無一例外都成了滿清統治者的打擊對象.有些漢族歷史研究者,陶醉於清朝有多少漢大臣,這和"乾隆是漢人的兒子","敵人在武力上徵服了漢人,而我們反而用文化徵服了敵人"兩種說法一樣,都是一種亡國奴式的意淫,或稱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就如魯訊所說"有些人做着奴才,卻還以為自己是主子!"大漢族主義者總是津津樂道於某民族用了漢族的文化.這些大漢族主義者的自豪,有點類似於印第安人自豪於"西方殖民者用了我們的咖啡和可可,已經充分印第安化了.所以美國是印第安正統朝代".
  清朝歷代能影響朝政的實權大臣如下,(許多王爺貝勒未計算在內,實際上他們的政治力量還要超過這些權臣)
  敖拜等四個顧命大臣
  隆剋多,年羹堯.
  阿桂,和申,福康安.
  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曾國番,左宗堂,李鴻章.
  北洋軍統帥榮祿.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朝中根本不存在所謂漢族政治勢力,在歷次清朝的宮廷政治鬥爭中,也從來沒有出現過漢人政治勢力的聲音.唯一的例外是慈禧廢光緒的時候,曾經安撫過兩江總督張之洞,算是漢族官員有了一點政治影響力.而曾國藩以前的漢大臣,無非是依附於滿清貴族勢力的附庸而已.這就好象民暈人士或是香蕉人物當了美國議員,絶不能說是中國已經影響參與了美國的政治一樣.一群有職無權的漢大臣不能說是漢人已經參與了政治,他們衹是滿清貴族統治下的附庸而已.剃頭令的貫徹實施就是清庭中不存在漢族政治勢力的明證.
  二滿人被統治者視為清朝的政權基礎,而防漢製漢為清朝一貫的基本國策.
  我曾見過有人狡辯,說八旗子弟吃鐵桿莊稼,受國傢供養,是清朝尊重軍人的表現.那麽清朝果真尊重軍人嗎?我們從這裏入手就可以看出清朝的防漢製漢之心.
  1.我們先不談八旗子弟是否能稱為軍人的問題.先談當年的漢姦三藩,立過的戰功不在八旗之下吧,然而卻遭到撤藩的命令.如果清朝把三藩士兵都象八旗一樣,子子孫孫都由國傢養着,那麽還會有人跟着吳三桂造反嗎?
  2.曾國藩的例子就更加明顯了,平定太平天國,對清朝來說算得上了不起的戰功了,沒有曾國藩,清朝說不定就給滅了,然而曾國藩不過封侯而已,連公都當不上.而他手下的湘軍,更是清朝一再要求裁撤的對象.一支能徵善戰的軍隊,本來應該是國傢的福音,就算統治者懷疑"愚忠的曾國藩"的忠誠問題,那麽將湘軍置於國傢直接指揮也是完全可以的.然而結果卻是湘軍被強行解散,甚至有些湘軍被迫做了山大王(出自某小說,並非完全可信,但立過大功的湘軍沒有得到最起砝的待遇是顯然的).這充分說明了滿清統治者的防漢之心.現在我來看看滿清統治者是如何處理三個漢族政治勢力代表的.曾國藩-鳥盡弓藏,解散湘勇,早早剝奪政治權利.左宗堂一死,清政府藉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將左宗堂提拔的江南官員一並廢黜,可惜他們手腳不幹淨,他們衹給這些官免職處分,卻沒有"依法治罪",證明了這從本質上是一次對漢族政治勢力開刀的政治鬥爭而不是一件簡單的刑事案件.
  3.慈禧雲"甯贈友邦,勿與傢奴". 滿清貴族對變法的評價是"漢人一興,滿人必亡".六君子被殺的罪名就是"保中國,不保大清."以這種防漢思維行事,自然就會建立一個種族隔離制度.漢族對清朝種族隔離制度的激烈反抗.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社會的種族隔離制度,所謂清朝時已經滿漢一傢,其樂融融的說法,衹能騙騙無知之徒.如果說元朝還衹是誅人,那麽誅人之後,還要誅心的清朝在民族壓迫的問題上表現更為惡劣.
  3.1近代滿清和西方列強聯合統治中國的問題.甲午戰爭以後,大部分中國人的利益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然而普通八旗子弟的生活水平卻是不降反升.八旗子弟不需要嚮國傢交稅,不存在一般中國人甲午戰敗後負擔加重的問題.反而由於中國銀兩減少,銀價上升,用國傢供養他們的旗銀買到了更多的消費品.於是西方人拿賠款,八旗領旗銀(僅普通旗人的旗銀每年就達2000多萬兩,而皇室王爺的開銷和滿族人當官的奉祿尚不算在內,修圓明園等建築費用和滿族官員的灰色收入也未計算在內.甲午戰爭也無非是害普通旗人少領10年銀子而已,而真正當官的旗人,根本不把這點旗銀放在眼裏),在這種經濟利益分配制度下,清政府很快和各種侵略者走到了一起,形成了某種政治聯盟關係.西方列強也一致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滿清當他們在中國利益的代理人.所以他們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清朝和列強的關係,很快就變得其樂融融,親如一傢了.到了偽滿州國時期,更是出現了日滿親善的荒唐局面.象川島芳子一類的少數滿人,是真心誠意的在給日本人辦事."經濟利益决定政治立場",馬剋思的話再次得到了證明.清政府後期的策略之一就是聯洋製漢,有些人簡單的把偽滿州國的建立說成是叛國,其實是忽視了滿清統治者在"叛國"前後,其政治經濟利益,政治經濟政策上的連續性和一貫性.也就是說,某些人並沒有改變自己的根本思想和策略,但卻被大傢說成是一種背叛.
  3.2清末的民族矛盾激烈,在日留學生分成了兩派,滿族和漢族留學生是絶無交往,日本軍國主義者據此産生了建立偽滿洲國的想法.("????丁兒"一書,某與父兄决裂的滿族共産黨員回憶錄)
  3.3閉關鎖國的原因,馬剋思認為,清朝閉關鎖國的原因是防止漢人與外界交往以後,激起他們原有的反韃韃人情緒.中國一旦開放,清朝舊有的文字獄,愚民政策的一係列成果必將崩潰.
  3.4文字獄和沿海內遷30-50裏的啓示,漢人不得進東北和住北京前三門.這些都說明一點,種族隔離.而文字獄中最離奇的就是大肆刪除金宋古書中的"中國"兩字,原來咱們中國的正統政權,是見不得古書上有"中國"兩個字的.
  清人不僅要掩飾他們自己的兇殘,還要替金人掩飾兇殘....即此數條,已可見“賊”“虜”“犬羊”是諱的;說金人的淫掠是諱的;“夷狄”當然要諱,但也不許看見“中國”兩個字,因為這是和“夷狄”對立的字眼,很容易引起種族思想來的。但是,這《嵩山文集》的抄者不自改,讀者不自改,尚存舊文,使我們至今能夠看見晁氏的真面目,在現在說起來,也可以算是令人大“舒憤懣”的了。(摘自魯訊,病後雜談之餘)
  3.5儘管經過了300年文字獄和滿漢一傢的宣傳!即使是和滿清關係不錯的義和團!最初的口號也是"反清滅洋",而改為"扶清滅洋"衹是一種鬥爭策略而已.中華各民族對清朝種族隔離制度的強烈不滿可見一斑.現在的教科書,拼命淡化包括漢回苗等族在內的中華各民族對滿清民族壓迫的反抗行為.把爭取民族解放的反抗鬥爭和一般性質的農民起義和叛亂混為一談.
  司法篇
  電視劇裏講過,"旗人犯法,與漢人同罪!"但從中國大學的歷史教科書中就可以看到:
  清律確認滿族享有政治、經濟、司法等各種特權。滿人做官不經科舉途徑,而是靠特權;凡是重要的軍事、財政部門等主要職位,均為滿人壟斷和控製;對滿人(旗人)給予旗地、旗産方面的特殊法律保護。滿人犯罪不歸一般司法機關審理,而由步軍統領衙門和內務府慎刑司審理,宗室貴族由宗人府審理。如須處刑則依例可“減刑”、“換刑”(摘自中國法製史)
  問題回答提綱
  1.有人說旗人中也有漢人,即所謂漢軍旗,這怎麽解釋呢?漢軍旗在古今中外的種族隔離制度中並非特例.西方殖民地一樣有給本地人授予英國國籍的行為.而羅馬甚至有兩個重要殖民地的被統治民族,後來當了執政官,進了元老院.難道幾個獲得羅馬公民資格的個人,能夠否定整個民族被羅馬殖民統治的事實嗎?而希特勒給不少猶太將軍發過雅利安民族證書.這些人都是種族隔離制度下的少數現象.漢軍旗在幾億漢人中的比例還比不上日占時期的臺灣"皇民",這就充分說明漢軍旗不是漢人,而是漢姦.
  2.關於嘉慶結束文字獄的問題.文字獄並非是以法律形式存在的,而是皇帝的一道聖旨開始,又是一道聖旨結束的.文字獄已經收到了統治者期望的效果,如果還有人敢出版什麽揚州十日,那麽文字獄就是他們的榜樣.所以嘉慶沒有真正廢除文字獄,而衹是緩和矛盾的一種統治手段而已.事實也證明,到了清末,中國人還根本不知道什麽揚州、嘉定的血淚史,甚至至今對四川的血史也仍然不知道.
  3.滿清統治者某種程度的漢化能不能否定社會上存在的種族隔離制度?不能!不要說滿清衹漢化了些皮毛,就算滿清在文化上100%的漢化了,也不能改變滿清存在種族隔離制度的事實.我們衹要參照一下歷史上的殖民地就知道了.西方殖民者使用了殖民地的特産:可可,咖啡,香料,玉米,土豆,西紅柿...但沒有人講過西方人和當地土著已經是一傢人了.歐洲的十字軍,使用了阿拉伯的科技,沒有人說他們成了一傢人.而中東地區的蒙古統治者更是信奉了伊斯蘭教,用了當地的文化,伊斯蘭化之深,遠遠超過了信喇嘛教的滿清,但誰要說他們和阿拉伯是一傢人,不存在種族隔離制度,想必是一定要被中東當地民族打得滿地找牙的.無論是統治民族使用了當地人的土地,特産,科技還是文化,都不能改變入下事實,"他們將社會分成了徵服者後代和被徵服者後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階層".
  4.中國古代漢族政權當然也搞過某種程度的種族隔離制度,主要是在邊疆地區.當然漢族政權的種族隔離制度程度非常淺,往往隨着時間而消失(稱為種族歧視更合適).而清朝的種族隔離制度從清初一直發展到了清朝滅亡,仍然沒有絲毫消失或減弱的跡象.而且清朝的種族隔離制度並非邊疆地區的局部現象,而是用來維係清朝統治,最核心,最根本的社會制度.
  一般來說種族隔離制度是殖民地社會特有的現象,而中國的兩個韃靼朝代元清都存在非常嚴重的種族隔離制度,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特有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