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漢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歷4月5日前後。這一天,民間有上墳掃墓、插柳、踏青、春遊等活動。 |
|
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緑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係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衹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産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緑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傢。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
|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衹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纔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挂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緑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纔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鼕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蕩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鬥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傢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衹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裏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傢,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鼕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
|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着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 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其結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
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裏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節當天有些人傢也在傢裏拜祭祖先。 在清明節這一天,可到先人墳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廟的靈位前靜默鞠躬。
不論以何種形式紀念,清明節最基本的儀式是到墳前、骨灰放置處或靈位前追念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瞭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 |
|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係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傢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緑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綫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綫,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挂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傢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衹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係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綫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傢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傢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衹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闢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傢。”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闢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裏,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輓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嚮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藴含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薑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麯,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麯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藉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老北京過清明節的習俗
老北京清明節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簽還願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裏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竈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清明節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願,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外異常熱鬧,廟內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據傢中老人回憶在民國初時還有“城隍爺”出巡之舉,人們用八擡大轎擡着用藤製的“城隍爺”在城內巡走,各種香會相隨,分別在“城隍爺”後賽演秧歌、高蹺、五虎棍等,邊走邊演,所經街市觀者如潮。有一首雜詠:“神廟還分內外城,春來賽會盼清明,更兼秋始鼕初候,男女燒香問死生。”即說的清明節這一習俗。 |
|
日本的盂蘭盆節
在每年農歷七八月間舉行,與我國北方有些地方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的“盂蘭會”很相似。不同的是,日本更重視這個節日,機關、團體、廠礦、企業都放假3天,有組織地進行祭祀活動。在鄉間活動更熱鬧,幾乎傢傢戶戶都不例外,城裏人也返鄉,到墓地祭祖。遠離家乡的人能回來的也回來參加,不能回來的也往往委托別人代自己祭奠。
敘利亞的“烈士節”
敘利亞把每年初夏的5月6日定為“烈士節”,這是由政府規定的法定節日,全國都十分重視,在這一天,全國各地都要舉行紀念活動,嚮烈士碑敬花圈,為烈士墓掃墓,慰問烈士傢屬。
波蘭亡人節
波蘭每年春天都要舉行“亡人節”,即悼念已經逝世的人。節日這一天,人們都去掃墓,為靈墓祭典,並點上燭燈。有些人全家都到來,特別要帶上孩子,年長者點燃燭燈,讓孩子敬獻,表示紀念故人,以教育後代不忘祖先。
坦桑尼亞哀思節
為悼念為國犧牲的烈士,把每年9月2日定為“哀思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到墓地獻花掃墓。國傢領導人也到陵園墓地參加掃墓活動,到獨立廣場紀念碑獻上花圈,以寄托對烈士的哀思。
墨西哥掃墓節
每年11月2日為墨西哥的“掃墓節”,傢傢為死去的人掃墓。去時,準備特別的“亡人面包”、骷髏形糖塊和已故親人愛吃的食物及煙酒,作為祭祀供品。舉行儀式後,全家人在墓前鋪上布,席地而坐,點上蠟燭,邊吃喝,邊歌舞,作為守靈,通宵達旦。但各地區掃墓的時間不同,有的地區在白天,有的在晚上。
法國萬靈節
每年11月1日為法國“萬靈節”。這一天,人們趕往墓地,祭典故人,獻上菊花,位於巴黎公墓不遠的巴黎公社紀念碑和十多個反法西斯紀念碑,憑吊者最多,獻上的鮮花也最多。
突尼斯英雄節
9月1日,突尼斯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鬥爭中殉國的烈士。 |
|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係,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捲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竜形,竜身中間紮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幹後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據說吃了以後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緑,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傢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傢宴上愛用刀魚。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傢傢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幹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蠃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蠃,賽衹鵝。”農傢有清明吃蠃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蠃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蠃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傢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傢,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傢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蠃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蠃螄殼往屋裏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裏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常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傢”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
|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唐)韓翃春
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傢。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宋)王禹
俏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傢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塚》(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衹愁餘。
《郊行即事》(宋)程顥芳草緑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衹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清明》(南宋)高翥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百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陳秀纔還沙上省墓》(明)高啓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傢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緑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天有霓裳》(當代)劉小烽(劉周)
載清明詩五首:
其一:憔悴墳頭土,見之如親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傷情( 註:丙子,1996年丙子年。評析:凡讀過此詩而到親人墳前者,必能憶起此詩)。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傢墳頭哭聲哀(評析:此詩落筆寫景,以景寓情。先寫嬌嫩豔麗的桃花杏花。次寫風雨撲打着花枝.花兒靜靜的盛開。再寫雨珠或者還夾着淚珠,從行人的臉上悄悄滑落,此時忽又從不遠的幾處墳頭傳出凄惋的哭聲。這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清明上墳場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溫馨,使人於此覬見生活的平淡與人類繁衍不息的偉大。)其三:辛已清明: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為賺小可一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註: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謙稱。評析:讀此詩,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淚化成,雨與淚交融,淚使雨凄冷。淅淅瀝瀝,紛紛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淚嗎?)其四:風吹外婆在時雨,雨打外婆在時風;年年此日都留淚,歲歲墳前奠斯人。其五:陰陽無途通音問,清明尋路且上墳;點點淚和紙錢化,水酒少去不見人。其六:道邊衰草萌生意,一點新緑妝枯黃,縱然無雨猶下淚,外婆墳在堆雲旁。 |
|
清明 :qing ming ①清澈明淨:月夜清明。 ②清醒明白:神志清明。 ③政治開明,有法度有條理:天下清明|生於清明之世。 ④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於此日掃墓:清明時節雨紛紛。 |
|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緑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睏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麽什麽是“斷魂”呢?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傢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絶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寫行人這時涌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裏找個小酒店纔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嚮人問路了。
是嚮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裏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藉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嚮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着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衹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裏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帘—“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繫,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裏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裏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註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傢。這衹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裏是有一傢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衹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着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阔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元宵節)、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鼕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說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從2008年起為國傢法定節假日。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衹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鼕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麽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衹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插柳戴柳。因為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闢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傢。”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闢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裏,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輓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嚮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藴含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薑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麯,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麯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藉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鼕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鼕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着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蕩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着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
|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鼕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衹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衹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衹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傢時,衹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定陽改為“介休”,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衹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衹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緑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傢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傢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衹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衹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製。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着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纔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蕩鞦韆、打毯、牽鈎(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塚,亦不設香火。紙錢挂於塋樹。其去鄉裏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傢春遊。”
《荊楚歲時記》:“(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鬥雞與鬥雞蛋之戲了。鬥雞今多見,鬥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遊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鬥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l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於《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幹,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於寒食日打鞦韆。但這恐怕衹是傳說而已。劉嚮《別錄》記打鞦韆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鈎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蕩鞦韆等俗也衹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幹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更詳細介紹,請到百度百科詞條:寒食節 |
|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傢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
臺灣清明節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臺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鼕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臺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臺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臺灣客傢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傢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臺灣民衆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衹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挂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傢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傢時再帶回傢,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傢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臺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清明節詩句 在中國古代,清明節是一個內涵豐富情感的日子,也是文人墨客詩興大發的日子。在所有二十四節氣的吟詠中,清明獨占鰲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 折柳贈別(《唐詩三百首》) 查閱《全唐詩》和《全宋詞》,內容中有“清明”“寒食”字樣的唐詩有335首,宋詞更多達520首,而“春分”“芒種”“處暑”等大多數節氣詩歌則衹有10首8首左右。
清明節由來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緑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係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衹有清明和鼕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蘇,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産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緑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傢。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衹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纔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緑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纔形成清明節的。 |
|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焚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係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焚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傢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蕩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緑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綫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綫,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挂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傢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衹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裏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係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綫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傢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傢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六、清明節用花,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百合、馬蹄蓮等用於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徵着惋惜和懷念。還有的人偏愛蓬萊鬆、排草等樸素植物。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於此,很多市民會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選擇花卉種類,如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衹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春風明媚,緑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傢傢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蕩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睏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遊回來,在傢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衹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闢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衆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傢。”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闢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裏,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輓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嚮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藴含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薑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麯,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麯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藉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鬼不入傢。”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闢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裏,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輓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嚮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藴含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薑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麯,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麯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藉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鼕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鼕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着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蕩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着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烤餅 在四川一帶都用清明菜和面粉辣椒等混合烤製清明餅,色香味極佳。
清明菜粑:貴州安順屯堡一帶把一種在清明節時期纔會有的一種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話又稱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桿上面有許多小毛毛)和面粉混合,通過一種獨特的手工工藝做成“粑粑狀”,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蘇麻籽)拌紅糖,酸辣子炒肉等),通過屯堡一帶一種獨特的土砂鍋在煤火上煎烤而成。清明節屯堡人每傢每戶都會做,由於清明菜是一種纖維植物,一口咬下去會有“拔絲”的現象,口感極佳。可當零食,也可當主食,可放置時間極長,據說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百姓為行軍打仗之時士兵隨帶方便而做。
明清以來,有“吃清明團”、“送百蟲”、“水嬉”等風俗。由於清明和“聰明”諧音,故又稱“聰明節”,江南民間有此日生子最佳的說法。現今,清明有祭祖、掃墓、祭掃烈士墓、植樹、踏青以及吃青團子等風俗。 |
|
白居易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寫了當時墓祭之情形: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傢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緑。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範成大
灑灑沾巾雨,披披側帽風。花燃山色裏,柳臥水聲中。
石馬當道立,紙鳶鳴半空。(土番)間人散後,烏鳥正西東
這首五律有如廣角鏡頭,攝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書生們瀟灑的遊春,空中風箏爭鳴,鳥雀啄食(土賁)間祭品。哀歡相映,這真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節日。不過,清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樂遊賞的風氣也已形成。
唐詩人顧非熊的一首《長安清明言懷》詩道盡其間關係:
《長安清明言懷》
明時帝裏遇清明,還逐遊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傢車馬兩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掃墳塋的習俗已經合二而一了。時值三春大好時光,清明墓祭這種戶外活動業已具備冶遊的條件。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晚近以來,這種風習還是很盛的。求神拜佛可視作迷信,作為者心裏也免忐忑,祭掃先塋則不,行此舉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許多理由,怎麽做也都心安理得。於是,北方便荷擔挑盒,南方便行船載酒,熱熱鬧鬧地上墳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傢。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傢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塚》
(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衹愁餘。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緑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衹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送陳秀纔還沙上省墓》
(明)高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傢墳上子孫來?
《天有霓裳》清明詩 (當代)劉周
其一:憔悴墳頭土,見之如親人;千古彷徨事,此物最傷情( 註:丙子,1996年丙子年。評析:凡讀過此詩而到親人墳前者,必能憶起此詩)。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傢墳頭哭聲哀(評析:此詩落筆寫景,以景寓情。先寫嬌嫩豔麗的桃花杏花。次寫風雨撲打着花枝.花兒靜靜的盛開。再寫雨珠或者還夾着淚珠,從行人的臉上悄悄滑落,此時忽又從不遠的幾處墳頭傳出凄惋的哭聲。這是一幅充滿生活氣息的清明上墳場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溫馨,使人於此覬見生活的平淡與人類繁衍不息的偉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無情最無情,不憐人間孝子心;為賺小可一掬淚,忍教清明雨紛紛(註:辛巳:2001年辛巳年。小可:作者謙稱。評析:讀此詩,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淚化成,雨與淚交融,淚使雨凄冷。淅淅瀝瀝,紛紛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淚嗎?)
其四:風吹外婆在時雨,雨打外婆在時風;年年此日都留淚,歲歲墳前奠斯人。
其五:陰陽無途通音問,清明尋路且上墳;點點淚和紙錢化,水酒少去不見人。
其六:道邊衰草萌生意,一點新緑妝枯黃,縱然無雨猶下淚,外婆墳在堆雲旁。
其七:墳頭掊土新疊舊,墳前草木枯又青;音容應在此地下,湮沒黃塵多少春。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傢。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唐】白居易
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
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傢又葬北邙山。
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
塚墓纍纍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
【唐】白居易
看舞顔如玉,聽詩韻似金。
綺羅從許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風老,無嫌酒盞深。
辭花送寒食,並在此時心。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唐】戴叔倫
鐘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門率成》
【唐】李嶠
遊客趨梁邸,朝光入楚臺。
槐煙乘曉散,榆火應春開。
日帶晴虹上,花隨早蝶來。
雄風乘令節,餘吹拂輕灰。 |
|
春風重拂地;佳節倍思親。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
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槐火光陽春替換;杏花消自雨傳知。
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在耳猶記心。
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禁火今年逢節早;飛花鎮日為誰忙。
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
春風已解千層雪;後輩難忘先烈恩。
有胸中韜略無窮 流水夕陽千古恨;
春風落日萬人思 落花殘日幾多愁 |
|
《清明速寫》
太陽離開東方的懸崖已經很久
風在樹枝上打滾,我們看見
雨燕像一塊海綿,在空氣中
吸吮着昏暗的水聲
我們走上山野,去完成活着的人
一項應盡的義務,迎面擁抱我們的
是千姿百態的愛,無形的手
這使得我們,更加孤獨
我們來到這生的邊緣
在一片幽暗的心情裏,舉杯飲淚
為自己而哭,利用對死者的回憶和悲痛
而他們說:活着,你們已經足夠
《祭魂》
死者的節日,淚水的狂歡節
鞭聲、貢果和香燭已構成
風景一片
我們從拘謹的許多木架子中走過
那些靈魂擠靠在一起
仿佛為了溫暖
彼此靠近
這些靈魂安謐無聲
在各自的匣子裏
緬懷曾經走過的街道、熟人
某一件事,以及
早年無法得到的愛情
如今身子已被鋸過
被雕刻過,油漆過
不同於先前
聽呵,鞭炮聲不絶,像許多人用手
猛擊擺着空瓷碗的桌子
另一種表達方式是
我們將各種感情
骰子一般投到桌面上
然後一把收起
發出同一種聲音
哦潔白的骨灰,道德的極品
這些靈魂已不再使用
語言、動作和眼睛
他們早把生命打掃幹淨
不再迎候客人,不再出藉
他們尚存的一些呼吸
是我們時長時短的回憶
今天我們帶來的
糕點與水果,貨真價實
在他們看來,如同夢中的一個人
在做各式的夢
間接的事物,豐美的幻想
吃吧,這就是生活
觸手可摸
穿過火焰,這些靈魂如鳥
已經安巢,在一個自足的匣子裏
不分春夏秋鼕;他們開始懊悔了
這些久被禁錮的靈魂
多麽渴望如粉塵
在天地間,如風中的雨水
或樹間篩落下來的光綫
看哪,輕煙四起,我們看見
真摯的懷念,已漫成大霧
一年一度,在臺階上
在草坪間,這些匣子
被我們所崇拜,被淚水所揩擦
而香燭像我們的悲哀
逐漸燃成灰燼
彼此靠近
仿佛為了溫暖
那些靈魂擠靠在一起
我們從拘謹的許多木架子中走過
風景一片
鞭聲,貢果和香燭已構成
死者的節日,淚水的狂歡節
《四月二十六日山中探母所記》
一
白雲的大手護住一座
荒山禿嶺;親人們失聲痛哭
我不為所動,出神入境
我的靈魂在與你的靈魂對話
草枝折斷,我手中發出的細微聲音
都是給你的信息;經過大自然
生的喧囂和死的孤寂得以默契
就像兩道相對的門敞開
一種情緒緩步其中,安祥而入迷
二
生前和死後,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榮耀
十一年前,衆目仰望一顆慧星
慧尾繞城一周,浩蕩而悲壯
所有看到的人都脫帽致意
五彩花環在山上曾疊成懷念的堡壘
燦爛星辰,如今早已朽爛如泥
荒草連天呵,像扯去綢布的旗桿
在涼風中悲歌光榮的過去;墓場傾頽
唯有萬千山蟻,日夜守護着你
三
碑石如冰,溫暖我的心
四野蕭殺,縱橫我的情
一如往年,下山時我淚涌如泉
因為最最傷心是別離;我就要投身到
鼎沸的人際間,履行各項義務
為了他人,去堅守職責
以各種感情的波折為人生享受
將辛勞和痛苦作為行動的報酬
最終如你,對人們說:我無愧生命
《個人的清明節》
比今年的清明節提早一天
比每一年都提早或者推遲的那一天
就是我們個人的清明節
這一天在山路上拐了無數的彎
上了無數的坡,下了無數的坡
我們要去很遠的地方見親人
通過清明節,我們看見親人活過來
在眼前走動,在淚光裏說話
然後再一次死去
每一年的每一個清明節
我們的親人都不斷地活過來又死去
這恰如我們所能理解的生活 |
|
山西:
清明節,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節日,習慣稱為“鬼節”。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
春天,民間多修補房捨,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鏟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傢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挂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裏。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傢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麯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回傢後將面餅放在院裏,吹曬幹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傢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鬆枝柏葉或柳條以闢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傢傢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驅蝎。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彩勝(頭飾)貼在兩鬢。 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清明節,全省盛行“打鞦韆”。時間講究前三天、後四天。太陽出山後開始,姑娘、媳婦們都要一展風姿。太陽落山後,必須停止活動。傳說清明前後,所有的鬼魂都要在夜間出來玩鞦韆,人是不敢與鬼爭的。雖然荒唐,卻也反映了對亡者的尊重,希望已故親人能夠與生者同樂的傳統心理。
清明節,全省還盛行放風箏。田間街頭,到處可以看到歡樂的孩童,手牽長綫奔跑競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綫,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哀與樂並存、敬與畏同在,是清明節民俗活動的最大特點。
清明節前後,還要過“三月三”。
三月三,古稱上巳節。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亦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在三月初三,一直沿襲至今。
《 後漢書·禮儀志上 》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後來則變成了每到三月三,人皆到水邊遊玩飲宴的習俗。山西舊有“三月三日天氣新,汾河兩岸皆麗人”的說法。
三月三日,民間多進行踏青活動。晉南地區婦女用柳條鞭打臥室墻壁,稱為“摔蝎子”。打完後,再貼一張“觀音楊柳符”,用以禁蝎。晉北地區禁蝎,習慣在𠔌雨節。傢傢墻上都要貼“𠔌雨禁蝎貼”,竈神位貼公雞吃蝎子的畫,名為“𠔌雨雞”。貼與畫上還配以禁蝎諺語(亦稱咒):“我是天上神,下界保萬民,每逢𠔌雨日,定拿蝎子精。南鬥六郎,北斗七星,太上老君急急律令!”等等。
三月三日,民間也演變成祀神活動。北部地區有祀“真武神”與“西王母”兩種,祀王母稱作“蟠桃會”。南部地區大多為祭祀“華佗”。襄汾習俗到華佗廟焚香,每人要敬獻一隻雄雞,並用針刺雞冠淌血以祭祀,俗稱“千雞會”。
三月三日,晉東南地區婦女習慣到野外挖取野菜,加工而食,稱為斬百病。晉西北地區則在𠔌雨節前後挑野菜吃。也用榆菜和米粉作餌,蒸面成塊,稱為“榆錢傀儡”。吃起來軟美可口。
三月三日,晉北地區民間習慣做醋。
臺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臺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鼕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臺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臺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臺灣客傢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傢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臺灣民衆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衹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挂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臺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傢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傢時再帶回傢,據說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過去的臺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群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傢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臺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舟山:
掃墓 舟山人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蠃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傢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糍錢”(麻糍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傢還要做“清明羹飯”。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舊定海上墳時供品有一個特色,許多菜餚係涼菜與涼拌菜,還有清明特色點心——青餅、條子糕皆可冷食,由此可以看出,寒食節的習俗雖早已式微,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歷久不衰。
【“清明節”成為法定假日】
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2007年12月14日第二次修訂)第二條和第六條的規定,清明節,全體公民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應當在工作日補假。2009年4月4日清明節恰逢公休日星期六,被調至4月6日(星期一),從而形成4月4日至6日放假3天的小長假。 |
|
◆ 清明節氣的陰晴雨雪與對未來天氣及年景有一定預示的諺語有: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 清明難得晴,𠔌雨難得陰(魯)
◇ 清明不怕晴,𠔌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𠔌雨宜雨(贛)
◇ 清明斷雪,𠔌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 清明斷雪不斷雪,𠔌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 麥怕清明霜,𠔌要秋來旱(雲)
◇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 清明颳動土,要颳四十五(蘇) |
|
【清明節簡介】
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緑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係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衹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着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産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緑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傢。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藉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衹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纔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挂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緑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 |
|
qingmingjie
清明節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又是漢族歷法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期在陽歷4月5日前後(夏歷則在三月內)。民間習慣在這一天掃墓。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為“寒食”,兩個節令相距甚近,古人常將它們連結一起,甚至不加區分。從漢代到南朝,不少著作載有一些地區寒食禁火的情況,但未提到祭墓,可能與當時祭墓習俗還不十分盛行有關。 宋敏求《唐大詔令集》載: 唐高宗竜朔二年(662)曾下詔禁止在“寒食” 上墓時為歡作樂。唐杜佑《通典》亦稱:“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可見在唐代“寒食”(或清明)掃墓習俗已普遍流行民間。宋代以後,寒食禁火習俗逐漸消失,掃墓成為清明節的主要活動。史籍記載清明節期間,上墓者往來於道,絡繹不絶,“四野如市”。人們攜帶果品、紙錢,為祖先墳塋除草添土。祭拜之時,“郊外哭聲相望”。富裕人傢多藉出城掃墓的機會郊遊,稱為“踏青”。不少地區的男女老幼還在清明節或裁插柳樹,或折新柳枝佩戴,或“鬥百草”、“打鞦韆”,或放風箏。壯、朝鮮、 苗、侗、仡佬、毛南、京、 畲等民族也過清明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地群衆多在清明節前往革命烈士陵園掃墓,表達對先烈的緬懷之情。
(柯建中)
|
|
- : the Qingming Festival
- n.: Pure Bright Festival; Tomb Sweeping Day
|
|
中元節 | 寒衣節 | 風俗 | 漢族 | 食品 | 節日 | 潮汕風情 | 民情風俗 | 電影 | 歐美 | 喜劇 | 祭祀 | 民俗 | 傳統 | 小吃 | 地方風俗 | 傳統小吃 | 特色飲食 | 紀念 | 祭奠 | 網上紀念館 | 更多結果... |
|
|
清明節事件 | 侗族清明節 | 寒食清明節 | 潮汕清明節 | 清明節習俗 | 清明節掃墓 | 清明節食品 | 國外清明節 | 清明節內容 | 清明節由來 | 清明節簡介 | 清明節其他 | 清明節釋義 | 清明節詩詞 | 已度清明節 | 幸遇清明節 | 東風也作清明節 | 看春又過清明節 | 清明節詩詞大觀 | 清明節插柳的風俗 | 清明,清明節 | 介之推與寒食清明節 |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 三月六日清明節道中 | 民政部2010年清明節工作方案 | 仁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清明節放假有關事宜的通知 | 仁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清明節期間文明祭掃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 習水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清明節文明祭祀活動安全保障工作方案的通知 | 習水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切實做好2009年清明節期間安全生産工作的緊急通知 | 清明節郭侍禦偶與李侍禦孔校書王秀纔…呈馬十八郎丞公 | 清明節郭侍禦偶與李侍禦孔校書王秀纔 | 清明節郭侍禦偶與李侍禦孔校書王秀纔呈馬十八郎丞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