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江苏省海门市地处黄海之滨,位于长江和沿海两大开放带的交汇点上,东临黄海,南依长江,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的结合点。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倚广袤的江海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全市总面积1001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境内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经济繁荣。
海门市辖21个镇、1个乡:海门镇、三星镇、天补镇、三和镇、德胜镇、三厂镇、常乐镇、麒麟镇、悦来镇、万年镇、三阳镇、四甲镇、货隆镇、余东镇、正余镇、包场镇、刘浩镇、东灶港镇、临江镇、王浩镇、树勋镇、海永乡。
海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从海门出发去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只需2-2.5小时,乘飞机可达世界各地。海门是苏北离国际大都市--上海最近的地方;去南通机场只需三十分钟,可达国内主要城市;货物运输通过南通国际集装箱码头可发往亚洲各大港口和西欧等地。
海门潜在交通优势十分突出。一是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即浦东到崇明的越江隧道和崇明到海门的越江大桥--崇海大桥。目前大桥的立项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届时长江入海口将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大通道,海门到浦东只需一个半小时。海门将成为苏北地区与浦东经济接轨的桥头堡,成为连接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二是苏通大桥工程,即南通和苏州之间兴建长江公路大桥,该桥处于该市市区西侧,其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海门与苏南的距离。三是宁启铁路工程,即南京至启东铁路。四是宁通高速公路东延工程。该工程横穿该市全境,已正式通车
海门市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处于环上海浦东经济辐射圈内,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新材料、医药化工、轻纺服装、建筑业等支柱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被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列为“中华之最”的绣品专业市场--江苏叠石桥绣品城。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9.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59.1亿元;财政收入8.79亿元,基本竞争力列全国县级市第36位。
近年来,海门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明星县”、“全国科技先进市”等多项国家级殊荣,被誉为“金三角上小浦东”。 | | 全市面积1001平方公里,人口103万。海门境内地势平坦,海拔2.5—5.2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日照2250小时,无霜期为230天左右。 海门建于公元958年,因出江入海之门户而得名。1994年6月撤县改市,海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西靠港口城市南通,北连广袤的苏北平原,全市面积1001平方公里,人口103万。海门境内地势平坦,海拔2.5—5.2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日照2250小时,无霜期为230天左右。 海门旅游事业发展迅速,南部沿江风光带上建有江海风情园,沿江渔村、扬子乡村俱乐部等景点,东部南黄海风情园有东灶渔港和万亩黄金滩涂。海门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现代著名画家王个簃名人辈出。海门经济发达,三星绣品名扬天下,是中国最大的床上用品批发市场。进入新世纪以来,海门年接待市内外游客20万人次,旅游经济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沿江渔村:海门市沿江渔村隶属于海门市沿江淡水养殖场,占地面积300亩。按功能设置了五个主要区域,垂钓区:提供钓鱼服务,渔具、饵料一应俱全;休闲娱乐区:具有园林风格的小木屋,配有空调、彩电、音响,可在垂钓之余,休憩片刻,卡拉ok自娱自乐;餐饮会议区:提供清洁卫生、价廉物美的渔村纯天然特色菜及会议服务;购物区:提供品种繁多、货真价廉的食品、饮料、百货和优质的服务;卫生医疗区: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 法光寺的前身原是一座道观──东岳庙,又称东皇庙,后又建成大雄宝殿并塑东岳大帝。嗣后,陆续建后殿,山门、东西侧殿等,房屋四十余间,占地六百多亩,成为通东地区规模较大,盛极一时庙宇。张謇纪念馆位于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东首,是一所灵秀的江南园林式建筑。占地面积为33亩,园内建筑古朴凝重、去径深幽,具有小桥流水的诗意。园内珍藏的上千件珍贵图片和事物,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张謇先生艰苦创业、实业救国的一生。 三星绣品城始建于1982年,现已建成了近77150平方米,拥有摊位及其营业门面4600多个,经营床罩、枕套、被套、被子等床上用品,各类家用电器套以及窗帘、靠垫、坐垫、玩具等共200多个绣品系列。日人流量3万人次以上,是全国最大的绣品专业市场,被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列为“中华之最”,并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成为海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并推动了海门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海门烈士陵园地处海门市区中部,始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27亩,整个陈列室占地2038平方米,陈列了1700多名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以后牺牲的烈士英名牌、340余幅烈士的遗像,650多件遗物和革命文物。荔园游乐场是目前苏北地区投资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游乐场。她位于海门市区南部海门经济建设开发区内,占地33000平方米,她的首期工程已经竣工。游乐场内,有一大批高科技娱乐设施。男女老幼都可在荔园找到自己的欢乐,可以领略到与苏州水上乐园媲美的荔园水上乐园的风光。 文化广场宽广整洁,绿草茵茵、空气新新,是市民休闲、晨练的好地方。广场的设计是由苏州园林设计院承担的,所以整个广场风格突出,包容性大,身临其境,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东洲公园地处海门市的中部,是海门市区主要的公共休憩场所。东洲规划总面积124.82亩,其中绿地94.22亩,水面12.84亩。全园分五个区:这五个区便是儿童活动区、老年人活动、游览休息区、花卉盆景生产区和园务管理区。 | | 邮编:226100 代码:320684 区号:0513
拼音:Hǎi Mén Shì,Haimen Shi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总面积939平方千米。总人口101.05万人(2006年底)。
海门市辖21个镇、1个乡:海门镇、三星镇、天补镇、三和镇、德胜镇、三厂镇、常乐镇、麒麟镇、悦来镇、万年镇、三阳镇、四甲镇、货隆镇、余东镇、正余镇、包场镇、刘浩镇、东灶港镇、临江镇、王浩镇、树勋镇、海永乡。市人民政府驻海门镇。 | | 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南通县兴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苏省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门县隶属苏北政区南通区(1953年为江苏省南通区,1955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专区,1971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地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南通地区撤销,海门县隶于江苏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隶于江苏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驻海门镇。
2000年,海门市辖18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942952人,其中: 海门镇 139713 三星镇 37315 天补镇 32333 三和镇 31061 德胜镇 45881 三厂镇 82318 常乐镇 46863 麒麟镇 30707 悦来镇 50528 万年镇 27899 三阳镇 29429 四甲镇 51980 货隆镇 29774 余东镇 28309 正余镇 33732 包场镇 51150 刘浩镇 48571 东灶港镇 31821 海永乡 4813 临江乡 28481 王浩乡 23831 树勋乡 30336 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虚拟镇 17285 江心沙农场虚拟乡 5904 海门棉花原种场虚拟乡 2483 海门港虚拟乡 435
2003年行政区划一览 辖21个镇、1个乡。(根据江苏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码整理)
海门镇 辖:14个社区居委会(通源路、青海路、拥军路、狮山路、育才路、人民西路、解放西路、解放中路、向民路、大同新村、海兴路、海南、城北、海西);13个村委会(双桥、占仁、城兴、张北、振邦、张南、高店、五港、秀山、日新、沙东、中海、民生)。
三星镇 辖:2个居委会(富民东街、富民西街);8个村委会(汇南、益民、永富、太阳、镇南、召良、叠石、林西)。
天补镇 辖:1个居委会(镇兴路);9个村委会(宝兴、广丰、大石、建安、彦英、光荣、陶港、补南、高桥)。
三和镇 辖:1个居委会(和谊街);10个村委会(三圩、岸角、培新、双高、大兴、三和、兄弟、三南、三江、新远)。
德胜镇 辖:2个居委会(德兴街、镇南路);12个村委会(文俊、平山、金锁、瑞南、瑞祥、瑞北、李彬、新凤、银才、德新、贤高、汇通)。
三厂镇 辖:5个社区居委会(新东街、中心街、工房街、果园新村、青龙街、大兴街);17个村委会(厂西、镇西、龙江、青龙港、厂南、孝威、耀忠、大洪、孝汉、兴虹、丁陆、汤西、新丰、鹤丰、刘洪、为民、丰顺)。
常乐镇 辖:2个居委会(状元街、长兴路);14个村委会(培育、颐生、玉竹、常中、培才、匡北、常来、常胜、八烈、振复、如意、文明、为群、中南)。
麒麟镇 辖:1个居委会(麟北街);9个村委会(麒新、广南、麒北、庵宝、双河、双乐、锦程、长春、长德)。
悦来镇 辖:2个居委会(悦来镇、三条桥街);17个村委会(万忠、悦合、信民、悦南、袁李、悦来、习正、三其、凤阳、松林、云彩、保卫、匡南、安庄、启文、忠义、锡祥)。
万年镇 辖:1个居委会(盛昌中路);9个村委会(耀昌、仲文、廷奎、长征、射阳、镇兴、万盛、中圩、裴雷)。
三阳镇 辖:1个居委会(开泰街);9个村委会(友爱、保民、永平、鲜行、福山、汉兴、同善、普新、阳东)。
四甲镇 辖:3个居委会(新艺路、二桥路、健康路);14个村委会(东南、八索、四甲、合兴、靶场、范南、胜宏、廷俊、丕岩、陈丕、四扬、余合、二桥、头桥)。
货隆镇 辖:1个居委会(新复);8个村委会(海山、金跃、有余、联同、新街、联义、闸南、货隆)。
余东镇 辖:1个居委会(启凤街);8个村委会(长圩、宛平、庄烈、余南、戴青山、木桩港、殷忠、新宇)。
正余镇 辖:1个居委会(人民路);9个村委会(新和、新桥、青正、双烈、正基、邢柏、安渡、瑞丰、正南)。
包场镇 辖:1个居委会(包新街);12个村委会(河南、包场、新南、长桥、模范、幸福、河塘、浜北、联合、镇东、宏升、致中)。
刘浩镇 辖:2个居委会(六甲街、海欣路);16个村委会(头甲、天西、六东、六甲、新群、城河、浩西、浩中、福良、池鹏、周成、永康、凤飞、林英、轧西、锦明)。
东灶港镇 辖:2个居委会(三门闸街、渔港路);10个村委会(红中、灵树、友谊、港新、闸桥、闸中、光耀、前哨、鲜海、大东);3个渔业村村委会(临海、港闸、东灶)。
临江镇 辖:1个居委会(灵甸街);10个村委会(坚平、介云、江校、稻香、灵江、立周、元菊、希圣、普明、阳应)。
王浩镇 辖:1个居委会(浩盛街);8个村委会(新岸、五总、古坝、昌盛、桥闸、河岸、三合、王灶河)。
树勋镇 辖:1个居委会(勋兴路);9个村委会(和平、八一、旭宏、凤凰、新北、新河、新富、启勇、富民)。
海永乡 辖:1个居委会(通江街);2个村委会(王陈、沿江)。
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辖:3个居委会(海东、源东、滨顺街);3个村委会(利北、富三、建南)。
2004年底行政区划一览:辖21个镇、1个乡。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电子版》整理)
海门镇 面积61.00平方千米,人口147784人。 三星镇 面积30.69平方千米,人口 35459人。
天补镇 面积31.73平方千米,人口 29101人。 三和镇 面积36.38平方千米,人口 35663人。
德胜镇 面积54.62平方千米,人口 47744人。 三厂镇 面积63.29平方千米,人口 82964人。
常乐镇 面积60.01平方千米,人口 51430人。 麒麟镇 面积38.09平方千米,人口 31509人。
悦来镇 面积54.26平方千米,人口 55743人。 万年镇 面积28.00平方千米,人口 30729人。
三阳镇 面积45.00平方千米,人口 32545人。 四甲镇 面积59.90平方千米,人口 61285人。
货隆镇 面积37.05平方千米,人口 33184人。 余东镇 面积30.00平方千米,人口 31921人。
正余镇 面积35.80平方千米,人口 36961人。 包场镇 面积43.58平方千米,人口 55481人。
刘浩镇 面积54.30平方千米,人口 62098人。 东灶港镇 面积38.80平方千米,人口 35284人。
临江镇 面积41.66平方千米,人口 32643人。 王浩镇 面积20.28平方千米,人口 29406人。
海永乡 面积 3.68平方千米,人口 4926人。 树勋镇 面积37.91平方千米,人口 36368人。 | | 海门设县初期,居民多以煮盐为业,经济文化不发达。明代起文化开始兴盛,民间的祭神乐活动已成习俗,戏曲活动也开始出现,文风渐兴。由于土地涨坍不定,文化也随之兴衰。清代中叶以后,海门文化受江南吴文化的影响而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明清两代,海门曾涌现出崔桐、周家禄等文史学家,程源、张光鉴、李潜昭、丁有煜、李芳梅等近10位书画家,尤以有“外八怪”之称有丁有煜为代表。近代涌现出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琵琶演奏家沈肇洲等。至当代,海门更是人文荟萃,涌现出书画家王个簃,文学评论家陈辽、林非、翻译家、文学家卞之琳,中国古典文学家陆侃如,音乐家龙飞等。海门民间文化传统底蕴深厚,从江南传入的吴歌逐步演变为具有海门地方特色的海门山歌,并于建国后发展为新兴的地方剧种――海门山歌。通东民歌在海门北部十分盛行,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如跳财神、跑五方、跳判等。清末,诞生了海门第一个京剧戏班――张洪福班,评弹演唱遍于城乡。以沈肇洲为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瀛洲琵琶流派,并于1920年灌制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张琵琶曲唱片。建国后,海门曾建过越剧团、评弹团、京剧团、杂技团,产生过广泛影响。 | | 海门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南靠长江,东邻启东市,东北濒临黄海,有海岸线11.73公里,西和北部与通州市接壤。市境位于北纬31°46′─32°09′,东经121°04′─121°32′。全市土地总面积1001.24平方公里。市境内地势平坦,沟河纵横成网络状,与长江相通,地表平均海拔4.96米,(以废黄河为基准)。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西部最高处海拔5.2米,东部最低处海拔2.5米,南部横截面呈弧形,两头低,中间高。全市耕地面积847426亩,占总面积的49.2%。 | | 2001年4月区划调整前,全市设有18镇,4乡,1场,3个街道办事处,52个居民委员会,726个村民委员会。调整后,王浩、树勋、临江撤乡建镇。年末,全市共有21镇,1乡,1场。3个街道办事处,52个居民委员会,239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总人口103.1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97.71人。当年人口出生率6.9%,自然增长率0.7%。 | | 海门市东揽黄海,南依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金三角上小浦东”之称。全市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人口101万,下辖21个乡镇和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全国著名的“科技之乡”、“教育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自2001年以来,七度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海门市通江达海,地理优越,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全市的特色可概括为“四个一”,即一人一山一港一品。“一人”是指清末状元张謇。张謇是海门市常乐镇人,是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是我市开垦荒区、围海造地第一人,他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一山”是指蛎蚜山。蛎蚜山位于我市东灶港镇,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礁岛,面积约3.5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唯一、世界奇观”,2006年10月,被国家海洋局批准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一港”是指海门沿海海域优良深水港址。当前,我市正以江苏沿海开发为契机,建设以能源运输和发展临港工业为主体的区域性港口群,构建海门乃至江苏重要的出海大通道,真正解决海门有海无门的窘况。“一品”是指家用纺织品。
2008年,海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1.0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1亿元,分别增长28.7%和26%。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分别增长15.2%和12%,继续保持苏中苏北领先。海门作为苏中地区惟一的县市跻身“2008年度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中国最具潜力十强县市”之一,被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等组织评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市、区)”十强之一。 | 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International Textile City, stacked stone | 叠石桥位于江苏省海门市的三星镇,被人们誉为“小温州”。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是全国最大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基地。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海门市家纺产业将实现产值500亿元、销售450亿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家纺产业的研发中心、世界家纺品生产的集散地。近年来,这里因家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而享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如今,叠石桥已成为全国家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和物流中心。
叠石桥家纺产业源远流长,具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纺业如虎添翼,迅猛发展。品种款色由少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目前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已波及到叠石桥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业集群特征鲜明,市场成交活跃,产品畅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罗马尼亚、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12月,三星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家纺绣品名镇”。2008年叠石桥地区家纺市场成交额突破250亿元,成为全国家纺产业最大的交易中心。 | | 海门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照较足,土地肥沃,水、气、肥比较协调,有利于多种杂粮旱谷和棉花、油料、薄荷、黄麻、药材等作物生长。市境盛产元麦、玉米、水稻、蚕豆、大豆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其次还有油菜、黄麻、薄荷、留兰香、海门朝天椒辣椒、香芋、药材、水果、花卉等。全市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畜牧业有猪、羊、鸡、鸭、兔、蜂、牛、马、驴等产品以及水貂、鸽、鹌鹑、花鸟等特种饲养产品。海门频江临海,丰富的长江水和黄海水资源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内河产鱼、河蟹、镘鲡、黄鳝、鳖、龟、牛蛙及河蚌育珠,近海产对虾、梭子蟹、锯缘青蟹、文蛤、牡蛎、扇贝、养殖海带、条斑紫菜等。另外还有蚕茧、食用菌、蔬菜和瓜果等。矿产资源有磁铁矿、大理石和矿泉水。其中磁铁矿石储量2565万吨,另有海盐。 | | 气温:2001年全市平均气温15.9℃,比常年偏高能0.7℃,。其中1月、2月、3月、5 月、10月显著偏高,4月、7月偏高;8月偏低,其余月份为正常。2001年,极端最高气温是7月22日36.70℃,极端最低气温是1月15日-5.5℃。
降水:2001年,全市降水量1348.0毫米,比常年显著偏多。其中1月、4月异常多,6月22日-24日受飞燕(2号台风)和梅雨锋影响本市普降特大暴雨,降水量262-347毫米,以悦来为最大,全市出现暴雨5次。8月降水量显著偏多,其余月份正常或偏少,其中3月、5月、9月显著偏少。
日照:2001年全市日照总时数2121.5小时,与常年相仿,其中3月231小时,比常年平均值多75.4小时,为异常多;其次为5月偏多13小时,7月偏多33.5小时,11月偏多20.3小时。其余月份为正常或偏少,其中2月、12月显著偏少,比常年平均值少33.8和54.9小时。 | | 庙会
清代至民国初年,境内一些集镇及庙宇,一年中要有数次庙会,俗称“出会”,也叫迎神赛会。庙会的日期按规定,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出会、五月十三“关帝菩萨”出会、十月初一或十五“城隆菩萨”出会、还有“猛将会”、“娘娘会”等。县境北部地区一些集镇一两年就要有一次 庙会,如都天会、元帅会、观音会等,其中都天会的规模为最大。庙会非常隆重,先将寺庙里供奉的菩萨用轿子抬出,前后有各式仪仗队迎送。有撑花伞的、捕盾牌的、提灯笼的,还有踩高挠、跳师子舞的,前呼后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菩萨“出巡”途中,有些人摆香案跪拜,围观者人山人海。许多善男信女,穿红戴绿,欢天喜地,热闹非凡。此种庙会,4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与50年代基本停止。
情歌
采桑 、采木香、采红菱、采青梅、花望梦、哭望郎、四季歌、绣郎衣、五更调、梳妆台、郎想想、挑水歌、思曲山歌、日落西山、结出私情、约郎山歌、西湖栏杆、情郎山歌、新打水车、绣花肚兜、弯弯络络一条河、远望江南一颗桑、红嘴绿鹦鹉等。
十字歌
十张台子、十个苦恼、十只香袋、十双拖鞋、十房媳妇、十个姑娘、十把扇子、十约情郎、十姐见郎 、十双绣花鞋、十个铜细、十条手巾、十里亭劝郎、十稀才、十娘子、十个月、十告郎、十二月花名、十二杯酒、十二月长工歌、三十六条虫,等等。
海门山歌
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把吴歌传入,经海门劳动人民世代口头传唱,不断润饰创造,清末明初发展成为广泛流传于境内的海门山歌。山歌分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在田间劳动或劳动之余,随口编成,歌词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十多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不等。 民国24年(1935),管剑阁、丁仲皋搜集的海门山歌整理成《江口情歌》,在上海大趱大学校刊上发表,随即辑成专集。次年,管剑阁所搜集的长篇叙事山歌《红娘子》发表于武汉《天地人》杂志。1954年,海门山歌搬上舞台。50-60年代,有山歌剧本发表于全国性戏剧刊物上。80年代,许多山歌和研究山歌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984年,海门山歌研究会成立。1985年8月,县举办首届海门山歌会唱,50多名歌手演唱山歌40多首,《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先后对此作了报道。1986年7月,宋卫香演唱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随南通民间艺术团赴京演出。1987年,《海门山歌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海门山歌250余首。1995年,海门山歌《青龙角》赴京演出。流传较广的部分山歌目录 长篇叙事山歌,摇船郎、拔蒜苗、贩桃郎、接小姨、张二娘、秧歌、九姑娘、麦花姐、绣落衣、绣汗巾、庵堂相会、爱情十里亭等。
通东号子
通东地区人民在劳动中,随着劳动节奏自编自唱形成口头音乐。凡集体性的劳作,如车水、打麦、挑泥、拔花秸、打夯、扛棒、木工、拉船、采耥等,都有与之配合的号子。
通东号子一般为一唱一和的对歌号子,还有一些较长叙事号子;每段有十多句乃至数十句,如莳秧和利市歌。
通东号子调式多样,曲式多样,有的抒情优美,节奏自由,如车水号子;有的雄浑开阔,高亢有力,如挑泥号子;有的起伏和缓,节奉规整,如拉船号子;有的节奉规整和自由相间,如挑粪号子等。
建国后,有专人对通东号子进行挖掘整理。1979年5月,《海门民歌选》中收录各类通东号子21首,其中拉船号子、拔锚号子和挑粪号子被选编进《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1984年,号子独唱《新嫂嫂领了独生证》在上海电视台播放。
诗文
县内古时有诗文散见于旧地方志,著作流传后世的有明代崔机桐著《东洲文集》,清代周家禄著《寿恺堂集》,清代画家丁有煜著有《双薇园集》、《双薇园续集》、《与秋集》等,但都毁于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中,幸存的很少。
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有影评家王尘无的散文集《浮世杂拾》,龚庭槐的爱国诗集《粟寰》、《荒原》、《沪上集》等。50―60年代,县内歌剧创作十分兴盛,较有影响的有《淘米记》、《采桃》、《把关》、《银花姑娘》等。1976年,《人民文学》发表许乃平的儿童文学《金色的翅膀》,《人民日报》发表成汉飚的散文《红旗如火映征途》。80年代全县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有67篇,其中28篇获全国、省级奖励。
舞蹈
海门民间舞蹈起源于祭神活动。明代逢年过节就有祭神娱乐的习俗。清代中叶起,随着宗教仪式和庙会活动的兴盛,海门民间舞蹈不断发展,有跳财神、跑五方、调狮子、舞龙灯、荡湖船、蚌壳精、踏高跷、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舞、马灯舞、秋千台、红扇舞、等数十种,其中大部分舞蹈是在宗教仪式中出现的,如道教仪式"放施食"中的"跑五方"等;有的是从宗教仪式中分解出来后在民间流行的,如"跳财神";有的是从外地流入的,如打莲湘、腰鼓舞等。1949年前,部分民间舞蹈失传。50年代,县派专人负责民间舞蹈的发掘和整理,龙灯舞、狮子舞、送菜头、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舞等先后搬上舞台。县举办的文艺会演,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舞蹈。1983年,县文艺部门对民间舞蹈进行普查。经过整理的民间舞蹈"跳财神",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1949年前,部分民间舞蹈失传。50年代,县派专人负责民间舞蹈的发掘和整理,龙灯舞、狮子舞、送菜头、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舞等先后搬上舞台。县举办的文艺会演,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舞蹈。1983年,县文艺部门对民间舞蹈进行普查。经过整理的民间舞蹈“跳财神”,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书法
明代有大书法家张成、崔桐师徒俩。南通博物苑存有其书法长卷一卷,是其代表作。书法家崔思唯、盛鼎、李潜昭等的作品,也闻名国内外。
清代书法家成宏龄有“草圣”之称。李方梅闻名县内外,县文物管委会存其楷书作品真迹。清时还有书法家许士观、李如林、李来翰、李联绣、李樘、张謇等。
民国时期,书法家黄祖谦精隶书,陈家干师宗颜碑,兼学汉魏,自成一体,蜚声大江南北;其弟陈家六临仿兄体;其女陈淑贞为县籍书法家名人中唯一女姓。姚应春书法体学赵孟 ,县内有“无姚不厅”之说。沙玉照驰名县内外,苏州玄妙观题匾出自他手。陈拔书法曾受梁启超推崇。
现代艺术家王个,爱好书法,用石鼓笔法入行草,尤精金文、石鼓,富有浓厚的金石气息。
1984年,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书法协会,有会员22人。1990年发展到55人。
绘画
明代画家程源、张光鉴。清代有画家丁有煜,擅水墨花卉,尤擅鸟竹。
摄影
1984年12月,县摄影协会成立有会员21人。1989年5月,李翔摄影作品《采文哈》参加南通市摄影展。1990年他的摄影作品《乡场》,参加"生活之美"全国竞赛,获优秀奖,9月,北京《健康咨询》杂志发表李翔摄影作品《馋》。是年,县摄影协会有会员24人。
民间故事
县境东北部紧靠黄海,当地居民常为接触,故常借自然天象、海神龙王一类虚幻缥缈、形象生动的故事,反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美的向往,如木桩港的传说等。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产生了不少反映人们生活、劳动和体现"沙地"民风民俗的趣味故事,其中“憨婿”的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曹秀珍”和“杨圣岩”两个机智人物的故事,分别流传于北部和南部地区,“曹秀珍”源于通东地区流传的“曹瘦脸儿”;“杨圣岩”由崇明传入海门。还有关于地名的传说和民俗典故,记载着海门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 | | 联姻
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恋爱。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灶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听从媒灼作主和人家定亲;有些男孩只十四五岁,父母就为他联姻聚妻。
旧社会寡妇不准改嫁,同姓不准结婚。还有早婚、重婚、纳妾、遗弃、抢亲、拔亲、带童养媳等许多不合理现象,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聘约
旧社会,境内北部地区的聘约过程比较繁琐,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后,男方择吉日、托媒人带礼物去下聘,正式谈妥,从此不能反悔,否则被看作赖婚而引起诉讼。男方赖婚,聘礼不退;女方赖婚,退还聘礼,赔偿办酒损失。小定礼物一般是手镯、戒子、钏儿等金银首饰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点。再是送节礼,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男方备以鱼、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礼品,通过媒人送给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并需成双成对,还要有糕,象征“高来高 去”,称之“回礼”。然后是送日子,男方择吉日将迎娶的婚期写在“龙凤帖”上送交女方,随帖送去龙凤喜饼,茶叶与糖、枣、鱼、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红纸袋各一只。再后是抬嫁妆,结婚前,男方给女方带一定数量的迎亲礼,如鱼、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红纸包、香烟、茶叶和一条“还娘席”,派上亲朋好友上门取嫁妆。待女方满意后,才允许抬嫁妆。最后是待 媒酒,结婚前天晚上, 男方以上规格的餐宴酬待媒人,并计划次日的婚礼顺利进行。
旧社会,境内南部地区聘约亦有规矩,订婚(俗称吃小喜酒),男方向女方赠送聘礼,互换庚帖,确定婚姻关系。订婚后,逢年过节,男方频繁送礼(俗称“送节礼”),结婚之前通过媒人“送通风”(礼金、四包礼品),直到女方接受婚期为止。
报丧
海门人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人死了,由其直系亲属,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负责料理丧事。丧事繁琐,迷信色彩浓厚。对诸亲及长辈,由亲生长子披麻戴孝,亲自前往报丧。去时手持雨伞一把,进门即向长辈跪拜;亲威家招待糖茶一杯,并回赠毛巾或布匹。一般亲戚则由主家请人前往报丧。同时,到庙里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庙”。
搁三朝
先为死者剃头、洗身、换衣,然后将遗体安放在灵堂里,一般要搁3天。停尸的房前用毛竹、廉子搭起丧棚,还要请“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场,扎库,剪冥衣,写牌位,布置灵堂。请木匠做棺材,邻居帮忙磨麦牺,买菜,准备吃素饭等。
到入验前夜,请人扎一顶纸轿,内供死者牌位,连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点火焚烧,称“烧床柴”,也叫“送西方”。烧完后,子女及亲属回到灵堂发孝衣。这时,儿子身穿白布孝服,脚穿蒲鞋,头戴麻布凉帽(帽边挂4个白绒球),手持孝棒(俗称“触活棒”),向各长老行脆拜礼。晚上有人守灵、陪夜。
入殓
这天宅前竖幡忏两根(状如旗杆)。上午,远近亲朋邻里陆续前来吊丧,带上纸帛、纸锭,有送纸币的,称“代帛”,也有送挽联、挽幡、被面等。吊丧者都向死者牌位行脆拜礼,儿子在旁还拜,请的“吹鼓手”每当有人跪拜就吹一次号筒。请阴阳先生、道士和和尚诵经、拜忏、做道场。下午入殓前,由和尚诵经,化“九千七”、“二万四”,即一人边哭,亲属边烧纸帛。亲属依次向死者遗体跪拜,随即将尸体安放在棺材里,各亲属再绕棺一周向遗体告别,叫“小殓”;接着盖棺,用大铁钉钉盖封棺,叫“大殓”。最后,将棺材移放在公堂屋的东侧,棺前摆上供桌(称“坐台”),桌子横档放置布鞋l双,桌上放死者牌位、画像或照片、香炉、蜡杆、斋供等。每天早、中饭时间,由家人端饭。
出葬
50年代以前,死者去世满3周年,举行安葬,将棺材从家里抬出,移葬坟墓。出葬时仪式很隆重,子女亲友组成送葬队伍,随棺送到墓地。有钱人家还用砖石或水泥混凝土在墓穴四壁砌坑。一般安葬仪式,均在“大寒”前后。安葬完毕,子女才可脱下孝服,换上红鞋子,叫做“释服”或“脱孝”,至此,3年丧事才算结束。穷苦人家死了人,没有钱办丧事,只好东借西挪,买一口薄板棺材,有的用草席或芦菲卷着,送到墓地埋葬了事。墓地一般要做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土地的,或租人家的土地埋葬,或葬入荒滩乱坟之中,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通东地区,丧葬习俗大同小异。人死后,传说“亡灵”还有“回丧"之日,也叫“回煞”,并有亡灵显灵的种种传说。具体日期由阴阳先生掐算,少则3天,最多18天,选在单日夜里,家里人把死者原来的房间、床铺摆设依旧,灵台前供上酒菜,烟囱旁扎一芦梯,屋内放点纸钱和香火,然后家人躲开,静候“亡灵”返回,待纸钱燃烧后,家人再出来叩头号哭,表示迎接“亡灵”。
建国后,丧葬习俗,如报丧、戴孝、入殓、七数、周年祭日等仍沿用旧习,但较前简化,迷信色彩也逐渐淡化。50年代,各地仍用土葬形式,葬具都用木棺,后改用水泥棺。7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死者搁三朝后出葬,家属将尸体火化后装入骨灰盒保存。吊丧采用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戴黑纱等形式。80年代,普遍实行火葬,一般都用手扶拖拉机或卡车将尸体运至火葬场火化,子女和亲戚随往送葬。出葬时燃放鞭炮,子女在死者户体上打一把雨伞,一路化纸帛。火化后,将骨灰盒放在家中或入土安葬。丧葬中也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旧的习俗重新抬头。
七数
旧时,从死者入殓那天起,每隔7天须由家人烧经祭祀(俗称“烧羹饭”),一般由儿子烧,逢三七由女儿烧。烧六七那天,要请亲邻好友吃酒饭。六七前夜也有人守灵陪夜。北部地区群众和一般富裕人家烧五七很隆重,要请和尚诵经、放施食、做道场、扎库,也有亲友前来吊唁,并将死者棺材送往墓地安葬。六七由女儿、女婿备了酒菜前来祭祀,娘家准备糕点鱼肉款待。中饭后,女儿要早回家,近邻亲友随送,一路燃放鞭炮,直送到她家门口为止。第七个七数,称“断七”,再祭祀一番,七数结束。一般贫苦人家七数照做,但一切从简。以后逢百日、七月半、八月半和九月初九,还要烧祭。逢到农历春节,自年初一至年初十,又有亲朋前来拜年、送人情的。
在死者七数期间,女儿每天早、晚要在坐台前长哭一次,叫做“哭七七”,儿子不剃头,夏天出门不撑伞,不戴凉帽,鞋子或帽子上要缝块白布,冬天不穿皮毛衣裳(羊皮袄可穿),女儿不戴金首饰。明、清时代,读书人和做官的为父母奔丧期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外出做官,须在家守孝3年,称“丁忧”。
送红蛋
海门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门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做满月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
做纪箍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圆子”。通东地区孩子周岁日叫“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祝寿
人满50岁生日,其子女和亲戚前往庆寿。一般逢9(如49、59岁......),先为其预庆,建国前,富裕人家祝寿,张灯结彩,设寿堂,挂寿幛,大摆筵席,收受礼物。父母寿庆,女儿做寿桃、寿糕,于寿辰前夕即来“暖寿”。当天,晚辈都要向老寿星拜寿。全家都吃面条象征长寿,并用大蛋糕祝寿,还要放鞭炮,热闹一番,70年代后,人们不但为老年人祝寿,甚至要为满30、40岁的中年人祝寿,经济条件好的要办十几桌、几十桌寿筵。也有提前庆寿,只自家人吃面团聚。80年代,有为10周岁儿童祝寿的。通东地区一般50岁不祝寿。如今,祝寿的形式逐渐在简化,寿筵的规模、档次,因人因事而定。
婚俗
联姻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恋爱。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位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女日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听从媒灼作主和人家定亲:有些男孩只十四 五岁,父母就为他联姻聚妻。旧社会寡妇不准改嫁,同姓不准结婚。还有早婚、重婚、纳妾、遗弃、抢亲、拔亲、带童养媳等许多不合理现象,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婚礼
旧式婚事,多数穷苦人家限于条件,婚事简单,办喜酒菜只有10碗头,客气一点用 12碗头。接新娘用独轮人力小车、黄包车、自行车或术船,坐不起花轿。有的娶不起媳妇,甚至用"抢亲"的办法,达到"成亲',目的。有钱人家的婚礼,办得十分隆重,讲究排场,大摆筵席。境内南部地区,结婚这天中午,新郎要去女家拜见父母,有钱人家随去3顶花轿,新郎、媒人、新娘 各1顶。新娘用的是大红珠花轿,其余两顶是宝兰呢轿,还抬去"食箩"(用术框制成)多只,内装 白鹅、满坛绍兴酒、沙鱼皮、猪肉、大青鱼、大鲤鱼等礼品,配以粗细乐队。下午,新郎等一行先行回府。新娘则待到夜晚时分(根据路途近远而定)出发,随带大批嫁妆,包括大量家具、铜锡器、 瓷器、各式绸缎布匹、日用化妆品等,都用"食箩',抬着,排成行列,一路吹打,送抵男家。新娘出门上花轿时,头上盖2尺见方的丝绸红布·脚下踩铜烘缸,盛满火灰;离娘家时,还由她的弟兄 在花轿后面泼水,谓"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花轿抬到男宅时,男方用稻草点"三叮旺 火,',请属龙属虎的男女宾相抬花烛·迎新娘出轿,并用布袋摊地,让新娘穿着花鞋从袋上走过, 不沾尘土,谓之"传代"。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同坐新床,饮合欢酒,吃和喜团圆,然后拜堂,向福禄寿三星行跪拜礼,由长辈及亲友朗读《诗经》"关睢"三章及"桃夭"三章,祝颂新婚。
民国后,逐步改为文明结婚。新娘头上不戴红方巾,改戴墨镜,废除跪拜礼,改向国旗及孙 中山遗像行鞠躬礼,由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分别致贺词,主婚人致谢词,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用印,互换首饰。婚礼上不断奏乐、唱歌,还有余兴节目.婚礼以后,新郎新娘同座,请亲朋作陪客饮花烛酒。回房后,即有人闹新房,称为"吵亲,次日中午祭祖,向长辈行见面礼,长辈向 新娘出"见面钱,',新娘也回赠若干礼品,叫"抬礼"。通东地区的婚礼与南部地区稍有不同,一是 迎亲.择吉日,男方同媒人带领喜轿一乘或几乘,和迎亲的吹鼓手以及带给女方姑表姨舅的礼物,到女方宅前,先鸣炮竹,女方响应后,从左侧上首进场,轿门对外停放.女方点燃男方带来的红蜡烛,请来人吃糕棕糖茶.新娘请两个丈夫健在有子女的妇人梳洗"上头",男方3次"催亲', 鞭炮响后,新娘罩上"红盖头",一定要在日落前,向父母兄弟长辈一一挥泪告别.上轿时,脚踩门前铺的草席,以表"传裔,',然后由父或兄抱上轿,轿内有烘缸安放,代表"兴旺,'。起轿时,双方鸣炮庆贺、泼水。在点灯后,女方才可到男家。新娘花轿进场前,女方鸣炮轿到,男方鸣炮相迎, 花轿进场,鼓乐喧天,轿门对内停下,说合者即景出合。新郎在姨们的示意下,掀轿帘,挽出新娘,新郎手拉新娘手踏在预先铺设好的布袋上进门。新郎新娘进入中堂进行"一拜天,二拜地, 三夫妻对拜"。拜天地后同跨七星灯送入洞房,由妆妈婆扶至踏板的小方凳上"坐富贵",共饮 "和气茶",新婚夫妻各呷一口后,先男方父母、兄弟姐妹,后诸亲等依次呷茶,以示阖家和气、幸福,新郎再应酬发喜糖喜烟。二是贺房酒。这是男方宴请亲朋好友的当晚,预先留下新郎平辈的表弟兄、姨弟兄、堂弟兄及其好友,参加陪新娘的两桌并台酒宴,酒台点燃一对舅舅送来的龙凤烛。宴时边饮边说合,有新郎发烟、发糖、倒酒、上菜,你我他都可说,伴随猜拳罚酒,向新郎劝酒,互相比酒,山歌利市,此起彼伏,热闹欢乐。三是闹新房。"新婚三日无大小",新娘与亲威间不分大小辈份,无论老少亲友都可以戏言戏态引逗新娘,新娘只得低头"作富贵"此时闹得笑声震天,喜气倍加。四是撒百花、种籽。由亲威中的民歌能手,用青蓝腰布兜上花生果,俗称"长生果,,(长生不老开花结果),枣子〈早生贵子)、桂圆(贵在团团圆圆)、蜜糖块(甜甜蜜蜜)等物, 撒向新床的四角,撒向亲友,边撒边说百花、种籽令。直到深更半夜放鞭炮,以示"科,他人才退出新房。五是开颜。次日清晨,鸣放炮竹,催新郎新娘起来,门一开,预先站在门口的人蜂拥 而进,争到新娘被窝里摸糖果糕点,新娘由妆婆将前看发剪掉,颈后毫毛也用棉线绞去,称"开 颜',或称"车脸,',表示已婚。这一天,吃拜堂酒,新郎领新娘与男方长辈行见面礼,长辈们个个 "出手钱,同时女方兄弟或姨妹携带礼物到新郎家来作客,叫"接满月,',男方办酒款待新亲,并约定"回门"时间。一般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到娘家"回门"也有新娘到男家1个月不能出家门一步,等满月后夫妻双双才到娘家"回门"但逢八日子不能回娘家,称为"七不去八不归"。
生育
送红蛋、"猫米饭,,海门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 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 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门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做满月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做纪箍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困子,'。通东地区孩子周岁日叫 "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 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 | | | 海门市辖21个镇、1个乡:海门镇、三星镇、天补镇、三和镇、德胜镇、三厂镇、常乐镇、麒麟镇、悦来镇、万年镇、三阳镇、四甲镇、货隆镇、余东镇、正余镇、包场镇、刘浩镇、东灶港镇、临江镇、王浩镇、树勋镇、海永乡。
海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从海门出发去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只需2-2.5小时,乘飞机可达世界各地。海门是苏北离国际大都市--上海最近的地方;去南通机场只需三十分钟,可达国内主要城市;货物运输通过南通国际集装箱码头可发往亚洲各大港口和西欧等地。
海门潜在交通优势十分突出。一是长江口越江通道工程,即浦东到崇明的越江隧道和崇明到海门的越江大桥--崇海大桥。目前大桥的立项设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届时长江入海口将形成一条南北贯通的大通道,海门到浦东只需一个半小时。海门将成为苏北地区与浦东经济接轨的桥头堡,成为连接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二是苏通大桥工程,即南通和苏州之间兴建长江公路大桥,该桥处于该市市区西侧,其建成后将进一步缩短海门与苏南的距离。三是宁启铁路工程,即南京至启东铁路。四是宁通高速公路东延工程。该工程横穿该市全境,已正式通车
海门市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市)之一,处于环上海浦东经济辐射圈内,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新材料、医药化工、轻纺服装、建筑业等支柱产业,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被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列为“中华之最”的绣品专业市场--江苏叠石桥绣品城。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9.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59.1亿元;财政收入8.79亿元,基本竞争力列全国县级市第36位。
近年来,海门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中国明星县”、“全国科技先进市”等多项国家级殊荣,被誉为“金三角上小浦东”。 | | 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沙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中,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南通县兴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苏省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了坍害。海门县隶属苏北政区南通区(1953年为江苏省南通区,1955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专区,1971年4月,改为江苏省南通地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南通地区撤销,海门县隶于江苏省南通市。
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隶于江苏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驻海门镇。 |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2000年,海门市辖18个镇、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942952人,其中: 海门镇 139713 三星镇 37315 天补镇 32333 三和镇 31061 德胜镇 45881 三厂镇 82318 常乐镇 46863 麒麟镇 30707 悦来镇 50528 万年镇 27899 三阳镇 29429 四甲镇 51980 货隆镇 29774 余东镇 28309 正余镇 33732 包场镇 51150 刘浩镇 48571 东灶港镇 31821 海永乡 4813 临江乡 28481 王浩乡 23831 树勋乡 30336 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虚拟镇 17285 江心沙农场虚拟乡 5904 海门棉花原种场虚拟乡 2483 海门港虚拟乡 435
2003年行政区划一览 辖21个镇、1个乡。(根据江苏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码整理)
海门镇 辖:14个社区居委会(通源路、青海路、拥军路、狮山路、育才路、人民西路、解放西路、解放中路、向民路、大同新村、海兴路、海南、城北、海西);13个村委会(双桥、占仁、城兴、张北、振邦、张南、高店、五港、秀山、日新、沙东、中海、民生)。
三星镇 辖:2个居委会(富民东街、富民西街);8个村委会(汇南、益民、永富、太阳、镇南、召良、叠石、林西)。
天补镇 辖:1个居委会(镇兴路);9个村委会(宝兴、广丰、大石、建安、彦英、光荣、陶港、补南、高桥)。
三和镇 辖:1个居委会(和谊街);10个村委会(三圩、岸角、培新、双高、大兴、三和、兄弟、三南、三江、新远)。
德胜镇 辖:2个居委会(德兴街、镇南路);12个村委会(文俊、平山、金锁、瑞南、瑞祥、瑞北、李彬、新凤、银才、德新、贤高、汇通)。
三厂镇 辖:5个社区居委会(新东街、中心街、工房街、果园新村、青龙街、大兴街);17个村委会(厂西、镇西、龙江、青龙港、厂南、孝威、耀忠、大洪、孝汉、兴虹、丁陆、汤西、新丰、鹤丰、刘洪、为民、丰顺)。
常乐镇 辖:2个居委会(状元街、长兴路);14个村委会(培育、颐生、玉竹、常中、培才、匡北、常来、常胜、八烈、振复、如意、文明、为群、中南)。
麒麟镇 辖:1个居委会(麟北街);9个村委会(麒新、广南、麒北、庵宝、双河、双乐、锦程、长春、长德)。
悦来镇 辖:2个居委会(悦来镇、三条桥街);17个村委会(万忠、悦合、信民、悦南、袁李、悦来、习正、三其、凤阳、松林、云彩、保卫、匡南、安庄、启文、忠义、锡祥)。
万年镇 辖:1个居委会(盛昌中路);9个村委会(耀昌、仲文、廷奎、长征、射阳、镇兴、万盛、中圩、裴雷)。
三阳镇 辖:1个居委会(开泰街);9个村委会(友爱、保民、永平、鲜行、福山、汉兴、同善、普新、阳东)。
四甲镇 辖:3个居委会(新艺路、二桥路、健康路);14个村委会(东南、八索、四甲、合兴、靶场、范南、胜宏、廷俊、丕岩、陈丕、四扬、余合、二桥、头桥)。
货隆镇 辖:1个居委会(新复);8个村委会(海山、金跃、有余、联同、新街、联义、闸南、货隆)。
余东镇 辖:1个居委会(启凤街);8个村委会(长圩、宛平、庄烈、余南、戴青山、木桩港、殷忠、新宇)。
正余镇 辖:1个居委会(人民路);9个村委会(新和、新桥、青正、双烈、正基、邢柏、安渡、瑞丰、正南)。
包场镇 辖:1个居委会(包新街);12个村委会(河南、包场、新南、长桥、模范、幸福、河塘、浜北、联合、镇东、宏升、致中)。
刘浩镇 辖:2个居委会(六甲街、海欣路);16个村委会(头甲、天西、六东、六甲、新群、城河、浩西、浩中、福良、池鹏、周成、永康、凤飞、林英、轧西、锦明)。
东灶港镇 辖:2个居委会(三门闸街、渔港路);10个村委会(红中、灵树、友谊、港新、闸桥、闸中、光耀、前哨、鲜海、大东);3个渔业村村委会(临海、港闸、东灶)。
临江镇 辖:1个居委会(灵甸街);10个村委会(坚平、介云、江校、稻香、灵江、立周、元菊、希圣、普明、阳应)。
王浩镇 辖:1个居委会(浩盛街);8个村委会(新岸、五总、古坝、昌盛、桥闸、河岸、三合、王灶河)。
树勋镇 辖:1个居委会(勋兴路);9个村委会(和平、八一、旭宏、凤凰、新北、新河、新富、启勇、富民)。
海永乡 辖:1个居委会(通江街);2个村委会(王陈、沿江)。
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辖:3个居委会(海东、源东、滨顺街);3个村委会(利北、富三、建南)。
2004年底行政区划一览:辖21个镇、1个乡。 (www.xzqh.org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电子版》整理)
海门镇 面积61.00平方千米,人口147784人。 三星镇 面积30.69平方千米,人口 35459人。
天补镇 面积31.73平方千米,人口 29101人。 三和镇 面积36.38平方千米,人口 35663人。
德胜镇 面积54.62平方千米,人口 47744人。 三厂镇 面积63.29平方千米,人口 82964人。
常乐镇 面积60.01平方千米,人口 51430人。 麒麟镇 面积38.09平方千米,人口 31509人。
悦来镇 面积54.26平方千米,人口 55743人。 万年镇 面积28.00平方千米,人口 30729人。
三阳镇 面积45.00平方千米,人口 32545人。 四甲镇 面积59.90平方千米,人口 61285人。
货隆镇 面积37.05平方千米,人口 33184人。 余东镇 面积30.00平方千米,人口 31921人。
正余镇 面积35.80平方千米,人口 36961人。 包场镇 面积43.58平方千米,人口 55481人。
刘浩镇 面积54.30平方千米,人口 62098人。 东灶港镇 面积38.80平方千米,人口 35284人。
临江镇 面积41.66平方千米,人口 32643人。 王浩镇 面积20.28平方千米,人口 29406人。
海永乡 面积 3.68平方千米,人口 4926人。 树勋镇 面积37.91平方千米,人口 36368人。 | | 历史名人
海门设县初期,居民多以煮盐为业,经济文化不发达。明代起文化开始兴盛,民间的祭神乐活动已成习俗,戏曲活动也开始出现,文风渐兴。由于土地涨坍不定,文化也随之兴衰。清代中叶以后,海门文化受江南吴文化的影响而迅速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明清两代,海门曾涌现出崔桐、周家禄等文史学家,程源、张光鉴、李潜昭、丁有煜、李芳梅等近10位书画家,尤以有“外八怪”之称有丁有煜为代表。近代涌现出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琵琶演奏家沈肇洲等。至当代,海门更是人文荟萃,涌现出书画家王个簃,文学评论家陈辽、林非、翻译家、文学家卞之琳,中国古典文学家陆侃如,音乐家龙飞等。海门民间文化传统底蕴深厚,从江南传入的吴歌逐步演变为具有海门地方特色的海门山歌,并于建国后发展为新兴的地方剧种――海门山歌。通东民歌在海门北部十分盛行,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如跳财神、跑五方、跳判等。清末,诞生了海门第一个京剧戏班――张洪福班,评弹演唱遍于城乡。以沈肇洲为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瀛洲琵琶流派,并于1920年灌制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张琵琶曲唱片。建国后,海门曾建过越剧团、评弹团、京剧团、杂技团,产生过广泛影响。
地方文化
庙会
清代至民国初年,境内一些集镇及庙宇,一年中要有数次庙会,俗称“出会”,也叫迎神赛会。庙会的日期按规定,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出会、五月十三“关帝菩萨”出会、十月初一或十五“城隆菩萨”出会、还有“猛将会”、“娘娘会”等。县境北部地区一些集镇一两年就要有一次 庙会,如都天会、元帅会、观音会等,其中都天会的规模为最大。庙会非常隆重,先将寺庙里供奉的菩萨用轿子抬出,前后有各式仪仗队迎送。有撑花伞的、捕盾牌的、提灯笼的,还有踩高挠、跳师子舞的,前呼后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菩萨“出巡”途中,有些人摆香案跪拜,围观者人山人海。许多善男信女,穿红戴绿,欢天喜地,热闹非凡。此种庙会,40年代以后逐渐减少,与50年代基本停止。
情歌
采桑 、采木香、采红菱、采青梅、花望梦、哭望郎、四季歌、绣郎衣、五更调、梳妆台、郎想想、挑水歌、思曲山歌、日落西山、结出私情、约郎山歌、西湖栏杆、情郎山歌、新打水车、绣花肚兜、弯弯络络一条河、远望江南一颗桑、红嘴绿鹦鹉等。
十字歌
十张台子、十个苦恼、十只香袋、十双拖鞋、十房媳妇、十个姑娘、十把扇子、十约情郎、十姐见郎 、十双绣花鞋、十个铜细、十条手巾、十里亭劝郎、十稀才、十娘子、十个月、十告郎、十二月花名、十二杯酒、十二月长工歌、三十六条虫,等等。
海门山歌
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把吴歌传入,经海门劳动人民世代口头传唱,不断润饰创造,清末明初发展成为广泛流传于境内的海门山歌。山歌分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在田间劳动或劳动之余,随口编成,歌词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十多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不等。 民国24年(1935),管剑阁、丁仲皋搜集的海门山歌整理成《江口情歌》,在上海大趱大学校刊上发表,随即辑成专集。次年,管剑阁所搜集的长篇叙事山歌《红娘子》发表于武汉《天地人》杂志。1954年,海门山歌搬上舞台。50-60年代,有山歌剧本发表于全国性戏剧刊物上。80年代,许多山歌和研究山歌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984年,海门山歌研究会成立。1985年8月,县举办首届海门山歌会唱,50多名歌手演唱山歌40多首,《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先后对此作了报道。1986年7月,宋卫香演唱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随南通民间艺术团赴京演出。1987年,《海门山歌选》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海门山歌250余首。1995年,海门山歌《青龙角》赴京演出。流传较广的部分山歌目录 长篇叙事山歌,摇船郎、拔蒜苗、贩桃郎、接小姨、张二娘、秧歌、九姑娘、麦花姐、绣落衣、绣汗巾、庵堂相会、爱情十里亭等。
通东号子
通东地区人民在劳动中,随着劳动节奏自编自唱形成口头音乐。凡集体性的劳作,如车水、打麦、挑泥、拔花秸、打夯、扛棒、木工、拉船、采耥等,都有与之配合的号子。
通东号子一般为一唱一和的对歌号子,还有一些较长叙事号子;每段有十多句乃至数十句,如莳秧和利市歌。
通东号子调式多样,曲式多样,有的抒情优美,节奏自由,如车水号子;有的雄浑开阔,高亢有力,如挑泥号子;有的起伏和缓,节奉规整,如拉船号子;有的节奉规整和自由相间,如挑粪号子等。
建国后,有专人对通东号子进行挖掘整理。1979年5月,《海门民歌选》中收录各类通东号子21首,其中拉船号子、拔锚号子和挑粪号子被选编进《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1984年,号子独唱《新嫂嫂领了独生证》在上海电视台播放。
诗文
县内古时有诗文散见于旧地方志,著作流传后世的有明代崔机桐著《东洲文集》,清代周家禄著《寿恺堂集》,清代画家丁有煜著有《双薇园集》、《双薇园续集》、《与秋集》等,但都毁于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中,幸存的很少。
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有影评家王尘无的散文集《浮世杂拾》,龚庭槐的爱国诗集《粟寰》、《荒原》、《沪上集》等。50―60年代,县内歌剧创作十分兴盛,较有影响的有《淘米记》、《采桃》、《把关》、《银花姑娘》等。1976年,《人民文学》发表许乃平的儿童文学《金色的翅膀》,《人民日报》发表成汉飚的散文《红旗如火映征途》。80年代全县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有67篇,其中28篇获全国、省级奖励。
舞蹈
海门民间舞蹈起源于祭神活动。明代逢年过节就有祭神娱乐的习俗。清代中叶起,随着宗教仪式和庙会活动的兴盛,海门民间舞蹈不断发展,有跳财神、跑五方、调狮子、舞龙灯、荡湖船、蚌壳精、踏高跷、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舞、马灯舞、秋千台、红扇舞、等数十种,其中大部分舞蹈是在宗教仪式中出现的,如道教仪式"放施食"中的"跑五方"等;有的是从宗教仪式中分解出来后在民间流行的,如"跳财神";有的是从外地流入的,如打莲湘、腰鼓舞等。1949年前,部分民间舞蹈失传。50年代,县派专人负责民间舞蹈的发掘和整理,龙灯舞、狮子舞、送菜头、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舞等先后搬上舞台。县举办的文艺会演,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舞蹈。1983年,县文艺部门对民间舞蹈进行普查。经过整理的民间舞蹈"跳财神",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1949年前,部分民间舞蹈失传。50年代,县派专人负责民间舞蹈的发掘和整理,龙灯舞、狮子舞、送菜头、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舞等先后搬上舞台。县举办的文艺会演,每次都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舞蹈。1983年,县文艺部门对民间舞蹈进行普查。经过整理的民间舞蹈“跳财神”,被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书法
明代有大书法家张成、崔桐师徒俩。南通博物苑存有其书法长卷一卷,是其代表作。书法家崔思唯、盛鼎、李潜昭等的作品,也闻名国内外。
清代书法家成宏龄有“草圣”之称。李方梅闻名县内外,县文物管委会存其楷书作品真迹。清时还有书法家许士观、李如林、李来翰、李联绣、李樘、张謇等。
民国时期,书法家黄祖谦精隶书,陈家干师宗颜碑,兼学汉魏,自成一体,蜚声大江南北;其弟陈家六临仿兄体;其女陈淑贞为县籍书法家名人中唯一女姓。姚应春书法体学赵孟 ,县内有“无姚不厅”之说。沙玉照驰名县内外,苏州玄妙观题匾出自他手。陈拔书法曾受梁启超推崇。
现代艺术家王个,爱好书法,用石鼓笔法入行草,尤精金文、石鼓,富有浓厚的金石气息。
1984年,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书法协会,有会员22人。1990年发展到55人。
绘画
明代画家程源、张光鉴。清代有画家丁有煜,擅水墨花卉,尤擅鸟竹。
摄影
1984年12月,县摄影协会成立有会员21人。1989年5月,李翔摄影作品《采文哈》参加南通市摄影展。1990年他的摄影作品《乡场》,参加"生活之美"全国竞赛,获优秀奖,9月,北京《健康咨询》杂志发表李翔摄影作品《馋》。是年,县摄影协会有会员24人。
民间故事
县境东北部紧靠黄海,当地居民常为接触,故常借自然天象、海神龙王一类虚幻缥缈、形象生动的故事,反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美的向往,如木桩港的传说等。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产生了不少反映人们生活、劳动和体现"沙地"民风民俗的趣味故事,其中“憨婿”的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曹秀珍”和“杨圣岩”两个机智人物的故事,分别流传于北部和南部地区,“曹秀珍”源于通东地区流传的“曹瘦脸儿”;“杨圣岩”由崇明传入海门。还有关于地名的传说和民俗典故,记载着海门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
礼仪习俗
联姻
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恋爱。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灶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如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听从媒灼作主和人家定亲;有些男孩只十四五岁,父母就为他联姻聚妻。
旧社会寡妇不准改嫁,同姓不准结婚。还有早婚、重婚、纳妾、遗弃、抢亲、拔亲、带童养媳等许多不合理现象,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聘约
旧社会,境内北部地区的聘约过程比较繁琐,首先是小定,八字拼合后,男方择吉日、托媒人带礼物去下聘,正式谈妥,从此不能反悔,否则被看作赖婚而引起诉讼。男方赖婚,聘礼不退;女方赖婚,退还聘礼,赔偿办酒损失。小定礼物一般是手镯、戒子、钏儿等金银首饰或衣料及必要的茶食糕点。再是送节礼,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男方备以鱼、肉、糕、酒、糖和茶食等礼品,通过媒人送给女方。女方除肉外,其他都退一半,并需成双成对,还要有糕,象征“高来高 去”,称之“回礼”。然后是送日子,男方择吉日将迎娶的婚期写在“龙凤帖”上送交女方,随帖送去龙凤喜饼,茶叶与糖、枣、鱼、肉以及女方索要的红纸袋各一只。再后是抬嫁妆,结婚前,男方给女方带一定数量的迎亲礼,如鱼、肉、糕、糖、粽和名目繁多的红纸包、香烟、茶叶和一条“还娘席”,派上亲朋好友上门取嫁妆。待女方满意后,才允许抬嫁妆。最后是待 媒酒,结婚前天晚上, 男方以上规格的餐宴酬待媒人,并计划次日的婚礼顺利进行。
旧社会,境内南部地区聘约亦有规矩,订婚(俗称吃小喜酒),男方向女方赠送聘礼,互换庚帖,确定婚姻关系。订婚后,逢年过节,男方频繁送礼(俗称“送节礼”),结婚之前通过媒人“送通风”(礼金、四包礼品),直到女方接受婚期为止。
报丧
海门人对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人死了,由其直系亲属,主要由其配偶及子女负责料理丧事。丧事繁琐,迷信色彩浓厚。对诸亲及长辈,由亲生长子披麻戴孝,亲自前往报丧。去时手持雨伞一把,进门即向长辈跪拜;亲威家招待糖茶一杯,并回赠毛巾或布匹。一般亲戚则由主家请人前往报丧。同时,到庙里为死者求神保佑,叫做“告庙”。
搁三朝
先为死者剃头、洗身、换衣,然后将遗体安放在灵堂里,一般要搁3天。停尸的房前用毛竹、廉子搭起丧棚,还要请“吹鼓手”吹打,道士做道场,扎库,剪冥衣,写牌位,布置灵堂。请木匠做棺材,邻居帮忙磨麦牺,买菜,准备吃素饭等。
到入验前夜,请人扎一顶纸轿,内供死者牌位,连同死者生前衣服、被褥等,在宅旁点火焚烧,称“烧床柴”,也叫“送西方”。烧完后,子女及亲属回到灵堂发孝衣。这时,儿子身穿白布孝服,脚穿蒲鞋,头戴麻布凉帽(帽边挂4个白绒球),手持孝棒(俗称“触活棒”),向各长老行脆拜礼。晚上有人守灵、陪夜。
入殓
这天宅前竖幡忏两根(状如旗杆)。上午,远近亲朋邻里陆续前来吊丧,带上纸帛、纸锭,有送纸币的,称“代帛”,也有送挽联、挽幡、被面等。吊丧者都向死者牌位行脆拜礼,儿子在旁还拜,请的“吹鼓手”每当有人跪拜就吹一次号筒。请阴阳先生、道士和和尚诵经、拜忏、做道场。下午入殓前,由和尚诵经,化“九千七”、“二万四”,即一人边哭,亲属边烧纸帛。亲属依次向死者遗体跪拜,随即将尸体安放在棺材里,各亲属再绕棺一周向遗体告别,叫“小殓”;接着盖棺,用大铁钉钉盖封棺,叫“大殓”。最后,将棺材移放在公堂屋的东侧,棺前摆上供桌(称“坐台”),桌子横档放置布鞋l双,桌上放死者牌位、画像或照片、香炉、蜡杆、斋供等。每天早、中饭时间,由家人端饭。
出葬
50年代以前,死者去世满3周年,举行安葬,将棺材从家里抬出,移葬坟墓。出葬时仪式很隆重,子女亲友组成送葬队伍,随棺送到墓地。有钱人家还用砖石或水泥混凝土在墓穴四壁砌坑。一般安葬仪式,均在“大寒”前后。安葬完毕,子女才可脱下孝服,换上红鞋子,叫做“释服”或“脱孝”,至此,3年丧事才算结束。穷苦人家死了人,没有钱办丧事,只好东借西挪,买一口薄板棺材,有的用草席或芦菲卷着,送到墓地埋葬了事。墓地一般要做在自己的土地上,没有土地的,或租人家的土地埋葬,或葬入荒滩乱坟之中,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通东地区,丧葬习俗大同小异。人死后,传说“亡灵”还有“回丧"之日,也叫“回煞”,并有亡灵显灵的种种传说。具体日期由阴阳先生掐算,少则3天,最多18天,选在单日夜里,家里人把死者原来的房间、床铺摆设依旧,灵台前供上酒菜,烟囱旁扎一芦梯,屋内放点纸钱和香火,然后家人躲开,静候“亡灵”返回,待纸钱燃烧后,家人再出来叩头号哭,表示迎接“亡灵”。
建国后,丧葬习俗,如报丧、戴孝、入殓、七数、周年祭日等仍沿用旧习,但较前简化,迷信色彩也逐渐淡化。50年代,各地仍用土葬形式,葬具都用木棺,后改用水泥棺。70年代开始推行火葬,死者搁三朝后出葬,家属将尸体火化后装入骨灰盒保存。吊丧采用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戴黑纱等形式。80年代,普遍实行火葬,一般都用手扶拖拉机或卡车将尸体运至火葬场火化,子女和亲戚随往送葬。出葬时燃放鞭炮,子女在死者户体上打一把雨伞,一路化纸帛。火化后,将骨灰盒放在家中或入土安葬。丧葬中也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旧的习俗重新抬头。
七数
旧时,从死者入殓那天起,每隔7天须由家人烧经祭祀(俗称“烧羹饭”),一般由儿子烧,逢三七由女儿烧。烧六七那天,要请亲邻好友吃酒饭。六七前夜也有人守灵陪夜。北部地区群众和一般富裕人家烧五七很隆重,要请和尚诵经、放施食、做道场、扎库,也有亲友前来吊唁,并将死者棺材送往墓地安葬。六七由女儿、女婿备了酒菜前来祭祀,娘家准备糕点鱼肉款待。中饭后,女儿要早回家,近邻亲友随送,一路燃放鞭炮,直送到她家门口为止。第七个七数,称“断七”,再祭祀一番,七数结束。一般贫苦人家七数照做,但一切从简。以后逢百日、七月半、八月半和九月初九,还要烧祭。逢到农历春节,自年初一至年初十,又有亲朋前来拜年、送人情的。
在死者七数期间,女儿每天早、晚要在坐台前长哭一次,叫做“哭七七”,儿子不剃头,夏天出门不撑伞,不戴凉帽,鞋子或帽子上要缝块白布,冬天不穿皮毛衣裳(羊皮袄可穿),女儿不戴金首饰。明、清时代,读书人和做官的为父母奔丧期间,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外出做官,须在家守孝3年,称“丁忧”。
送红蛋
海门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门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做满月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
做纪箍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圆子”。通东地区孩子周岁日叫“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祝寿
人满50岁生日,其子女和亲戚前往庆寿。一般逢9(如49、59岁......),先为其预庆,建国前,富裕人家祝寿,张灯结彩,设寿堂,挂寿幛,大摆筵席,收受礼物。父母寿庆,女儿做寿桃、寿糕,于寿辰前夕即来“暖寿”。当天,晚辈都要向老寿星拜寿。全家都吃面条象征长寿,并用大蛋糕祝寿,还要放鞭炮,热闹一番,70年代后,人们不但为老年人祝寿,甚至要为满30、40岁的中年人祝寿,经济条件好的要办十几桌、几十桌寿筵。也有提前庆寿,只自家人吃面团聚。80年代,有为10周岁儿童祝寿的。通东地区一般50岁不祝寿。如今,祝寿的形式逐渐在简化,寿筵的规模、档次,因人因事而定。
婚俗
联姻旧式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青年男女根本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可能自由恋爱。男女联姻,先要有媒人说媒,男女双方要门当户对。境内南部地区,男女经人说合,双方父母有意,就先"并八字"、"相亲"、"访人家",然后"定亲',北部地区则先由父母托媒人或媒人主动做媒为双方说亲,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以后,由男方拣好日子请媒人带生月钱包,去对方索取女方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帖,称通草帖。媒人将此草帖压在位台的香炉脚下,如在3日内发生打碗坏盏,即推托不合,将八字帖退给女方.男方认可,则请算命先生"排八字',,进行合婚;女日八字不合,请媒人将女方的庚帖退还,生月钱不退。 正由于包办婚姻,有些孩子在娘胎里就由父母听从媒灼作主和人家定亲:有些男孩只十四 五岁,父母就为他联姻聚妻。旧社会寡妇不准改嫁,同姓不准结婚。还有早婚、重婚、纳妾、遗弃、抢亲、拔亲、带童养媳等许多不合理现象,妇女备受欺凌,不少男子终身光棍。
婚礼
旧式婚事,多数穷苦人家限于条件,婚事简单,办喜酒菜只有10碗头,客气一点用 12碗头。接新娘用独轮人力小车、黄包车、自行车或术船,坐不起花轿。有的娶不起媳妇,甚至用"抢亲"的办法,达到"成亲',目的。有钱人家的婚礼,办得十分隆重,讲究排场,大摆筵席。境内南部地区,结婚这天中午,新郎要去女家拜见父母,有钱人家随去3顶花轿,新郎、媒人、新娘 各1顶。新娘用的是大红珠花轿,其余两顶是宝兰呢轿,还抬去"食箩"(用术框制成)多只,内装 白鹅、满坛绍兴酒、沙鱼皮、猪肉、大青鱼、大鲤鱼等礼品,配以粗细乐队。下午,新郎等一行先行回府。新娘则待到夜晚时分(根据路途近远而定)出发,随带大批嫁妆,包括大量家具、铜锡器、 瓷器、各式绸缎布匹、日用化妆品等,都用"食箩',抬着,排成行列,一路吹打,送抵男家。新娘出门上花轿时,头上盖2尺见方的丝绸红布·脚下踩铜烘缸,盛满火灰;离娘家时,还由她的弟兄 在花轿后面泼水,谓"嫁出门的姑娘,泼出门的水。"花轿抬到男宅时,男方用稻草点"三叮旺 火,',请属龙属虎的男女宾相抬花烛·迎新娘出轿,并用布袋摊地,让新娘穿着花鞋从袋上走过, 不沾尘土,谓之"传代"。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同坐新床,饮合欢酒,吃和喜团圆,然后拜堂,向福禄寿三星行跪拜礼,由长辈及亲友朗读《诗经》"关睢"三章及"桃夭"三章,祝颂新婚。
民国后,逐步改为文明结婚。新娘头上不戴红方巾,改戴墨镜,废除跪拜礼,改向国旗及孙 中山遗像行鞠躬礼,由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分别致贺词,主婚人致谢词,新郎新娘在结婚证书上用印,互换首饰。婚礼上不断奏乐、唱歌,还有余兴节目.婚礼以后,新郎新娘同座,请亲朋作陪客饮花烛酒。回房后,即有人闹新房,称为"吵亲,次日中午祭祖,向长辈行见面礼,长辈向 新娘出"见面钱,',新娘也回赠若干礼品,叫"抬礼"。通东地区的婚礼与南部地区稍有不同,一是 迎亲.择吉日,男方同媒人带领喜轿一乘或几乘,和迎亲的吹鼓手以及带给女方姑表姨舅的礼物,到女方宅前,先鸣炮竹,女方响应后,从左侧上首进场,轿门对外停放.女方点燃男方带来的红蜡烛,请来人吃糕棕糖茶.新娘请两个丈夫健在有子女的妇人梳洗"上头",男方3次"催亲', 鞭炮响后,新娘罩上"红盖头",一定要在日落前,向父母兄弟长辈一一挥泪告别.上轿时,脚踩门前铺的草席,以表"传裔,',然后由父或兄抱上轿,轿内有烘缸安放,代表"兴旺,'。起轿时,双方鸣炮庆贺、泼水。在点灯后,女方才可到男家。新娘花轿进场前,女方鸣炮轿到,男方鸣炮相迎, 花轿进场,鼓乐喧天,轿门对内停下,说合者即景出合。新郎在姨们的示意下,掀轿帘,挽出新娘,新郎手拉新娘手踏在预先铺设好的布袋上进门。新郎新娘进入中堂进行"一拜天,二拜地, 三夫妻对拜"。拜天地后同跨七星灯送入洞房,由妆妈婆扶至踏板的小方凳上"坐富贵",共饮 "和气茶",新婚夫妻各呷一口后,先男方父母、兄弟姐妹,后诸亲等依次呷茶,以示阖家和气、幸福,新郎再应酬发喜糖喜烟。二是贺房酒。这是男方宴请亲朋好友的当晚,预先留下新郎平辈的表弟兄、姨弟兄、堂弟兄及其好友,参加陪新娘的两桌并台酒宴,酒台点燃一对舅舅送来的龙凤烛。宴时边饮边说合,有新郎发烟、发糖、倒酒、上菜,你我他都可说,伴随猜拳罚酒,向新郎劝酒,互相比酒,山歌利市,此起彼伏,热闹欢乐。三是闹新房。"新婚三日无大小",新娘与亲威间不分大小辈份,无论老少亲友都可以戏言戏态引逗新娘,新娘只得低头"作富贵"此时闹得笑声震天,喜气倍加。四是撒百花、种籽。由亲威中的民歌能手,用青蓝腰布兜上花生果,俗称"长生果,,(长生不老开花结果),枣子〈早生贵子)、桂圆(贵在团团圆圆)、蜜糖块(甜甜蜜蜜)等物, 撒向新床的四角,撒向亲友,边撒边说百花、种籽令。直到深更半夜放鞭炮,以示"科,他人才退出新房。五是开颜。次日清晨,鸣放炮竹,催新郎新娘起来,门一开,预先站在门口的人蜂拥 而进,争到新娘被窝里摸糖果糕点,新娘由妆婆将前看发剪掉,颈后毫毛也用棉线绞去,称"开 颜',或称"车脸,',表示已婚。这一天,吃拜堂酒,新郎领新娘与男方长辈行见面礼,长辈们个个 "出手钱,同时女方兄弟或姨妹携带礼物到新郎家来作客,叫"接满月,',男方办酒款待新亲,并约定"回门"时间。一般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到娘家"回门"也有新娘到男家1个月不能出家门一步,等满月后夫妻双双才到娘家"回门"但逢八日子不能回娘家,称为"七不去八不归"。
生育
送红蛋、"猫米饭,,海门人一向重视生儿育女.若头胎生男孩,男方第一天就要向外婆家 和亲威邻居发红蛋报喜;第三天要向所有邻居送米饭一碗,俗称抬"猫米饭",在产妇分娩后的 12天内,忌外人(包括亲威〉进入产房,免除婴儿夭折"做朝数"(死亡〉。12天后,各亲戚都来探望送礼,俗称送"产母羹',,一般都送红糖、鸡蛋、油面、糕点等物,也有给钱的。外婆家在小孩出世前送来全套婴儿衣服、尿布、被褥等。海门人婴儿开奶也很重视.一般要寻找头胎母亲或比较聪明有名望的人家的母亲的乳汁开奶。
做满月 婴儿满月,做圆子,请至亲吃满月酒。还要请理发员到家里为婴儿剃头修面,称剃胎毛。做纪箍 婴孩周岁时,宴请各亲友饮周岁酒,俗称吃"纪箍困子,'。通东地区孩子周岁日叫 "纪箍",宴请亲友吃"纪箍",面。中饭后,让他玩"抓鸡"。小孩坐在桌上,上面放着算盘、书本、秤、 葱、泥土等物,让他任意抓取一物,借此猜测小孩长大以后的性格和出路。 | | 海门市东揽黄海,南依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素有“金三角上小浦东”之称。全市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人口101万,下辖21个乡镇和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全国著名的“科技之乡”、“教育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自2001年以来,七度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海门市通江达海,地理优越,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全市的特色可概括为“四个一”,即一人一山一港一品。“一人”是指清末状元张謇。张謇是海门市常乐镇人,是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是我市开垦荒区、围海造地第一人,他提出的“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一山”是指蛎蚜山。蛎蚜山位于我市东灶港镇,是一个天然两栖生物礁岛,面积约3.5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唯一、世界奇观”,2006年10月,被国家海洋局批准为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一港”是指海门沿海海域优良深水港址。当前,我市正以江苏沿海开发为契机,建设以能源运输和发展临港工业为主体的区域性港口群,构建海门乃至江苏重要的出海大通道,真正解决海门有海无门的窘况。“一品”是指家用纺织品。
2008年,海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0亿元,人均GDP人民币41708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1.0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51亿元,分别增长28.7%和26%。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分别增长15.2%和12%,继续保持苏中苏北领先。海门作为苏中地区惟一的县市跻身“2008年度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中国最具潜力十强县市”之一,被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等组织评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市、区)”十强之一。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公布了“2009年度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活力县级城市”评选结果,海门市榜上有名,荣膺“2009年度十大活力县级城市”称号。
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叠石桥位于江苏省海门市的三星镇,被人们誉为“小温州”。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是全国最大的家用纺织品生产基地。预计到“十一五”期末,海门市家纺产业将实现产值500亿元、销售450亿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家纺产业的研发中心、世界家纺品生产的集散地。近年来,这里因家纺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而享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如今,叠石桥已成为全国家纺系列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场所和物流中心。
叠石桥家纺产业源远流长,具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家纺业如虎添翼,迅猛发展。品种款色由少到多,生产企业由弱到强,经营规模由小到大,生产设备由落后到先进,辐射面由狭到宽。目前从事家纺产业的人员已波及到叠石桥周边三个县市,10多个乡镇,从业人员20多万人,产业集群特征鲜明,市场成交活跃,产品畅销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罗马尼亚、俄罗斯、南非、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12月,三星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家纺绣品名镇”。2008年叠石桥地区家纺市场成交额突破250亿元,成为全国家纺产业最大的交易中心。 | | - n.: Haimen City
| | 海门 | | 中国 | 疾病预防 | 机构 | 区域 | 旅游 | 盐业公司 | 盐业 | 国企 | 盐务管理局 | 地理 | 江苏省 | 行政村 | |
| | 海门市区 | 海门市液压 | 海门市海门港 | 海门市农科所 | 海门市种羊场 | 海门市大酒店 | 海门市丝织厂 | 海门市中医院 | 海门市化纤厂 | 海门市人民医院 | 海门市文化广场 | 海门市四甲中学 | 海门市东洲中学 | 海门市海门中学 | 海门市东洲小学 | 海门市实验小学 | 海门市悦来饭店 | 海门市师山宾馆 | 海门市龙源宾馆 | 海门市海南饭店 | 海门市海卫饭店 | 海门市海门盐场 | 海门市三厂苗圃 | 海门市沿江渔场 | 海门市大东农场 | 海门市包场渔场 | 海门市刘浩医院 | 海门市四甲医院 | 海门市眼科医院 | 海门市余东医院 | 海门市悦来医院 | 海门市童装二厂 | 海门市玩具总厂 | 海门市长江渔场 | 海门市棉纺织厂 | 海门市盐务管理局 | 海门市望江楼饭店 | 海门市棉花原种场 | 海门市畜禽良种场 | 海门市东苑大酒店 | 海门市半岛大酒店 | 海门市东方大酒店 | 海门市三星大酒店 | 海门市三厂大酒店 | 海门市永隆沙农场 | 海门市棉纺织六厂 | 海门市化纤织造厂 | 海门市凤城针织厂 | 海门市丝绸针织厂 | 海门市江华针织厂 | 海门市刘浩针织厂 | 海门市棉纺织三厂 | 海门市蓄禽良种场 | 海门市化纤纺织厂 | 海门市迅达纺织厂 | 海门市东洲大酒店 | 海门市友谊旅行社 | 海门市棉麻总公司 | 海门市三阳化工厂 | 海门市通达针织厂 | 海门市树勋服装厂 | 海门市刘浩服装厂 | 海门市丝绸染整厂 | 海门市丝绸印花厂 | 海门市瑞祥丝织厂 | 海门市妇幼保健所 | 海门市卫生防疫站 | 海门市江海印染厂 | 海门市海龙棉纺厂 | 海门市棉纺织五厂 | 海门市永隆棉纺厂 | 海门市聚丰棉纺厂 | 海门市海门印染厂 | 海门市王浩印染厂 | 海门市锦江印染厂 | 海门市新颖服装厂 | 海门市液压系统厂有限公司 | 海门市第三人民医院 | 海门市恒基机械铸造厂 |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 | 海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海门市第四人民医院 | 海门市三厂职业教育中心校 | 海门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 | 海门市三厂人民医院 | 海门市皮肤病防治所 | 海门市第二人民医院 | 江苏省海门市化妆品厂 | 海门市精神病防治所 | 海门市三厂化纤制品厂 | 海门市松鹤纺织器材厂 | 海门市其林家用纺织制品厂 | 海门市海乐纺织物资公司 | 海门市包场棉毛纺织厂 | 海门市包场化纤布厂 | 海门市供销职工学校 | 海门市纺织机械二厂 | 海门市纺织技术服务公司 | 海门市海达针织制衣厂 | 海门市针织绣品二厂 | 海门市针织绣品三厂 | 海门市四甲春蕾针织服装厂 | 海门市风光针织制衣厂 | 海门市大康针织制品厂 | 海门市万年爻昌针织服装厂 | 海门市秀山针织手套厂 | 海门市海门针织制衣厂 | 海门市四甲针织绣品厂 | 海门市海门镇针织品厂 | 海门市供销大厦针织品公司 | 海门市沪海针织内衣厂 | 海门市东海针织制衣厂 | 海门市其龙针织内衣厂 | 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 海门市长江芦荡养殖场 | 海门市财政局芦荡管理所 | 海门市海门镇聚龙饭店 | 海门市天补镇羊毛衫厂 | 江苏海门市三星羊毛衫厂 | 海门市新乐羊毛衫厂 | 海门市三星羊毛衫总厂 | 海门市天羽羊毛衫厂 | 海门市三阳羊毛衫厂 | 海门市富丽羊毛衫厂 | 海门市海粮羊毛衫厂 | 海门市工艺美术广告公司 | 海门市志鹏鞋业有限公司 | 海门市宝美诗鞋业有限公司 | 海门市三星旅游工艺品厂 | 海门市汤家乡飞轮工艺品厂 | 海门市华丰红木雕塑工艺厂 | 海门市昱虹鞋业有限公司 | 海门市刘浩乡天西童鞋厂 | 海门市德胜羊毛衫厂 | 海门市刘浩天西童鞋厂 | 海门市福蕾羊毛衫厂 | 海门市四甲羊毛衫厂 | 海门市沪悦皮革制品厂 | 海门市正余皮革制品厂 | 海门市富安皮革制品厂 | 海门市万祥皮革制品厂 | 海门市裳乐皮革服装厂 | 海门市国强皮革制品厂 | 海门市工艺服装锈品厂 | 海门市长江服装总厂 | 海门市刘浩乡服装厂 | 海门市东方印染助剂厂 | 海门市德胜新星羊毛衫厂 | 海门市国强羊毛衫厂 | 海门市瑞祥羊毛衫厂 | 海门市长兴羊毛衫厂 | 海门市三星羊毛衫二厂 | 海门市新隆羊毛衫厂 | 海门市天补羊毛衫厂 | 海门市四甲发发羊毛衫厂 | 海门市三阳丝绸染织厂 | 海门市东兴乡鲜海服装一厂 | 海门市德胜海燕服装厂 | 海门市东兴乡服装一厂 | 海门市悦来习南服装厂 | 海门市盛阳服装砂洗公司 | 海门市丝绸工艺品厂 | 海门市丝绸印花二厂 | 海门市三阳镇丝绸染织厂 | 海门市新海海西服装鞋帽厂 | 海门市美尔斯服装领带厂 | 海门市树勋第二服装厂 | 海门市油威力液压工业有限公司 | 海门市南翔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 海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病门诊室 | 海门市武藤唐木工艺有限公司 | 海门市三阳镇羊毛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海门市三星羊毛衫总厂其林分厂 | 海门市三阳羊毛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海门市丝绸纺织品对外贸易公司 | 海门市威海服装有限责任公司 | 海门市东兴乡渔民劳保服装厂 | 江苏省海门市三星羊毛衫总厂 | 海门市其林乡利安金属工艺厂 | 海门市其林倪家镇校红木工艺厂 | 江苏省海门市安泰工艺品有限公司 | 海门市三厂镇工艺品雕刻三厂 | 江苏省海门市申海鞋业有限公司 | 海门市东兴乡光华羽绒服装厂 | 海门市土产果品总公司东洲食府大酒店 | 海门市舒美乐皮革制品有限公司 | 海门市昌发纺针织有限责任公司 | 海门市天虹针织有限责任公司 | 南通市广播电视大学海门市分校 | 海门市天马纺织装饰品有限责任公司 | 海门市棉纺织厂劳动服务公司 | 海门市天发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 | 江苏省海门市天马纺织装饰品有限公司 | |
| | 货隆镇 | 余东镇 | 四甲镇 | 常乐镇 | 经济技术开发区 | 三厂镇 | 三星镇 | 麒麟镇 | 临江镇 | 正余镇 | 三和镇 | 万年镇 | 包场镇 | 刘浩镇 | 王浩镇 | 树勋镇 | 天补镇 | 树勋乡 | 永隆沙农场 | 大东农场 | 蓄禽良种场 | 包场渔场 | 长江渔场 | 沿江渔场 | 三厂苗圃 | 海门盐场 | 财政局芦荡管理所 | 海门镇 | 德胜镇 | 悦来镇 | 三阳镇 | 东灶港镇 | 海永乡 | 海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 江苏省国营江心沙农场 | 海门市种羊场 | 海门市农科所 | 海门市海门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