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深度撞击
目录
No. 1
  探测器
  外观:大小约等于一辆小轿车
  重量:约380千克
  装置:高性能的中央处理器和高稳定性的指示控制系统。一个固定的太阳帆板及小的镍氢电池、高增益天线、碎片防护装置、高分辨率成像仪和中分辨率成像仪,34米波长的x波段无线电与地球和撞击舱保持通信。
  功能:1、传输数据。当撞击舱撞上彗星的小段时间内,由于探测器记录数据急速增加,其信号将向地面各个重叠天线传输。探测器上
  的初始数据将立刻被传输至地面,随后的数据将在一个星期内传输完毕。2、观测记录撞击过程。在7月4日彗星被撞击的24小时前“深度撞击”释放撞击舱。之后,探测器将降低速度,改变航线,在距离彗星500千米以内观测撞击并记录过程。3、收集分析彗核样本。在撞击发生后,使用其光学成像和红外线频谱对彗星内部物质的碎片扫描,考察撞击后10多秒内彗核的变化,对撞击过程、撞击坑的形成及坑内部成像,获取彗核及撞击坑内部的能量谱,并存储、发送图像和能谱数据,还接收撞击舱发回的数据,收集彗星内部物质样本,分析彗核结构和组成。
  撞击舱
  外观:与茶几大小相等。主要由49%的铜和24%的铝制成。
  重量:约370千克。
  装置:一台称为“撞击者目标遥感器”的高精度星体跟踪器。实际上它是一个带孔径为12厘米望远镜的目标瞄准照相机,用于在撞击舱飞向彗星过程中导航。25米/秒推进速度的推进系统,以推进必要的轨道修正和姿态控制。
  功能:1、提供照片。撞击舱与探测器脱离、在撞向彗星彗核的前2秒,撞击舱利用其相机,在距离彗星大约20至300公里之间拍摄有史以来最清楚的彗核照片。2、撞击彗核,产生动能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时的能量。
  新华网洛杉矶7月3日电太平洋时间3日22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探测器释放的撞击器“击中”目标——坦普尔1号彗星,地面控制大厅里一片欢呼,“炮轰”彗星大片正式上演,整个程序花了3.7秒。
  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在4日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1号“亲密接触”的激动人心时刻。
  撞击器击中彗星的彗核后,会在其表面轰出“弹坑”,使其内部物质暴露出来供研究。据预测,撞击会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
  科学家们认为,彗核中含有太阳系初生时遗留的物质,希望借助此次撞击对太阳系诞生的过程有更多了解。美宇航局专家表示,这次撞击不会改变彗星的轨道,也不会对地球构成危险。
包含词
深度撞击号深度撞击探测器将炮击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