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地質 : 生物學 : 語文 : 冶金 : 岩土工程 : 市政工程 : 水力 > 淤泥
目錄
yū ní yū ní
  河湖池塘裏底部的泥沙
No. 2
  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頤《愛蓮說》
No. 3
  參見“軟泥”
猶污泥 Utah sludge
  猶污泥。 南朝 梁武帝 《淨業賦》:“淤泥不能污其體,重昏不能覆其真。” 唐 方幹 《東山瀑布》詩:“不緣真宰能開决,應嚮前山雜淤泥。” 宋 周敦頤 《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魏傳統 《長徵詩草·過阿西草原》:“腳踏水草地,淤泥軟綿綿。”
No. 5
  淤泥【mud】指的是在靜水和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並含有機質的細粒土。其天然含水量大於液限,天然孔隙比大於1.5。當天然孔隙比小於1.5而大於1.0時,稱淤泥質土。
詞語解釋
  【名稱】:淤泥
  【拼音】:yū ní
  【解釋】:(1) [mud;silt]∶河湖池塘裏底部的泥沙
  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頤《愛蓮說》
  (2) [ooze;slurry]∶參見“軟泥”
  詞語出處
  猶污泥。 南朝·梁武帝 《淨業賦》:“淤泥不能污其體,重昏不能覆其真。” 唐·方幹 《東山瀑布》詩:“不緣真宰能開决,應嚮前山雜淤泥。” 宋·周敦頤 《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魏傳統 《長徵詩草·過阿西草原》:“腳踏水草地,淤泥軟綿綿。”
地質·土壤
  mud
  指的是在靜水和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並含有機質的細粒土。其天然含水量大於液限,天然孔隙比大於1.5。當天然孔隙比小於1.5而大於1.0時,稱淤泥質土。
  sludge
  又稱淤渣。淤漿(由固體顆粒分散在液體中形成的黏稠懸浮液)中懸浮的固體顆粒沉澱淤積而形成的含少量液體的固液混合物,形如軟泥、爛泥或泥濘。
百科辭典
  yuni
  淤泥
  sludge
    在靜水或緩慢的流水環境中沉積,經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作用形成的,未固結的軟弱細粒或極細粒土。屬現代新近沉積物。淤泥按粒度組成可以是粉土質的或粘土質的,細砂質或極細砂質的極少。海濱淤泥的粘土礦物以伊利石和蒙脫石為主,淡水淤泥則是以伊利石和高嶺石為主。淤泥含有較多的(2~3%)和多的(10~12%)有機質,其含量隨深度而減少。淤泥的主要特性是:天然含水率高於液限,孔隙比多大於1.0;幹密度小,衹有0.8~0.9剋/立方釐米;壓縮性特別高,壓力自9.8×104帕增加到19.6×104帕時,壓縮係數為□1-2>0.05,壓力自9.8×104帕增加到29.4×104帕時壓縮係數□1-3>0.1;強度極低,常處於流動狀態,視為軟弱地基。淤泥按孔隙比可再細分為淤泥(孔隙比大於 1.5)和淤泥質土(孔隙比為1~1.5)。淤泥的自然結構變化十分敏感,結構及其強度受力破壞後能自動復原,這就是所謂的觸變性。淤泥不宜作天然地基,因為它會産生不均勻沉降,使建築物産生裂縫、傾斜、影響正常使用。在淤泥上進行建築時必須采取人工加固措施。如壓密、夯實,用垂直砂井排水,加速淤泥固結。有時可采用柱基,或在建築物上部采用適應於不均勻沉降的剛性圈梁,沉降縫等結構措施,以保證建築物的穩定安全。
     (李生林)
    
英文解釋
  1. :  slime,  silt of ditch,  bottom clay
  2. n.:  ooze,  silt,  sludge,  slush,  sullage,  mud,  slurry
法文解釋
  1. n.  vase, limon
近義詞
泥潭, 泥漿, 沼地, 爛泥,
淤泥
包含詞
淤泥工淤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