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荷兰政府和议会所在地。人口442万(1995年)。国际法庭和外国使馆设此。商业、金融中心。银制品和瓷器制造业素负盛名。印刷出版业发达。西欧著名文化、艺术、旅游中心。多博物馆和公园。 | | 海牙(the hague)位于西南部北海沿岸,人口50多万,是全国第三大城,称为“欧洲最大最美丽的村庄”。 13世纪以来,海牙一直是荷兰的政治中心。19世纪初首都迁往阿姆斯特丹以后,议会、首相府和中央政府各部仍设在这里。
海牙(the hague)位于西南部北海沿岸,人口50多万,是全国第三大城,称为“欧洲最大最美丽的村庄”。 13世纪以来,海牙一直是荷兰的政治中心。19世纪初首都迁往阿姆斯特丹以后,议会、首相府和中央政府各部仍设在这里。
海牙的著名建筑和平宫座落在市郊,它建于1907-1913年,由各国政府出资捐造,象征协力缔造和平之意,现为联合国国际法院所在地。议会在市中心,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荷兰女王要亲临主持议会新年度的开幕式,届时,全市举行庆典活动。
在海牙与荷兰王室相关的莫瑞泰斯(maurit-shuis)皇家美术馆,收藏有维米尔的“台夫特之眺望”、“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伦勃朗成名作品“突耳布博士之解剖学讲义”等名作。海牙市郊,有一座面积仅为1.8万平方公里的微型“城市”,数以千计的“居民”都是寸把高的“小人”,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马都拉丹“模型城”。城内汇集了荷兰国内120多座著名建筑和名胜古迹。许多模型还能自动运转。“模型城”建于1952年,是马都拉夫妇为纪念他们在二战中牺牲的儿子而出资建造的,作为献给荷兰儿童的一件礼物。“模型城”有自己的城徽,市长由当今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担任,市议会议员由海牙30名海牙小学生组成。1972年,马都拉丹被“荷兰城市联盟”接纳为正式会员,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城市。
在这里您还可以去参观皇室城堡、或国际法庭(和平宫)。 市内有很多绿意盎然的公园,好比(海牙森林)或(史黑菲尼根森林)等,最适合在晴朗无云的好天气里徜徉其中。每年7月至9月是(西布尔克公园)的玫瑰缭乱绽开的季节,来到这里,您将可以看到各种色彩缤纷且冠上名人姓名的玫瑰。 在车站租部自行车四处遨游是个不错的选择,此外您还可以用徒步配合电车的方式,随心所欲地体会海牙之美。每年6月15日前后,这里还要举办闻名世界的荷兰音乐节和芭蕾舞节。
荷兰的首都虽然是阿姆斯特丹,但中央政府位于海牙。绿色有氧的宁谧之城——气质雍雅的海牙,拥有典雅皇家气质的城市。现城市人口有50多万。
海牙,荷兰文的正式名称为’s-gravenhage(简称为den haag),意指“伯爵家的树篱”。西元1248年,荷兰国王威廉二世选择了海牙(den haage/the hague)作为他的居所,直到今天皇室家族的成员也都住在这里,因此海牙有“皇家之都”之称。现任女王就住在huis ten bosch宅邸内,漫步在皇邸区是相当舒服的。尤其是夏季时分,海牙雕塑学会都会沿着lange voorthout街道,陈列各种艺术雕像,将原本单调的小径转化成一座露天的博物馆。
这是一个充满绿意和弥漫沉静气息的城市,同时也有着凡人的一面:喧器的传统市场、浪漫的海滩以及热闹的赌场。从海牙市内搭公共电车只需10分钟就可抵达北海沿岸的休闲区。傍海而建的宫殿式大饭店,自古代即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所。四周有娱乐场和剧院,名牌商品完备的购物街等,可充分享受到舒适的休闲生活。
荷兰第三大城市,中央政府所在地。这里最初是荷兰贵族们的狩猎地。13世纪成为皇家行宫,后来为总督的住地。1580年荷兰最早的议会会议在这里的“内院”宫殿中举行,以后逐渐发展成为荷兰的政治中心。19世纪初,荷兰的首都迁往阿姆斯特丹,但皇家官邸、议会、首相府和中央各部仍设在这里。海牙历来以市容美丽、环境幽静著称,当地建筑兼有荷兰和德国风格。 | | 海牙(荷兰语:Den Haag)是荷兰第三大城市,在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之后,人口47万2千人(2005年1月1日)(大海牙地区约70万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海牙位在西荷兰的南荷兰省,同时也是该省省会。
虽然海牙并不是荷兰的首都,因荷兰宪法规定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但它是荷兰中央政府所在地,而且碧翠斯女王居住在海牙并于此办公。所有的政府机关与外国使馆都位于此,另外最高法院和许多组织也都在此办公,例如荷兰城市自治协会VNG。鹳鸟徽是海牙的市徽。
历史
1868年的海牙海牙于1248年由当时的荷兰伯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储威廉二世所建立。他在荷兰海岸旁的树丛里建立了一座城堡,以便举行加冕典礼。在他加冕之前,他在一场战役中阵亡,而那座城堡并未完工,但城堡的一部份至今仍然存在,被称作Ridderzaal(骑士厅)。“骑士厅”仍然会用于政治场合。例如女王的王座演说就是在城堡的王座上发表。
之后,荷兰的贵族就以海牙作为他们的行政中心。海牙的荷兰语本名“Des Graven Hage”在字面上的意思是“伯爵的树篱”或是“伯爵的私人围场”。当时荷兰一些有影响力的城市,如莱顿、代尔夫特及多德雷赫特,因当时的海牙细小且影响力低,否决了以海牙作为行政中心的方案。这政策从未改变,因此海牙直到今天仍然是无首都之名的政府中心。
为保持海牙的小规模,它并没有被赋予城市的权限,也没被允许兴建城墙。1500年代时,兴建城墙的要求终被批准,但城内居民却决定要集资建造市政厅去取代兴建城墙的计划。这一个决定,在后来的八十年战争中被证明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没有城墙的关系,防御能力极低,这使西班牙的军队轻易地将海牙侵占了。
直至1806年,海牙才被当时的法国统治者升格为城市。而个多世纪以后荷兰的其他城市才陆续得到类似的权限。以上种种都证明了海牙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它创造了一个城市中的传奇。
因为海牙的发展一波三折,使它不及邻近的城市(如莱顿、代尔夫特)一样的历史悠久。1850年后,当中央政府在荷兰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海牙便急遽地发展起来。现今的海牙旧区多建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发展中的海牙在1903年吞占了洛斯德伊嫩市的一部分,至1923年洛斯德伊嫩市成为海牙的一部份。
二次大战期间,海牙遭受到广泛而沉重的破坏。大西洋壁垒在建成后横穿了城区,导致所有邻近地区的建筑物址被纳粹德国所拆毁。1945年3月3日,皇家空军误炸了贝泽伊登豪特区,而他们的目标应该是该区附近装置了V-2火箭炮的公园。由于导航器材的失误,炸弹落在了人口密集和有历史价值的地区,导致超过五百人死亡。误炸对城市和当地居民造成的创伤,至今仍可感受得到。
战后,海牙是欧洲重建工程最大的其中一个地方。城市于是大规模地向西南扩展。被摧毁的区域也迅速地完成重建。
海牙人口在1985年前后达到高峰,曾有多达六十万的居住人口。
1970年代和80年代间,以白人中产阶级为主的海牙居民纷纷移居到邻近的城市,如莱德斯亨丹-福尔堡、赖斯韦克当中主要迁移至祖特尔梅尔。这现象对郊区变得繁荣,但市中心却日趋贫困这个社会问题的催生,起了主导作用。
政府为将海牙近郊纳入海牙市内所作出的尝试引起极大争议。1990年代,在荷兰议会的同意下,海牙成功地从邻近城市的已建或建设中住宅区中并吞了相当大的区域。
关于城市
城市生活集中在霍夫菲法湖和国会大厦(就是“骑士之厅”的所在地)周围地区。
因为海牙没有大学的缘故,所以没有一个大规模的学者文化。话虽如此,这里却有一所叫海牙大学的职业技术学府。海牙也孕育了很多公务员和外交官(参看下文)。事实上,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外国餐厅(特别是外国居民)使市内出现了很大的文化差异,连带衍生的是为数不少的外国酒馆、商店及文化活动。
海牙是北海沿岸最大的荷兰城市,因此海牙市内也包括了两个风格上截然不同的海岸市镇。当中包括海牙主要海旁渡假胜地席凡宁根。位于市内西北部的席凡宁根,是深受当地年轻人和游客欢迎的景点。席凡宁根每年带来一千万访客,使它成为荷比卢三国最受欢迎的海旁城镇。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荷兰人都错误地认为席凡宁根是一座位于海牙右方的独立城市。这其实是误解:席凡宁根其实属于海牙八区之一。至于位于城内西南方的凯克德伊恩,是海牙另一个海旁渡假地。比之席凡宁根,凯克德伊恩要细小得多,它主要吸引本地人。
昔日的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即今日的印尼)在海牙留下了它们的标志。很多街道的名字前端都取用荷属东印度的地方名。而且,城内也有一个规模很大的"Indish(e)"或"Indo"(即荷兰人及印尼人的混血儿)的社区。自从1949年12月荷兰失去这属地后,他们便称海牙为“印尼之窗”。
在市内的旧区通常有又阔又长的独特街道。市内房屋普遍是不多于三层的低矮房屋,它们都十分雅致。城市在布局上比其他荷兰城市要宽敞。海牙只有很少量的运河,因为大多数的海牙运河都在十九世纪干涸了。
一些荷兰最繁荣和最贫穷的街区都可以在海牙找到。较富裕的地区(比如说,特·福赫尔韦克、斯塔滕夸尔蒂尔、贝尔希斯帕尔克和本诺尔登豪特)通常位于城市的西北方。较穷困的地区(如特兰斯法尔、穆尔韦克、特·希尔德尔斯韦克)通常存在于城内南区或东区。这分野反映在当地的口音上。较富有的居民通常称为"Hagenaars",他们操着人称"bekakt Haggs"的口音("bekakt"即捍卫之意)。这与以"plat Haags"为方言("plat"意为“枯燥”或“庸俗”)的"Hagenezen"有着明显差别。他们两群人之间的社交互动相对较少。
市内最高建筑物为天鹅(Hoftoren)。
地理
海牙可分为八个区:
海牙市中心
Escamp
Haagse Hout
Laak
Leidschenveen-Ypenburg
Loosduinen
斯赫弗宁根
Segbroek
国际组织
海牙在传统上是国际组织的总部所在,最著名者乃有国际法庭。
荷兰所有的政府机关与外国使馆都位于此。
交通运输
海牙有两个火车站位处市中心连接欧洲各个主要城市,包括法国的巴黎和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一般车程一小时左右。海牙本身没有机场,要到最接近的鹿特丹才有机场乘飞机,现时有四条火车线接驳至鹿特丹机场。
海牙有高速公路连接荷兰各省份,网络可伸延至邻近的德国和比利时。
人口演进
1796年: 41,300(居民,下同)
1830年: 56,100
1849年: 63,600
1879年: 113,500
1899年: 206,000
1925年: 394,500
1969年: 563.600
1970年: 550,000
1990年: 441,327
2000年: 441,097
2004年: 469,568
邻近城镇
代尔夫特(Delft)
莱顿(Leiden)
莱斯韦克(Rijswijk)
福尔斯霍滕(Voorschoten)
瓦瑟讷尔(Wassenaar)
瓦特林亨(Wateringen)
祖特尔梅尔(Zoetermeer)
莱德斯亨丹-福尔堡(Leidschendam-Voorburg)
鹿特丹(Rotterdam)
友好城市
波兰华沙 | | 海牙
Hague;‘S Gravenhage
荷兰政府和议会所在地,全国第三大城市,南荷兰省首府。位于荷兰西海岸距北海6.4千米的砂地平原上。面积70余平方千米,人口约44万。是全国最大城市之一。王宫和政府所在地,议会及外国使团亦设于此。温带海洋性气候。城西海拔4.5米,城东为低于海平面的围垦地。
海牙早年为荷兰伯爵狩猎驻留地。十三世纪开始发展,1648年后为荷兰7省联合行政机构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所在地,成为国际性城市。17~18世纪修起运河、港湾。18世纪末,所产银器和瓷器颇有名,印刷和出版业发达。1795~1813年在法国统治下,城市衰落。法国占领结束后,又成为荷兰王国君主驻地和行政中心。1870年以后经济发展迅速,兴建港口。1899年和1907年两次在此举行世界和平会议,成为永久性国际法中心,国际法庭设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严重破坏,战后重建和扩大。为商业金融中心。印刷、造纸、食品加工与紫檀器具制造等工业均具较大规模。国内和国际的重要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有14个博物馆,藏有品种繁多的现代艺术品,古老的手工艺品、乐器和印刷品等。工业以机械、电器、印刷、造纸、木材加工和食品为主。商业、金融业发达。设有大石油公司总部。荷兰及西欧运输枢纽,交通便利。西欧文化中心,设有艺术学院、交响乐团和多个博物馆。海牙风景画闻名世界。
海牙,在荷兰语中的意思是“伯爵的树篱”,最初,这里是荷兰贵族们的狩猎驻留地。1248年建立城堡。1280年四周建起了“爵士宫”等建筑,13世纪成为皇家的行宫,后来成为总督的住地,并逐渐形成了城市的核心部分,称“宾尼霍夫”(“内院”)。1350年,市北开挖了哈夫瓦季弗人工湖(现仍为当地名胜之一)。14世纪,王宫区西面建起了村庄。1580年荷兰最早的议会会议就在“宾尼霍夫”(内院)里举行。1585年尼德兰联合省和荷兰省府机构迁到这里。17、18世纪市内的建筑不断增加,修起了运河、建起了港湾,渐渐成了全国政治的中心。19世纪初,荷兰首都迁往阿姆斯特丹,但王宫、议会、首相府和中央各部仍留在这里。从17世纪起,海牙逐步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城市,一些国际性会议常在这里举行。1668年,英国、瑞典和荷兰3国同盟条约和1717年英国、法国和荷兰3国同盟条约均在此签订。1899和1907年两次国际和平会议也在这里举行。至今,在城市郊区还完好地保存着一座名为“林中之屋”的别墅,这就是第一次和平会议的会址。1913年建造的和平宫雄伟巍峨,是国际常设法庭所在地。1969年又建成了荷兰会议中心,可容纳9000名代表。不少大石油公司的国际总部也设在这里。
20世纪以来海牙发展迅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牙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和扩建。城市沿北海海岸而建,海拔高度约4.6米。因受墨西哥湾洋流影响,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0℃)高于其他同纬度地区。沿海有一条宽阔沙丘作为屏障。市北瓦瑟纳尔是荷兰最富裕的市区之一。市内重工业较少,当地公司多经营贸易、银行、保险和服务业。接待国际会议为海牙一大行业。
海牙有铁路通往西德鲁尔区(经鹿特丹)、布鲁塞尔和巴黎。与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机场之间距离不到1小时汽车路程。与英国沿海城镇通轮渡。文化机构设施包括博物馆、美术馆(藏有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艺术学校、音乐学校、交响乐团、剧团和芭蕾舞团等。公园、绿地、运动场众多。辟有欧洲最大的野营公园。著名建筑有诺尔登德宫、毛里修斯宫(均为17世纪建)等。附近的斯赫维宁根是荷兰最大社海滨浴场之一,在此可饱览碧波万顷的北海,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关于城市
城市生活集中在霍夫菲法湖和国会大厦(就是“骑士之厅”的所在地)周围地区。
海牙大学的正是坐落于此。作为一所著名的应用类高等学府,海牙大学拥有大概16000名的国内外学生。海牙也孕育了很多公务员和外交官(参看下文)。事实上,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外国餐厅(特别是外国居民)使市内出现了很大的文化差异,连带衍生的是为数不少的外国酒馆、商店及文化活动。
海牙是北海沿岸最大的荷兰城市,因此海牙市内也包括了两个风格上截然不同的海岸市镇。当中包括海牙主要海旁度假胜地席凡宁根。位于市内西北部的席凡宁根,是深受当地年轻人和游客欢迎的景点。席凡宁根每年带来一千万访客,使它成为荷比卢三国最受欢迎的海旁城镇。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荷兰人都错误地认为席凡宁根是一座位于海牙右方的独立城市。这其实是误解:席凡宁根其实属于海牙八区之一。至于位于城内西南方的凯克德伊恩,是海牙另一个海旁渡假地。比之席凡宁根,凯克德伊恩要细小得多,它主要吸引本地人。
昔日的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即今日的印尼)在海牙留下了它们的标志。很多街道的名字前端都取用荷属东印度的地方名。而且,城内也有一个规模很大的"Indish(e)"或"Indo"(即荷兰人及印尼人的混血儿)的社区。自从1949年12月荷兰失去这属地后,他们便称海牙为“印尼之窗”。
在市内的旧区通常有又阔又长的独特街道。市内房屋普遍是不多于三层的低矮房屋,它们都十分雅致。城市在布局上比其他荷兰城市要宽敞。海牙只有很少量的运河,因为大多数的海牙运河都在十九世纪干涸了。
一些荷兰最繁荣和最贫穷的街区都可以在海牙找到。较富裕的地区(比如说,特·福赫尔韦克、斯塔滕夸尔蒂尔、贝尔希斯帕尔克和本诺尔登豪特)通常位于城市的西北方。较穷困的地区(如特兰斯法尔、穆尔韦克、特·希尔德尔斯韦克)通常存在于城内南区或东区。这分野反映在当地的口音上。较富有的居民通常称为"Hagenaars",他们操着人称"bekakt Haggs"的口音("bekakt"即捍卫之意)。这与以"plat Haags"为方言("plat"意为“枯燥”或“庸俗”)的"Hagenezen"有着明显差别。他们两群人之间的社交互动相对较少。
市内最高建筑物为天鹅(Hoftoren)。
人口演进
1796年: 41,300(居民,下同)
1830年: 56,100
1849年: 63,600
1879年: 113,500
1899年: 206,000
1925年: 394,500
1969年: 563.600
1970年: 550,000
1990年: 441,327
2000年: 441,097
2004年: 469,568 | | Haiya
海牙
Gravenhage,□S
荷兰政府和议会所在地,全国第三大城市,南荷兰省首府。位于北海沿岸砂质平原上。市区面积70余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4.9万,包括郊区在内67.5万(1983)。城西倚广阔海岸沙丘带,海拔4.5米,城东为低于海平面的围垦地。温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量 700毫米。13世纪始建于荷兰伯爵狩猎城堡近旁。其后陆续开挖运河,修建内、外法庭、市政厅、教堂等建筑,形成市中心。1648年后为荷兰7省联合行政机构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所在地,西欧外交活动中心之一。18世纪后,银瓷器制造业闻名欧洲,印刷、出版业兴盛。1795~1813年法国占领时期一度成为省城,其后又成为荷兰王国君主驻地和行政中心。1870年至20 世纪初设石油、保险公司总部,兴建斯海弗宁恩港。1899和1907年两次在此举行世界和平会议。现为行政中心,国际法中心,王宫、国会、政府机构所在地。国际法庭和60多个外国使馆设此。商业金融中心,有许多银行、贸易、保险及服务公司。工业以机械、电器、印刷、造纸、木材加工、食品为主。荷兰及西欧运输枢纽。铁路和公路通国内和邻国主要城市。西欧著名文化、艺术、旅游中心。设社会科学研究院、艺术学院和多个博物馆。馆内广泛收藏现代艺术品、古代手工艺品、乐器、印刷品、服装、货币、勋章、邮票等。市区绿地较多,有16个较大公园,以野营公园著称于西欧。
(申维丞)
| | - n.: hague, the hague, 's-Gravenhage
| | | | 斯赫弗宁根 | 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 和平宫 | 席凡宁根 | 马德罗丹小人国 | 马德罗丹 | 梅斯达全景画美术馆 | 皇家典藏 | 杜恩瑞尔 | 海岸台夫特 | 海牙国会大厦 | 海牙豪达 | |
|
|
|